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验和明确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对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列举。
三、教学准备:硬币、乒乓球、游戏箱,草稿纸,圆珠笔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就请两个同学起来玩猜拳游戏!现在老师有个疑问了,在划拳开始前,你们能猜中哪个同学能赢吗?生:(不能确定)师:在猜拳没有结果之前,我们猜拳的结果是不能确定的,那像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他称为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现象)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游戏中来研究《不确定现象》师: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学生回答:喜欢。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玩抛硬币的游戏。
1、抛硬币游戏师:接下来我们继续玩游戏,师拿出硬币,在游戏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它有两个面,我们约定有字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
师:如果老师把这枚硬币往上抛,让它自由落下,那你能预测一下硬币落下来以后会出现哪些结果?请生回答: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正确吗?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
师:请一名学生读出活动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学生读活动要求。
师:孩子们明白活动要求了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抛硬币结果记录单,组织本组组员有序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
现在开始。
学生进行抛硬币游戏。
师:同学们活动完成了吗?如果完成了请用坐端正的姿势示意老师。
学生坐端正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是几次正面朝上,几次反面朝上。
师:请各小组用这样的句式向老师汇报“我们这组抛硬币的结果是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
学生汇报。
师:刚才从大家汇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硬币落地后的结果有几种?哪两种?学生回答:两种,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播放音频)同学们,是谁在哭啊?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片)生:是熊大和熊二!师:想知道它们为什么哭吗?(生:想)那我们继续听:女孩:熊大熊二,你们为什么哭呀?熊大熊二:他们说,熊的寿命大约是25岁,我们刚过完24岁的生日,现在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了!呜呜呜……师:同学们,是不是熊大和熊二真的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了呢?2.学生猜: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
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二、探究新知1、研究不确定现象。
(1)教师: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师: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是反面。
如果我们抛这枚硬币,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朝上?(生:正面!反面!)认为正面的同学有哪些?反面的同学有哪些?你能确定一定是正面向上吗?能确定一定是反面向上吗?师:我们来试一试吧!(老师抛硬币)看看结果!和你刚刚猜想的结果一致的同学有哪些?(举手)不一样的又有哪些?(举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生:因为硬币有两个面,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师总结:看来,在硬币落地之前,我们不能确定究竟哪面朝上!(板书《不确定》)(PPT出示不确定现象的定义)(2)用词语描述不确定现象。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验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是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总体是要求一些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和事实举例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对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推理。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硬币五、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年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人的年龄每过一年就会增长一岁这一现象是确定的,而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这一现象是不确定的。
(二)探究新知1.研究课本例1,初步感知提问:现在班上决定选一部分同学参加演讲,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顺序,大家猜一猜谁会抽到第一个呢?会是男生还是女生?生答:可能是···,也可能是···再问:一定会抽到男生或者一定会抽到女生吗?有几种可能?生答:不一定,有两种可能。
小结:像这样,结果不止一种,并且是不确定的,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2、探究课本例2,深入理解师:大家平时都喜欢玩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接下来要请6个同学上台,两人为一组,每组连抛硬币3次,一人抛,一人记录下抛出的结果即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师:现在请举手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
(学生上台操作)小结:从同学们抛硬币的情况来看,每次落地后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朝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
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不确定现象》。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随机现象的定义、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不确定现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随机现象的概念,识别生活中常见的不确定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随机现象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不确定现象。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不确定现象,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骰子、卡片、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确定的事情?”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不确定现象。
(2)新课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随机现象的定义和相关例子,讲解随机现象的特点。
(3)实验观察:我会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来更深入地理解不确定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随机现象的定义、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实验观察的结果。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找一个不确定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答案:由于不确定现象的答案不唯一,同学们的作业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今天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理解了随机现象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不确定现象,并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
这就是我关于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设计。
希望通过这次分享,大家能有所收获。
