记叙文阅读——梳理概括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理解概括类记叙文阅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概括类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兴趣和能力1.2 教学内容概括类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概括类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实践法: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概括类记叙文第二章:概括类记叙文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概括类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识别概括类记叙文的能力2.2 教学内容概括类记叙文的主题和结构概括类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概括类记叙文的主题和结构案例分析法:分析概括类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第三章: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法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能力3.2 教学内容略读和精读的方法抓住文章主要信息和关键句子的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略读和精读的方法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方法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第四章:分析概括类记叙文的主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分析概括类记叙文的主题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概括类记叙文主题的理解能力4.2 教学内容概括类记叙文主题的确定方法表达自己对概括类记叙文主题的理解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概括类记叙文主题的确定方法讨论法: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概括类记叙文主题的理解5.1 教学目标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5.2 教学内容回顾概括类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阅读方法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5.3 教学方法调查法: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第六章:练习与提升(一)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概括类记叙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概括类记叙文的能力6.2 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概括类记叙文进行自我检测提供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6.3 教学方法实践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讲授法: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第七章:练习与提升(二)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深化对概括类记叙文阅读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7.2 教学内容设计深度阅读练习题,让学生分析概括类记叙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高阅读效果7.3 教学方法实践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第八章:案例分析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概括类记叙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2 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概括类记叙文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阅读策略和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案例中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享分析成果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9.2 教学内容回顾概括类记叙文的定义、特点、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9.3 教学方法实践法:学生自主阅读概括类记叙文,运用所学方法第十章:教学反馈与评价10.1 教学目标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概括类记叙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况10.2 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收集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10.3 教学方法调查法:收集学生反馈意见评价法: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概括类记叙文的特点补充说明:本章通过讲解概括类记叙文的主题和结构,帮助学生了解概括类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1、阅读记叙文,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模考试前,我们对记叙文阅读中的“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进行了专题训练,今天我们来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巩固。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根据答题要求,快速准确解答同类题目。
二、温故而知新:1、学生阅读14年到18年记叙文,完成文后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3、同类题目训练:阅读《车位》,完成文后问题。
4、学生集体交流,再次强化解题思路。
(请个别学生读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评判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形成答案的要点)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次对记叙文阅读中的“概括故事情节”一题进行了重点训练,希望同学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开动脑筋,多多思考,将我们共同总结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同类型的题目中去,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四、布置作业:阅读《冷墙》完成文后问题。
【板书设计】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教学后记】1、注重学情调查,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在一模考试前,我曾对记叙文阅读中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做过专题训练。
