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章 力第三节 重力学习目标:1、 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 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会根据G-m 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能找到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 了解重力的由来。
学习重点、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知识点一、重力的大小1.重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用符号“G ”表示,单位是“N ”。
2. (1)重力大小的探究: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把物体挂在测力计下面,测力计和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用实验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过程:测量不同个数的钩码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与钩码的质量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
③用图像法分析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将上表绘制成G-m 图像,这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正比例函数图像,由此可以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①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写成关系式为:G =mg 。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G → 重力→N m → 质量→kgg =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0N/kg。
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与位置有关;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位置无关。
③g 值的大小跟地理的纬度有关,实验表明,纬度越低,g 值越小;纬度越高,g 值越大。
一般情况下g =9.8N/kg,,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0N/kg 。
不同星体g 值不同,月球上g 值越为地球的1/6。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坠落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即重力。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质量越大、距离越近的物体之间产生的重力越大。
2. 重力的特性重力具有以下特性:(1)方向: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即始终指向地心。
(2)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质量不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它所受的重力也不会改变。
3. 重力的公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计算:\[ F = G \cdot \frac{m_1 \cdot m_2}{r^2} \]其中,F为物体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6.674 × 10^-11 N·m²/kg²),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在同一条件下受到的重力相等,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条件下受到的重力不相等。
例如,在地球表面上,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2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则为19.6牛顿。
5. 重力与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重力是向下的,所以物体的重量也是向下的。
在物理学中,重量用W表示,重力用G表示,W = 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 m/s²。
所以,在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重量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6. 重力的作用重力对物体有两种作用:一是使物体具有重量,二是引起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重力的作用,比如物体从高处落下时会受到地面的吸引而落到地上。
7. 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是指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测量方法有吊秤法、天平法和弹簧测力计法等。
其中,天平法是利用物体的重量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弹簧测力计法是利用弹簧的形变来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当涉及到初中物理中关于重力的应用题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题示例:
问题:一个质量为20千克的物体位于地球表面上。
求该物体所受的重力。
答案:该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通过重力公式计算:
F = m * g
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代入数值:
F = 20 kg * 9.8 m/s^2
F = 196 N
问题:一个人的质量为60千克,他站在一个楼层上方30米高的窗户边缘。
如果他失去平衡并从窗户跌落,求他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答案: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使用自由落体公式计算:
h = (1/2) * g * t^2
其中,h为下落的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所需的时间。
代入数值:
30 m = (1/2) * 9.8 m/s^2 * t^2
t^2 = (2 * 30 m) / 9.8 m/s^2
t^2 ≈6.12 s^2
t ≈√6.12 s
t ≈2.47 s
问题:一个小车质量为500千克,施加在它上面的合力为300牛顿,求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计算加速度:
F = m * a
其中,F为合力,m为小车的质量,a为加速度。
代入数值:
300 N = 500 kg * a
a = 300 N / 500 kg
a = 0.6 m/s^2
这些是一些典型的初中物理中关于重力的应用题。
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请确保使用正确的公式,并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此外,还应考虑空气阻力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估计和近似处理。
初中物理的八种力的作用方式在物理中,力(force)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初中生研究的力主要有八种,分别是重力、弹力、弹簧力、浮力、摩擦力、牛顿定律中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和离心力。
1. 重力:地球对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吸引力,称为重力。
造成物体的质量对地球的吸引力,即物体的重量。
2. 弹力:当物体被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回复撤销拉或压力的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变形程度有关。
3. 弹簧力:弹簧是一种特殊的器件,它具有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回复力,称为弹簧力。
由于物体的弹性系数不同,弹簧力也不同。
4. 浮力: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同而产生。
密度越大的物体浮力越小。
5. 摩擦力:物体在相互接触的表面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摩擦力有两种,一种是静摩擦力,一种是动摩擦力。
6. 牛顿定律中的作用力: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成正比。
即F=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7. 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表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跳跃时的落地反弹。
8. 离心力:物体在转动时,由于离心作用力的效果,物体会向远离旋转中心的方向运动,这就是离心力。
例如过山车上的体验较明显。
以上就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八种力及其作用方式。
通过掌握物理学中的各种力,能更好地解释周围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重力的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重力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1、重心概念的理解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二、新课教学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重力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①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重心可以在物体上, 也可以不在物体上.)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典型例题】类型一、基础知识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C.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答案】B【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其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地方g值不同,同一物体在不同地方重力有变化,故重力不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是质量;故选B。
类型二、知识应用2、如图所示,足球被放定在禁区罚球点上。
请画出足球所受力的示意图【答案与解析】足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由于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受到的力是平衡力,也就是说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按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如下图:一.选择题(共13小题)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施力物体是地球B.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大小C.其方向一定与地面垂直D.其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分析】在地球附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地面无关,其单位是N,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大小;物体所受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与重量重力是力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但是,国内外各种课本及参考书对重力概念的定义不尽一致,目前对重力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称重力”。
“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第二类定义:“地球对其附近物体....吸引的力是重力”。
“地球对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引力称重力”。
第三类定义:“质点以线悬挂并相对于地球静止时,质点所受重力的方向沿悬线且竖直向下,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质点对悬线的拉力。
”“实际上,重力就是悬线对质点拉力的平衡力”。
“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自由下落时,有一竖直方向的重力加速度g,产生此重力加速度的力称为重力”。
第一类定义很明确,重力就是指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重力即是力,就是矢量,其方向就是地球对物体引力的方向,即指向地球中心。
按这类定义,重力就成了引力的同义词。
其实,这类定义只有在不考虑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效果时才有意义。
第二类定义的共同特点是有“表面”、“附近”此类限制性词。
这些“表面”、“附近”表达着怎样的意思呢?如只是一个区域性概念的话,那就是说只有地球表面附近的引力才称重力,除此以外,就只称引力,不再称重力了;另外,到底距地球表面多远才不算“表面”、“附近”呢?可见,第二类重力定义给读者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切的。
第三类定义分别从静力学形式和动力学形式给出了重力的“操作性定义”,并暗示了重力不是纯地球引力,而是把地球自转影响考虑在内的地球引力和物体随地球绕地轴转动所受的向心力之差。
这类定义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明确表达出重力的主要本质,即“地球引力”这一本质因素。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关于重力的定义都不够确切。
重力的比较确切的定义是1:“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所表现出的、所受地球的引力,称物体的重力。
”根据这种定义,重力概念的内涵有;(1)重力的本质来源是地球的引力。
(2)重力是一个表观的概念,是物体随地球一起转动时受到地球的视在的引力。
(3)重力等于物体受地球的引力和随地球绕轴转动所需向心力的矢量差。
思考:1,牛顿为什么会被熟透的苹果砸到?2,衣服上的水为什么总是落到地面?一、重力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用符号______表示,单位: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
物体在其他星球表面同样会受到重力。
