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期待视野下文学经典复译研究——《喧哗与骚动》两译本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79.36 KB
- 文档页数:6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Vol. 10 No. 2 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 June. 2000藏族作家阿来以一部优秀小说《尘埃落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阿来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经说,他对拉美文学作过一些研究,也研究过欧洲文学,但更喜欢美国文学。
实际上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对阿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对阿来创作《尘埃落,定》应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试着从两位作家的两部代表作的文本比较分析中深入对福克纳和阿来的研究。
一、相同的叙事手法两位作家在各自的小说中都从白痴的角度描写故事。
首先是福克纳对巴尔扎克式的古典主义小说做出了反叛,特别是对传统小说中常用的全能视角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我们知道小说发展到了,现代,读者的想象力已经被越俎代庖的作家用以全能视角剥夺得一干二净而有限制的人物视角,既可,能把作家的主观性夹带进来,也会使文字的张力受到限制。
要想做到真正的客观,就得另辟蹊径,于是白痴视角出现了。
白痴视角调动的是人的眼耳口鼻,而不是充满算计的思想,因为白痴的感觉比常人敏锐(在福克纳笔下,白痴有时候可以用孩子和病人代替),而敏锐的感觉可以把读者从冰冷麻木的理性、结构、技巧、主题和“中产阶级趣味”里解放出来,紧拉着读者的手,渐入艺术佳境。
另外,白痴视角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对充满拜金主义和科技主义的现代人进行反讽。
在金钱拜物教下跪拜不起,却忘了爱与同情的现代人跟白痴又有多大区别呢?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福克纳的文本一开篇就用一个先天性白痴班吉的视角展开。
班吉33岁了,但他的智力还不如个三岁的孩子,他没有思维,没有理智,脑子里只有一片模糊的感觉和想象,他分不清现在与过去,当他的白痴大脑活动时,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和现在发生的事情一起在脑海里走马灯似地闪现,每当本能的痛苦袭上心头,他就闹着向家人要他姐姐的拖鞋。
只有闻到那位败坏门庭的姐姐凯蒂的拖鞋的味道,他那白痴的忧伤才能得到安慰。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从昆丁,到康普生家,到美国南方社会,都沉浸在一种朦胧混乱的进行中。
所有人在人生喧闹中过完了这一生,但没能给世界留下任何色彩。
康普生是奇怪的不能称之为家的家,人与人间是支离的,缺失了家人之间的连接纽带。
这一大家子里,除了被唾弃的名字都不能提起的凯蒂(凯瑟琳),没有一个会“爱”。
他们之间,在依靠一种家族的名誉连接。
实际上就是极度个人自私的外化。
从父母辈开始,康普生夫妇,没有任何妻子与丈夫的意识,他们是对方的冰冷的陌生人,康普生先生表面整日对康普生太太的弟弟毛莱冷嘲热讽,实际上也是对其背后家族的不屑。
康普生太太的口头禅几乎就是:“感谢上帝,杰生你是唯一一个不像康普生家的人。
”俩个人,死守着自身早已落魄下去的家族荣光,形成相互的对立。
康普生太太在整个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母亲,在许多的作品里、人生里,温情就在母爱的角色里起始,是让人生故事显得鲜活流动的光。
但在康普生太太这里,这丛温暖的灯火熄灭了,她是一块巨大的寒冰。
除了杰生,她没给自己的孩子施舍过一点点的爱,她说班吉是“上帝对她的惩罚”言语行动里处处是对他的厌恶;昆丁像康普生先生,是为了她而去自杀;凯瑟琳从来没有她那种“咱们这种人家的女子”大家闺秀的样子,后来更是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名字的耻辱;杰生是她“花了两年”矫正“坏习惯”的孩子,因此深受她的信赖与喜爱,可也因为她从没有停止过的标签思想“不是康普生”与他的亲人割裂的彻彻底底。
母性角色的缺失,让这个家庭残破而尽显冰冷。
使每一个孩子都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康普生先生的存在镜头份量少的可怜,形象零星的存在于班吉的记忆里,思想则留存在昆丁混乱的思想中。
他对孩子,表面是温和的,没有康普生太太的尖刻,但实际上只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放纵,他昏昏醉醉的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人生虚无消极,毫无意义,就像沉醉在感叹吟诵人生的诗人,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能力担当去给孩子爱。
他不仅没有站稳自己父亲的角色,反而进一步的加深促进了三个孩子(昆丁、凯蒂、班吉)与母亲的矛盾。
《喧哗与骚动》的怀旧主义思想的相关分析作者:耿维峰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3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喧哗与骚动》一书的具体研究来反应出,作者威廉·福克纳的思想,尤其是对于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怀旧主义思想进行具体阐述。
福克纳的小说中主要是对于当代苦难社会的真实映射,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建设的态度与实际情感寄托,来带领读者进入人文精神思想的境界中,因而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中也不难发现其中的怀旧主义思想。
关键词:福克纳;工业文明;缺失;怀旧《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部巨著。
由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所著的一本长篇小说。
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变现丰满,塑造生动,与此同时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通篇文笔犀利,结构简洁清晰,是近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名作。
小说主要反映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工业文明发展下的社会黑暗。
因此此篇长篇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意义以及现实研究价值,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膜拜。
不仅是评论家以及学者对于这本小说具有极高的评价,福克纳本人对此的评价也较高,其称这部小说是“孩子”,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对于福克纳本人来说的重要性。
一、福克纳的创作背景福克纳在逐渐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自身独特的文体与文风,因此在文学界素有南方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美誉。
福克纳出生于一个南方家庭,由于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养的熏陶,使得他能够以当时的牛津小镇作为创作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同时牛津小镇的人和事也给福克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他笔下的人物角色大多是具有原型的,同时这些原型也大多是生活于福克纳周围的人,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姐妹等都能够在他的笔下找到与真人的相似之处。
而福克纳也是将自身对于美国南方在当时的发展历史时期的理解与阐述放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描述。
