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10
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主要监测指标1~Hg)低于75mmHg2心率(HR)[3 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 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一般CVP增高见于右心衰,严重三尖瓣返流,心包CVP低反映血容量不足,但补液时需考虑左心功能(LVEDP)[4]。
4右心房压(RAP) 正常值:0~1.07kPa(0~8mmHg)。
反映循环容量负荷或右心室前负荷变化,比C 准确。
心包积液及右心衰竭时可造成相对性右室前负荷增加,右室流入道狭窄(如三尖瓣狭窄)时右能完全代表右室前负荷。
??超过10mmHg升高,升高见于右心衰竭(包括右心室梗死)、三尖瓣狭窄闭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病、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口狭窄。
当血容量不足时,降低5右心室压(RVP) 正常值:收缩压2.00~3.33kPa(15~25mmHg),舒张压0~1.07kPa(0~8mmHg)。
收缩压>30mmHg压意义同RAP6肺动脉压~14mmHg 压1.33~肺动脉狭窄或瓣下狭窄,7LVEDP。
容量不足时,则降低。
监测的目的在于,给左心室以一个最适宜的前负荷,使之保持在不足以引起的范围内,同时又要根据原理,用足够的前负荷使心肌纤维适当的伸长以达到最大的心排血量。
临心脏病病人,一般以PCWP略高(即14~18mmHg)为正常值,这样可充分发挥Frank—Starling定律机制,维持心输出量的要求,又不至于发生肺郁血。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与临床意义血流动力监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循环的各项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血流动力监测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血流速度是血流动力监测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医生通过探测血液在动脉或静脉中的流速来评估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正常情况下,血流速度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与疾病有关。
例如,如果血流速度异常高,可能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这可能会增加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血流速度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相关疾病。
其次,血压是血流动力监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正常的血压范围对于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器官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血压偏高或偏低,都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例如,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可能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发生的风险。
而低血压也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
通过血流动力监测,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
除了血流速度和血压,血流阻力也是血流动力监测中常用的指标之一。
血流阻力表示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大小。
血流阻力的改变可能与血管狭窄、血液黏稠度增加等疾病有关。
例如,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内膜增厚,从而增加血流阻力,这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通过监测血流阻力,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血液循环的畅通程度,及时发现和治疗血管疾病。
此外,心率也是血流动力监测中常用的指标之一。
心率指的是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之间。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例如,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的心率会明显加快,这可能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衰等严重后果。
通过监测心率,医生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心跳情况,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 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 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 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 低于75mmHg 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 ,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 应略高于此。
1.1.2 心率(HR) 正常值:60~100 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 次/min 或>160 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
1.1.3 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 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 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 时,CVP 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与临床意义血流动力监测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监测手段,它通过对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流状态和心血管功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血流动力监测的各项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通常用“次/分钟”表示。
心率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最基础和最常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自律性。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但在疾病状态下,心率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
