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第3课时 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525.92 KB
- 文档页数:18
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分式方程的应用—— 行程问题1.会用不同分析方法审题,列分式方程解行程问题中的常见类型.2.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温馨提示:“尝试完成、独立完成”等提示语,请暂停视频,有效把握节奏效果更佳哦珍爱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和谐共生一则动物新闻惹人注目动物新闻蚂蚁给乌龟的挑战书乌龟先生:我想与你进行比赛,由兔子 先生做裁判,从小柳树跑到相距12米的大柳树下。
比赛枪声响后,先 到者为胜。
蚂蚁先生赛程12米,乌龟的速度是蚂蚁速度的2倍,结果:乌龟比蚂蚁提前了1分钟到终点,所以蚂蚁输了。
v乌龟和蚂蚁两者的速度各多少?v 分析:请从故事中找出相关的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解:设蚂蚁的速度为x 米/分,则乌龟速度为2x 米/分。
蚂蚁时间 乌龟时间—=1解得x=6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答:蚂蚁速度为6米/分,乌龟速度为12米/分。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清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及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3 列方程;4. 解方程(认准未知数);5. 验根;6. 答(要有单位).试用列表法解行程问题从2004年5月起某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小时,用相同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等量关系:时间相等路程km速度km/h时间h提速前提速后解设列车提速前行使 的速度为 x 千米/时,根据行使的时间的等量关系,得 例4;从2004年5月起某列车平均提速v 千米/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使s 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使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解得经 检验:x= 是原方程的解答:提速前列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例题赏析相遇问题例2 甲步行先出发,乙骑自行车, 从相距19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行至7千米时两人相遇,此时两人共用了2小时,已知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图示法:总路程 ( )千米19甲乙步行( )小时骑行( )小时步行时+骑行时=()小时2由此可列出方程:步行( )千米7则骑行( )千米12设步行速度为x 千米/小时,那么骑自行车速度为( )千米/小时4x规范形式:解:设甲步行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根据题意得整理得:解得:x=5把x=5代入原方程,成立∴ x=5是原方程的解.答:这个人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追及问题:到距15千米的村庄检修农机,一部分人骑自行车先走,过了40分钟,其余人乘汽车去,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求两种车的速度。
安县沙汀实验中学八年级下数学导学案之十六——分式方程的应用
知识点一: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例1:A、B两地相距40千米,甲从A地到B地,如果走的速度为x千米/时,那么需要走小时;如果速度加快2千米/时,那么需要走小时,这样可以比原来
少用小时,如果比原来少用1小时,那么列方程为
例2:、轮船顺水航行80千米所需要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例3:从2004年5月起某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解含字母系数的方程)
对应练习:
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千米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学生速度的2倍,求骑车学生的速度。
课堂过关测试
1、甲、乙两人分别从距目的6千米和1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的速度比是3:4,
结果甲比乙提前20分钟到达目的地,求甲、乙的速度。
2、一辆汽车开往距离出发地180千米的目的地,出发后第一小时内按原计划的速度匀速行驶,一小时后以原来速度的1、5倍匀速行驶,并比原计划提前40分钟到达目的地,求前一小时的行驶速度。
3、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告诉公路。
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要的时间。
列分式方程解决行程实际问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决行程实际问题。
这是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概念和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相应的题目。
所谓“列分式方程”,就是指我们把问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的形式表达出来,一般情况下是利用比例关系或者速度=路程÷时间的公式来建立方程。
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解方程的方式求出问题中所需要的未知量,例如距离、速度、时间等。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解题方法1. 情境分析在解决行程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分析清楚问题中的情境。
我们需要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需要求解的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需要我们对应的物理常识和数学知识。
例如,如果题目中提到了速度和时间,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进一步转化为一个列分式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2. 建立方程根据问题中给出的情境分析,我们可以列出一个或者多个方程式,具体的形式取决于情境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方程中的未知量的数量和已知量的数量,并采用合适的数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解方程求解当我们建立好方程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求解,以得到未知量的具体值。
解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化简、代入等等。
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获得最终的解答。
三、例题解析例题1某辆汽车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两个小时后停车,这辆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是多少公里?分析:该问题中已知速度和时间,需要求距离,可以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列出方程,即路程=速度×时间。
解题步骤:1.设汽车行驶的距离为x公里,则原方程可以表示为x=70×2;2.输入计算器中,得到x=140;3.该辆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是140公里。
