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格式:pptx
- 大小:17.55 MB
- 文档页数:123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刺激人们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刺激人们缩小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2)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比如通过温室大棚的建设来调节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可以扩大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导致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也因此形成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6.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1)主要因素:指某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中重要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限制因素:指影响农业的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影响农业的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水稻种植业的水源因素。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1)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8)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7)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①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如热量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②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影响土地生产力。
③水源: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
④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①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5.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
(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区位选择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合理布局农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能够全面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等),并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如评估农业区位条件的优劣,提出农业布局优化的建议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农业区位特征的差异,理解其背后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形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区位因素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驱动农业生产的调整与适应。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农业区位因素示意图、农业景观图片、气候分布图等)•农业区位选择相关视频资料•地图工具(如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工具,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区位条件的差异。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或视频,如江南水乡的水稻田、黄土高原的苹果园、东北平原的玉米地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会选择种植这些农作物?”•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强调农业区位是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