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学(PUMCH)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98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定义肺动脉高压症的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定义:
一、分类:
1、按症状分类:
(1)无典型症状肺动脉高压症;
(2)有典型症状肺动脉高压症;
(3)急性肺动脉高压症;
2、按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
(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症;
(3)混合性肺动脉高压症;
二、血流动力学定义:
肺动脉压(PAOP)是指右心室向肺动脉压力,它由心尖部压和右室收缩期压构成,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
如果肺动脉压超过25mmHg,则可以认为存在肺动脉高压症。
肺动脉比压(PAP)是指,肺动脉最高压减去肺动脉最低压的压力差,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
多数情况下,其压差不应高于18-21mmHg。
如果肺动脉比压大于18-21 mmHg,可以诊断为肺动脉高压症。
肺动脉平均压(PAPm)是指,当肺动脉出口维持恒流时,肺动脉最高压与最低压之间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
如果肺动脉平均压>20 mmHg,可以诊断为肺动脉高压症。
三、肺动脉动脉高压危险因素:
1、心脏病,如心瓣膜病、心室重构,或特种心脏病;
2、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流动力学受损的急性肺炎;
3、其他:肿瘤、血管病变,包括肺血管紧张性疾病、全身性系统性疾病等。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1 年 第 19 卷 第 13 期 144P CUM方案在诊断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李 荷(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80)[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诊断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ICU收治的61例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PCUM方案对导致这些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病因进行诊断,然后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采用PCUM方案进行诊断发现,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和急性肺水肿是导致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是导致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出现分布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是导致其发生急性呼吸困难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采用PCUM方案诊断这61例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的准确率为86.89%。
采用该方案对其病因进行初步诊断和确诊诊断的平均用时分别为(16.3±4.6)min和(62.5±16.8)min。
结论:采用PCUM方案诊断ICU的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的准确性较高,且用时较短。
[关键词]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方案;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13-0144-02急性呼吸困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是重症患者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受累的主要表现。
重症患者在发生急性呼吸困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后可大大增加其死亡率。
因此,找出导致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困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病因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1]。
血流动力学基础解释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科学,通过力学理论和方法,以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凡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都属于血流动力学范畴。
包括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压力、流量、流速、阻力,以及流量、压力和阻力之间关系等。
其研究宗旨是阐明血液在血管里如何流动和如何完成循环。
血流动力学参数是认识心脏血管功能动态变化的基本数据,常用指标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嵌压、肺动脉压、体循环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左心室射血时间、射血前期、血流动力 学比率、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舒张末期容积)、单位时间心室压力上升速度(DP/DT),平均压力(32DS P +=) 、主动脉顺应性,以及总外周阻力等。
这些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
根据临床监测方法不同,可将血液动力学监测分为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和 无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
随着医学电子仪器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获得更多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更好的研究和认识与之有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 律。
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及时正确地了解危重病人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临床表现常迟发于病理生理变化。
当今血流动力学监测已应用在各种危重病人监护室(intensive careu-nit,ICU),及心外麻醉和心外科手术后病人的监护。
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采用带气囊的漂浮导管(swanganz)经皮穿刺或切开静脉插入此导管可作压力的测定(包括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测定及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的计算。
根据这些参数及各种压力图形的变化,对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起积极作用,并可据此评价一些药物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北工大心血管项目组(隶属于北京工业大学),致力于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引起心衰的血流动力学因素、不同心衰治疗方式的血流动力学机理和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相关研究。
该中心建立了心衰病人的生理模型,并研发了BJUT-II系列的人工心脏辅助装置、针对心衰患者不同生理的需求的人工心脏控制系统等等。
血流动力学指标一、概述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评估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用于评估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态。
它们反映了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平均动脉压等。
二、心输出量1.定义:每分钟从左心室排出的血液量。
2.计算方法:CO=SV×HR(其中CO为心输出量,SV为每搏输出量,HR为心率)。
3.意义:反映了心脏泵血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全身组织灌注情况和代谢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关键指标。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4-8L/min。
三、平均动脉压1.定义:每次心跳时动脉内压力变化的平均值。
2.计算方法:MAP=DBP+1/3(SBP-DBP)(其中MAP为平均动脉压,SBP为收缩压,DBP为舒张压)。
3.意义:反映了全身器官灌注情况,在维持组织灌注和氧供需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70-100mmHg。
四、心脏指数1.定义:每分钟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2.计算方法:CI=CO/BSA(其中CI为心脏指数,CO为心输出量,BSA为体表面积)。
3.意义:反映了心脏泵血能力与身体大小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心功能状态和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2.5-4L/min/m²。
五、中心静脉压1.定义:右房内压力的反映。
2.测量方法:通过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来测量。
3.意义:反映了右心功能状态和全身循环容量状态,对于休克、循环衰竭等病情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0-8mmHg。
六、肺动脉楔压1.定义: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反映。
2.测量方法:通过置入肺动脉导管来测量。
3.意义:反映了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左室前负荷,对于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6-12mmHg。
七、总外周阻力1.定义:全身动脉床对血液流动的阻力。
2.计算方法:TPR=MAP/CO(其中TPR为总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名词解释