因此,随着其作品的不断开展,我们能够在其作品中发现有南方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家族兴衰历史的一种独特解读,因此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隐含的一种怀旧之情,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就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彻底的毁灭感。
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开拓——《檀香刑》与《喧哗与骚动》比较研究葛浩文对于《檀香刑》的英译对于莫言该作品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功不可没,译本再次燃起了无数中外读者对于《檀香刑》的关注和研究的热情,涌现出一大批论述文章,从小说的形式到内容,从文本中的文化历史问题到翻译的原则、技巧、手法,从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度到翻译增减后的效果等多种角度都有论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檀香刑》时,当我们看到那些丰富生动而又独特的想象、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时光跳跃、那如流水般剪不断理还乱的意识流动、那多声部的合奏演出式的述说方式、那独具一格的多棱镜似的叙述角度和叙事手法,还有那浓浓的超现实主义气息时,总会不由得联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前曾经获得过诺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将两部作品略加比较不难发现,《喧哗与骚动》对《檀香刑》创作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二者都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和复调式狂欢化的语言风格,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阅读,既能体会到莫言对福克纳独特意识流手法和多重叙事的借鉴,又能看到《檀香刑》对《喧哗与骚动》的创新与超越,仿佛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两部经典作品之间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构建着超越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世界文学共和国。
1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之于莫言《檀香刑》叙事的影响莫言多次谈到过福克纳作品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毫无疑问无论在艺术手段和主题上,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有两部作品对我特别有影响。
一部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另一部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1]在加州伯克莱校区的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中,他曾表示:“读了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原来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写成小说。
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1)福克纳仿佛为莫言打开了创作之门,将莫言的写作灵感和构思创意全都激发出来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3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4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5 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6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7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8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9 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1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2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13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14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15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6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7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8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19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20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21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22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23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24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25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27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28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29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3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31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32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33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34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35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36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37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38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39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40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41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42 中英道歉语及应答差异43 The Tragedies of Meggie and Fee in The Thorn Birds44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45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46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47 How to