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色彩”的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90.61 KB
- 文档页数:2
体会王维山水诗歌的“三美”艺术40多岁时的王维,先后隐居在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
《积雨辋川庄作》就是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隐居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物我相惬的境界,可以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作。
王维虽有一部分诗歌意境开阔,具盛唐之风,但其山水诗仍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流,相对其他诗人而言,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而使他的诗歌魅力永存,为后人所赞叹。
我们可以从“绘画美”、“音乐美”、“禅意美”三个方面来体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艺术特色:一、捕捉镜头、构图极佳的“绘画美”王维出生在儒学世家,绘画音律无不精通,被人誉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
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他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鲜明的艺术特点。
所以王维的诗歌创作往往融入绘画的技巧,两者互相融合,浑然一体,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画卷。
连日阴雨,树枝与空气都极为潮湿,柴禾不易燃烧,炊烟很久才缓缓升起。
山中农妇正忙着蒸藜煮黍,为在东边田里劳作的男人送饭。
短短两句诗,巧妙地把这种天气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系列人物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又有生活气息。
这是诗人静观所见,内心宠辱不惊的人才能把山中普通人家的普通景物写出这样的韵致。
诗人写空林烟火,用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静观所见的还有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诗人运用了绘画上强烈对比的设色法:白鹭,黄鹂,“漠漠”的水田,“阴阴”的夏木,一面是广漠明净的淡彩,一面是葱郁深沉的浓绿,使背景更显空蒙迷茫。
这种强烈的色调对比,构成了视觉上色彩浓淡的差异,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夏日的绿荫与绿荫之外的水田之间那种鲜明的分界,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空翠湿人衣——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着色艺术——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着色艺术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关于色彩的运用特点。
全文分为引言、本论、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概括说明着色艺术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本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发论,一是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着色基调,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但总的来看,以冷色调为主体,以暖色调为补充。
二是浓淡相宜的着色原则,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讲究色彩的相谐、相衬、相生,淡雅优美,意境清远。
三是善于把色彩和光、声、态综合运用的着色技巧,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结语部分总括全文,进一步指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关于色彩的成功运用是其重要艺术成就之一。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色彩运用、艺术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
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精深华妙的描山画水中,王维“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
”(1)与齐名的孟浩然诗歌的清旷淡远相比,王维的诗歌新奇秀丽;与“诗仙”李白诗歌的明丽爽朗相比,“诗佛”王维的诗歌淡雅优美。
对于色彩的敏锐感受和巧妙搭配,无疑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大特色,也是其重要艺术成就之一,与诗中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一样,值得我们再三吟咏和深入研究。
一、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着色基调“诗言志,歌咏言。
”(2)自古以来,传情达意就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
王维的诗歌创作自然与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不仅在内容上有直接的反映,连着色的基调也微妙地透露着作者的心曲。
王维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尤为人所称道的是其中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有哪些审美特征背过古诗的人都知道王维,他是着名的田园派诗人。
那幺你了解他的诗有哪些审美特征吗?小编整理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有哪些审美特征,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好地了解王维。
1王维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之色彩美大自然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表现大自然的绘画当然也必须借助色彩来造型美。
