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苏武传的文言文知识点苏武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言文作品,其内容讲述了汉朝时期苏武被放逐至北方边境的故事。
这个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精炼,是学习文言文的优秀范本。
以下是苏武传的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本句式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相对固定,能够熟悉掌握这些句式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
常见的文言文基本句式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倒装结构等。
在苏武传中,这些句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文言文词汇文言文的词汇较为古老独特,学习苏武传可以积累并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
比如,“苟”、“乃”、“斩木为兵”等词汇经常出现在苏武传的文本中,通过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
三、文言文修辞手法苏武传中运用了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文本更富有表现力,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欣赏。
四、文言文语法特点文言文语法较为独特,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例如,在苏武传中,常见的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结构有“一……就……”、“既……又……”等。
学习这些语法特点可以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五、阅读理解与注释苏武传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有许多注释和解读可供参考。
在阅读苏武传时,建议阅读相关的注释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背景、作者的用意以及故事的内涵。
总结:通过学习苏武传的文言文知识点,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同时,苏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文言文作品,也值得我们加以阅读与欣赏。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名篇,讲述了汉朝时期辽东郡人苏武被匈奴俘虏,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坚守信念,最终成功逃离匈奴的故事。
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苏武的背景和家庭:苏武出身贫寒,但家境清白,父亲常教诲他要坚守信义,以身作则。
2.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匈奴是古代游牧民族,对汉朝构成了威胁。
为了稳定边疆,汉朝与匈奴进行了外交往来,通过赐给贡品和双方公主的婚姻联姻来维持相对和平。
3.苏武的生活在匈奴:苏武被俘虏后,被迁往匈奴,过上了与汉朝完全不同的游牧生活。
他面临艰苦的环境,但依然坚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4.苏武与匈奴的关系:苏武在匈奴中受到排挤和迫害,有时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睿智赢得了匈奴的尊重和信任。
5.苏武的忠诚和信念:苏武始终保持对汉朝的忠诚,并且坚守信念,不轻易妥协。
他被迫签署的投降书,却始终没有放弃回信的机会。
6.苏武的坚持:尽管苏武遭受了酷刑,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
他用鲜血签下的汉朝三个字“报国书”成为他坚持的象征。
7.苏武的智慧:苏武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得匈奴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通过驯服野马来打败了匈奴人对他的质疑,使他们对他产生了敬意。
8.苏武的大公无私:苏武不仅将自己的节食贡献给了同被俘虏的人,而且帮助那些饥饿和虚弱的人,显示了他的慷慨和同情心。
9.苏武的逃亡:苏武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计划,成功逃离了匈奴的魔掌。
他踏上了回到汉朝的旅程,并最终成功归国。
10.苏武的影响:苏武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并激励他们坚守信念和勇敢面对困难。
这个故事通过对苏武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苏武传》,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方面的重要知识。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在道德教育和中国历史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读者可以通过苏武的故事,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物的智慧和勇气,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苏武传知识点
《苏武传》是一本古代文学作品,记录了东汉末年苏武的传奇故事。
以下是《苏武传》的相关知识点:
1. 苏武的生平:苏武是东汉末年的一个知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生于今天的中国内蒙古附近。
他曾被任命为西域都护,负责管理西域地区的事务。
2. 苏武遭遇:在任期内,苏武遭到了贵霜单于的软禁,被迫居住在寒冷的北方草原,身受严重的虐待和折磨。
3. 苏武的坚韧精神:苏武在困境中展现出了极为坚韧的精神,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持了心灵的坚定,并且始终拒绝向贵霜单于屈服。
4. 苏武的忠诚:苏武深深地忠于自己的国家和皇帝,他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出卖自己的尊严和忠诚。
5. 苏武的归国:最终,苏武成功地逃脱了贵霜单于的囚禁,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他的忍耐和忠诚使他赢得了人们的赞
扬和尊敬。
6. 苏武传的意义:《苏武传》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诠释了忠诚、坚韧和勇敢的价值观。
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
传说,并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7. 苏武传的文学价值:《苏武传》以简洁而精练的文字展
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通过苏武的一生展示了忠诚
和坚持的美德,给人们以思考和启示。
这使得该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武传知识点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
1. 苏武其人:苏武,字子卿,西汉时期著名使臣,以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著称。
他出生于公元前140年,逝世于公元前60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2. 苏武出使匈奴: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与匈奴的联系,苏武被任命为使臣出使匈奴。
公元前100年,苏武带领使团前往匈奴,但因匈奴内部政治斗争,苏武被扣留。
3. 苏武牧羊:苏武被扣留期间,匈奴单于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迫使苏武投降,但苏武始终坚守信念,拒绝屈服。
他被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只有公羊生下小羊,他才能获释。
苏武在北海牧羊长达19年,期间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忠诚。
4. 苏武归汉:公元前81年,匈奴与汉朝达成和解,苏武得以返回汉朝。
他的归来受到了汉武帝的热烈欢迎,并被封为典属国,负责管理边疆事务。
5. 苏武的精神:苏武的故事体现了忠诚、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勇气,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6. 文学作品:苏武的故事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记》中的《苏武传》,以及后来的诗歌、戏剧等作品。
7. 历史意义:苏武的事迹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是汉朝与匈
奴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忠诚和坚韧,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
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8. 后世影响:苏武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形象在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欢聚(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苏武传》知识点总结一、苏武的生平苏武出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个农家,他天生聪颖,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文学才华。
后来,苏武参加了汉武帝举办的乡试,一举中举,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是很快,苏武便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因为他坚持以忠臣的态度维护自己的原则,不肯为了阿谀奉承而改变立场,所以他成了廷臣们的众矢之的。
最终,苏武被诬陷入狱,并被迫流放到了西域的边疆。
二、苏武在西域的生活在西域,苏武遭受了严苛的生活条件和残酷的对待。