一模考试结束,我对学生的试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学生们的记叙文阅读依然得分率不高,特别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题,学生的得分率最低。
《记叙文阅读专题之——概括内容》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记叙文阅读专题之——概括内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概括的方法2.提高对有关信息的抽取提炼能力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诱思导学例子:根雕眼镜我从邮局取回一个邮包。
那是我的一个搞雕塑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成的眼镜,非常精美。
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事?那是20年前,我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学任教。
他来自农村,在学校住读。
高一时他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可到了高二下学期,他的成绩却下降不少。
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孩子虽然来自农村,却自尊自强,学习非常努力,从不肯落在别人后面。
我试着找他谈了几次话,想问出原因,可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不肯说什么。
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我思虑了几天。
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
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对别人的同情怜悯一向特别敏感,稍有不慎,便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⑤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我寝室来,说要给他补习一下古文。
②我认真地为他讲了一会儿,便起身假装到书架上找资料,顺便碰掉了那副早已准备好的眼镜,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哎,我这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好多以前的东西还堆在这儿呢。
” 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没戴,结果现在都不合适了。
④你戴上试试,让老师看看好不好看!” ⑤说着,我把眼镜递给了他,又回过身继续在书架上找东西。
⑥再回头,他已经戴上眼镜,正在翻看我的教学辅导书。
⑦“不错啊,很像个大学者哦!感觉怎么样?”⑧“我觉得……挺清楚的。
”⑨“那太好了,你正好戴着它吧,连眼镜盒也拿去吧,省得放在这儿占地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教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章,示范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教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章,示范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经验。
5. 练习:学生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6. 总结: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其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更多的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写作过程中。
七、教学资源1. 文章样本:提供不同类型和难度的文章,供学生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2. 教学指导手册:提供详细的教学指导和案例分析,帮助教师进行教学。
八、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的教学计划安排在2课时内完成。
2. 教学顺序:在学生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本章节的教学。
九、教学评价1. 学生练习: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评价其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目标: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讲解内容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写了什么?知识归纳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几种方法一、题目扩展法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一顿午餐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
你的婶婶:诺拉。
”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
当时我在大学里每月只靠父亲给的5英镑维持生活,接到婶婶的来信时,我只剩下20先令了。
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拒绝她的要求!我知道一个比较好的餐馆,那里一顿午餐每位只需3个先令,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有14先令维持到月末。
当我带她到那家小餐馆门前时,她指着街对面的“亲属大厦”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那儿?那儿也许更好一些。
”“噢,的确挺好——如果你喜欢的话。
”我说。
我不能说:“亲爱的婶婶,我实在没足够的钱请你去‘亲属大厦’用餐,那儿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我没出声,所以她要了一大碟鱼子酱——外加一杯葡萄酒。
现在我只剩下5先令了。
4先令可以买足够的的面包和干酪,熬过这个礼拜。
但是她吃完了鸡块,又看见侍者手里拿着几块奶油蛋糕。
“噢!”她说,“这些蛋糕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只要一小块。
”于是,我仅剩下3个先令了,然而侍者又报上了一些水果——她肯定还会要一些。
最后,经过如此丰盛的午餐,我们是一定得要两杯咖啡的,那么我将一无所有,甚至连付给侍者的小费也没有了!侍者递上清单:20先令。
我把仅有的20先令放在盘子里,没有小费付给侍者。
诺拉婶婶看看盘子里的钱,又看看我。
“这是你所有的钱了吧?”她问。
“是的,婶婶。
”“你将你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这顿午餐上是吗?你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
一、教案概述《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学对象:初中语文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能快速梳理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分析故事情节的梳理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练习法: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1)导入:介绍记叙文的定义及特点。
(2)讲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结构。
2. 故事情节的梳理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线索,如时间、空间、人物、情感等。
(2)学会通过划分层次、归纳总结等方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情节梳理的方法。
