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1.6 第十一章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教学教案1.能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课件:五一假期,我们会去逛公园放松心情,而荡秋千图片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荡秋千时若不加外力自己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那么怎样才能使秋千越荡越高?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形形色色的能量展示教材图11 - 1 -2 ,让学生观察并寻找能量的足迹,并思考:这些过程中,能量都由什么形式变成了什么别的形式?它们遵循什么规律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者纠正。
教师:我们今天就要找出,在能量不断转化、转移的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学生观察,并展开积极讨论。
指出能量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各种形式。
探究点二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1.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举出一些例子,如:太阳灶将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内能;人踢球,人自身储存的化学能通过人体做功,转化为皮球的机械能,等等。
要求学生回忆,并举出一些例子。
2.能量是可以转移的。
举出一些例子,如:打台球时,两颗台球之间发生了动能的转移;人们通过热水袋取暖,就是热水的内能转移至人体。
要求学生回忆,并举出一些例子。
教师:那么,大家就根据你们的理解,寻找能量的足迹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11 - 1-3 ,开展“能源转化的识别”活动。
对于这个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供一个表格,以供各个小组填写。
让小组代表回答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能量是可以在不同的物体之间转移的,也可以转化成其他不同的形式的能。
学生思考,并抢答。
学生思考,并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分析图11 - 1 - 5中各种能量的名称。
并分析其中的转化与转移过程。
推举代表,表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探究点三能量守恒定律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对话部分。
进而,配合多媒体,向学生简单介绍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
并举一些别的例子,如荡秋千过程中,如果没有别的损耗,每次秋千总是能够回到原来的高度等等。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S:m(米)P:W(瓦特)t:s (秒)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 1焦)。
6、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克服阻力(摩擦力)做功:W=fs二、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总复习知识点1:摩擦起电1.用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摩擦过的物体,有了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3.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命名为正电荷,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命名为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o5.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它是根据的原理工作的。
6.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从…个物体转移到另…个物体。
练习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了一个角度,将另一个摩擦过的物体也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结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了,贝U,这个物体带电荷。
练习2: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电,毛皮带电。
知识点2:电路及其联接方式1.最简单的电路由、、和四部分组成。
2.电路的三种状态:处处连通的电路叫;某处断开的电路叫;把导线不通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叫o3.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和两种。
练习3:如图所示,电冰箱门打开时发现电冰箱内灯泡发光,实际上电冰箱门框上有•个通过冰箱门来控制的开关,当冰箱门打开时,与开关相连的弹簧伸长,开关闭合使冰箱内的照明灯发光;当冰箱门关闭时, 弹簧被压缩,开关断开使冰箱内的照明灯熄灭。
下列符合要求的电路是()练习4:小轿车上都装有•个用来提醒司机是否关好车门的指示灯.四个车门中只要有一个门没关好(相当于…个开关断开),该指示灯就会发光。
图示的模似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B D知识点3:电流及其测量1 .电流是形成的02.物理学中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直流电源供电的外部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流向03.电流用字母表示;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还有、等,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A=mA lmA= )iA。
4.测量电流用o实验室用的电流表有个接线柱、个量程,较大的量程是,分度值为,较小的量程为,分度值为o5.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有:①电流表要接在被测电路中使用;②要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③为使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要用选择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h [山〃尸练习5: 360)iA= ________ mA= __________ A; 0.2A= _____ mA = _________ |iA >练习6:如右图所示,该表是_____________ 表,由图可知,它有两个量程是02 I °4和 ,当选第1个量程时,指针所指的电流为A,选第2个量程时,« J 队指针所指的电流为 A.知识点4:电压及其测量1.电源、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电源是的装置,电压时使定向移动形成的原因。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共四节,其中第一节功,第二节功率,第三节动能和势能,第四节机械能及转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目前学生是在认识力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功的概念,从而进入本章的内容,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弱,而本章中涉及的计算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培养。
课题第一节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插入PPT4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运动的快慢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引入新课】播放奥运会刘翔夺冠片断刚才的画面相信大家都熟悉了,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的场面,他的成绩是12’91,平了世界纪录,打破奥运纪录,取得了我国男子田径项目的历史性突破,这枚金牌极大的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在中国乃至亚洲田径运动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看完了录像,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运动员的名次,也就是说,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呢?(提出问题,学生无须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运动的快慢。
【新课教学】一、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生活中,尤其是运动场上,我们经常要比较运动的快慢,那么具体来说我们怎样比较呢?我们再看一遍录像,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再次播放刘翔夺冠片断) 好,我来找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知道谁跑的最快的?(最前面的最快,先到达终点的最快)同学们说的很对,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最快,是因为他用的时间最短。
而我们知道,运动员所通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110米),所以,我们说,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用时最短的,运动得最快。