2、计算公式:_________,其中g=_________,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不同星球上,g值大小不同。
g的大小反映了物体所在的星球对物体吸引作用的强弱。
g月=1/6 g地3、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应用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检查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的方向并非指向地球球心。
4、重心: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重心在其_______________上,可以用__________来找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
重心并非一定要在物体上,如手镯、降落伞等。
二、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_________,组成合力的每个力叫_________。
合力一般用表示_________,分力一般用_________等表示。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_________、_________、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_________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知识梳理重力三、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定义:_________________ _叫做力的合成。
2、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方向相同的力,其合力方向________,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
3、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其合力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_,大小等于_________ 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学历案课题重力课时 1课标要求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在整个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压强、浮力等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目标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会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并会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1:学习目标1、4评价任务2:学习目标2、4评价任务3:学习目标3、4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重力》是鲁科五四制教材第六章第三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及其作用效果、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到结论。
课前准备精心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
1.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___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②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与测力的方向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③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超过它。
【导入环节】如图,湿衣服上的水会向下掉落,你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吗?环节一:重力(指向学习目标1、4)提问:蹦极的人、瀑布、落叶。
1.为什么落叶、水、人都落向地球的表面,而不落到其他地方呢?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到重力。
同学们很厉害,找了很多受到重力的物体,那么这些物体是不是都在地球的附近?这能够说明什么呢?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___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第3节重力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重力的基本概念: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符号G表示;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2.说明:(1)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重力是非接触性力;(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4)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始终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3.符号:G4.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
(例如表示重力G=100N)【例题1】运动员将足球从后场踢到前场,足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其受力的情况是()A.只受踢力B.只受重力C.受踢力和重力D.不受力的作用【答案】B【解析】在空中飞行的足球,不计阻力,只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即重力);故选B。
【变式练习1】下列关于地球附近物体受到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B.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C.g=10N/kg,说明1kg=10ND.悬浮在高空中的热气球同样受重力【答案】D【解析】在地球附近,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常数为g=9.8N/kg,在粗略计算中,g可以取10N/kg。
解:A.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故A错误;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的,故B错误;C.g=10N/kg,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其所受重力为10N,但不能写成1kg=10N,因为不同单位的物理量之间不能划等号,故C错误;D.悬浮在高空中的热气球也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公式:G=mg(1)G 表示在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单位N ;(2)m 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kg (计算重力大小的时候单位必须用kg );(3)g 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g 也叫重力加速度,g=9.8N/kg ;初中计算一般g =10N/kg 。
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和相互关系。
在八
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将重点学习重力这一物理现象。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也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力。
重力的
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质量越大的物体,吸引的力量也越大;距离越远的物体,吸引的力量则越小。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是
垂直向下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比如,当我们
走路时,地球的重力让我们双脚紧贴地面,保持身体的平衡;当我们
抛出一个物体时,它会沿着抛出的方向运动,但最终会被地球吸引回来。
重力还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因素。
在学习运动学时,我们会发现物
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即物体沿着竖直方向运动,速度
逐渐增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自由落体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为9.8m/s²,这就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在学习物理重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的现象,还能应用于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
重力的认识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总的来说,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中的重力知识是我们学习物理的
基础,也是我们了解自然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认真学习,我们能够更
好地理解重力的本质,掌握重力的相关计算方法,为未来的物理学习
打下坚实基础。
愿我们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探寻科学的奥秘!。
《重力》教学设计15篇《重力》教学设计1重心的实用意义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可阅读《读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万有引力(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
(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
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
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 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
(三)课堂小结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
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
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
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
(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p.13练习二。
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2.演示:双锥体“往上爬”。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
轨道低端窄,双锥体的重心高;轨道高端宽,双锥体的重心低。
表面看来双锥体由A端释放,会自动地向较高的B端“爬升”。
实际上仍是从重心高处向重心低处滚下来。
6.3 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4、能用公式G = mg计算有关的问题。
5、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或者课本图片+问题、或者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
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讲解]: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讨论]: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①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②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④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⑤飞机降落;等等
[小结]: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
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
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
[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
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重力的大小
[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提问]: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提问]: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测量的物体,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
①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②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③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
m 1:m 2 = G 1:G 2
或 G:m = 常量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G = mg。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总结]:g表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地球表面实验测得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或者说它重9.8N。
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
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
[学生练习]:利用公式G = mg进行计算。
(四)物体的重心
[学生阅读]:阅读教材p16,明白重心的概念
[讲解]: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
四、教学小结
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 mg。
五、作业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3、重力大小: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4、重心:重力作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