诗画同理,现代画家闻一多曾提出新诗要具备“三美”,其中一项就是“绘画美”,亦即词藻的色彩美。
正如同宋代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所说的:“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壮而诗人能言之”。
诗是语言艺术,虽不能如同绘画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但却可以用表示或者暗示色彩的文字的虚摹,来引起读者对于色彩的美感联想。
王维是公认的美色高手,善于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深浅、冷暖的差别,根据不同类型的形象施以不同的色彩,细腻逼真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
从而使人读后不禁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如《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绿”字用得特别恰切,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
他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四句诗中的意象皆带有鲜明的色彩:桃红,柳绿,落花是粉白夹红,莺是翠黄。
红与绿在色彩上属于补色,对比最为强烈,而在生活中却最能放映出明媚的春色。
头两句所描绘的田园春色,取景虽也是常见的桃与柳,却能不落俗套,给人以特定的色彩美和意境美。
后两句除了语义语境。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特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其山水田园诗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王维《终南山》一诗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
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
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2)超入禅境的诗歌境界。
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3)摆脱尘世的空静之美。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鹿柴》一诗中,王维所欣赏的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展示的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
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论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点一、意境美王维的诗歌作品含有大量的意境描写,无论是风景中涵盖自己的感情,还是风景感情并驾齐驱,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都有大量的存在。
同时,在这些山水诗歌所使用的修辞当中,王维都极少采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采用朴实温和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山水特有的动人意境。
例如,在王维的代表作品《山居秋暝》当中,读者可以清楚的发现,全诗整篇几乎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和的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夜山景图。
在这首诗当中,王维描绘出了在初秋时节的雨后,天气凉爽,月色穿过松林映射,溪水流过石隙,一叶轻舟驶过湖面引起荷塘之上的莲花微微颤动,而正在此时,浣女成群结队含笑而归的意境,让读者在这短短几十个字当中,感受到山水间的别样情趣,令人心驰神往。
同时,王维还是一名禅学造诣极高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歌中常常带有丰富的禅趣,例如“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
这些山水诗歌之中,王维描绘出了一副夜晚特有的幽静的深林山水意境,让人不由得引发思考,王维在自己的山水诗歌当中引入大量“静、好”等禅学词汇,也表现了王维对于禅学的一种向往与寄托。
二、田园风光美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当中,涵盖而大量的乡村农舍、鸡鸣狗叫的描写,表现了出了王维对于这种“桃源生活”的向往。
例如,王维的诗歌作品《渭川田家》当中,单纯描写了作者所遇见的田园农家生活场景。
尤其是“斜阳照墟落...相见语依依”当中,作者王维向读者生动展示了一副别样的田园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于这样生活的神往。
并通过乡间不同人群的活动,将农村特有的“慢生活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三、景观美针对花草树木展开描写是所有山水诗歌中的一大重要元素,对花草树木进行的描写不但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作者对于美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向往与寄托。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之中,几乎都有针对花草树木的详实描绘,王维通过其独特的美感找到在山水当中的花草树木,并依靠诗歌的形式,赋予了这些草木独特的意义。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内容摘要:历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王维精通音乐、书法、绘画,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
他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清逸明秀,意境深远,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
他在前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和佛学修养,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