第二课时:3. 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题。
(2)培养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中的重要细节,如人物性格、情节转折等。
(3)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概括给定故事的情节。
4.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讲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如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析能力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章节。
2. 案例分析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用于分析和练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分析材料,提高课堂效果。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1、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乡村的灯火》,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1、在整体上:(1)明确记叙的中心。
(2)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
(3)分析记叙的详略。
(4)明确记叙的线索。
(5)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6)评析人物性格。
(7)指出文章的结构模式。
(8)领会全文的主旨。
(9)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10)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2、在局部上:(1)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2)理解赏析重要文段。
(3)品味人物语言。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
(5)品味词句、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6)分析表达技巧和手法。
(7)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
(8)叙述自己的感受。
等3、在细节上:(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
(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1.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记叙文阅读专题——梳理情节、概括事件一、明确考点: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对记叙文阅读部分此考点的要求:第2条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归纳文章的要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第3条能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二、中考题回顾:通过回顾《心灵折旧费》《母亲的心》《暗记》《大师之境:黄永玉》《一碗煎饺》引出近几年中考中对记叙文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题型的考查:1、2009年中考《心灵折旧费》——15.(3分)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
2、2012年中考《母亲的心》——15、(3分)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母亲捞起螃蟹—3、2009香坊一模《暗记》——17面的空格补全。
(3分)——————存暗记4、2012年道里区一模《大师之境:黄永玉》——16、(3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记叙了“黄老一生”哪些典型的事件?5、2009年道里一模《一碗煎饺》——17、(3分)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答案:修鞋汉子心疼妻子,甘愿只用一个水饺泡成汤来送饭,而残疾妻子却把丈夫留给她的水饺煎好,又让孩子送给了丈夫。
三、总结归纳题型:(1)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请根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从第_段〜第_段的)主要情节。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记叙了哪些典型的/主要事件?(3)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四、解题思路及方法题型一: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请根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从第_段〜第_段的)主要情节。
如:2012中考《母亲的心》15题(3分)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依据“我”想吃螃蟹母亲捞起螃蟹解题步骤:1、明范围(1)依照主要情节梳理文章结构。
(2)圈点题干中所给提示性词语。
如《母亲的心》:将给出的““我”想吃螃蟹”和“母亲捞起螃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分别对应第○3段与第○7段。
(3)确定所要填写的方框在文中的位置。
记叙文的要点概括教案怎么写教案标题:记叙文的要点概括教案撰写教案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能够概括记叙文的要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记叙文的要点概括。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创设情境: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记叙文吗?记叙文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记叙文是以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体,它通常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并通过描写、叙述等手法展示故事情节和情感。
- 分析记叙文的要点: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是记叙文的要点,通过概括这些要点可以有效地理解和传达记叙文的内容。
3. 示范与实践(15分钟)- 示范概括记叙文的要点:选择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向学生展示如何概括记叙文的要点,可以使用关键词、短语或简洁的句子来表达。
- 学生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分发一篇记叙文,要求他们概括出记叙文的要点,并进行展示。
4. 教师评价与反馈(10分钟)- 对学生的概括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准确地概括记叙文的要点,例如选择关键信息、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等。
5. 小结与延伸(5分钟)-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记叙文的要点概括的重要性。