但是,苏武一直骨子里都有一种勇敢坚毅的品质,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从未低头。
他用自己的诗歌和音乐传达着自己的心声,也通过行动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
他在西域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不朽的传奇。
三、苏武与羊群的感人故事苏武流放西域时,被派去照管一群羊群。
在西域荒凉的原野上,苏武和羊群度过了数年。
在这段时间里,苏武精心照顾着这群羊,不仅鼓励羊群寻找吃的和喝的,还时常给它们弹奏音乐,诵读诗歌。
就在这样一天,苏武得知了自己被朝廷特赦的消息。
但是,看到这群羊已经被自己当作朋友一样对待的情形,苏武便犹犹豫豫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不忍弃羊群也”,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冀望的食言赴死。
四、苏武的忠贞不渝苏武的故事主要体现了他的忠贞不渝的品质。
在艰难的流放岁月中,苏武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追求。
相反,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忠臣形象。
所以,苏武的故事也经久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的一笔宝贵遗产。
五、苏武的影响苏武的故事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贞品质感染了许多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武的故事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诵不衰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苏武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和诗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三苏武传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因事株连,死于狱中。
《汉书》由他的妹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他的弟弟班超有投笔从戎的谈。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氈”,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5、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叩,轻轻敲打
6、驰召毉毉同医
7、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8、何以女为见女:通“汝”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当:古义:抵当。
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
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礼品今义:钱币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遇上。
今义:聚会、集合。
8、此必及我及:古义:连累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9、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决罪犯今义:常作议论
10、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1、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古义:在今义:介词
13、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请
14、即谋单于古义:如果今义:即使
四、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供出。
(2)引佩刀自刺引:拔出,抽出
4、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5、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派遣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劫持阏氏归汗的事。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6、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
7、见
(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
(2)何以女为见见:看见
8、及
(1)及卫律所将降者及:以及
(2)此必及我及:连累
(3)及还,须发尽白及:等到
9、会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正遇上
(2)会论虞常会:会同,一起
(3)会武等至匈奴会:恰逢
10、得
(1)虞常生得得:抓住
(2)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得:能
11、如
(1)事如此,此必及我如:到
(2)如惠语以让单于如:按照
12、为
(1)兄弟并为郎担任
(2)汝为人臣子作为
(3)匈奴以为神看作,当做
(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
13、因
(1)君因我降
(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4、以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通“已”,已经)四、词类活用
1、名词做动词
(1)天雨雪雨:落下。
(2)羝乳乃得归乳:生育。
(3)杖汉节牧羊杖:拄着。
(4)空以身膏草野膏:滋润
(5)以状语武语:告诉
2、名词做状语
(1)惠等哭,舆归营用车子。
(2)剑斩虞常已用剑
(3)得夜见汉使在夜里
(4)其一人夜亡在夜里
(5)朝夕遣人候问武在早上和晚上
3、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以……为壮
4、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9)宜皆降之使……投降
五、句式
1、判断句
(1)“……也”式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者,……也”式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3)“非”字句
非汉所望也。
2、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皆为陛下所成就
(3)无标志的被动句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何以女为见?
B、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C、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引佩刀自刺.
E、子卿尚复谁为乎
(2)介词结构后置
为降虏于蛮夷
(3)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六、翻译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5、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6、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7、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8、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9、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10、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2、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七、文学常识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译为“授……官职”。
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
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
提升官职。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A、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B、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
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
解除职务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八、课文分析
1、本文主要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后,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颂扬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2、写作特点
A、善用对照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急功近利贪生怯死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重名节视死如归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自我炫耀,色厉内荏,恬不知耻
苏武:为国效命,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忠心赤胆,大义凛然
B、通过对苏武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C、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苏武的形象
九、素材积累及运用
(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运用话题:爱国精神、守节不移、面对艰难
精彩运用: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的树孤独地守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