后期他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的道路,山水田园生活的体验使其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审美理念艺术境界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 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生活中,可谓是自然与生活相互融合。
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宋之祖李师训媲美,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在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的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色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色泽仓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中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
其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
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
艺术研究与训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一提起田园诗派的代表,我们总会想到几位颇具盛名的诗人,而王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
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品王维的诗,总能通过其诗中的种种意象构成一幅幅静虚、悲美,亦或虚幻的画面。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所以,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其实既包含着苏轼对王维画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是指王维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用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
其实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而王维的诗画则在最大程度上诠释了这一理论。
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
一、色彩美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来源于盛唐时期所受到的儒释道影响以及他坎坷的一生。
即使这样,诗人仍不缺乏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庄禅精神的贯通。
在他的山水诗中,饱含了中国古典画的清丽淡雅之美。
首先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
在色彩渲染方面,王维似乎对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很感兴趣,他在写山水田园诗时,善于用一个高明画家的眼睛去发现、捕捉一种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再选用一个最能代表这个色彩的字,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山水景物。
例如: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春中田园作》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之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画意盎然,表现一种静淡之美,在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自然、唤醒自我方面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审美参照。
标签:王维山水田园诗画意审美价值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画意这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书籍《色彩学》中对颜色词的分类给了明确的定义,即:“色彩学上根据大家不同的心理感受,按照色彩学家的划分方法,把颜色分为暖色调,例如红色、橙色以及黄色;冷色调,例如青色和蓝色;中间色,例如紫色、绿色、黑色和白色”。
“人们通过研究王维诗歌色彩词的组合特点,根据诗人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在诗词背后所蕴藏的感情,将其诗歌中带有色调的词分为暖色、冷色和中间色三种”1暖色暖色,根据它的字面意思,显然就是那种给人以温暖感觉的红橙黄色以及它们构成的色调。
王维是盛唐时期伟大的山水诗诗人,他的山水诗,善于运用色彩词来塑造环境,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视觉的美感。
品读他的山水诗,就像欣赏一幅幅令人陶醉的色调优美的风景画,色彩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而且,他的诗歌创作用词独具匠心,特别是诗歌色彩词的选用更是恰到好处,别具一格。
在他的诗歌中,以红色和黄色尤为常见。
1.1红色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
“红”这个色彩在中国人心目中给设定的定义是庆获丰收、走向成功、得到温暖和兴旺发达等义的象征,这源自于古代人们对于日神的无限的崇拜和敬畏。
朱、丹、赤都带有红色的含义,是红色的代名词。
但是后来随着纺织业的日渐发达,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上升,对物质追求有了更深的要求,使得红色渐渐的取代了“朱”“丹”“赤”,色调红逐渐成为颜色的总称。
在大诗人、大艺术家以及大画家王维的诗中,和“红”色调有关的诗词有“红豆”“红榴”“红莲”“红花”“红萼”“红叶”“红树”“桃红”等暖色调的颜色词,给诗歌增添了一种温暖的色彩。
例如:1)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春园即事》)2)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
(《田家》)3)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田园乐》)从这些诗句中不难发现,红桃引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留恋,红萼迎接新的生命,充满活力。
