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板书】 同一周期电层数相同,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59
1.2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1至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
电子围绕着核作高速运动。
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二、推进新课多媒体播放:电子层模型示意图。
(教材1-7图片)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
师:同学们观察得比较仔细、全面,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个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它们运动的区域也是不相同的。
我们把能量不同的电子的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就好像示意图中一层一层的。
层与层之间是不连续的。
用n表示电子层序数,n=1,2,3,4……7或者用K、L、M、N、O、P、Q表示。
K表示第一层、L表示第二层……多媒体播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是依据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2.电子层可以用K、L、M、N、O、P等表示。
3.最外层(除K为2外)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
【知识拓展】4.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
5.倒数第3层不超过32。
6.每层电子容纳数,最多不超过2n2【例题剖析】【例1】A、B、C、D为短周期元素,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精讲】解本题时,要求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非常熟悉,有时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答案:师:在分析研究上表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表(一)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方法引导】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情况,每四人为一小组,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观图。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其中0族元素除外。
2、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也会随之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则递减。
元素周期表规律1、原子半径的规律(1)除了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的半径也会随之增大。
2、元素化合价的规律(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单质的熔点规律(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规律(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规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规律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8、热稳定性规律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同一族自上而下减少,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一样。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依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
由于周期表能够精确地猜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学问与技能:使同学初步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育同学的分析和推理力量。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熟悉,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学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详细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详细”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学校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同学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觉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
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详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究,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
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详细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
历史上原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
依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必修2》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习目标】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初步解释这些递变规律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探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学习重难点】1、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学习建议】建议边探究边实验方法,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开放性的交流探索【课前预习区】1、写出第3周期元素的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并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2、第3周期元素原子的结构是如何递变的?3、复习Na、Al、S、Cl2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
根据这种电子排布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为;其中主要体现为得电子;主要体现为失电子,性质稳定。
【课堂互动区】【问题组一】1、请回忆所学知识,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Na、Mg、Al在化学反应中表现还原性还是氧化性?其实质是什么?2、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Na、Mg、Al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实验探究】请根据【方法导引】并以下所给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比较Na、Mg、Al三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方法导引】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判断:1、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的碱性强弱。
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试剂: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金属钠(切成小块),蒸馏水,盐酸(1mol/L),酚酞溶液。
第1章 原子构造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构造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构造,懂得质量数和 A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展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构造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开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展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答复】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构造开场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构造【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一样。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答复】【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构造模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生初步认识到从微观的角度了解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初步建立起有关于“构”-“性”之间的认知模型。
第一节第二课时已经学习元素同期表编制时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体现出元素原子的结构,初步建立起有关于“构”-“位”之间的认知模型。
第一节第三课时以碱金属与卤族元素为例,构建了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有关于“构”-“位”-“性”三者之间的认知模型,并学习了比较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方法。
本节在此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分微观与宏观两种角度,阐述元素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掌握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在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时课的学习过程量,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研究,学生也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生在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研究过程中,掌握了将结构与性质的关联的判断能力,但是,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还不能建立完整的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3.完善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认知模型,基于元素性质的递变的本质原因,类比归纳出元素的性质。
4.加深对分类法,类比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认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能力,从而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明确宏观上的元素性质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规律。
课题: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课本: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知识与技能: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3.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4.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5.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联想质疑,从而尝试总结排布原则,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在活动探究中学会1~36号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
第2、3课时也通过联想质疑、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栏目理清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与原子半径等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发展的认识观,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培养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课型:新课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基础梳理]1 我们以前知道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内容有:(1)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理,然后由里向外逐步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即先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2)每一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个;(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个);(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个。
2 请画出 1 ~ 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鲁科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使人们认识了杂乱无章的化学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如何把这种规律具体地表现出来呢?【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4页,第3行。
思考周期表中周期和族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小结、板书】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从左到右为同一周期;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元素从上到下为同一族。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4页15行,思考周期表中有多少周期?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点评】以问题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带着问题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概括总结】1周期,共2种元素周期,共8种元素周期 3周期,共8种元素(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周期,共18种元素6周期,共32种元素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点评】结合学生已有的原子结构知识,让学生填写并记住每个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有助于推断原子序数一定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阅读、思考】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阅读课文P14倒数第二段,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总结陈述】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的最外层和次外层电子层结构及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
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概括总结】主族(A):共7个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族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18个纵行)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点评】通过阅读、观察、交流、研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有关推断教学媒体:多媒体、板书教学内容导入课题: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那么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教师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问题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纵行?答七个横行,18个纵行。
2.把不同元素排在同一横行的依据是什么?答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答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的电子层数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4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具体怎么划分?答1、2、3为长周期,4、5、6、7为短周期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元素种类电子层数短周期1H-He212Li-Ne823Na-Ar83长周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7Fr-112号267问题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仔细观看第四页元素周期表,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答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
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