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A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A
- 格式:pptx
- 大小:376.35 KB
- 文档页数:22
儿科学基础1、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简史:(1)流行唐末宋初,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2)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创建了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3)明,万全,字密斋,a.倡导“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b.在朱丹溪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
(4)陈复正,字飞霞,《幼幼集成》。
将指纹辩证方法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2、小儿年龄分期(选):①胎儿期:从男女生和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②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到生后满28天;③婴儿期:出生28天至1周岁,也叫乳儿期;④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⑤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7周岁,也叫幼童期;⑥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女12岁,男13岁);⑦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3、小儿体重推算公式(选):< 6个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 0.7 ×月龄7 ~ 12个月体重(kg)= 7 + 0.5 ×(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 8 + 2 ×年龄4、小儿身高(选):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岁至12岁儿童身高身高(cm)=70+7x年龄5、头围(选):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时约为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约为54~58cm6、胸围(选):初生儿约为32cm。
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
7、感知发育(选)(1)视觉:2~3个月出现头眼的协调运动,4~5个月认识母亲面容,初步分辨颜色(2)听觉:3个月出现头转向声源,6个月对母亲的语言有明显反应,1岁听懂自己的名字,4岁听觉发育完善(3)味觉与嗅觉:4~5个月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很敏感,6个月分辨香臭(4)皮肤感觉:3个月区分水温差别(5)知觉:5~6个月有手眼协调动作,1岁末有时间和空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辨自身左右,4~5岁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时间概念,5~6岁能区别前天、后天。
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足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二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瘤”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一章儿科学基础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汇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各类病证防治,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儿童的特点,研究防病治病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本学科的中心任务。
在历史上,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在相关学科进步的氛围中和国家社会的关心下,中医儿科学在学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中医儿科学,首先有必要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熟悉著名儿科学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起源期(远古~隋唐)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对发掘出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分析统计,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因此,可以说,人类早期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应用的原始医学积累,相当部分属于儿科学的范畴。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专科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经》。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
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填空题1.中国古籍记载的第一个儿科医生是;儿科之圣是指。
2.古代儿科四大要证是、、、。
二、选择题(一)A1型题3. 相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是( )A.《颅囟经》 B.《小儿药证直诀》 C.《幼幼新书》D.《全幼心鉴》E.《活幼心书》4. 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B.《颅囟经》C.《小儿药证直诀》D.《景岳全书·小儿则》E.《温病条辨·解儿难》5. 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是( )A.《小儿斑疹备急方论》B.《小儿药证直诀》C.《幼幼新书》D.《小儿痘疹方论》E.《博集稀痘方论》6. 汇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儿科专著的是( )A.《颅囟经》B.《幼幼新书》C.《活幼新书》D.《全幼心鉴》E.《保婴撮要》7.提出烧灼断脐法预防初生儿脐风的著作是( )A.《幼幼新书》B.《小儿卫生总微论方》C.《全幼心鉴》D.《保婴撮要》E.《婴童百问》8. 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是( )A.钱乙B.董汲C.陈文中D.曾世荣E.张琰(二)A2型题9. 患儿,1岁半。
经常患感冒、肺炎。
家长诉平时已特别注意多穿衣、不外出。
医生要求其不要衣着过暖,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晒太阳。
该医师的观点来源于( )A.《诸病源候论》B.《备急千金要方》C.《小儿药证直诀》D.《小儿病源方论》E.《麻科活人全书》10.患儿,6个月。
每闻声响则惊哭不安。
其病位在( )A.肺B.脾C.心D.肝E.肾(三)B1型题A.春秋B.秦汉C.隋唐D.宋E.元11.我国古代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 )12.我国儿科医案早期记载见于( )A.《五十二病方》B.《备急千金要方》C.《颅囟经》D.《育婴家秘》E.《医林改错》13.我国最早记载“婴儿病痫”的名著为( )14.我国最早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名著为( )(四)X型题15.万全的儿科著作有( )A.《保婴撮要》B.《全幼心鉴》C.《育婴家秘》D.《幼科发挥》E.《幼科折衷》16.钱乙创制的方剂有( )A.泻白散B.导赤散C.异功散D.七味白术散E.六味地黄丸三、改错题17.隋唐时期称儿科为小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