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14.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B.黏液质C.多血质D.胆汁质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B.11、12~14、15岁C.14、15~17、18岁D.3~6、7岁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A.单维思维B.多维思维C.思维的木可逆性D.以命题形式进行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B.青年初期C.青年晚期D.成年期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连续性和阶段性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认识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B.11、12~14、15岁C.14、15~17、18岁D.3~6、7岁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B.概括思维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B.自主感C.主动性D.勤奋感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心理学试题分值100分一、选择题(60分)1.个性的本质特征是(C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个别性2.心理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这种气质类型是(A )。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3.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指的是(A )。
A.气质B.能力C.性格D.兴趣4.下列关于气质和性格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C )。
A.气质主要是后天养成的B.气质有好坏之分C.性格具有可塑性D.性格主要是先天获得的5.情感抑制型性格的儿童,所具有的特点是(D )。
A.具有强烈的兴趣和自信B.乐于接受环境的变化,乐于在新环境中进行探索和交往C.能在新环境中发现乐趣和结交新朋友,敢于冒险D.在陌生的气氛中,往往徘徊在趋近还是逃避的冲突中,难以作出决定6.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最主要的方面(A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节 D.自我控制7.下列对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B )。
A.儿童的自我评价常从具体事实出发B.儿童的自我评价常从情绪出发C.儿童总是倾向于过高地评价他人D.儿童评价带有客观性8.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常要到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D )。
A.3~4B.4~5C.5~6D.6~79.从个性的主导特征而言,个性具有(A )。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个别性10.性格形成的生物学基础是(C )。
A.遗传因素B.神经组织C.气质D.基因11.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B )。
A.同伴关系B.亲子关系C.师生关系D.家庭关系12.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气质B.能力C.环境因素D.社会因素13.属于自我意识中情感成分的是(C )。
A.自我观察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调控14.自我意识的核心是(C )。
A.自我体验B.自我监督C.自我评价D.自我调控15.儿童性别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A)。
⼤学⽣⼼理安全教育答案何为⾃我意识已完成1【多选题】⼈体存在的状态包括哪⼏个⽅⾯?我的答案:ABCD2【判断题】我们的⾃我感远远超越了我们的⾝体,还包括那些被我们称为“我的”物体和实体。
()我的答案:√3【判断题】宠物不属于物质⾃我。
()我的答案:×4【判断题】社会⾃我的重要内涵是我们如何看待别⼈对我们的评价。
()我的答案:√⾃我意识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已完成1【单选题】客观化时期是指()阶段。
我的答案:B2【单选题】()是由于孩⼦的内⼼在渴望被拒绝的爸爸。
我的答案:3【判断题】我们看待⾃⼰的⽅式源于别⼈看待我们的⽅式或者我们认为别⼈怎么看待我们。
()我的答案:√4【判断题】早期⾃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交往的时间。
()我的答案:√⾃我认同感已完成1【单选题】低探索、⾼承诺是()。
认同感延缓B、认同感早闭C、认同感扩散D、认同感获得我的答案:B2【多选题】⾃我认同危机可以通过哪三个⽅⾯解决?我的答案:ABC3【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我认同感的状态?我的答案:ABCD4【判断题】⼀个⼈关于⾃⼰是谁以及如何定义⾃⼰的思想和观念叫做⾃我认同感。
() 我的答案:√5【判断题】⾃我认同感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致性。
()我的答案:√情绪的定义已完成1【多选题】情绪包含下列哪些成分?我的答案:ABCD2【多选题】根据情绪发⽣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和()。
我的答案:BCD3【多选题】现代⼼理学把情绪分为哪⼏类?我的答案:ABCD4【判断题】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的需要、愿望、观点⽽产⽣的体验,是⼈的需要得到满⾜与否的反映。
()我的答案:√5【判断题】悲哀并不是消极,它有时候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
()我的答案:√6【判断题】婴⼉感受不到恐惧是因为婴⼉还没有能⼒认清危险。
()我的答案:√情绪的组成要素已完成1【多选题】情绪的外显⾏为有哪些?我的答案:ABC2【判断题】“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不是云”是⼀种内省的情绪体验。
完美WORD格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库一、选择题部分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一、单选题〔101、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是〔。
A.初中时期B.高中时期C.大学时期D.成年期2、21世纪成为人才的首要条件是〔。
A身体健康B.心理健康C.社会适应良好D.人际关系良好3、我们常见的嫉妒心理属于〔。
A轻微的心理失调B.轻度的心理障碍C.中度的心理障碍D.严重的心理疾病4、大学生常见的社会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绪障碍B.适应不良C.人格障碍D.精神障碍5、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不包括〔。
A.焦虑症B.抑郁症C.疑病症D.精神分裂症6、我国20世纪90年代,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占〔。
A.16-20% B.30-34.4% C.37.9%D.64.4%7. 近年来,成为大学校园一大杀手的是〔。
A.焦虑症 B.疑病症 C.恐怖症D.抑郁症8、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是〔。
A.环境适应B.自我评价C.人际关系状况D.情绪健康9、某生患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一旦发病起来,情绪会异常兴奋或低落,或兴奋与低落交替出现。
请问该生患有什么心理疾病〔。
A.反应性精神病 B.情感性精神障碍 C.精神分裂症 D.人格障碍10. 某大一学生小明,经常感觉自己的车没有上锁,然后跑到停车点查看,请问该生患有什么症状〔。
A.焦虑症B.强迫症C.疑病症D.偏执狂11.院学生心理访谈室是在〔12.我院在线QQ咨询热线是〔13.我院心理信箱是〔二、多选题〔61、常用的鉴别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包括〔。
