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教材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前面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和稳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认识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
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该条内容标准属经历水平的情感性目标。
二、教学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法] ⑴利用教材图6-2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要概念图来逻辑推理某一论点的方法。
⑵结合资料搜集与分析讨论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同上。
[解决方法] 同上。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
教具准备:图片、实例资料六、学生活动1、阅读相关内容,开展讨论。
2、小组交流。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展示我国历年人口增长情况图,复习种群数量变化相关内容,以我国历年人口增长情况图为例,讨论:1、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为什么我国历年人口增长情况表现出“J”型增长?3、我国政府认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人口是关键。
人口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什么?提出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设计若干个主题,例如,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开垦土地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等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每小组完成一个主题。
要求建立的联系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并区别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一、学习目标:1. 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 阐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重点、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节的知识考查一般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选择题居多。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人口现状:1.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 人口基数大3. 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粮食、水资源、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生存空间、精神需求等。
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CO2、CH4、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组成温室气体层,阻止地球向宇宙释放红外线,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主要危害是造成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臭氧层破坏(3)酸雨: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后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
(4)水(海洋)污染:表现为水体富营养化。
(5)土地荒漠化:(6)水资源短缺。
(7)生物多样性锐减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②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2. 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等。
间接使用价值:即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
潜在使用价值:未知的价值。
构成物种多样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3.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影响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人均耕地减少;b. 燃料需求增加;c. 多种物质、精神需求;d. 社会发展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 我国应对的措施:a. 控制人口增长b.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c.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二.全球环境问题:a. 全球气候变化 b. 水资源短缺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e. 土地荒漠化f. 海洋污染g. 生物多样性锐减1.温室效应CO2等温室气体2.酸雨大气中SO2过多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4.海洋污染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大气进入5.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三.生物多样性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②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植物园、动物园)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6. 可持续发展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 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保护环境和资源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习题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2.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宜于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与点拨】【预习完成】1、,“地球村”第60亿位公民降生。
年,我国将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颁布了《》,从而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我国的人口和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水平的国家行列。
2、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呈型。
3、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人将在较长时期内。
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要控制在亿以内;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亿)以后,将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和的协调发展。
4、人口增长过快对我国的资源、资源、资源以及能源等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5、我国在控制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和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防治;监控、治理;加强和,以及推进等。
【练习巩固】1、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2.图28—7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
横轴示年龄,纵轴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B.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C.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3、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浪费和破环查当严重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4、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5、.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6.下面哪一项可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指标A.有环境保护区 B.工厂“三废”的处置。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原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出生率高。
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1.全球气候变化2.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
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
(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
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
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五、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练习
1.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毒 C.天敌过多 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
A.遗传多样性 B.变异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野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
A.间接使用价值 B.潜在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药用价值4.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的野生植物有( )
A.银杉 B.珙桐 C.崖柏 D.坡垒
5.人们为培育新品种提供原始材料,应该( )
A.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B.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6.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 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 D.人为破坏的结果
7.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8.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 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西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
和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9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10、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C 6.B 7、AB
8、(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掠夺式 (3)外来物种缺少天敌
9、解析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非常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累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答案 C
10、解析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建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唯一选择。
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