一、简介
血流动力学:指血液变形和流动的科学。
血流动力学是以血液与血管的流动和变形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液和血浆的粘稠度对身体的影响,血流动力学检查,包括血液比粘度(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红细胞沉降率、纤溶系统功能等。
血流动力学和一般的流体力学一样,其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流量,阻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由于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性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因此,血流动力学除与一般流体力学有共同点之外,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二、内容
血流动力学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力学,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血液是一种流体,因此血流动力学基本原理与一般流体力学的原理相同。
但由于血管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弹性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因此血流动力学既具有一般流体力学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休克血流动力学分类
休克血流动力学分类(CFP)是一种新的诊断分类系统,旨在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系统
中的动力学参数,识别患者损伤水平程度以及动态病理特征,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诊断和
治疗指南。
CFP由两个主要维度组成:血液循环动力学特征和血液流变学特征。
血液循环动力学特征主要包括心排出量,高血压(如左心室压力),血流速度,心排量分离度,心室颤动,以及心率变异性。
血液流变学特征主要特征,血清,急需护理和抗凝治疗的状态,血液流
变指标(如血液粘度),血浆流变指标(如血沉度),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管内径),
血流流量,血容量类型,血流分布,血流分布形状,血流分布宽度,血流噪声信号,内膜
信号,收缩期血流力学和内膜信号。
CFP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分类系统,能够以更全面的方式描述患者的损伤程度,从而为
临床医生提供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它可以用来有效地识别血液循环动力学的异常,
并且可以更好地评估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更好地应对休克,从而使休克患者更快地康复。
最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提高休克诊断的准确性,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减少住院费用,
提高治疗效果。
最新血流动力学知识(一)最新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内流动规律的学科。
它对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最新血流动力学知识。
一、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血流量不足,无法满足心肌代谢需求,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内皮细胞受损、肌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和心肌纤维化等。
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心肌缺血时,局部的血流阻力会增加,导致局部血流速度缓慢。
同时,心肌缺血时,心脏自身调节机制会被激活,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进一步增加了心肌缺血的程度。
二、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基础高血压是指血管内的压力过高。
现代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与心脏、血管、肾脏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高血压时,血压升高导致动脉壁张力增加,血管内膜发生损伤,使得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
这些物质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从而使血管容积进一步缩小,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了心脏负荷。
三、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心肌梗死是指在心肌血液灌注不足或中断时,部分心肌细胞坏死或坏死的病变。
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时,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
同时,缺氧、酸中毒进一步加剧心肌损伤、坏死,形成心脏可逆和不可逆的结构和功能损失。
以上是最新血流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成果,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知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成功率。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的物理性运动,这种物理性运动可以由足够的压力来控制和调节,血液的性质取决于它的流动状态。
血流动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促进血液流动,维持血液流速,增强整体血液流动温和,以及改善血液在血管中的滞留和流速变化。
血液流动受到不同的力量控制,包括对血液受力方向的控制,尽量保持血液流动的温和和流速,以及如何影响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从而有利于控制血液流动的速度,以及血液周围的细胞环境。
血流动学也被用于评估、预测、治疗和监测血液流动的性能,以便我们能够提高血液的整体质量、被血管包围的细胞环境以及对血液流动在血管内的变化的响应。
血流动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用来研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也是分析、改善和治疗血液问题的研究领域。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受到许多不同的力量影响,而血流动学的研究可以提供促进充分混合血液,确保血液能够及时运送到缺氧的组织,以及帮助理解血液流动的影响等的建议。
血流动力学的主要指标
血流动力学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每搏输出量(SV):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基本相等。
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
心舒末期容积(即心室充盈量)约130~150毫升,心缩末期容积(即心室射血期末留存于心室的余血量)约60~80毫升,故搏出量约70毫升。
2. 每分输出量(CO):每分钟两侧心室搏出的血量。
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安静时,成年人搏出量为60~80毫升/次,心率为75次/分,则心输出量为4.5~6.0升/分。
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高达25~35升/分。
故心输出量的变动范围很大。
3. 射血分数(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55%~65%。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4. 心指数(CI):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指数等于心输出量(L/min)与体表面积(m^2)之比。
体表面积可用杜伯氏(Dubois)公式计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内容。
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1. 流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在心血管系统中,流量可用以下公式计算:Q = πr^2v其中,Q为流量,r为截面半径,v为流速。
这个公式表明,在相同截面半径和流速的情况下,流量与截面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2. 压力压力是指物体的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
在心血管系统中,压力可用以下公式计算:P = F/A其中,P为压力,F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A为面积。
这个公式表明,在相同力作用面积下,压力与作用力成正比。
3. 流速流速是指液体或气体通过单位时间内通过截面的距离。
在心血管系统中,流速可用以下公式计算:v = Q/πr^2其中,v为流速,Q为流量,r为截面半径。
这个公式表明,在相同流量和截面半径的情况下,流速与流量的倒数成正比。
4. 阻力阻力是指液体或气体流动时所受到的阻碍。
在心血管系统中,阻力由血管阻力和粘滞力组成。
血管阻力与血管截面积成反比,而粘滞力与流速成正比。
这个公式表明,在相同截面积和速度的情况下,阻力与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截面积成反比。
二、血流动力学在临床中的应用1. 血压监测血压监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应用血流动力学的方法之一。
通过手臂上的袖带给动脉施加压力,可以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从而得到患者的血压值。
血压值是评估心脏健康的重要指标,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 血流速度测量超声多普勒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测量血流速度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量血流速度和流量,从而了解血管狭窄或堵塞的情况。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3. 血液的流态特征血液流态的特征对于血管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血液的流动速度较高时,容易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