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北伐战争的策略与胜利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北伐战争的发动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这场长达7年的战争的胜利也不是纯属偶然的,它背后的策略和战术分析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北伐战争背景北伐战争的发动也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
第一,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成立之初,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但是在统治了几年之后,北洋政府逐渐堕落成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专政,官僚度日,百姓无望。
第二,1925年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是发生在上海的一次大规模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因为被北洋政府镇压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谴责和抗议。
这也为南京政府提供了动员人民推翻北洋政府的历史机遇。
二、北伐战争的策略北伐战争主要采取的是“带路打劫”的策略。
首先,北伐军在军事上采用了分兵突袭、各个击破的战术,打散敌军阵势,迅速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能力。
其次,北伐军在宣传上积极发动抗日情绪,推动民族统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进程。
然后,北伐军在组织上重视培养将领和士兵的队伍意识,提高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北伐军在政治上,重视建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打击腐败,重用有能力的民主派人士,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得益于许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1. 重视士兵队伍意识。
北伐军尽量满足士兵吃饱、穿暖和、有奖金等要求,提高士兵的意识,这样士兵在作战时更为顽强。
2. 大胆采用新武器。
北伐军先后获得了许多新式武器,如火炮、机关枪、手榴弹等,运用这些新武器可大幅提高部队的火力。
3. 有能力的将领。
北伐军的将领中有不少有政治、军事才能,如蒋介石、朱德、周恩来等。
这些将领在作战中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收获了士兵和民众的信任。
4. 国共合作。
北伐军可借助国共合作,获取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支持,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北伐战争。
这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旨在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携手合作,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北伐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各地军阀割据,民众疾苦。
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国共两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周恩来等杰出领导人的带领下,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向北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战果。
在北伐战争的过程中,国民革命军先后攻占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
其中,湖南长沙的战役尤为关键。
在这里,国民革命军成功击败了北洋政府的主力部队,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随着战争的深入,国民革命军逐渐逼近北洋政府的大本营——北京。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北洋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
同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全国统一,北伐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国内长达数十年的战乱局面基本结束,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场战争也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共同抵抗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北伐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教训,也是我们今天回顾北伐战争时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
它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还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北伐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北伐战争简介本文导读: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历史背景内部因素主词条: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国民政府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继续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富强统一而奋斗不息。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深受启发,从而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任务。
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在共产国际和苏联代表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和当时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合作,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帷幕。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容共政策,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合作。
在苏联帮助下,国民党组建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在打败陈炯明后,1925年,孙中山在广州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由汪精卫任政府主席,胡汉民任外交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聘任鲍罗廷为高等顾问。
除此以外,并设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兼任主席,蒋介石等8人为委员,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
10月1日,国民革命军举行东征,击败陈炯明残部,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上统一。
外部因素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
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
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决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12月占领引言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其目的是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国。
中国民革命军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组建的主要力量,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1926年12月的中国民革命军占领,标志着北伐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背景北伐战争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国的五四运动时期,当时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大量学生和知识分子走上街头,要求推翻外国列强的控制,并通过改革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在中国各地发起抵抗运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战线来推动革命。