重点和难点解析作业设计是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会布置观察日记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一个不确定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硬币、课件、信封。
一、情景导入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会玩吗?孩子们你们一个组,老师一个组,来玩一玩好吗?2、揭示课题并板书:不确定现象,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学习探究(22分钟)(一)体验不确定现象师:同学们既然那么喜欢玩游戏,那这节课就在玩中学吧活动一:抛一抛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哪个面向上?抛之前先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抽签决定谁抛硬币:每大组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上台参与抽签。
抽签之前先猜一猜,可能抽中谁呢?能确定吗?总结:抽签抽到的可能是第1组的代表,也可能是第2组的代表(......)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
像这样事先不能确定结果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一般确定现象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
(二)体验确定现象孩子们想一想生活中是不是只有不确定现象?活动二:说一说小虎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小猫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事先确定摸到的球的颜色吗?为什么?总结:小虎的箱子里全是红球,小虎摸到的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
小猫的箱子里全是白球,小猫摸到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
像这种事先能确定结果的现象,叫做确定现象。
一般确定现象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三)课堂活动刚才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完成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学习,你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活动三:摸一摸活动要求:(1)4人一组,认真阅读课堂活动记录表上的内容,并按步骤完成操作。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师:__ 所教班级: 4年级2班时间:年 9 月 24 日1.能判断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2.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看过足球比赛吗?它是怎样确定哪一队先开球的呢?(抛硬币)现在我们看一下是不是这样(出示视频)师:刚才视频中是怎样确定哪一队先开球的呢?(抛硬币)师:为什么用抛硬币来确定谁先开球呢?(公平,不能确定哪队先开球)师小结:生活中,像这种不确定的结果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现象)二、互动新授1.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1)抛硬币师:现在我们也来抛一抛硬币。
(出示例2图片)我们约定硬币有币值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
活动要求:(齐读活动要求)1、同桌合作,一人猜一人抛,每人抛2次,然后交换。
2、抛硬币之前先猜猜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抛后看看与猜想的结果是否相同。
3、抛硬币之前建议大家把硬币轻轻抛到毛巾上,不要抛得太高,以免滚到地上。
完成后请把硬币收好。
(学生读完后强调:先猜再抛,每人抛2次,然后交换。
师示范抛硬币的方法)交流:1、说说你抛之前猜的结果与抛后的结果相同吗?2次你都猜对了吗?2、如果老师再抛一次硬币,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呢?(正面向上,反面向上)能确定是哪一面向上吗?(不能)那怎样用词来描述一下抛硬币哪面向上呢?(可能正面向上,也可能反面向上)我们再来看一个现象。
说一说:国庆节要到了,(出示例1图片)这4位同学要参加庆国庆的演讲比赛,用抽签决定演讲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请你用关键词来描述一下出现的结果。
(抽到第1的可能是小芳,可能是小梅,可能是小冬,也可能是小明)师:谁抽到第1个演讲能不能事先确定?(不能)硬币落地后哪一面向上能不能事先确定?(不能)小结:像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就是不确定现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
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2.能够描述、分类不确定现象,并总结规律;
3.能够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各类不确定现象的分类;
2.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教学难点
1.各类不确定现象的分类;
2.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白板、彩笔;
3.提前准备好需要的实物。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引出本课重点内容——不确定现象,并进行概念解释。
2.讲解不确定现象的分类,结合实物进行说明。
2. 讲授新课
1.讲解随机事件概念,以及基本概率公式的应用,并进行范例演练
2.播放 PPT,带领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实物,并说出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
3. 巩固练习
1.分组进行竞赛,现场测算问题 A、B、C 三种不确定事件概率大小,并将作答结果展示在班级榜单上。
课后作业
1.分小组,收集身边的不确定事件,并用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分类;
2.针对本次课程进行巩固复习,开展同步练习。
总结
本课时主要教授学生掌握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和概率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进行讲解。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控制和运用概率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2.掌握用可能性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方法;3.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方式组织、分析可能性事件;4.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合作、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不确定现象的定义与特点;2.不同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描述方法;3.用图形化的方式组织与分析可能性事件。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活动:1.自由谈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论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不确定事件,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观察小实验: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件的发生概率,并记录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3.2 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分为两个部分:3.2.1 概率的定义与概念1.概率的定义: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概率的概念:教师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性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2.2 可能性事件的图形化描述1.Venn 图的绘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对不同可能性事件进行分类,并使用 Venn 图进行图形化描述。
2.条形图的统计:教师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描述一个不同的可能性事件,并使用条形图进行统计与比较。
3.3 总结活动1.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结果与其他组进行对比,总结出组内与组间出现的不确定性。
2.总结回顾:教师通过问答、班级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作品评价:对学生的 Venn 图、条形图等作品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深度与综合能力。