Mak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ctively48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49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50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51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52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53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 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5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55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56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57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58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59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60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61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62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63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64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65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66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67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68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6970 中美价值观比较71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海明威式英雄特征——以《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为例72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73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74 论美国黑人英语:语言变体的视角75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76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77 探究餐具的起源、内涵及发展趋势7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79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80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81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82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83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84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85 英文歌词翻译探究86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87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88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89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90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91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92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93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94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95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6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97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98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99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100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01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02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03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04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105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106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107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108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109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10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111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112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113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114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15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116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117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118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19 从好莱坞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变看人性冲突120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121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22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23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2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25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126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27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28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129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30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31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32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133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134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135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136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37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38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3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40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1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2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143 A Brief Analysis of Jack London’s Attitude towards Life Reflected in The Call of the Wild144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45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46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147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148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14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150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151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152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53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 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154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55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56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157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158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59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160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161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162163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164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65 V 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166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67 An Analysis on Femi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in Little Women168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69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170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71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172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173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174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175 论《红字》的模糊性17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177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178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79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180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181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182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83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184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185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186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87 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188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189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90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191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92 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3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194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19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196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197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19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 iquettes 199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
研究以陌生译陌生—《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研究以陌生译陌生—《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导读:文学会会论文集;、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南-莫言小说词语创新得失谈;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论文集;论文目录致谢5- 以陌生译陌生—《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论文相关文献前4条李文俊-《喧哗与骚动》译余断想[J];读书;1985年03期、孙会军;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J];外语研究; 、闫艳珍;李莉-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看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J];哈尔滨学院学报; 、王东风;变异还是差异——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共引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 、孙斐娟-论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许磊;翻译中主体因素对文化信息传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喆-《呼啸山庄》中窗意象的文化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刊全文数据库莫言;说说福克纳这个老头儿[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5期、李文俊-《喧哗与骚动》译余断想[J];读书;1985年03期、刘洊波;《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征探微[J];外语教学; 、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2期、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 、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J];中国翻译; 、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 、孙会军;孙致礼-中国新时期对英语意识流小说的译介[J];中国翻译;【相似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张静,于海英;对历史嬗递过程中的道德心理审视──《喧哗与骚动》与《古船》的主题思想比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吴玲英;谭瑾瑜-《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振昌,陈静梅;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林学锦;《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影响举要[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2期、全群艳;迷路的现代人的神话——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周碧文;评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艺术手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刘洊波;《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征探微[J];外语教学; 、杨泽雯;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论《喧哗与骚动》的创作手法[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卢玮;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小说中的俄底浦斯情结[J];广西社会科学; 、梁英君-《喧哗与骚动》同圣经的互文性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 前5条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创新发展[C];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会论文集[C];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江南-莫言小说词语创新得失谈[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论文集[C]; 论文目录致谢5-6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14(一)研究背景9-11(二)《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研究梳理11-12(三)研究理由及研究视角12(四)章节安排12-14第一章陌生化溯源及与文学翻译的关系14-18(一)文学中的陌生化14-15(二)陌生化与文学翻译15-18第二章《喧哗与骚动》——以陌生译陌生18-34(一)TheSoundandtheFury主要陌生化手法18-191、宏观层面——叙述视角18-192、微观层面——语言表达的陌生化手法19(二)《喧哗与骚动》—以“陌生”译“陌生”19-301、叙述视角层面19-222、语言表达层面22-30(三)翻译中的非陌生化及必要的补偿手段30-34第三章以陌生译陌生——由来因素34-40(一)接受环境:中国文学转型时期34-35(二)目标读者:新时期读者的阅读视界35-36(三)译者主观因素36-401、译者对待原文陌生化手法的态度36-382、译者的审美力和创造力38-40结语40-42研究以陌生译陌生—《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导读:的土地——莫言论;华东师范大学;、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上海戏剧学院;、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王睿;表演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平坦;“南方女性神话”的现代解构;吉林大学;、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前5条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创新发展[C];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会论文集[C];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江南-莫言小说词语创新得失谈[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论文集[C];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齐修远;“花心”阿来不停地转变[N];中国邮政报; 、肖征;在苦难中奋起[N];新疆日报(汉); 、汤奇云;她给了我们无法拒绝的希望[N];中国文化报; 、士曾;新生的《掠夺者》[N];中华读书报;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 、虞卫毅;追求陌生[N];美术报; 、黄维若;不笑不行笑又笑不出来[N];文艺报; 、蓝洱海;翻译文学不能承受劣译之害[N];中国文化报; 、记者彭书;太原:13年间70多万人无偿献血[N];发展导报; 、王世乐;传奇与现代派文学[N];文艺报;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刘洊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张鲁宁;历史语境与文本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王睿;表演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 、平坦;“南方女性神话”的现代解构[D];吉林大学;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王子文;以陌生译陌生—《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潇潇;从叙事学角度看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D];华中师范大学;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 、白秀峰;《喧哗与骚动》悲剧的动因[D];天津师范大学; 、冷艳丽;《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特征研究[D];辽宁大学; 、朱鹊飞;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叙事策略[D];中南大学; 、杨双友;《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特色研究[D];中南大学; 、闫艳珍;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D];重庆大学; 、徐铮;论《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价值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 、何珊红;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学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
