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公权力
- 格式:ppt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38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确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意义和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2、通过探讨监督政府的方式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现实热门事件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评价政府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对我国政府建立“阳光政府”的信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和民主意识。
2学情分析由于六年级的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不强,容易以偏概全,因而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权力,引导学生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教学过程:提问导入:1.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2.如何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3.为“阳光工程”喝彩(创设情景导入新)在阅读教材的关于《焦点访谈》的情景基础上,播放《谁在强收“保护费”》的视频。
《谁在强收“保护费”》是《焦点访谈》在2月20日播出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湖南省桃县工商管理局为了完成计划目标,向该县的企业和经营人员强收保护费的事情。
湖南省桃县工商管理局收“保护费”的事经媒体曝光后,国家工商总局、湖南省工商局、常德市工商局以至中纪委都迅速派人到桃县处理此事。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桃县工商局如此强收“保护费”是否合法?为什么要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不进行监督会有什么后果?(一、二小组)◆你认为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监督桃县工商局?(三、四小组)(分小组讨论3分钟)以上问题由学生思考回答,得出本的第一个知识点。
一、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自称为”天下第一秘”的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在其担任河北省政府办公厅秘书、河北省办公厅秘书和副主任、河北省国税局副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贪污人民币814.8164万元……李真的赃物堆满了三个房间和一条走廊。
浅谈公权力一.引言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第三部分,谈到“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要求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取利益”;同时,“三个代表”其中之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时间“权力的制约”成为主题。
而且由于现代民主制度、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政府职能、职权的转变提出许多更新、更严的要求。
二.何谓公权力权力是特定的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和国家)在其职责范围之内拥有的对社会或者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而其中国家权力(亦称公共权力)是现代权力的主要和典型形式,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的具有公法意义的国家权力,其突出特征是以国家权力为本位,行使时具有确定力、强制力和执行力。
一般来说,依据公法享有的权力为公权力。
但在立法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权力渊源并不皆系“公法”——因为立法的滞后性本身与公权力来源于立法就是一对矛盾。
部分近现代学者看来,法来自于公共的意志、来源于公共利益的结合。
作为公法,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公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先于立法、而后为立法所确认”。
公权力的三种基本权力形态,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人类社会生活可以分为两大领域,一是政治国家领域,二是市民社会领域。
对前者予以规范的法律就是公法,比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
对后者予以规范的法律就是私法,主要就是民法。
与此相对,依据公法享有的权力为公权力,如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依据私法享有的权利为私权利,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公法强调国家意志,私法强调个人意志,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真正实行法治的国家,公权力与私权利处于平衡状态。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是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权力的运行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权力滥用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行使权力,同时也要学会监督权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权力的运行规律,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权利、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权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对权力的运行和制约监督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权力的运行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权利、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权力的运行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公正用权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权力的运行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权利、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正确行使权利和接受监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问题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权力运行的问题,探讨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问答题集1.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范围有哪些?答: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
2.谈谈你对“12345”公共服务系统的了解。
答:为了更好地便民利民,许多地方政府建立了“12345”公共服务系统,设置“12345”政府网站等。
以热线电话为例,它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为目标,以“12345”作为统一对外号码,整合各部门非紧急报警类服务热线,形成一号牵头、多线联动、24小时受理、“一站式”公共热线服务体系。
3、为什么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答:因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人民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才能保证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
4.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有哪些种类?答: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
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依法运行。
5.公民可采取哪些方式参与监督?答: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如①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②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6.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形式和种类有哪些?答:形式:行政机关可以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等合法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
种类:①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②需要公民广泛知道和参与的信息,③各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信息。
7、公民怎样依法行使监督权?(教材69页活动园,说一说你的看法答案相同)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我们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在提出批评、检举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诬告陷害。
8. 教材70页活动园,你赞成王欣妈妈的观点吗?你知道法院是依据哪部法律作出的判决吗?答:不赞同,对于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我们要及时纠正,防止因国家机关违法行使职权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及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接受制约和监督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明白权力不是绝对的,需要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同时需要接受人民的监督。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权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权力为什么要受到制约和监督,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权力,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原因,知道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接受制约和监督;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原因,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接受制约和监督;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权力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教学新课:介绍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原因,讲解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接受制约和监督;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权力滥用和权力不受制约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
第1篇一、引言公权力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的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等。
公权力法律规定是指对公权力行使的规范和约束,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公权力法律规定的概念、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公权力法律规定的概念公权力法律规定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旨在规范公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等。
三、公权力法律规定的原则1. 依法行政原则: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任何行政机关和个人不得超越法律授权的范围行使权力。
2. 公开透明原则:公权力的行使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3. 公正公平原则:公权力的行使应当公正公平,不得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保护。
4. 便民利民原则:公权力的行使应当便民利民,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公民办事成本。
5. 诚实信用原则:公权力的行使应当诚实信用,不得滥用职权,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公权力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权力法律规定的最高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法律: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对公权力的行使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主要包括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公权力的行使具有指导作用。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地方性特点的规范性文件,对公权力的行使具有地方性约束力。
