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标导读]1。
结合教材P118中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曲线,简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
通过P119图6-2分析,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3。
结合P120~121资料搜集与分析,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重难点击]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方式一2015年,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环境、资源的关系更为重要。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呢?方式二2011年11月1日,“地球村”迎来了第70亿位村民。
这是地球上人口快速增长的又一声警钟。
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更为重要。
那么,我国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呢?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一、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与前景1.现状(1)采取的措施错误!(2)结果错误!2.前景(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①201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要控制在13.6亿以内。
②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
③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问题探究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试分析其相互关系: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1)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2)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可以能动地控制人口增长,如实行计划生育,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点。
1.人口状况是制订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问题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B.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上升C.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D.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答案D解析2010年与1953年相比,人口总量增长了(13.40-5。
第0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提升篇)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18-2019学年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D.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调节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A【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C正确;间接使用价值又叫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调节,D正确;故选A。
2.(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2018-2019学年期末)下列哪些属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①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②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③鸟类的栖息地④工业用水的资源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答案】B【解析】①湿地能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①正确;②湿地能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②正确;③湿地成为鸟类的栖息地,能保护物质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③正确;④工业用水的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故④错误;故选B。
3.(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调研)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桉树和菠萝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B.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C.桉树和菠萝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D.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桉树和菠萝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B正确;桉树和菠萝之间不存在捕食和被捕食关系,不存在能量流动,可能存在信息传递,C正确;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1.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地区分布差异很大C.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太低2.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影响是( ) B.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数量太多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A.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B.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不变C.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增加D.人口增长,使人开垦土地,人口与土地同步增长3.在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中,我国排在( )A.第2 位B.第5 位C.第8 位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B.科技发展水平D.第10 位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5. 1998 年9 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生的原因是( )A.水中CO2 含量大量增加C.大气中的CO2 含量增多B.环境污染,海区富营养化D.水中O2 过多6.科学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可用于临床中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A. 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直接使用价值D.科学研究价值7.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 A.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8.下列行为属于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 回收废旧电池 C.雨季回灌地下水B.建立垃圾发电站D.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土地资源9.下图表示两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0.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 O 1.0 2.0 3.0 人口出生率(%) 不正确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专家预测,到 2032 年前后,我国将出现人口高峰,将达到 14.7 亿人左右1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优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人时间 ⅠA. Ⅰ 、 Ⅱ 、ⅢB. Ⅱ、 环境容量时间ⅡC. Ⅲ 、 Ⅱ 、 Ⅰ ( )人 原有 环境容量 口数 量 新的环境容量时间 ⅢD. Ⅰ 、Ⅲ 、 Ⅱ12.(改编)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
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全章练习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2.要使人们认识到,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A.一个营养级 B.一个基因库 C.一种原材料 D.一笔财富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A.药用生物资源 B.是重要的工业原料C.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水平),指出以下4个选项中错误的一个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 D.生态效率多样性5.鲎血制成的试剂在临床上用来诊断脑膜炎、肝硬化等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A.药用价值 B.工业原料 C.美学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6.海带是提取碘和甘露醇的原料;芦苇是造纸的原料,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A.药用价值 B.工业原料 C.美学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7.美国的玉米受一种病菌的危害,严重减产。
后来在墨西哥野生植物中发现了这种病菌的抗性基因。
用此改良了玉米品种,提高了产量。
这说明野生植物的()A.基因库的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B.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C.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 D.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8.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下列与治理沙尘暴有关的一组措施是()①大力植树、营造防护林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③围湖造田④退耕还林还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9.试分析野生动植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1)野生动植物在自然界对起重要作用;(2)野生动植物可以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为改良现有植物品种提供。
(3)许多野生动物是医学研究的,许多野生动植物在医疗上具有。
专家点评
1、阐述了本节知识内容,分析这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
2、教学资源选择恰当,对学生的学习有推动力。
3、教学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逐个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目标明确,层次清楚,重点难点把握恰当。
4、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上学生活动的安排对学生能力得以展现。
不过本节内容适合开展学生活动,比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讨论。
可以尝试小组合作。
5、教学反思比较到位,能看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简洁,系统完整,重点突出。
6、教学评价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掌握情况的评价和课堂发挥等属于反思的内容。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双基提要]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地球村”第60亿位公民降生。
年,我国将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颁布了《》,从而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我国的人口和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水平的国家行列。
2、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呈型。
3、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人将在较长时期内。
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要控制在亿以内;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亿)以后,将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和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人口增长过快对我国的资源、资源、资源以及能源等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5、我国在控制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和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防治;监控、治理;加强和,以及推进等。
[课堂反馈]1、我国政府认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关键()A、资源B、环境C、人口D、资源和环境2.当前中国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A.人口增长过快 B.粮食匮乏c.环境污染严重 D.能源危机3(2001年广东卷)下列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图1 图2 图3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4、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2020秋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测试含解析第6章水平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造成资源危机B.导致环境质量下降C.造成生态平衡失调D.与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无关答案D解析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危机,导致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生态平衡失调,同地球的环境容纳量密切相关.2.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用人口自然出生率减去人口自然死亡率的差值表示.由图中数据信息可以看出,③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故该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选C。
3.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项食物结构() 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C.以禽类、蛋类为主D.以猪等家畜的肉类为主答案A解析人口急剧增长导致人类各种需求增加,从而会导致粮食短缺.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人们可以通过以食用植物性食物为主来减少能量损耗。
4.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答案C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正因我国人口较多,我们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C 错误。
5.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答案D解析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一定会因此而毁灭,D项符合题意.6.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生态系统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剧增,同时向环境排放的废物也远远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造成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阻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摸索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专门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专门大的阻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全然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淌过于集中。
3.实际情形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差不多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
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关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什么缘故?
〖提示〗假如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育,数量呈“J”型几何级数增长。
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确实是如此的情形。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摸索。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摸索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要紧缘故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步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庞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缘故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因此,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形的一面。
然而,人不同于一样的生物:人具有专门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爱护自然的本领,等等。
因此,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形。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摸索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阻碍学生的学习成效,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行、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阻碍学生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D。
2.“现在的人,有五个小孩都不算多,每个小孩又各有五个小孩。
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五个孙辈了。
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多而物资少,尽管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旧匮乏”。
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担忧:假如不克制人口增长,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繁重的负担。
拓展题
1.近5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挽救地球确实是挽救以后”(1999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0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让地球充满生气”(2002年);“水──20亿生命之所系”(2003年)。
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阻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进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截了当的关系,因此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
2.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要紧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和谐进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连续进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关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
例1 (2003年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然而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治理,这种人工火烧的要紧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专门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存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能够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专门好的爱护作用。
答案 C
目标检测
1.据统计说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逝,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要紧缘故是( )
A.自然灾难 B.动物病毒 C.天敌过多 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缘故是( )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 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 D.人为破坏的结果
3.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同时因遮挡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宝贵药用植物差不多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 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差不多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西沿海地区,同时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要紧缘故是。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缘故是生态环境的
和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逼。
参考答案
1.D 2、B
3、(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掠夺式 (3)外来物种缺少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