2.学生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通过问卷、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反馈,并据此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教案一、学情分析这是本套教科书第1次出现“可能性”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做准备。
对于可能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程度的体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这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感受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判断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随机事件的发生。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四、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老师给每组准备了学具,等会每组组长来抽取学具。
2.老师要请一位小帮手,帮老师记录,在抽取的数字后面打^。
3.你想抽到几号?生1:3号生2:5号生3:9号4.请用一句话把刚才三位同学的猜想描述出来。
生1:我会抽到3号,5号或者9号生2:我可能抽到3号,5号或9号5.这个同学真会表达,还用到了“可能”这个词板书:可能……可能……三个学生抽取学具6.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不一样7.抽到几号学具,这个事情确定吗?板书:不确定师:请其他组长来抽取学具8.请看黑板还剩下哪几个数字?接着抽,结果会怎样?生1:要么是4号,要么是10,要么是12号9.你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表达吗?生2:可能是4号,可能是10,可能是12号。
10.你想抽到几号?11.你确定吗?生:因为……可能……12.只剩下一个,剩下的一组抽到的是几号?13.你们怎么这么肯定?生1:只能是13号生2:肯定是13号14.换一个词说一说,一定吗?板书:一定15.能抽到其他数字吗?板书:不可能16.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现象(二)新授课(1)不确定现象小组合作:抛硬币、猜纸牌1.每个组都拿到了学具,请先把学具放在桌子上,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教材分析不确定现象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
对于不确定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如抛硬币、转转盘、掷骰子、青蛙跳水、套圈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不确定现象的游戏和事例。
因此,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准确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则是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关键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本单元共编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进一步在活动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重点)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难点).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重点、难点■教学建议首先,要充分发挥主题情景图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如上课时,教师可故意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通过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要。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实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硬币、装有乒乓球的盒子、课件。
【课前活动】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我们来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看你到底是输还是赢、还是和我打平呢?谁愿意和我玩一玩。
师:你认为下次你还能赢吗?确定吗?那我们就再来一次吧!【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那我们一起先走进情景屋去看看吧!让学生看“守株待兔”的动画片。
师:孩子们,你们猜一猜看结果会怎样呢?师:你是全班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你们组记1颗星。
你的回答有一定道理……师:看来,事情发生的结果有些是能够确定的,有些是不能确定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
2、揭示课题并板书:不确定现象师:孩子们,学习要有目标,努力才有方向。
请看本课时的学习目标: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师:首先请1名同学大声读一读。
(1)能判定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初步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的发生是确定还是不确定。
二、自主学习1、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96页例1、例2。
要求独立自主完成任务,请学完后举手示意。
(出示自主学习问题)①例1中,抽签决定演讲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②先猜一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再动手试一试。
③什么是不确定现象?2、学生自主学习。
3、师:谁来汇报自学情况?4、师:通过自学,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若有问题,请学生说一说,师汇总选择其中的问题实行合作学习。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摆小球、抛硬币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并能够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乒乓球、盒子、硬币、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玩一玩,好不好?师:出示四个同学的画面,老师想从这四个同学中选一个当我的小助手,但是一直都没有选出来,今天老师想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你猜,老师会抽到谁呢?师:老师很欣赏你的一个词语:可能。
也可能。
并板书。
师:现在,老师开始抽签,看谁猜中了。
孩子们,老师在没有抽之前,你能确定我能抽到谁吗?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的问题《不确定现象》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1、抛硬币活动师:像这样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想亲自玩一玩吗?师出示硬币。
师:这是什么?假如老师把硬币抛出,会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想亲自验证一下吗?那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抛硬币活动。
(1)认识硬币正、反面。
(2)读活动要求。
(3)分组抛硬币活动。
(4)指名小组汇报。
师小结:老师抽签前不能事先确定会抽到谁,硬币落地之前不能确定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也不能事先确定,像这种现象数学上叫做“不确定现象”,(板书)通常用“可能。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上课班级:四年级二班授课教师:舒春霞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描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箱子、球、小贴饰、题卡等。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1、引出课题。
师:之前我们早上五分钟演讲的顺序都是老师决定的,明天早上我们换种方式,抽签来决定怎么样?我们现在来猜想一下,谁会抽到第一个呢?生:………………师:能确定谁会抽到第一吗?生:不确定。
师:这个是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现象师:关于这个现象还有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课件出示图片,师配音: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眼看就快要过年了,帮财主做了一年长工的阿凡提想向财主要回他十个金币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心想:要怎样做才能使阿凡提得不到金币又无话可说呢?财主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