这是比较运动快慢的一种方法。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学生讨论回答)(有,看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跑的最远)很好,我们还可以取一段时间,看看这段时间内谁运动的路程最长,路程最长的,运动的最快。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有两种方法可以比较运动的快慢。
投影打出:第一,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时间。
第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的路程。
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这就是“速度”。
什么是速度呢?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板书)。
这也是速度的物理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机械能及其转化复习》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2.知道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3.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能够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学习准备】准备一个笔记本、签字笔。
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计算。
【学习方式和环节】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知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知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进行本节课学习的总结→完成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关于能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挂在屋顶的电灯具有重力势能 B.太阳的光具有光能C.正在行驶的火车具有动能 D.挂在墙上的弓箭具有弹性势能2.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从高处平台的末端水平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A.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增大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增大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减小3.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丽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次实验。
让铁球从同一斜面上某处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铁球与纸盒在水平面上共同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应选用______两图;实验中应控制__________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铁球动能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的。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质量和密复习指导人教新课标版课标要求1.知道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各有什么特点,2.能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3. 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会根据密度值进行物质鉴别,4.会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能准确测出液体的密度,5.会用图象法分析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6.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与密度有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密度的概念,用天平、量筒测密度学习难点: 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知识梳理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
换算关系:1 kg=g=mg教材内容剖析知识点一:宇宙与微观世界(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与太阳系的结构类似,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细小的结构。
知识点二: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一定的,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一个4kg的铅球,无论它在山脚、山顶,还是月球、太空,质量是4kg不变,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的1/6指的不是质量而是力.例1、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2kg 的是 ( ) A.一个苹果 B.一只公鸡 C.一本物理书 D.一张课桌解析: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例,提高自己对物理量单位的感性认识,若给出的单位是其它单位,则可以换算为自己熟悉的单位,根据数值做出判断。
与2kg 最接近的为B 。
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身边物体质量的了解。
估测题和估计题是近年来各省市中考的热点题型,而且对物体的估测与估计在新课标中也上升技能水平要求, 知识点三: 密度(1)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功和功率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功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与功和时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2.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实验探究:通过回顾实验或生活实例,加深对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功和功率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功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与功和时间的关系。
•机械效率的理解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功和功率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准确进行计算和分析。
•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并能正确计算复杂情境下的机械效率。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功和功率的概念图、例题解析、实验视频等。
•教材及配套练习册。
•实验器材(如斜面、小车、弹簧秤等,视条件而定,主要用于回顾实验)。
•近年中考功和功率部分真题及模拟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回顾功和功率的基础知识,强调重点难点。
•例题解析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功和功率的相关问题,促进思维碰撞。
•练习巩固法:安排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实验回顾法:利用实验视频或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加深对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段工人搬运重物或运动员做功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做功的过程及其能量转化,引出功和功率的概念。
•复习回顾:简要回顾功和功率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复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复习)(1)功的复习•定义阐述:明确功是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单位与公式: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给出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的结构。