5.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具有民族特点的规范性文件,对公权力的行使具有民族性约束力。
6.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公权力的行使具有部门性约束力。
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七(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及考试科目、考研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第七讲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学习要点●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发展●公共权力的概念与性质●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对公共权力监控的概念及监控机制第一节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一、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一)公共组织发展及公共权力的形成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
(二)公共权力的内涵及其特性1. 公共权力的内涵(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
(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
(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
2. 公共权力的特性公共权力与一般权力相比具有其特性:(1)社会性。
(2)政治性。
(3)工具性。
(4)独立性。
(5)多元性。
(三)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二、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一)责任的概念责任(Responsibility)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主观责任(Subjective Responsibility)和客观责任(Objective Responsibility)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有两个方面: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二)公共责任的性质1. 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2. 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
3. 公共责任是监控与约束的条件。
(三)公共责任的落实1. 公共责任的分配应当清晰明确,而且分配关系是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对应,即拥有多大的权力必须相应课以多大的责任。
2. 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的落实必须通过监控方式实现。
3. 落实公共责任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4. 公共责任的落实需要兼顾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的落实与监控。
第二节公共权力的监控一、对公共权力监控的含义定义: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
《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是部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共有三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三个话题《权力违法必追责》,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国家机关行使权力违法要依法纠正;造成损失的,国家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旨在引导学生从公民个体生活走向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大都听说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予以纠正的案例,但他们都并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和依据。
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及时依法纠正,并承担赔偿责任。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基于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个:1. 知道国家机关行使权力违法要依法纠正。
2.认识对国家机关违法行为判定的法律依据。
3.知道对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要依法赔偿。
教学重点是:知道权力违法必追责。
难点是: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损失,如何处理。
四、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城管暴力执法》,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到国家机关要依法行政这个话题,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权力违法必追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权利受到制约和和监督》教案及反思-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权利受到制约和和监督》教案及反思-部编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确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②明确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③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④明确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2.能力:①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
归纳监督政府权力的若干途径,分析政府依法行政和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分析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的内涵等。
②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和权力监督体系的内容,提高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初步探究研究的能力。
③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
④学会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
②认识人民监督政府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培养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③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和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
④明确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作用,信赖我们的当局是法治当局。
【教学重难点】1.明确当局接受监督的严重意义。
(重点)2.理解对当局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的具体要求。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交换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素材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在我国,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依法行政,但是滥用权力时有发生,怎样确保权力依法行使呢?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板书: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课堂探究活动一:教师提问:1、同砚们,大家憎恶贪官吗?为何?2、你心目中的好官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根蒂根基上指导学生自学教材46页第一段和47页最后一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及为何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监督的意义。
结论一:为什么监督政府教师点评并总结:权力是把双刃剑,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就要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当局行使权力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六上7《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六上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权力的运行机制,明白权力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权力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培养学生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治观念,对权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权力的本质和运行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权力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权力的运行机制,明白权力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权力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培养学生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尊重权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权力的运行机制,明白权力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权力运行的规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权力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2.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典型的权力滥用案例,引发学生对权力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权力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权力运行的规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权力需要受到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是公共权力所谓权力,是为了维护和获取某种利益,特定主体将他的意志强加于人或机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之服从的能力。
权力具有四个主要特征:权力的强制性, 即运用权力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迫使人和机构做或不做某事;权力的不对等性,即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服从者之间关系的不对等;权力的利益性,权力的行使是为了获取或维护某种利益;权力的社会性,权力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单独的个人无所谓权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到了近代,特别是二战以后,除了国家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为公共利益服务。
因此,公共权力不再是只授予政府,而是由社会公众赋予众多公共组织组成的管理主体,并由这个管理主体以社会整体的名义行使着管理社会的职能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公共权力,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政府和其它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它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它是由社会共同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维持、调整和管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
[编辑]公共权力的特征1.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不是某个人和某部分人。
尽管在国家的形式下,公共权力为统治者占有行使,具有强制性,但是,从根本上说,公共权力产生于全体成员的共同自愿服从的意愿。
2.公共权力的主体以国家政府机构为主,同时还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
3.公共权力的客体是有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
4.公共权力运用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和追求全社会的公众利益。
5.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是分离的——少数人和机构代表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全体社会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
6.公共权力是社会的基本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作用于社会,维持一定社会基本秩序,它是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的综合,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关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