心率的增加可能提示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而心率的降低则可能与心脏传导阻滞、药物反应或神经系统失调等相关。
二、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它由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数字组成,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
血压被普遍认为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心脏泵血能力、血管阻力以及循环容量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140 mmHg和舒张压80-90 mmHg之间。
血压异常变化可能提示存在高血压、低血压、失血、休克等情况。
三、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分钟向体循环中泵出的血液量,通常用“升/分钟”表示。
心输出量是评价心脏泵血能力和血液灌注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心输出量范围为4-8升/分钟。
心输出量的增加可能与体循环负荷过重或代偿机制激活有关,而心输出量的降低可能与心脏收缩力减退、泵血功能不全等问题相关。
四、全身血管阻力全身血管阻力是指血液在体循环中通过血管所遇到的阻力大小,通常用“帕斯卡秒/升”表示。
全身血管阻力与体循环灌注和心脏负荷密切相关,它反映了血管收缩状态以及血液黏稠度等因素对血液流动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全身血管阻力范围为900-1500帕斯卡秒/升。
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加可能与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有关,而全身血管阻力的降低可能与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减小等因素相关。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低于75mmHg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 正常值:60~100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 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对脑血流的速度、方向和容积进行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患的脑血流情况,及时发现一些脑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异常。
一、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方法1.多普勒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可以通过探头在头皮上逐渐移动并进行捕获图像,来观察颅内和颅外的血管情况。
通过评估脑血流速度、动脉和静脉的流量、脑血管的阻力指数等参数,可以有效地判断病患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
2.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通过头骨进行检查的方法,可以观察大脑的深部血管情况。
通过对距颅骨较近的脑动脉和脑静脉进行监测,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大脑内血流的情况,辅助医生进行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3.超声造影超声造影是一种将超声造影剂注入血液中,借助超声检查器对其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过超声造影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血管的轮廓、管腔的充盈情况,特别适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
二、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脑血栓、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
通过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及早地发现脑血管疾病的征兆,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2.评估脑外伤后的脑血流情况脑外伤后往往伴随着脑血流的异常,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受伤后的脑血流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指导脑血管手术治疗对于需要进行脑血管手术的患者,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手术前后的脑血流情况,指导手术的进行,并且术后的监测。
4.评估脑血栓溶栓治疗效果对于脑血栓患者,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用来监测溶栓治疗的效果,判断血栓是否得到了有效溶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超声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指导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逝去率。
大力发展和推广这一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正常指标范围【实用版】目录1.血流动力学概述2.血流动力学正常指标范围的具体内容3.各项指标在血流动力学中的作用4.血流动力学正常指标范围的临床意义5.结论正文一、血流动力学概述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心脏、血管和血液本身的生理特性。
血流动力学对于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血流动力学中,一系列的指标被用来评估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态。
二、血流动力学正常指标范围的具体内容1.心排血量(CO):正常值男性约为 4.5-6.0L/min,女性约为3.5-5.0L/min。
心排血量是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心脏每分钟向全身供应的血液量。
2.心率(HR):正常值范围为 60-100 次/分。
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异常。
3.血压(BP):正常值范围为收缩压 90-140mmHg,舒张压 60-90mmHg。
血压是反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之间平衡关系的指标。
4.脉搏波传播速度(PWV):正常值范围为 1200-1600cm/s。
脉搏波传播速度反映了动脉的弹性和僵硬程度,对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
5.毛细血管压(PCAP):正常值范围为 6-12mmHg。