成立中国民革命军为了更好地组织对北洋政府的反抗,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于1924年联合组建了中国民革命军,其领导人包括国共两党的代表。
中国民革命军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的起始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于1926年7月,中国民革命军领导的联军在广州发动了总进攻,向北洋政府的统治地盘发起进攻。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中国民革命军先后攻占了湖南、湖北、河南等地,逼迫北洋政府撤退。
到了1926年12月,中国民革命军正式占领了北洋政府的都城南京,将北洋政府逼上绝境。
占领南京的意义中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12月占领南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南京作为北洋政府的都城,其占领标志着北洋政府的覆灭,中国的统一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次,南京的占领将北伐战争的目标转向了北方,为进一步推进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南京的占领对于提高中国民众的士气和团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接下来的战争进程中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12月占领南京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民革命军继续向北方推进,逐渐收复了更多的领土。
1927年,中国民革命军在上海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共产党的清洗行动,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出现破裂。
然而,北伐战争仍持续进行,直到1931年,中国民革命军才最终攻占了中国的全境。
北伐战争是怎样的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下面是分享的北伐战争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北伐战争简介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帝反封建。
那么北伐战争简介是什么样的呢?北伐战争的另一个名称是“第一次大革命”,战争持续时间是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
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参与和帮助下召开了会议,将三民主义的含义重新确立,这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
之后更是创办了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做足了准备。
而北伐战争真正开始却是在一九二六年。
这一年,共产党率先提出了要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国民党表示支持。
同年五月,国民革命军开始组织先头部队以湖南为切入点打响了北伐战争。
同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方面发布《北伐宣言》,之后出兵十万,分为三路,开始北伐。
之后共产党更是号召全国人民响应北伐,为北伐战争造势。
可以说北伐军势如破竹,不到半年时间就讲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军阀势力消灭殆尽。
也达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目的。
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虽说北伐战争的开始时间是一九二四年,但是在一九二四到一九二六年这两年期间,根本没有发生战斗,国共双方都是在为北伐战争做准备,包括黄埔军校也是为了北伐战争而成立。
真正的北伐战争是一九二六年打响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北伐战争也取得了不错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军阀统治阶级。
北伐战争的口号北伐战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一次全国统一战争,这次战争的口号是要坚决打倒一切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前进的恶势力因子。
其中恶势力因子指的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反抗,也有外国列强的阻碍势力。
这个口号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这个口号内容简洁,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使的中国民众都清楚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之所以用这个口号是因为当时中国内部的阻碍势力十分强大,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国。
所以他们要迫不及待的消灭这些阻碍势力。
中国现代史的分水岭——北伐战争的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由于政治动荡和外部压力等因素,国家未能真正实现统一和稳定。
直到1926年,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和其领导的政治力量发动北伐战争,将这个国家的历史推向了新的分水岭。
北伐战争分为二次,其主要目的是推翻北方的军阀政权,并实现国家的统一。
第一次北伐战争于1926年6月11日开始,由蒋介石领导,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方军阀为敌。
在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的支持下,国民革命军在1927年成功攻占南京,推翻了北方军阀政权。
第二次北伐战争则于1930年开展,目标是消灭湖南省的军阀张发奎。
此时蒋介石和中央政府的地位已经稳固,可以手握重兵前往南方。
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借机组织农民暴动,发展军事力量。
然而,该行动被蒋介石视为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最终导致了长期而残酷的内战。
北伐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首先,战争结束了北方军阀的统治。
中国的政治领导权正式被中央政府掌管,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
此外,战争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地位。
在历史上,中国遭受了不少侵略和屈辱,因此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
大量的资本进入中国,加速了国内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苏联和国内人士的帮助下,中国接触了现代科学技术,拓宽了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发展。
总之,北伐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
它消灭了北方军阀,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同时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另一方面,北伐战争让中华民国政府和国民党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国民党凭借其军事优势和政治组织优势,有了更多的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掌控中国政治局势的重要力量。
北伐战争知识点总结《北伐战争》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一场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伐战争,欢迎大家阅读。
北伐战争必考知识点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1〉: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
〈2〉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3〉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2〉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