第40卷第4期204年4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0Nc.4Doe42019[文章编号]404—5856(2019)10—0079—05《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的影响因素探析伍银(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51)[摘要]文章以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指导,选取《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为研究对象,剖析了作品在翻译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对作者选取译作和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赞助人因素对译文质量及其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o研究发现,李文俊在翻译前和翻译中都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而《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本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出版社这一赞助人o[关键词]《喧哗与骚动》;操纵理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中图分类号IH315.9[文献标识码]A《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经典意识流作品,也是福克纳自认最伟大的作品。
该书于1929年出版时,并未受到美国本土读者的重视,十多年后才受到关注。
《喧嚣与骚动》写作手法新颖,运用了意识流等多种写作手法,成为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
目前,国内《喧嚣与骚动》的译本最早由李文俊所译(以下简称李译本),198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其后不少译者先后复译此书。
现有不少学者对《喧哗与骚动》译本进行了研究,但大都从译本的比较、读者期待视野等角度入手,鲜有学者用操纵理论三因素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喧嚣与骚动》李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李译本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正值引进外国文学高潮,所以该译本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二是在《喧哗与骚动》众译本中,李译本至今仍被奉为最经典的译作。
本文从操纵理论视角对《喧哗与骚动》李译本进行研究,分别探讨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出版社这一赞助人对该译本的具体影响,以期丰富对《喧哗与骚动》李译本的研究。
dcl:4.3969/j.issn.404-5856.2019 .4.020-、意识形态对《喧哗与骚动》李译本的影响意识形态最初属哲学范畴,后被引入到翻译研究中。
第29卷㊀第11期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29㊀No.11㊀2019年11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Nov 2019㊀收稿日期:2019-07-31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资助项目(无编号)作者简介:付丹(1981-)ꎬ女ꎬ湖北广水人ꎬ副教授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ꎮ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开拓«檀香刑»与«喧哗与骚动»比较研究付㊀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ꎬ广州510420)摘㊀要:当读者把«檀香刑»和«喧哗与骚动»放在一起审视时ꎬ总会清晰地感觉到福克纳对于莫言的影响ꎬ无论是意识流手法的使用ꎬ还是多角度叙事的借鉴ꎬ都可以看作向昔日经典的致敬ꎮ然而ꎬ莫言的借鉴绝不是简单的模仿ꎬ他丰富和发展了福式叙事的技巧ꎬ并巧妙地将民间文化和魔幻想象融入到文本中ꎬ为我们创作出一部既忠于民族文化又张扬想象魔力㊁既采用西方技巧又凸显本土艺术的优秀作品ꎮ关键词:莫言ꎻ福克纳ꎻ«檀香刑»ꎻ«喧哗与骚动»ꎻ叙事: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425ꎻI712.07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3907(2019)11-0060-04㊀㊀葛浩文对于«檀香刑»的英译对于莫言该作品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功不可没ꎬ译本再次燃起了无数中外读者对于«檀香刑»的关注和研究的热情ꎬ涌现出一大批论述文章ꎬ从小说的形式到内容ꎬ从文本中的文化历史问题到翻译的原则㊁技巧㊁手法ꎬ从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度到翻译增减后的效果等多种角度都有论及ꎮ然而ꎬ值得注意的是ꎬ在阅读«檀香刑»时ꎬ当我们看到那些丰富生动而又独特的想象㊁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时光跳跃㊁那如流水般剪不断理还乱的意识流动㊁那多声部的合奏演出式的述说方式㊁那独具一格的多棱镜似的叙述角度和叙事手法ꎬ还有那浓浓的超现实主义气息时ꎬ总会不由得联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前曾经获得过诺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ꎮ将两部作品略加比较不难发现ꎬ«喧哗与骚动»对«檀香刑»创作是有着巨大影响的ꎮ二者都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和复调式狂欢化的语言风格ꎬ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阅读ꎬ既能体会到莫言对福克纳独特意识流手法和多重叙事的借鉴ꎬ又能看到«檀香刑»对«喧哗与骚动»的创新与超越ꎬ仿佛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两部经典作品之间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ꎬ共同构建着超越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世界文学共和国ꎮ1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之于莫言«檀香刑»叙事的影响㊀㊀莫言多次谈到过福克纳作品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毫无疑问无论在艺术手段和主题上ꎬ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ꎮ有两部作品对我特别有影响ꎮ一部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ꎬ另一部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ꎮ [1]在加州伯克莱校区的演讲«福克纳大叔ꎬ你好吗?»