- 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记叙文,并尝试概括其要点,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小故事或图片2. 记叙文样本3. 学生分组材料教学评估:1. 学生在示范与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和展示;2. 学生对记叙文要点概括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课后阅读中的概括能力的提高程度。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注重要点的概括,提高作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家记叙文作品,学习他们概括要点的技巧和方法;3.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活动,相互概括对方的记叙文要点,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预习学案】根雕眼镜
①我从邮局取回一个邮包。
那是我的一个搞雕塑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成的眼镜,非常精美。
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事?
②那是20年前,我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学任教。
他来自农村,在学校住读。
高一时他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可到了高二下学期,他的成绩却下降不少。
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孩子虽然来自农村,却自尊自强,学习非常努力,从不肯落在别人后面。
我试着找他谈了几次话,想问出原因,可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不肯说什么。
③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④我思虑了几天。
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
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对别人的同情怜悯一向特别敏感,稍有不慎,便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⑤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我寝室来,说要给他补习一下古文。
我认真地为他讲了一会儿,便起身假装到书架上找资料,顺便碰掉了那副早已准备好的眼镜,然后漫不jīng经心地说:“哎,我这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好多以前的东西还堆在这儿呢。
”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没戴,结果现在都不合适了。
你戴上试试,让老师看看好不好看!”说着,我把眼镜递给了他,又回过身继续在书架上找东西。
⑥再回头,他已经戴上眼镜,正在翻看我的教学辅导书。
⑦“不错啊,很像个大学者哦!感觉怎么样?”
⑧“我觉得……挺清楚的。
”
⑨“那太好了,你正好戴着它吧,连眼镜盒也拿去吧,省得放在这儿占地方。
”我心中一阵暗喜。
⑩“老师,我……”
⑪“怎么?嫌我的眼镜不好啊?”我假装有些生气地说,“都没怎么戴过,还挺新的呢。
”
⑫“没,没有。
”他红了一下脸,不再作声了。
⑬后来,他的成绩又如同以前一样优秀了。
他顺利地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如今已是著名的雕塑家……
⑭时隔多年,我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这件事情我几乎已经忘记了,直到收到这个邮包。
在邮包里有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20年前,您送我的那副眼镜让我能够看清黑板,而夹在您教学辅导书里的记有我近视度数的纸条,则让我看清了您的良苦用心。
您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更安抚了我稚嫩自卑的心灵。
这副根雕眼镜是我酝酿多年的作品,现在敬献给您。
它不是一副眼镜,而是我感恩的心……”
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概述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当堂训练】伤口
①放学回家,见桌上放着几个苹果,想必是母亲为我准备的。
我也确实又渴又累了,但又实在懒得亲自动手,因而用求援的目光望着母亲。
母亲笑了笑:“大丫头了,该自己削了”。
仅是柔柔的一句话,我就认定这次非自己动手不可了。
唉,的确,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母爱里便似乎少了几分“关爱”。
②真是惭愧,不听使唤的刀一下子在我手上划了道口子。
我叫了起来,母亲也慌了,急急地奔过来看伤口,看到伤口不大,这才嘘了口气,又小心翼翼地为我包好了伤口。
“疼吧?”母亲拧着眉,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疼了”。
我仍忿忿地,心里埋怨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③次日是星期天,碰巧液化气用完了,爸爸又出差了。
无奈之下,母亲只好自己拿着空瓶去换气了,好一段时间后,只听母亲在楼下喊我名字。
哼,一定是让我帮忙抬煤气罐,那么沉,我才不干呢,况且,我手上还有伤呀。
我跑到阳台上,摇了摇包扎好的手。
母亲立刻理解了,淡淡地说:“算了,别下来了,我自己行。
”我松了口气,回屋去了。
母亲终于把煤气罐扛上来了,我听到了几声粗重的呻吟声。
④晚上,爸回来了。
我走过房门,不经意间听到父母的对话,爸嗓门挺大:“怎把腰闪成这样?那么沉的煤气罐也不叫孩子帮忙?五层楼呀,你倒挺得住!”天哪,爸的火气好像不小哦。
“她手弄破了,再说也不能叫孩子拿那么沉的东西!”母亲的声音仍是淡淡的。
我站在门口,眼泪止不住掉下来。
⑤一阵风过,阴冷的空气使我打了个寒颤,唯有那包好的伤口是温暖如故。
苦思一番,才懂得母亲的爱是有增无减。
细想千遍,才知道自己的伤口主要不在手上,而是在心上——“小公主”似的娇惯养成了我的慵懒与自私。
我只懂得尽情地享受母亲过多的关爱,却对母亲吝啬地藏起我完全有能力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一臂之力。
我深深地自责:我为何如此缺乏爱心与孝心。
对母亲尚且如此,将来我对他人对社会岂不更是冷漠与缺乏责任心?
⑥深夜,我噙着泪花,在母亲闪伤的腰间轻轻地一遍遍擦着红花油,也为自己抚平心灵上的伤口
④某夜四更,三爷被一阵嘈杂声惊醒,披衣而起,室内已有数人持刀而立。
只见领头大汉一抱拳:“窦二冒犯。
”——窦氏响马(即强盗),霸山为王,河间府一带无人不晓。
三爷轻蔑地一笑:“鸡鸣狗盗之徒耳!”他不紧不慢地穿好衣衫,说:“可惜我一介寒儒,身无长物,有劳壮士枉顾了。
”大汉道:“俺要你的宝壶。
”
⑤三爷料想此次是在劫难逃了,也不作争辩,心里早存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念头,他只想在闭眼之前再试试那把神奇的壶。
三爷从室内把壶取出,放在桌上。
众人一看,不过是一把普通的紫砂壶,纷纷摇头。
三爷一笑:“我之所宝,在阁下未必是宝。
”大汉把刀往桌上一放:“你敢唬俺?”三爷道:“壮士稍坐,待老朽奉茶。
”三爷取出两个紫砂茶碗,平心静气斟满其一。
众皆静立,无一趋前。
三爷将另一杯递与大汉:“壮汉自便。
”大汉不以为然,隐有物晃动,待看清了,分明是两条乌龙游弋,而自己碗中仅茶水而已。
大汉不解。
三爷将大汉的茶倒掉,复又斟上,“壮士请看。
”这时那杯底竟也有乌龙游弋。
大汉拱手道:“先生,请指教。
”三爷淡淡地说:“一念着处,神明自知。
怀仁则龙显,不义则龙潜。
龙壶非宝,紫泥而已,可宝者仁义也。
”大汉汗流浃背,一躬到底,道声“得罪”,率众呼啸而去。
⑥数日后,有人给三爷送上黄金十两,说大汉已率众归顺朝廷,不日将远征黑龙江,欲求三爷墨宝(尊称别人写的字)以壮行色。
三爷辞却润格(即稿费)而欣然命笔,勉励大汉为国驱驰,并嘱来人:“转告壮士,凯旋之日,(A老朽当为他斟茶/B老朽当劳他斟茶)。
”
⑦三年,王师奏凯,然不见大汉身影。
三爷俯身面北,用龙壶为大汉敬清茶者三,起身时已是老泪纵横。
⑧大汉姓窦,名二东,江湖人称“窦尔敦”。
【链接】绿林好汉窦尔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习武甚精,艺冠群芳,成为武林高手。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窦尔敦与俄罗斯战于雅克萨,他身先士卒,手刃数贼殉国,俄师败绩。
思考: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请结合表格内容,加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