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07.85 KB
- 文档页数:15
第课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1.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请画出小树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平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参考答案】方法一出示: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去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预设生1:长方形周长=(长+宽)×2或长×2+宽×2;长方形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周长=边长×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揭示课题:如果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我们怎样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利用平移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回顾了旧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学习。
方法二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移的一些知识,利用我们学习的平移知识,还能解决一些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通过简单的谈话,直接揭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明了地直接导入新课。
教学例4,利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面积问题。
1.提出问题。
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3.讨论交流。
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生1:数方格的方法。
数一数这个图形占有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
生2:算一算的方法。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导语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例1:用竖式计算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用竖式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也要把小数点对齐。
例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例4: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算。
本单元计算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基于以上原因,把小数加减法集中进行教学。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
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又如,例3中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作了积极的引导。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
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
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学会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
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会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通分的技巧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故事,两个小朋友分水果,如何计算他们分到的水果的分数。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能够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来表示数据,理解其意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难点:理解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新课讲解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可以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用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将刚才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式。
3.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图表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一张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条形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以及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制作成条形图或者折线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统计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新(Xin)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一、单元教(Jiao)学内容图形(Xing)的运动(二)P82——P89二、单元(Yuan)教学目标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Hua)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Ping)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Xiang),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Jue)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第1课时轴对称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单元备课教习内容:轴对称和平移●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要求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准备教具1.挂图;2.方格纸;3.剪刀;4.作图工具●授课时数4课时第1课时轴对称●明确学习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
●厘清学习目标1.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2.通过画、剪、观察、想像、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现美和创造数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探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教具准备主题图、剪刀、画图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启发明确目标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各种图形,出示82页主题图,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吗?每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轴对称图形里面还蕴藏着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看下图。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出示例1(方格子上的松树图),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探究,集体汇报。
轴对称图形左右两边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3.师:你找到几组距离相等的对应点?4.轴对称图形上有多少组这样的对应点?(无数)5.应用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84面第1题,剪下附页上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能在统计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体会数据的作用。
3、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体育课上同学们都玩过投球游戏(投影两张投球),根据你们的经验,投球时单手的投的远,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怎样可以知道我们班的情况?(举手统计)很好刚才我们统计出了两个数据,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同学单手投球远的同学更多一些。
那么其它班是不是这种情况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去统计每个同学的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去统计一下每种远的人数)下表是六(1)班一组同学投球情况的统计表(出示)从这个表格中你能比较出结果吗?有没有更直观更直观的方法?你认为该怎么画,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二)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1、学生独自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1、观察这张统计图和以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有图例?2、说一说从这张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四)、练习:说说下面的统计图缺少了什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1、这幅图缺少什么?这样行吗?2、从这幅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为什么会这样?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为什么分析刚才的这些数据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呢?它有什么好处(五)应用复式条形统计图1、试一试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的消费迅速增长。
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2、从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哪些信息?3、小组合作制作一张全班同学身高统计图(书本65页)A、合作要求:小组长分工,先收集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再制成统计图;B、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1. 解决实际问题2. 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概念、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 教学课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课件3. 其他教学资源:实际问题案例、小组讨论材料等。
十、教学时间1. 课时:1课时2. 教学时间:40分钟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
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
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
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
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到目前为止,“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的学习之前只经历过一次。
这次是认识轴对称和平移。
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轴对称的距离,概括出轴对
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另外还要会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平移主要是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并会利用平移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
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3课时
3.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
4.正方形有()条对称轴,长方形有()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条对称轴。
5.长方形有()条对称轴,圆有()条对称轴。
二、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在括号里画“√”。
()()()()
()()()()
三、操作题。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分别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一、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平移变换前后图形大小改变。
()
2.平移变换前后图形形状改变。
()
3.图形平移是指把图形沿水平方向移动。
()
4.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
()
二、数一数,填一填。
1.图形向()平移了()格。
2. 图形向()平移了()格。
平移
1
.画出三角形向左平移5格的图形。
2.分别画出梯形向右6平移格、向上平移4格的图形。
二、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平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