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2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山村美景,包括清泉、竹林、浣女和渔舟等元素,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静态描写,表现了山村的宁静和清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动态描写,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热闹和活力。
《枫桥夜泊》则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着,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漫天的霜。
诗人面对这种情况,感到自己仿佛身处他乡,孤独寂寞。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羁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词,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以一段悠扬的古筝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有过思念远方亲人或朋友的经历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简要介绍纳兰性德及其词作《长相思》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过程•朗读与感知:•教师首先示范朗读《长相思》,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让学生体会词的音韵之美。
•词句解析:•逐句解析《长相思》,解释生词和难句,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榆关”、“那畔”等。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中的意象,如“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壮丽景象。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想象《长相思》中所描绘的场景,如边塞的寒夜、士兵们的思乡之情等。
•提问学生:“这首词中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情感共鸣:•结合学生的自身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并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身处异乡,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或现代诗文,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诗歌形式表达思乡之情。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提问和介绍,并积极思考回答。
•在朗读与感知环节,学生认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在词句解析和意境体会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意境。
•在情感共鸣和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受,并尝试用不同形式表达思乡之情。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音乐和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古诗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学过程注重朗读感知、词句解析、意境体会和情感共鸣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21教学目标:1.通过预学单,知道词的特点,掌握关键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思。
2.在预学基础上,理解词意。
3.结合背景资料了解词意,体会词情。
4.背诵此词。
教学重点:掌握全词的大意,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诗的背景资料,了解这诗人表达情感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预学单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一)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长相思》。
它既是课题,又是——(词牌名)。
(二)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回答后批注下来。
温故和知新同样重要。
二.检查预习,理解词意。
(一)预习交流一:词的相关知识。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词),分为(上阙)和(下阙)。
预习交流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通过读文,同学们普遍认为这几个字词需要注意,一起来读一读。
2.现在能把全文读准读通吗?试一试。
(二)预习交流二:理解诗句,初知大意。
过渡:在预习时,孩子们能干地运用曾经学过的理解古诗词的常用方法,理解了重点字词。
我将你们用到的理解方法做了统计,发现一个现象。
1.生说自己的发现。
2.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过渡:今天学习后,看你们能否总结新的方法。
3.现在男女生比赛读文,边读边回忆预学所得。
4.全班齐读全文,思考全文大意。
(三)理解全词大意:1.四人小组合作,翻译全词。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在理解全词基础上,齐读全文。
三.精读课文,体会诗情。
(一)欣赏经典咏流传《长相思》。
过渡:这首有名的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中被那英演绎,请大家欣赏优美歌声的同时,关注歌词,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1.出示歌词,结合课前查找的纳兰性德的资料,说说你对第一句歌词的理解。
2.出示纳兰的生平,你想用什么词语形容作者?随机板书学关键词。
过渡:难怪歌词里说——师指,学生读“春风鬓,少年心,意气风发,不问岁月无情。
”3.什么叫“意气风发”?(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像风吹一样迅猛。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过渡:正如你们所说,意气风发文武双全的作者荣耀地被皇上钦点陪着出关东巡,祭告先祖,途中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第【1】篇〗《长相思》说课稿一、说教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这首词的特点,现在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2、读悟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四、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1、激趣导入对于诗歌,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导入的时候,我根据题目直接导入,这样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兴趣.2、读诗文,知词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不但能读出感觉来,还要能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先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3、悟诗情,想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4、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 体悟到词人因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将其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板书设计:身在征途长相思心眷故园心系祖国板书用导图的形式体现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清楚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六、预设教学效果.由于在课前备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备课非常充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第【2】篇〗一、说教材《长相思》编排在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案: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相思》,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默写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长相思》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风格。
2. 熟读并理解《长相思》的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读并理解《长相思》的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简介《长相思》的背景知识,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风格。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词的美。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长相思》,体会诗的韵律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巩固对诗文的记忆。
2.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长相思》2. 作者:纳兰性德3. 意象、韵律、修辞手法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长相思》。
2. 分析《长相思》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长相思》的诗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