毛细血管压是反映微循环功能的指标,对评估组织灌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三、各项指标在血流动力学中的作用各项指标在血流动力学中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心排血量受到心脏收缩力和外周阻力的影响;心率受到自主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血压受到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的调节;脉搏波传播速度受到大动脉弹性和僵硬程度的影响;毛细血管压受到全身血压和微循环阻力的影响。
四、血流动力学正常指标范围的临床意义了解血流动力学正常指标范围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当某一项或多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心脏或血管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同时,血流动力学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实时、连续地监测和评估。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流状态,包括心脏泵血功能、血压、血液容积和组织灌注等指标,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科等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提供重要的生理参数,例如心率、心律、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等指标。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循环代谢状态非常关键。
通过监测心输出量,可以了解心脏泵血功能是否正常,评估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
另外,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监测心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电图异常和心律不齐等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血压监测也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血压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趋势和水平,评估血管阻力和容量状态。
这对于高血压、低血压和休克等情况的患者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血压,可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维持患者的血压稳定,避免高血压和低血压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血液容积监测是指监测患者的血容量情况,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和循环血容量。
对于严重失血、感染和体液失衡等情况的患者,血液容积监测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血量,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输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量,避免血液循环不稳定和器官灌注不足的发生。
组织灌注监测是指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监测患者器官组织的灌注情况。
这是评估患者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组织灌注监测技术包括局部组织氧分压、皮肤温度、尿量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氧供需平衡情况,评估组织灌注是否充足。
通过监测组织灌注,可以及早发现和干预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避免器官功能受损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总之,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手术和急诊等临床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血压、血液容积和组织灌注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低于75mmHg 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正常值:60~100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一般CVP增高见于右心衰,严重三尖瓣返流,心包填塞。
CVP低反映血容量不足,但补液时需考虑左心功能(LVEDP)[4]。
1.1.4右心房压(RAP)正常值:0~1.07kPa(0~8mmHg)。
反映循环容量负荷或右心室前负荷变化,比CVP更为准确。
心包积液及右心衰竭时可造成相对性右室前负荷增加,右室流入道狭窄(如三尖瓣狭窄)时右房压不能完全代表右室前负荷。
超过10mmHg 升高,升高见于右心衰竭(包括右心室梗死)、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病、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口狭窄。
当血容量不足时,降低。
1.1.5右心室压(RVP) 正常值:收缩压2.00~3.33kPa(15~25mmHg),舒压0~1.07kPa(0~8mmHg)。
异常: 收缩压>30mmHg,舒压>10mmHg。
收缩压一般反映肺血管阻力及右心室后负荷、右室心肌收缩状态,舒压意义同RAP。
1.1.6肺动脉压(PAP)正常值:收缩压2.00~3.33kPa(15~25mmHg),舒压 1.07~1.87kPa(8~14mmHg),平均压1.33~2.67kPa(10~20mmHg)。
异常:收缩压>30mmHg,舒压>20mmHg。
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及肺血管阻力的大小,肺动脉平均压超过3.33kPa时称肺动脉高压症;在肺实质及肺血管无病变情况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左心室前负荷。
在左心衰竭、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肺心病、肺栓塞、限制型心肌病、左向右分流得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时,增高。
肺动脉收缩压降低见于:低血容量,肺动脉狭窄,瓣上或瓣下狭窄,Ebstein畸形,三尖瓣狭窄,三尖瓣闭锁。
1.1.7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 正常值:0.80~1.60kPa(6~12mmHg)。
反映肺静脉压状况,一般情况下肺循环毛细血管床阻力较低,故PCWP能较准确地反映左室舒末期压力(LVEDP),从而反映了左心室前负荷大小。
要注意在下列情况下PCWP可能高于LVEDP[5]:①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粘液瘤梗阻左室流入道。
②肺静脉阻塞。
③肺泡压增高(如持续正压通气)。
在左心室壁病变僵硬时,PCWP可能低于LVEDP。
PCWP升高见于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和血容量过多时;当血容量不足时,则降低。
监测的目的在于,给左心室以一个最适宜的前负荷,使之保持在不足以引起肺充血的围,同时又要根据原理,用足够的前负荷使心肌纤维适当的伸长以达到最大的心排血量。