花树缤纷,桃红柳绿,给后世读者无限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
王维诗中的色彩盛唐的诗坛,可谓是百花齐放,优秀诗人更是浩如繁星,各个流派竞相争艳。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以清醒明逸、静秀幽远的诗风闻名于世,并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北宋著名苏轼曾经这样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的这句话,道出了王维诗与画的独到之处。
对于王维来说,他在诗、画、音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这足以证明王维是一位艺术家,而且这位艺术家对美感色彩有着足够的敏锐,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融情于色,以色象征,以色暗喻。
01自然景色的色彩美王维作为山水画南宗开山之祖,在创作诗歌时,自然能够更精确细致地感受和捕捉到自然界的美妙景色,更是会用辞设色,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选取最鲜明、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表现。
如《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就是抓住了雨后日出,田野上那溪水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远山相呼应映衬的特点。
选取“白”“碧”,不但写出了色感,而且表现出春雨过后,尽去尘垢的亮度和湿度。
“白水”“碧峰”色彩明丽,对比和谐,为远近相宜的层次画面增色不少,表现出诗中清新的意境。
02植株生长的色彩美除了运用色彩元素描绘宏观自然景物的特征外,王维在表现微观自然界植株的生长时,也是极力舒张其细腻微妙的色彩感觉。
如《红牡丹》中的“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绿艳”“红衣”写出了开花时节鲜明的绿叶与艳丽的花瓣,呈现出牡丹良好的长势。
“浅复深”更是写出了牡丹的生长过程,就如《牡丹史》中所写的“初绽紫色,及开桃红,经日渐至梅红,至落乃更深红。
”上面的两句诗中,绿叶与红花的相互映衬,在王维的细腻描绘中,写出了红牡丹绿叶色彩的宁静,红花色彩的深浅。
03光色变化的色彩美绘画色彩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色彩的搭配对比上,还体现在对千变万化的光和色活动的表现中。
光源的变换会造成物体色彩的更迭,而这种变化了的色彩创造出来的美感,更是笔单一色彩的美感要精美得多。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王维诗歌艺术论稿”(项目编号:YB201447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焦健(1980-),男,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色彩”的再认识焦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1[摘要]王维诗歌中的色彩,不可单纯从“画”的角度进行考量,观者更应将其与光、水、汽结合,置于丰富而真实地环境中来看待。
并同时考虑到时间、空间的变化,看到色彩的动态效果。
[关键词]色彩;光照;水汽;时空前人论及王维山水田园诗中色彩的文章颇多,但受苏轼“诗中有画”之论的影响,人们往往就“颜色字”出现的频率、色彩的暗用、色彩的搭配等因素进行讨论。
虽各有不凡的见解,但终究更多的是在“论画”而非“论诗”,其结果往往使人们对这个论题的认识单一化、绝对化、静止化。
在平面图画中,色彩的种类十分有限,很难体现光、水、汽等外部环境影响,也很难表现色彩所依附的材质,更没法显现色彩随时空而产生的改变。
所以,要将王诗中的色彩还原,须离开“画”的范畴,改从真实的、立体的、变化的环境中去想象。
一、光照下的色彩实际上,物体的颜色在不同光源下并不一样。
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自己的彩色碟破产”[1]。
此言不虚,如“秋山敛余照”(《木兰柴》)和“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这两句,“秋山”的颜色本就纷杂,深秋时节,黄绿红等颜色的木叶在山上交错纵横。
而在红色的“余照”之下,它们则会转为深红、暗黄、黛绿。
夕阳又会为整个背景染上一层深红的底色,斜射的光线则凸显出山脉的阴影效果。
这样的景色绚丽多姿,若仅从“秋山”的颜色来考虑,就大大降低了诗中颜色的丰富程度。
同理,“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一句,不仅给出了“秋草”的枯黄,在此基础上,还加上了夕阳的深红色背景。
如此一来,草色自然转暗转深,并且随视野的扩大,颜色也会随着空间拓展而产生渐变。
不难发现,王维对“夕阳”这个光源的运用是非常自如的。
另外,王维更善于利用遮蔽物降低光线强度或对光线进行分解,进而造成更丰富的色彩效果。
如《竹里馆》一诗用“竹林”进行光的“过滤”: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之竹林多而深,一片翠绿之色。
但加上末句的“明月”,情形就会不同。
静夜之中,竹林之下,银色的月光从细碎的竹叶中透过。
竹下之人若仰头相望,则会看到竹叶为墨绿色,这种绿会随竹干高度的增加渐渐转深。
银白色的月光被竹叶打散,斑驳分布在竹干和地面,显现出小块的黑色阴影。
这样的色彩效果是画匠难以勾勒的。
王维也喜欢运用“松”进行光的遮蔽,如“色静深松里”(《青溪》)和“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两句都强调了透过松叶的日光。
日光本为强光,但经层层松叶的遮挡后,变得十分柔和。
从松下观察,树冠上部分为翠绿,下部分为深绿,再配上四周暗色的树荫及投射下的光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色彩世界。
另外还有透过深林照到苔藓上的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宫槐陌》)。
部分苔藓被光斑照到,它们的绿色是带有亮反射的嫩绿。
部分苔藓被阴影遮蔽,它们的颜色是深沉的黛绿。
嫩绿与黛绿,光斑和阴影互相交错,细细想来,有无限意趣。
另外还有一些对光的处理,如“关门落照深”(《送李太守赴上洛》)利用门户的遮蔽,使夕阳的光照产生更深的投影,颜色更趋于红色;又如“青山背日寒”(《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经山体的遮挡,日光已变成散射光,强度大大降低,深色阴影包裹着山背的青绿,颜色更趋于青黑。
二、加入水、汽后的光色各种形式的水和汽,在光照影响下,都会对诗中环境的颜色产生影响。
先来看“水”———在自然环境当中,水在有色光的照射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就是典型的写照。