〈3〉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北伐战争重要知识点1、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创建时间:1924年;(2)地点:广州黄埔(3)领导机构: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4)性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5)目的: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北伐战争的意义有哪些翻开中国近代历史,国共合作是最能振奋人心的事件之一。
说到国共合作,就会想到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北伐战争的意义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打击军阀势力北伐战争仅二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深革命认识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保证国家独立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
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北洋各个军阀各自为战,不能走向联合抗击日寇。
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
所以说,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功绩。
维护祖国统一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国共两党广大将士紧密合作,共同奋斗,浴血沙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历史事实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
这一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中国历史上8次以失败告终的北伐战争东晋时期祖逖北伐当时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北方流亡到江南的人们为了恢复家园进行北伐。
人物首推祖逖,当时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北伐战争》说课稿第11课北伐战争一、学生分析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学习,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所认识,但对北伐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基于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如展示大量历史图片等,进行新课的学习;另外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时会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二、教材分析课标内容:了解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本课内容的中心主题:本课主要介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的失败以及南京政府的成立。
而本课的重点介绍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本课内容在历史发展进展中的地位:本课是新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第二节,它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国共两党合作到分裂,从北伐胜利到国民革命失败,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重点: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难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原因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黄埔军校创建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
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及重要战役。
3.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北伐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方法。
(2)通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讲述当年黄埔军校、北伐等故事,感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并掌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
(3)通过展示有关本课内容的歌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人大无畏、视死如归的表现的描述,培养学生“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的失败史实,学生能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策略1、《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复习提问法,历史假设法,图文结合法,分析归纳法,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运用挂图、图片、地图等,增加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将它设计为旅游形式,命名为“国民革命之旅”。
它一共有四站,分别为:国民党一大站、黄埔军校站、北伐战争站、四一二站。
每到达一站请这一站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这次旅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
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五、教学过程师:今天这节课有点特别。
我们将会乘坐着地铁回到20世纪年代的中国,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在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失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人又进行了哪些尝试,他们是否获得成功。
在出发前,老师先来介绍一下这次旅程的情况。
我们把这次旅程命名为“国民革命之旅”。
它一共有四站,分别为:国民党一大站、黄埔军校站、北伐战争站、四一二站。
每到达一站我们将请这一站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这次旅程。
现在,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阅读第11课的内容,了解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大事。
(学生看书)板书第11课北伐战争(国民革命之旅)(新课导入)师:好!看书的时间到这里。
经过前几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
那外患指什么?生:列强侵略。
师:对了就是各国列强的侵略,那内忧又是什么呢?国内军阀有列强撑腰,经常怎么样?生:答打战。
师:就是在这种不断割地赔款,长年战乱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因此要解救中国老百姓必须要消灭列强和军阀。
为了对付他们,国民党和共产党人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此后国民革命运动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
所谓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那么走出国民革命第一步的是哪个历史事件?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板书) 师:好,现在我已经到达了“北伐之旅”第一站——国民党一大会场(展示国民党一大会场图片),也就是现今的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125号,位于中山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中间。
迎面走来的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
不如我们邀请他来介绍一大的情况。
(李大钊先生简短的介绍) 李大钊(同学甲):经过一番的努力,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