中ꎬ他曾表示: 读了福克纳之后ꎬ我感到如梦初醒ꎬ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ꎬ原来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写成小说ꎮ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ꎬ一个作家ꎬ不但可以虚构人物ꎬ虚构故事ꎬ而且可以虚构地理ꎮ ①福克纳仿佛为莫言打开了创作之门ꎬ将莫言的写作灵感和构思创意全都激发出来了ꎮ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必为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而发愁ꎬ而是要为写不过来而发愁了 (同上)ꎮ其实早在上世纪末人们就已经将莫言与福克纳联系起来了ꎮ1992年ꎬ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㊀㊀①https://www.txshuku.com/chapterfull/56674_2894724.html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andotherstories)在美国出版之际ꎬ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Litera ̄tureToday»就评价说: 有如福克纳ꎬ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㊁圆满自足的世界ꎮ ①1.1㊀意识流手法«喧哗与骚动»无疑是意识流的经典范本ꎬ书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仿佛直接从他们的头脑中流淌出来ꎬ思想活动的跳跃没有逻辑也没有时序ꎬ常常伴随着潜意识㊁下意识活动ꎮ例如第一章中ꎬ班吉在观看别人打高尔夫球时ꎬ一连串的事件勾起了他对近30年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次次的回忆ꎬ时间和空间全被打乱ꎬ理性和逻辑也隐退了身影ꎬ全凭意识自由地流动ꎬ场景转移多达上百次ꎬ令读者目不暇接ꎬ有时候甚至难以理解和跟随ꎮ«檀香刑»最突出的特征莫过于对«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借鉴ꎮ莫言在小说里大胆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ꎬ包括时空的跳跃转换㊁内心独白㊁慢镜头描写㊁自由联想等ꎮ主人公们的叙述是非线性的ꎬ想象与现实并置ꎬ心理活动不受逻辑支配ꎬ空间是杂乱的ꎬ时间是无序的ꎬ意之所动ꎬ情之所随ꎬ思绪和时空不断跳跃ꎬ读者常常要在各章中跳跃着提取信息ꎬ用自己的逻辑拼凑起来ꎬ方能理解事件的全貌ꎮ例如 眉娘浪语 一章中说到 那天夜里ꎬ俺有心事ꎬ睡不着ꎬ在炕上翻来覆去烙大饼 [2]2ꎮ彼时眉娘的意识是流动的㊁思绪是跳跃的ꎬ她一时想到亲爹ꎬ一时想到公爹ꎬ一时想到丈夫赵小甲ꎬ一时想到情人钱丁县太爷ꎻ对这个说两句ꎬ又对那个怨两声ꎻ一会儿听见 菜狗在栏里哼哼ꎬ肥猪在圈里汪汪 [2]2ꎬ一会儿听见老鼠咬木箱ꎻ一会儿想象着公爹砍了亲爹的头ꎬ一会儿埋怨干爹不讲情面 ꎮ现实与想象并置ꎬ思绪流动无序ꎬ各种感官混淆不清ꎮ1.2㊀多角度叙事«喧哗与骚动»中ꎬ多角度叙事法构成了一种纵横交错的相互审视的关系ꎮ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和仆人迪尔西逐个从自己的角度把故事讲了一遍ꎬ以不同的言说方式表达了显著不同的个性ꎬ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康普生家族的故事ꎬ 把过去㊁现在㊁将来以空间并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ꎬ让康普生家的生存病态ꎬ通过家庭的不同成员的感受和行为反映出来 [3]ꎮ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技巧实践ꎬ并在«檀香刑»中为莫言所借用ꎮ在叙事手法上ꎬ«檀香刑»突破传统ꎬ创新性地使用了多角度叙事手法ꎬ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角轮流上场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叙述了整体事件中自己所参与的那个部分ꎬ让读者通过整合各部分的信息而获取事件的全貌ꎮ这种多棱镜效应一改传统的单一叙述方式的写作效果ꎬ带给读者一种崭新的震撼ꎮ«檀香刑»中ꎬ眉娘㊁赵甲㊁小甲㊁钱丁㊁孙丙等人逐个登场ꎬ分别进行了个性鲜明的诉说ꎬ将孙丙因何获刑㊁眉娘如何营救㊁赵甲怎样残酷执刑㊁钱丁怎样软弱屈服ꎬ以及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一层层㊁一段段地呈现在读者眼前ꎮ莫言这一创作形式的创新ꎬ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福克纳的启发ꎮ1.3㊀打破常规的低能叙事两部作品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ꎬ即低能主人公的疯癫叙述ꎮ智力低下的班吉所呈现给读者的是照相机式的对生活的忠实记录㊁没有经过处理的原始图景ꎮ33岁生日那天ꎬ班吉的衣服被栅栏钩住便想到小时候同凯蒂一起钻过栅栏时衣服被挂住的情景ꎻ来到小河沟就想到与凯蒂一起在河沟里玩耍的时候ꎻ看到车房里的旧马车就联想到十几年前坐马车和妈妈一起去给爸爸上坟的事ꎮ在班吉的思绪中ꎬ过去㊁现在与将来交织在一起ꎬ他只是将不经编码的事件原貌随着自由联想的思路呈现出来ꎬ给读者以自主建构的空间ꎮ在«檀香刑»中ꎬ半痴半傻的赵小甲也是一位重要的叙述者ꎮ他在 凤头 和 豹尾 部分分别说了一通 傻话 ㊁ 放了一场歌 :先是对可以令人看见人们本相的金色虎须着迷ꎬ后来又去协助他爹赵甲准备和执行檀香刑ꎬ赵小甲的叙述是琐碎的㊁幼稚的ꎬ他的思想是浅薄的㊁无知的ꎻ他听不懂人们的话外之音ꎬ当何大叔讥讽他说他老婆是去给县太爷送人肉时ꎬ他的反应却是 何大叔您别开玩笑ꎬ俺家只卖猪肉和狗肉ꎬ怎么会卖人肉呢?再说钱大老爷又不是老虎ꎬ怎么会吃俺老婆的肉呢?如果他吃俺老婆的肉ꎬ俺老婆早就被他吃完了ꎬ可俺老婆活得好好的呢ꎮ [2]60这种打破常规的叙事角度走向了传统理性叙述视角的另一面ꎬ尽管有时显得无聊㊁没有逻辑ꎬ却给了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ꎬ摆脱了理性对创作的束缚ꎬ同时又还原了事件最原始的㊁不加修饰的面貌ꎬ任由读者用自己理性的思维去整理和认识真相ꎮ16第11期付丹: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开拓 «檀香刑»与«喧哗与骚动»比较研究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m7QoG_s9KlilyUZ-bf8D3oF84ZWOcGjRip3sWAYJm_7Ope93JmLlI0YiUvrdOQE_CXV4Pj7QYJmTmtR4pkQma2㊀«檀香刑»对«喧哗与骚动»叙事的创新与超越㊀㊀ 福克纳给予莫言的启示不仅仅在于叙事技巧上的革新ꎬ更重要的是福克纳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种独特而深邃的历史观ꎬ即过去和现实互为一体㊁紧密相关ꎬ前人的血依然流淌在今人的血管里ꎮ [4]莫言对福克纳叙事是发展式的继承ꎬ而不是简单效法ꎮ莫言本人在«影响的焦虑»一文中也谈到: 高明的作家之所以能受到外国文学或者本国同行的影响而不留痕迹ꎬ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强大的 本我 而时刻注意用这个 本我 去覆盖学习的对象ꎮ这个 本我 除了作家的个性和禀赋之外ꎬ还包含着作家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ꎬ就在于他们是被别人的作品ꎬ唤醒了自己的生活ꎮ [5]他在借鉴福式创作手法的同时ꎬ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本民族语言㊁文化㊁历史和感情ꎬ极力开拓自己的写作路子ꎬ发展自己的看法ꎬ建立自己的领地ꎬ创立自己的写作风格ꎬ最终以其独特思维和艺术个性问鼎诺贝尔文学奖ꎮ2.1㊀多角度叙事的创新与传统叙事手法的结合«檀香刑»虽然沿袭了«喧哗与骚动»中的多角度叙事策略ꎬ但是莫言并没有简单模仿福克纳ꎬ而是对这一策略进行了丰富和发展ꎮ«喧哗与骚动»借班吉㊁昆丁㊁杰生和迪尔西之口ꎬ以四个不同的日期为切入点ꎬ从四个角度展现故事的全貌ꎮ首先是智力低下的班吉用他混乱的回忆展现了康普生家族早年的情景和他与凯蒂的深厚感情ꎻ接下来是软弱的长子昆丁描述了妹妹在重要节点与自己的几次谈话以及他准备自杀时的心理ꎻ然后自私自利的杰生叙述了他与书中其他人物的一系列的对话ꎬ透露出他的无情和暴躁ꎻ最后一个视角就是作者自己ꎬ作为对前面三个有限视角的补充ꎬ他用女仆迪尔西的一天串联起了康普生家族30年来的风云变幻和苦辣酸甜ꎬ用全知视角解释了其他人的思想和行动ꎮ莫言深谙这一策略的精髓ꎬ并在«檀香刑»中发展了这种叙述方式ꎬ使它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充分结合ꎮ正如传统戏剧结构那样ꎬ凤头部分为铺垫ꎬ猪肚部分为主体ꎬ而豹尾部分则是结局ꎮ在凤头部分的 眉娘浪语 赵甲狂言 小甲傻话 