在王维诗中,作者常利用江河的反射,造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如“渡头余落日”(《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等,撷取的都是夕阳照水的场景。
此场景中,青色的水面铺上一层红色的霞光,青白色的波纹混着淡红,落日底下的一道深红正铺在水面当中,色彩十分绚丽。
至于月光下的水面,则可看《白石滩》一诗: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有“清”、“白”、“绿”三字,色彩看似交代清楚,实则不然:时至暗夜,不管是“清”、“白”还是“绿”都已转深。
而明月照于45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6.023语文建设2016.2y ū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水面,水光的银白色、白石对月光的折射、蒲草顶端霰雪般的反光成了主导。
这些光色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律动。
故此诗虽用冷色字,却透出无限活泼。
陈铁民先生在《王维新论》中指出,诗人“使明月、溪流、绿蒲、白石与浣纱的少女相映成趣,组成一幅色彩明丽、境界幽美、充满生意的图画。
”[2]其中原因就在于此。
另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等句,皆可将水与月合看,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
水除了以反射光照的方式产生色彩之外,还可生成景物的倒影。
如“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寒食城东即事》)一句,桃花红、李花白,蒲草绿、白芷白,颜色本就缤纷。
相应的水中倒影自然也绚丽多姿。
另外,受光的折射影响,水中会铺上浅绿的底色;受水流冲击的影响,水中又会形成白色的水花。
如此一来,岸上的颜色和水中的颜色,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环境。
“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韦侍郎山居》)、“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等句也都有这样的效果。
再来看“汽”,“汽”实质上是水的汽化形式,它在诗中也会改变事物本身的色彩。
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一句,“山色”本为青白,但受水汽影响,几乎要融入白色的水雾当中。
白雾当中隐约透出了山的青绿,这是“有”,大部分山体化入白雾,这是“无”。
另外,雾气流转变化,“有”和“无”间相互转化,若单从绘画上考虑就更难描摹了。
实际上,王维很多山水田园诗都包含了光、水、汽的成分,诗中的色彩效果自然也和这三个元素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园乐七首·其六》)一句,桃花之红只是其本身的颜色,经历过一夜春雨的滋润后,红色的花瓣更有质感,红得更加艳丽。
绿柳也是如此,经雨之后的柳叶不仅更显青翠,在雾气的影响下更是笼上了一层白纱。
这两句中,“红”和“绿”呈现出的只是“桃花”和“柳叶”本身的色彩,而结合“宿雨”和“春烟”两个元素,色彩的质感和对比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也是如此,白鹭飞入漠漠雾气,纯白和浅白的层次感油然而生。
稻苗青青,和水田中倒影的深绿相映成趣。
诗中的色彩元素十分丰富,却不可割裂来看,若脱离开水、汽两个元素,情况就会不同。
三、时空变化下的颜色王诗中的色彩,不仅要与静态的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还要放在变化的时空中进行考量。
首先,王维诗中的色彩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变化。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诗中“秋山”对“余照”的“敛”,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方位不断变化,山上的光色、阴影不停改变。
而“彩翠时分明”重现了这个场景———随光线方位变化,山上时而现出金黄,时而现出黛绿,可是转眼间阴影便遮挡了植被的色彩,一切又都变得昏暗模糊。
“夕岚无处所”则写出了岚气从有到无的过程,傍晚山间有雾,随时间流逝,白色雾气慢慢消散。
眼前片状的白色从浓到淡,渐渐消失。
诗中色彩非常丰富,但每种色彩都在不停变换。
吴功正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诗的审美境界上,产生了闪动明灭、恍惚迷离之美。
‘彩翠’二句,景象的陆离状态正体现了它的不确定性,从而出现了严羽《沧浪诗话》所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审美境界。
”[3]原因正在于此。
其次,也要考虑到色彩随空间变换而产生的变化。
具体说来,随着观察角度和范围的变动,观察到的色彩也会出现动态效果。
如《终南山》一诗写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云为茫茫的一片,何来“开合”之谓?———诗人从云雾中走出,是为“开”。
回首望去,仍是白茫茫的一片,是为“合”;霭也是澹澹的一片,又何来“有无”之说?———诗人身在山外,看到草木融于暮霭的朦胧之中,是为“有”,而一旦入于其中,便只见眼前草木,远观的朦胧感觉则消失不见,是为“无”。
实际上,诗中的“白云”和“青霭”并未移动,若以此作出画来,“青”、“白”两色仅仅是背景渲染。
但诗人巧妙地通过移步换形,造成景色的转换效果,给人白云浮动、青霭飘忽之感,使颜色“动”了起来。
另如《红牡丹》中写道“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同写红花,此句中的色彩便较谢灵运的“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更有动感,具体来看,谢灵运的“杂浅深”是作者在固定空间范围内观察,所以它仅复制了颜色深浅交错的静止形象。
而王维用了一个“复”字,就大不一样了,关于“复”字,《说文解字》解为:“复,往来也。
从彳,复声。
”《尔雅·释言》解为:“复,返也。
”如此一来,“浅复深”既写出颜色深浅相杂之象,更意味着观察点的推移,由此带来牡丹花瓣在不同部位上“由浅返深”的变换之意。
另如“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等句亦然,都是通过观察者位置的移动带来色彩方面的动感。
[参考文献][1]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6月.第40页[2]陈铁民《王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第188页[3]吴功正《唐代美学史》,转引自《王维诗集笺注》[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41页(收稿日期:2015-06-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