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一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接受了反封反帝的主张。
国共两党终于实现了合作。
这使革命的力量大大加强。
中国国又有希望了。
师:从李大钊先生简短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国民党一大拉开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序幕,国民革命的车轮在国共的领道下开始运转。
接着让我们想下一个目的地——黄埔军校站出发。
(板书) 师: 听说同学们初一时都去过黄埔军校军训,相信大家对它的历史一定不会陌生。
那老师要考考大家。
1924年5月国民党在谁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生:苏联和共产党师:军校成立时定名为“什么”学校?生: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师:当时军校的校长是谁?生:蒋介石师:那么大家熟悉的周恩来又当任了什么职务?生:政治部主任师:看来大家对军校历史还是熟悉。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原因。
生:不。
师:没关系,我们现在已经回到1924。
6。
16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同学们可以从孙中山有关军校创办目的的演讲中寻找答案。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同学乙):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长话短说。
诸君么知道中国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号,无民国之实。
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学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事业重新创造,成立革命军。
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
所以,在这开办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建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革命军应该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最后我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张开学典礼的图片。
(展示图片)师:这幅照片是孙中山与军校及其领道人在开学典礼上的合照。
那么听了演讲后,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生:略。
师:在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孙中山认识利用军阀军队进行革命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革命才能成功。
因此,他在在广州黄埔创办了这所军校。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迅速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人才有了,军队有了,再加上武器、粮食等方面的准备,北伐战争的枪声终于打响了。
这场战争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在走进战场前请同学们先仔细阅读课本中有关北伐胜利进军的内容。
阅读时请注意北伐的目的、时间、讨伐对象、进军路线和北伐取得的成就。
(板书、阅读) 师:阅读时间到这里。
1926年7月9日,为了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课本54页有一幅誓师图片,当时的情形可谓激动人心。
蒋介石担任北伐战争的总司令。
那同学们又知不知道要讨伐的军阀有哪些?生: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师:但我们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不够的。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现在我们要从这一站挑一位同学担任侦察兵,为我们找出三大军阀的势力范围。
(请一位学生出来贴三大军阀的势力范围)师:这位侦察兵提供的情报很准确。
从地图上来看,三大军阀的地盘比广东国民政府大得多。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双方力量对比图。
从图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展示双方力量对比图)生:军阀力量很强大。
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北伐军采取了什么作战方针?当时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北伐军利用他们这一弱点,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
那应该先打哪个?强的还是弱的?生:弱的。
师:所以首先进攻力量最为薄弱的吴佩孚主力;取胜后,再向东进攻孙传芳;最后进攻实力最强的张作霖。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战略,结合课本内容和地图找出北伐的三条进攻路线,在寻找的过程中要注意路线经过了哪些省份、重要城市和主要战役。
(请一位学生出来讲解伐的三条进攻路线)师:非常感激这位同学。
这三条路线都是从广东出发。
第一条路线经过湖南、湖北,在湖北打了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沉重打击了敌军。
在武昌消灭了吴佩孚主力。
接着向东进攻,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主力,继续攻打到南京。
另一路北伐军由福建打进浙江,一直打到上海。
1927年4月,挥师北上攻打张作霖的军队。
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独立团一营的官兵在接受攻打武昌的任务时,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纷纷留下遗书遗物,为国家为人民奋勇杀敌。
正是这种出色的表现,为他们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被公认为当时的北伐名将。
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他们这种爱国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上面所讲的都是北伐军的情况。
北伐的胜利进军只是依靠北伐军自身的力量吗?生:不。
师:他们还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数据来了解工农群众对北伐的作用。
(展示材料:到1927年1月,湖南省的农民协会会员激增到200万人,能直接领导的群众达到1000万左右。
……直接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师: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农会和工会组织发展迅速。
农民在战争中救护伤员、送情报等;工人罢工甚至武装起义。
他们这些行动有利地支持了北伐的进军。
同学们对北伐战争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来思考“为什么北伐军在短短的半年间就取得巨大成功?”。
(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师:现在让老师来小结,北伐战争是一场正义地战争,它是打到列强和军阀为目标,有利于中国老百姓,因此得到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其次,北伐军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再加上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一致对敌,将士浴血奋战,使革命力量大大增强。
因此,北伐军在短短的半年间就取得巨大成功。
在这一站我们看到北伐进军非常顺利,但是国民革命的发展是否就一帆风顺,他最终能否取得胜利?这就要进入今天最后一站——四一二站。
(板书。
)师:其实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国民党内部分裂趋势不断增加。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先后发生叛变,对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工人等进行血腥大屠杀。
同学们,可以从课本55页的两幅图了解当时的情形。
在这一站我们将会看到青红帮的头目杜月笙。
作为蒋介石叛变的帮凶,我们听一下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杜月笙(同学丙):哈哈!!1927年,我这个上海老大可是出尽了风头。
“四一二”震惊中外,谁不知道我的大名啊!老蒋靠的就是我们青红帮,由我们出面组织“中华共进会”和“上海界联合会”,打击上海总工会。
那个上海总工会的委员长汪寿华不就是我叫人干掉的吗?呵呵!最狡猾的还是老蒋,除掉工人纠察队前还派人把一面“共同奋斗”的锦旗送给他们,杀个措手不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