A.个人经验标准B.社会文化标准C.症状检查标准D.数理统计标准2.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
A.焦虑症B.强迫症C.恐怖症D.精神分裂症3.人格障碍包括哪几种类型〔。
A.偏执型B.分裂型 C.冲动型 D.强迫型4.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有〔。
A.精神分裂症B.情感性精神障碍 C.反应性精神病 D.人格障碍5.个别咨询的主要形式包括〔。
一、单选题1、在进行自我描绘“我是谁”时,体现的是自我认识中哪种形式?A.自我概念B.自我评价C.自我观察D.自我分析正确答案:A2、自我体验是伴随()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的基础上主体我对客体我-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和情感。
A.自我概念、自我认识B.自我反省、自我认识C.自我认识、自我评价D.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正确答案:C3、以下描述中不属于自我体验的有A.内疚、自暴自弃B.自我检查、自我监督C.自豪、自卑D.自尊、自爱正确答案:B4、以下关于自尊的描述,错误的是A.自尊是一种内驱力,激励个体尽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B.高自尊的人群,自我评价太高。
通常倾向于对负面结果进行外部归因,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不切实际的高估C.低自尊的人群,自我评价偏低。
个体倾向于注意负面的结果,因为失败而责备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不切实际的低估D.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情感体验正确答案:B5、以下关于自我控制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B.自我控制是实现自我意识的调节的环节和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C.自我控制是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一种能力D.自我控制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
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B.第二次飞跃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与获得社会自我的重要时期C.第一次飞跃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D.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正确答案:A、B、C、D2、自我认识有哪几种形式A.自我概念B.自我分析C.自我评价D.自我观察正确答案:A、B、C、D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以他人为镜子,恰当地与他人比较,从而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
第十一章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一、名词解释:1、什么叫需要?是人脑对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2、什么叫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3、什么叫内驱力?诱因?内驱力是指人内部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诱因是指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4、什么叫兴趣?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重要的学习动机。
5、什么叫信念?信念是人坚定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能身体力行的意识倾向。
6、什么叫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二、填空:1、需要的特征为(对象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独特性)(周期性)。
2、动机一般有四大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3、诱因可分为(正诱因)(负诱因)。
4、兴趣的品质有(指向性)(兴趣的广度)(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5、自我意识从活动形式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6、自我概念可以分为(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镜中的自我)。
7、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影响有(导向)(行为动力)(信息加工)。
三、简答题:1、需要对人的活动起什么作用?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日益发展的各种需要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中哟啊因素,也是人们对事物评价的内在因素需要也是产生情绪的重要因素。
需要是人格结构的核心因素。
2、兴趣和信念在动机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他们都源于需要,以需要的表现形式,都是行为的动力因素。
3、简述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归因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败的原因的动机理论。
归因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
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广泛地影响后来的行为动机和行为。
动机理论:心理学家认为,成就需要和成就顶级的存在是希望的永恒的来源。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要满足学生的进步要求。
自我意识习题一、单选题:1 ()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A、自我意识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调控标准答案:A2 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是()A、自我感觉B、自我观察C、自我分析D、自我评价标准答案:D3不是自我意识发展模式的是()A、自我分化B、自我矛盾C、自我统一D、自我分裂标准答案:D4 ()过强是自我评价偏高的主要表现之一。
A、嫉妒心B、自尊心C、自信心D、好胜心标准答案:B5 ()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A、自我监督B、自我控制C、自我教育D、自我完善标准答案:B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答案:A7.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答案:D8.()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B.自我概念C.自我评定D.自我图式答案:D9.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答案:A10.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
A.自我概念B.图式C.角色认同D.自我评价答案:B11.自尊的经典公式为()。