例题2某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全程800公里,已知该火车前80公里的路程是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中间500公里的路程是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最后剩下的路程是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这列火车全程行驶了10个小时,问该火车最后一段路程的长度是多少公里?分析:该问题中,前80公里、中间500公里和总路程是已知的,最后的40公里是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分式方程应用题—行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创设,经历探索分式方程在行程领域应用的过程,会根据题意解设未知数,合理的列出分式方程.2.经历“实际问题情境——建立分式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情境,抽离出数学分式方程的模型,从而列出分式方程.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情境,抽离出数学分式方程的模型,从而列出分式方程.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分式方程计算之后,学生能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计算能力,但是在分式方程实际应用中还是很难抽离出原有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出等量关系.2.学生在原有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了一些由实际问题向数学模型的转化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回顾旧知问题1(1)在行程问题中,三个基本量是:路程、速度、时间。
它们的关系是:路程=__________ ____;速度=___ _____;时间=__ __ _.(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老师适时启发提问:审,设,检,这几个步骤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要做的:勾画关键词学生要思考的:(1)已知什么?求什么?(2)等量关系是有哪些?(3)用哪一个等量关系设未知数.(4)用哪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设计意图: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步骤准备.导入新课一、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板书,注意书写规范,检验。
问题2 实验学校8年级5班李明家住距学校2.5千米的解放碑,张来家住距学校5千米的学田湾,如果他们同时从家出发到学校,李明步行所用的时间与张来坐公交车所用的时间相同,已知公交车每小时比步行快7.5千米,求李明步行的速度与公交车的速度?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然后自己讲解。
教师点评(1)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15.3分式方程应用(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用列表法列分式方程,解决现实情景中的行程问题2、体会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列表法审明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从有形的列表过渡到无形的列表(脑中理清思路),利用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教学内容:(一)复习引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二)新课讲解一、相关概念在行程问题中,三个基本量是:它们的关系是:在水流行程中: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那么顺水速度= ;逆水速度= .二、基础练习:(1)小汽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15分钟能行驶千米(2)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乘坐该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小时。
(3)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x小时,已知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则该客车的速度是。
三.习题讲解:练习: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千米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分后,其余同学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
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同学速度的2倍,求骑车同学的速度。
例1 某班学生到距学校12千米的公园游玩,一部分人骑自行车先行,经0.5时后,其余的人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求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练习: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比逆水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少一个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2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例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四、课堂练习(只列式子)1、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2、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小汽车与大汽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15.3.3 分式方程课型:新授课版本:人教版年级: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出表格,从而得到分式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学会列表格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建立合适的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利用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教学难点根据行程程问题列分式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设:设未知数,注意单位和语言完整;3)列: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列出分式方程;4)解:认真仔细解分式方程;5)验:先检验是否有增根,再检查是否合符题意;6)答:写出答案,注意单位。
2、行程问题: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速度,即s=vt常见等量关系:(1)、相遇问题:甲行程 + 乙行程 =全路程(2)、追及问题: (设甲的速度快)1)、同时不同地:用的时间 = 乙用的时间甲的行程 - 乙的行程 = 甲乙原来相距的路程2)、同地不同时:甲用的时间 = 乙用的时间 - 时间差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3)、水(空)航行问题:顺流速度 = 静水中航速 + 水速逆流航速 = 静水中速度–水速二、例题讲解,获取新知例1 某次列车平均提速v km/h .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 km ,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 km ,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思考:(1)这个问题中的已知量有哪些?未知量是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什么? 分析:这是行程问题,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km/h ,由题意得:所以时间相等得到分式方程:50s s x x v +=+解:设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km/h ,由题意得50s s x x v+=+ 方程两边同乘x(x+v) ,得s(x+v)=x(s+50)解得 50sv x =检验:由于v ,s 都是正数,当50svx =时x (x+v )≠0 所以,50svx =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答: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50svkm/h . 三、练习巩固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目的地6千米和1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的速度比是3:4,结果甲比乙提前20分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