钱丁恨声 章节中ꎬ主角们逐个登场ꎬ以第一人称道出自己的生存处境和面临的问题ꎬ人物形象个个鲜活㊁人人不同ꎬ有限的叙述角度使得他们的故事更加亲切自然㊁真实可信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对事件予以讲述ꎬ以更多的角度来建构更加立体㊁更加丰富的文学事件ꎮ而小说的主体部分ꎬ即五至十三章的猪肚部分ꎬ作者又从全知的视角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ꎬ推动故事情节ꎬ塑造人物形象ꎬ展开冲突ꎬ制造高潮ꎮ豹尾部分的 赵甲道白 眉娘诉说 孙丙说戏 小甲放歌 知县绝唱 章节ꎬ进一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ꎬ交代人物的结局ꎬ使整个事件更加清晰㊁生动ꎬ讲述更加全面㊁完整ꎮ西方叙事手法和中国传统的戏剧结构完美结合ꎬ成为«檀香刑»在形式创新上的一大亮点ꎮ2.2㊀民间文化的完美融合«檀香刑»很好地将中国民间文化融合到了故事中ꎬ这是莫言作品的 中国特色 ꎬ也是小说在国际上能够吸引众多目光的重要原因之一ꎮ猫腔是山东高密的地方小戏ꎬ小说中多处出现的猫腔唱词ꎬ给作品赋予了鲜明的特色ꎮ作者不仅用猫腔来讲故事ꎬ还使它成为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的有力推手ꎮ凤头和豹尾部的每一章的开头处ꎬ都有一段猫腔唱词ꎬ交代故事情节或人物心境ꎬ好像每个章节就是一曲戏文ꎬ每个角色都是一名猫腔演员ꎮ当孙丙即将被公开执刑时ꎬ眉娘用凄凉忧伤的猫腔来表达心中的的悲伤ꎬ 咪呜咪呜ꎬ咪呜咪呜啊ꎬ我心悲痛 [2]335ꎻ孙丙到了执刑台上ꎬ 想到悲处喉咙痒ꎬ高唱猫腔谢乡党 [2]351ꎬ在台上高声唱起来ꎬ引得台下的乡亲们也 咪呜咪呜咪呜 地学起了猫叫ꎬ附和孙丙的歌声ꎬ为他送行ꎮ可以想象ꎬ当时的场面何其壮观ꎬ何其感人ꎮ 人生能有这样一次演唱ꎬ孙丙死得其所啊! [2]351正是借着猫腔这一极富感染力的戏曲形式ꎬ小说制造了层层迭起的声浪ꎬ感情的发展在这里达到顶峰ꎮ«喧哗与骚动»中的语句常显得沉闷㊁冗长而拖沓ꎬ表达犹如梦呓ꎬ读起来会令人产生一种挫败感ꎬ觉得读不下去ꎮ这也许是意识流手法容易引起的问题ꎮ但«檀香刑»巧妙地吸纳了当地的民间文化ꎬ使作品成为接地气的㊁亲读者的言说方式ꎮ小说的语言极具张力ꎬ明快活泼ꎬ阅读一旦开始就根本停不下来ꎮ故事的叙述常常犹如戏曲唱白ꎬ拟声修辞与句式修辞相结合ꎬ注重节奏和韵律ꎬ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现力ꎬ有很强的可读性ꎮ2.3㊀充满想象力的魔幻主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ꎬ想象力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虚拟世界ꎬ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ꎬ可以使人们享受快乐㊁享受惊26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9卷奇㊁享受自由㊁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①ꎮ莫言正是以充满奇幻的想象将民俗文化与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ꎬ天马行空ꎬ肆意汪洋ꎬ令读者目瞪口呆ꎬ惊叹不已ꎮ正如诺贝尔奖官网所称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㊁历史和当代 ②ꎬ这正是«檀香刑»在书写故事时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所在ꎮ华丽的想象ꎬ瑰丽的魔幻色彩ꎬ给小说平添了趣味性和神秘感ꎬ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ꎮ小甲得到金色虎须后ꎬ果然能看见人的本相ꎬ在他眼里ꎬ眉娘变成了吐着紫色信子的大白蛇ꎬ把他惊呆了ꎻ他爹赵甲㊁钱丁县令㊁刑名师爷和一班衙役分别是黑豹㊁白虎㊁刺猬和一群灰狼ꎬ当县令率领一班公差来请赵甲时ꎬ白虎县令和黑豹赵甲在小甲家的院子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ꎬ 俺看到ꎬ它们互相绕着圈子 爹转成一股黑烟ꎬ钱大老爷转成一股白烟ꎬ从厅堂转到庭院ꎬ从庭院转到大街 它们最后转到了一起ꎬ黑里有了白ꎬ滚成了一个蛋ꎻ白里有了黑ꎬ拧成了一条绳ꎮ[2]73那描写尤其生动形象ꎬ那场景简直妙趣横生ꎬ令人忍俊不禁ꎬ拍案叫绝ꎮ这一抹魔幻主义的想象使小说不再只是平淡无奇地讲着故事ꎬ而是将读者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㊁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ꎮ福克纳被称为 作家中的作家 ꎬ其优秀的文学创作为世界文坛所瞩目ꎮ现代以来的中国作家借鉴福式创作手法的也大有人在ꎬ而如莫言这般对这一形式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做得如此成功的却不多见ꎮ当然ꎬ也有评论家指出«檀香刑»中有些地方语言表达较为粗糙ꎬ情节有做作之处ꎬ有些比喻显得生硬㊁牵强ꎬ过度夸张ꎮ但是瑕不掩瑜ꎬ«檀香刑»作为莫言的重要代表作之一ꎬ其受欢迎程度是不容置疑的ꎮ小说通过西方叙事手法与传统叙述方式的结合ꎬ将民间文化和魔幻想象完美地融入到故事的讲述之中ꎬ从而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民间生命形态ꎬ述说了这一段雅俗共赏㊁人相传诵的生动故事ꎬ成就了这一部结构精巧㊁特色浓郁的精彩著作ꎮ参考文献:[1]㊀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 马尔克斯和福克纳[J].世界文学ꎬ1986(3):298.[2]㊀莫言.檀香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ꎬ2012.[3]㊀杨传鑫.诺贝尔文学:理想主义的文学批评㊁鉴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ꎬ2012:158.[4]㊀李桂玲.莫言文学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ꎬ2014:88.[5]㊀莫言.影响的焦虑[J].当代作家评论ꎬ2009(1):10.责任编辑:柳㊀克㊀㊀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eZV_e1b1qkAW-KJMokPsG_L2ivpyrNBVntrW8vetAz1pspV8SDke94Jkh8U7jK-N2qp96T3yLgXVTO18ig6Xa㊀㊀②原文:The2012NobelPrizeinLiteraturewasawardedtoMoYan"whowithhallucinatoryrealismmergesfolktalesꎬhis ̄toryandthecontemporary".https://www.nobelprize.org/pri ̄zes/literature/2012/summary/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inLiteraryCreationAComparativeStudyofSandalwoodPunishmentandTheSoundandTheFuryFUDan(CenterforForeignLiteratureandCultureResearchꎬ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ꎬGuangzhou510420ꎬChina)Abstract:ReadersofWhiteSandalwoodPunishmentandTheSoundandTheFurycanalwaysdetectFaulkner sin ̄fluenceonMoYanintheuseofstreamofconsciousnessandshiftingperspectivesꎬwhichisconsideredtobeasa ̄lutetoclassic.HoweverꎬwhatMoYandidwasnotmereimitationbutaprofounddevelopmentinnarrativetech ̄niques.HefoundhiswaytoaddfolkcultureandhallucinationintothenovelinasubtlewayꎬherebypresentingapieceofgreatworkwiththecombinationofthecharmofnationalcultureandthewonderofmagicalimaginationꎬwithbothwesternwritingtechniquesandChinesefolkart.Keywords:MoYanꎻFaulknerꎻWhiteSandalwoodPunishmentꎻTheSoundandTheFuryꎻnarrationꎻcomparison36第11期付丹: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开拓 «檀香刑»与«喧哗与骚动»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