(2)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5)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6)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a、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b、特点: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1、质量c、单位:kg、g、mgd、测量: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概念a、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b、特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密度c、公式:ρ=m/vd、单位:kg /m3、 g /cm3e、物理意义:a、构造: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b、使用:a、测固体质量b、测液体质量c、特殊测量a、测固体密度b、测液体密度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2、质量计算3、体积计算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2.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常巨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最方便.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4.我们知道:“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二、复习内容1、物质:(1)组成:分子、原子(2)原子结构:原子核、和外电子(3)固、液、气宏观及微观特点2、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教案2: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机械能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复习这些知识点,并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掌握机械能的概念,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 能够运用功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机械能的概念。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例子,如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从地面提到三楼,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做了多少功。
2. 知识点复习:(1)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功 = 力× 距离× cosθ。
(3)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作用时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功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5. 知识拓展:讲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功的概念:功 = 力× 距离× cosθ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人教版《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课详细教学设计(第三课时)一、复习重点测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及用特殊方法测量密度二、复习内容1、密度有四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2、物质的密度可以用实验测定。
原理:ρ=m/V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固体的密度㈠、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
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 1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v v v =-21(该方法称之为排液法)。
③用公式ρ=mv计算出物质密度。
④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
㈡、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
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
具体做法是:在量筒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1A所示,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v1,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沉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位置v2,如图1B所示,则v v v=-21,③用公式ρ=mv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㈠原理:ρ=m/V㈡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锝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3、密度的应用: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ρ=m/v)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复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复习难点二力平衡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
其中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5 月 28 日一、基础知识(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2.公式:v=m/t3.速度的单位是:m/s;km/h。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6.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质量与密度》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课时1)教材分析:本章讲述力学中的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
复习时围绕密度公式展开,重点复习质量概念、单位及测量器仪(天平的使用)及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知识的讲述要注意拓展。
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以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密度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概念的基础,如学习浮力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等必不可少的知识。
因此,本章复习的效果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在中学物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构成密度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天平的使用;突破体积单位换算的教学难点;掌握密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掌握间接测量密度的方法;了解密度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教学时的实物、实验教学的一种补充,通过视频教学,使学生对天平、量筒两种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加深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件教学,培养学生构建整体知识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点:密度的间接测量教学难点: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时数: 1 课时教具准备:天平、量筒、水、密度计、细线、小石块教学策略:讲练结合,配以录像,演示实验,个别学生动手实验帮助巩固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请回忆计算密度的公式是怎样的?引出密度知识的三个物理量:质量、体积、密度。
二、授课内容:边知识梳理边练习巩固(练习1-练习8)量质积体ρ=m/V质量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度密符m1031069号 :1t= kg=g=10 mg关单kg g0.42位 :t420g=kg2300练习1:2.3t=kg38kg=38000g形状、状态、位置影响因素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只由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来决定。
测量仪器:天平(播放天平的使用录像,学生测小石块质量)体积符号:V31033=10631m=dm cm关系:1L= 1dm 33m3dm 3cm 3单位 :mLL练习2: 4.5L= 0.0045m3=4500cm3360mL= cm 3 =m33600.00036刻度尺测量仪器 :量筒(展示量筒,读数图片)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它是这种物质的一种属性.符号:ρ310003关系:1g/cm =kg/m单位 :Kg/m3g/cm37900kg/m3=7.9g/cm3练习 3:2.7g/cm3=kg/m3270033物理意义 :1000kg/m 表示:1m水的质量是 1000kg 计算 :ρ = m/V学生完成练习4测原理:ρ = m/V方天平与量筒量天平与刻度尺法密度计(展示实物及使用示范)分测固体(完成练习5,并实验)类测液体(完成练习6,并实验)应用 : 鉴别物质(完成练习7)堂上练习:3练习4、 10cm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冰的密度是0 .9g/cm 3)解:由ρ =m/V得 :m冰=ρ冰V冰=0.9g/cm 3× 10cm3=9g∵冰熔化成水时,质量不变∴m 水=m冰= 9gV水= m 水/ρ水=9g/(1g/cm3)=9cm3答:冰熔化成的水,质量是 9g,体积是9 cm3练习 5、某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金属块的密度:(1)用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字母代号表示出该实验过程的正确顺序:A.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m;B.