于是他对阿凡提说:“不要说十个,我这里有一箱子的金币,你把里面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这些金币你就可以全拿走了。
”“那好啊,你先把金币给我。
”阿凡提回答说,于是他把箱子里的金币全都倒出来,玩弄了一会儿……师:这个故事的结果到底如何呢?阿凡提可能赢吗?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抛硬币的结果,我们一定能揭开谜底。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索活动一:通过抛硬币游戏,体验“可能”。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明确要求,请组长安排好分工分组进行,然后汇报结果和发现。
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课件出示并板书:不确定现象(结果不止一种)用“可能……也可能……”小结: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事先又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像抽签、抛硬币都属于不确定现象。
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能够列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不确定事件•掌握制作简单的事件表格的方法2.能力目标•发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统计思想,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不确定事件的概念,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四、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不确定事件吗?”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讲解教师通过课件、PPT、实物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生动地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3.练习1.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归纳生活中常见的不确定事件,比如说:明天会不会下雨;走在路上会不会撞到人等。
2.让学生参与制作不确定事件表格,列举可能的结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4.拓展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统计思想分辨真假信息,如:同学们每人抛20次硬币,统计正反面朝上的次数,然后通过计算发现正反面出现的频率不同,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统计思想。
5.总结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提高其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的练习情况,以及学生课后的测试结果,来评价本次教学的效果,从而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河南省陕县的四实验学校傅延玉【教学内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教具准备】、盒子、棋子、转盘、小黑板等。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
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
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学生状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
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
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5—1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玩硬币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和辨析生活中的“可能”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观察发、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硬币一枚,黄、白乒乓球若干
学具准备:各小组准备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课题
师:听说下学期我们班要转来一位新同学,你们猜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生:我猜是男同学。
生:我猜是女同学。
生: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我们常用“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
(板书课题:可能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游戏一:抛硬币(例1)
1、示范游戏
(出示一枚硬币)请大家看,这里有一枚硬币,我们一般把写有数字的一面定为正面(板书:正面),把有花的一面定为反面(板书:反面)。
老师现在
要用它来抛一抛,抛之前我想请你们先猜猜,硬币落到桌上后是正面朝上呢,还是反面朝上?(生猜)究竟哪面会朝上呢?大家认真看:先在手里摇一摇,再轻轻的放在桌上。
(师示范抛硬币)哪一面朝上?(X面,用”正”统计)。
你猜对了吗?再来一次。
想玩这个游戏吗?(想)请坐好听要求。
2、介绍游戏规则
四人小组一块玩,每人抛五次,抛之前其余同学先猜一猜硬币落到桌上后将会哪面朝上?看看你是不是每次都能猜对。
小组长像老师这样做好记录,明白了吗?请小组长拿出硬币,开始游戏!
3.交流、小结
你们是不是每次都猜对了?(不是)为什么你有时能猜对,有时又猜错呢?(因为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也可能···)也就是在硬币没有落到桌上之前,我们能不能确定到底是哪面朝上呢?(不能)既然不能确定,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现象。
过渡:刚才我们玩了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我们来玩儿摸球的游戏。
三、游戏二:摸乒乓球(例2)
1.示范游戏
(出示用黑色的袋子:装3个黄球,3个白球)老师今天准备了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猜一猜,我将会摸到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学生猜完后师拿出来让大家看。
猜完后又把球放入袋子中,再猜。
)同学们,想自己来摸球吗?请大家听好要求。
2.介绍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三大组依次上来摸球,摸之前不能看袋子里的球,每人摸两次,摸之前其余的人都来猜球的颜色,摸完一个球后要把它放回袋子后再摸,看你们是否每次都能猜对。
听清楚了吗?
分组摸球。
3.全部摸到黄色球。
刚才他们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黄色球)为什么他们全部都摸到黄色球呢?(因为袋子中全是黄色的乒乓球,所以不管怎么摸,都只能摸到黄色的这一种乒乓球)谁能用一句话简短的话说说这种现象。
(一定是摸到黄色的球。
板书:一定)这种现象还可以怎样说?(不可能摸到白色的球。
板书:不可能)4.同理学习全部摸到白色的球。
5.黄、白混合球。
他们摸到的又是什么颜色的球呢?(有黄色球,也有白色球)为什么有的摸黄色球,有的摸白色球?(因为袋子中有两种颜色的球,所以有两种可能)谁又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种现象。
(可能……也可能……)
刚才我们是装好的球让大家摸,如果要我们自己装球,大家会吗?
6.按要求装球。
①装入6个球,要求一定摸到黄色的球,怎样装?
②装入6个球,要求一定摸到白色的球,怎样装?
③装入6个球,要求可能摸到黄色球,也可能摸到白色球,怎样装?
游戏三:练习活动
1、摸铅笔。
(小黑板出示画面)
他们说得对吗?还可以怎样说?
我摸到的一定是红铅笔。
我摸到的可能是红铅笔。
我摸到的不可能是红铅笔。
2、连线
课本第12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填空。
出示题目,指明回答。
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吗?
(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来。
(2)下周星期一南彭地区()下雨。
(3)大象的重量()比小鸡的重量轻。
(4)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班()会赢。
4、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哪些是一定发生的事情?
如:明天可能会下雨。
家庭作业可能做错了。
玩“石头、剪子、布”等等。
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好玩吗?(好玩)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了这么多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下课后继续去寻找吧!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
可能……也可能……
不可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