临床上对心脏病病人,一般以PCWP 略高(即14~18mmHg)为正常值,这样可充分发挥Frank—Starling定律的代偿机制,维持心输出量的要求,又不至于发生肺郁血。
急性心肌梗死时,监测尤为重要,因为能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的程度、射血功能及左心室壁心肌的顺应性。
研究证明[6],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长度-力曲线的顶峰发生在围。
若大于此值,心功能极少改善,甚至有害。
不同程度升高于肺充血、肺水肿。
发生关系如下[7]:<18mmHg无肺充血现象:在18-24mmHg开始出现肺充血,肺片可见肺门血管阴影扩大;在25-30mmHg呈轻度至中度肺充血,胸片可见肺周围模糊和腺泡周围呈花瓣状阴影的融合;>30mmHg可发生急性肺水肿,胸片呈“蝴蝶状”肺泡性肺水肿的表现。
1.1.8心输出量(CO) CO正常值:4~6L/min。
用温度稀释法所得的结果实际上是右室输出量。
输出量大小受心肌收缩力、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心率等4个因素影响。
表示为:CO=SV(心室每搏量)×HR(心率)。
1.2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1.2.1心脏排血指数CI正常值:2.6~4.0L/min/ m2。
CI低于2.50l/min/m2时可出现心衰,低于1.8l/min/m2并伴有微循环障碍时为心源性休克[8]。
1.2.2心脏搏出量(SV) 正常值:60~90ml。
SV反映心脏每搏泵血能力,影响因素有:心肌收缩力、前负荷、后负荷,一些作用于心肌细胞膜β-受体及能改变心肌浆网钙离子释放的药物能明显增加SV;在一定围,增加心脏的前负荷或后负荷亦可适当增加SV,但在心肌有严重损伤时心肌耗氧量会增加。
1.2.3肺血管阻力(PVR)及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 ) PVR正常值:100~250 dyn·s·cm-5。
PVRI 220~320 dyn·s·m2·cm-5。
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大小,肺血管及肺实质病变时亦可影响结果。
1.2.4全身血管阻力(SVR)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SVR正常值:600~112 dyn·s·cm-5。
SVRI2000~2400 dyn·s·m2·cm-5。
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大小;体循环中小动脉病变,或因神经体液等因素所致的血管收缩与舒状态,均可影响结果。
体循环总阻力增加,见于高血压及休克伴有小动脉痉挛(低排高阻型)。
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亦可引起体循环阻力的增加或降低[9]。
1.2.5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I)正常值:40~60 Kg/min. m2。
反映左心室肌收缩能力,如果LVSWI低于正常,说明左室收缩无力,高于正常则反映左室收缩力加强,但此时心肌耗氧量亦增加。
1.2.6右心室做功指数(RVSWl)正常值:5~10 Kg/min. m2。
反映右心室肌收缩能力。
1.3PICCO参数1.3.1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 总的肺水量=肺血含水量+血管外肺水量EVLW-分布于血管外的液体。
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毛细血管滤出过多或液体排除受阻都会导致EVLW增加,>2倍的EVLW影响气体弥散和肺的功能。
正常EVLW<500ml。
意义为反映肺渗透性损伤的定量指标,帮助了解肺循环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改变及气体弥散功能[10];指导肺水肿的液体治疗,判断利尿疗效[11];预示疾病严重程度[12];评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炎以及机械通气对其影响[13]。
1.3.2胸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ITBV)TBV-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指标,优于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嵌顿压,不受机械通气及通气时相的影响[14]。
2.临床应用2.1判断左心功能[15]:描绘左心功能曲线是衡量心泵功能的适用指标,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意义。
以测得的肺小动脉楔嵌压(与左心室舒末压大致相同)为横坐标,其对应的心脏指数或每博作功指数为纵坐标来描绘。
正常左心室功能曲线很陡,左心功能受损害时曲线变平坦。
有两种情况:2.1.1PCWP<14mmHg,可用增加血容量办法(如短时间快速补液)使PCWP升至20mmHg,在左心功能座标图上描出前后两点,可连一线(图3)有三种情况:连线向上,示心功能好;连线平坦,示心功能较差;连线向下,示心功能差。
2.1.2如PCWP>20mmHg,可交替结扎四肢或快速利尿来减少回心血量和降低前负荷,然后测出PCWP下降值,亦取前后两点连一线(图4)。
若原来CI>2.5L/min/M2,而且PCWP下降后连线向下(A),为心功能好。
若原来CI<2.5L/min/M2,而且PCWP下降后连线平坦(B),为心功能差。
2.2疾病的鉴别2.2.1右心室梗死[16]: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右心室舒末压升高,而肺小动脉楔嵌压代表左心室舒末压正常。
室间隔穿孔: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右心室压力明显升高、右心室血氧增高,以及出现高大波。
2.2.2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肺水肿的鉴别,在排除影响PCWP因素后,可用PCWP指标来鉴别,PCWP>2.4kPa(18mmHg)时心源性可能性大,>3.3kPa(25mmHg)时则心源性水肿可以肯定,<1.9kPa(14mmHg)则基本排除心源性肺水肿。
2.2.3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类似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均可表现为PAP、PVR升高,MAP、CI降低,但前者PCWP偏低,后者PCWP偏高[17]。
2.2.4急性心脏压塞与缩窄性心包炎时均可出现SV、CI、MAP下降,RAP与PCWP升高值相近,但后者RAP监测波形呈“平方根号”样特征性改变。
2.2.5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区别不同类型休克亦有鉴别意义[18]。
心源性休克常出现CI下降、心脏前负荷增加;低血容量休克表现为心脏前负荷下降、CI降低、SVRI增加;过敏性休克时全身血管扩而阻力降低、心脏前负荷下降、CI减少;感染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心排低阻力型和低心排高阻力型休克。
2.3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19]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确定输液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种类和剂量、以及利尿药的应用,以便维持有效的血液灌注,保证充足的氧供,同时又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氧耗量,故应根据监测指标综合分析,及时解决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