用细线拴好金属块并轻轻放人水中浸没,记下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 V2;C.在量筒中倒人适量水,记下水的体积 v1;最后表达式是:(2)测量中天平及量筒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该金属块的密度是g/cm3.(配以演示实验帮助理解)练习 6、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请分别写出两种方案的最后表达式,并回答后面问题:方案 1:①用天平称出盛有盐水的玻璃杯的总质量m1;②把玻璃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③用天平称出盛有剩余盐水的玻璃杯的质量m2最后表达式:ρ= (m1—m2)/V方案 2:①用天平称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1;②在空玻璃杯中倒人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③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全部倒人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最后表达式:ρ =(m2--m1)/V问:哪种方案测出的盐水密度较淮确?不准确的盐水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答:方案1较准确;方案2测出的密度偏大;因为在方案2的步骤3中,不能做到把全部盐水倒入量筒中,引至测出的体积偏小,从而计算出的密度偏大.(配以演示实验帮助理解)练习 7、一个铅球的质量是 4kg ,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 0.5dm3。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共四节,其中第一节功,第二节功率,第三节动能和势能,第四节机械能及转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目前学生是在认识力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功的概念,从而进入本章的内容,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弱,而本章中涉及的计算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培养。
课题第一节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插入PPT4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内容:宇宙和微观世界目的: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重点: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难点: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1、宇宙有多大?(1)综合观察课本图11. 1-1和课本图11. l-2o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o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2)交流资料数据:%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1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1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1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宇宙的组成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三、物质由分了组成1、问题:物质又是山什么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
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
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分割物质实验: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了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课 题:第十一章复习和总结
两课时:
这一章我们学习完了,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学习厂质量和密度两个物理量,质量反映了物质的属性,密度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本章共四节,第一节带领我们认识了浩瀚的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接下来课本中又讲述了物质的组成——分子,分子的组成——原子.从本课中我们在认识宇宙组成的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们研究探索宇宙的热情.第二节是质量,质量是初中物理的重点,课本中首先介绍了质量的概念.我们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时在讲述质量的同时,课本中还向我们介绍了质量的测量,也就是如何使用天平,从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上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第三节学习了密度.密度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的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奉节中还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对天平和员筒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第四节,我们在了解天平和量筒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际的操作,测量了一些物质的密度.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多彩的物质世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锻炼了我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 2.密度. 3.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密度的应用和计算.
3.公式v
m =ρ的正确理解. 4.判断空心还是实心的问题.
教学方法:
1.观察法:会观察天平的构造及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
2.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天平进行简单实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多彩的物质世界
宇宙及其微观世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居于原子中心的质子和核外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还有更小的夸克。
物质存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质量:
概念: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m )单位:kg g mg t
测量:天平结构调节使用
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ρ)
公式:ρ=m/V 单位:kg/m 3 g/cm 3
测量:规则固体:天平、刻度尺
不规则固体液体:天平、量筒
应用:求质量、求体积、鉴别物质。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仓库有一捆铁丝,其质量为7.9 kg ,测得直径为1 mm .问这捆铁丝有多长? 分析:铁丝的长度可用刻度尺量,但是一捆铁丝,用刻度尺量很不方便,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求出就方便了.解法如下:
例2: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从实验原理(v
m =ρ)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没有量筒,
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积呢? 设想可测出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 1),把颗粒加进烧杯,部分水(体积等于颗粒体积)溢出,再测出总质量(m2).若事先测出颗粒的质量(m 0),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m 0→金属颗粒的质量; m 1→m 杯+m 水; m 2→m 杯+m 0+m 剩水· 则溢出水的质量 m 溢=m 1-(m 2-m 0)→可以求出V 溢=V 金,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
(1)调节天平,测出金属颗粒的质量,记为m 0
(2)测出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 1.
(3)将金属颗粒装入烧杯中,让水溢出,等水面静止时测出金属颗粒、烧杯、剩下水的总质量,记为m 2.表达式:水
金ρρ)
(021m m m m v m -==
例3: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
分析:除天平和被测液体外,还需要一个烧杯(或烧瓶)和足量的水,用等积法测出液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 ;
(2)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1;
(3)把烧杯中的水倒出来,再倒满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2;
(4)计算液体的密度. 因为V 液=V 水 水水液液所以 ρρm m =,水液--即ρρm m m m 12= 水
液--得:ρρm m m m 12=.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分组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