A.自尊=成功/抱负B.自尊=抱负/成功C.自尊=成就动机/抱负D.自尊=抱负/成就动机答案:A二、多选题1 大学生自卑的主要表现有()A、对批评敏感B、逃避集体C、轻视他人D、矫饰优越标准答案:ABCD2 提升自尊的方法有()A、认知法B、作业法C、补偿法D、领悟法标准答案:ABCD3 大学生自我评价偏低的原因()A、过强的自尊心B、自我期望水平偏高C、认知偏差D、环境与生活境遇标准答案:ABCD4 从结构上来看逆反心理是()的共同作用。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要点:自我意识的发展知识点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三)自我意识对人品发展的影响(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四周事物的关系,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一般以为,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色、人品特色、能力及自己社会价值的认识与自我评论。
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感情体验,如自尊、自爱、骄傲、自卑及自轻自贱等。
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察、自我调理、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频考点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这个阶段,小孩渐渐可以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色和活动能力来对待自己,并作出必定的评论。
生理自我在 3 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小孩在 3 岁此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从轻信成人的评论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论。
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例题链接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属于( b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年早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
自我评论愈来愈客观、公正和全面,并拥有社会道德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存心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真题链接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b ),再到()的过程。
a.心理自我社会自我b.社会自我心理自我c.心理自我真切自我d.社会自我真切自我(三)自我意识对人品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品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令人品各部分整合和一致同来的中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品形成和发展进行调理的能力。
(2)自我评论的性质决定人品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限制着人品的发展。
新东方网课介绍: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学习理论B. 教学方法C. 学生心理D. 教师心理2. 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者是()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斯金纳D. 罗杰斯3.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4.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7-11岁的认知发展阶段是()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5. 教育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马斯洛B. 班杜拉C. 维果茨基D. 埃里克森6. 以下哪项不是学习动机的类型?()A. 内在动机B. 外在动机C. 成就动机D. 社会动机7.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风格是指()A.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偏好B. 学生对学习方式的偏好C. 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D. 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偏好8.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策略?()A. 组织策略B. 精加工策略C. 复述策略D. 环境策略9. 教育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包括()A. 计划、监控、调节B. 组织、精加工、复述C. 注意、记忆、理解D. 观察、实验、调查10. 以下哪项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A. 提高学生成绩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增加教师收入D. 扩大学校规模答案:1-5:C B D C B6-10:D B A A 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教授,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它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教育实践。
2. 描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动机。
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提供成功体验、模仿他人成功行为、社会说服和情绪状态的调节来实现,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幼儿心理学各章测试题及答案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发展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牵涉到许多领域,包括认知、情绪、社会和个性发展。
尽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者们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我们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仍然了解有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个与幼儿心理学相关的问题来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
请您先仔细阅读以下问题,并在阅读完成后准备好给出您的答案。
1. 幼儿时期何时开始出现自我意识?2. 什么是身体形象,对婴幼儿的身体形象认知有何意义?3. 儿童如何形成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的能力?4. 幼儿期的幻想世界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5. 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如何理解并适应社会规范?现在,让我们逐一来探讨这些问题。
1. 幼儿时期何时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
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开始,婴儿就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
到了1到2岁的幼儿时期,他们开始能够使用“我”和“你”这样的指示代词。
他们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儿童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2. 什么是身体形象,对婴幼儿的身体形象认知有何意义?身体形象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体的认知和感觉。
婴幼儿的身体形象认知在早期就开始发展,他们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和功能。
身体形象认知的发展也与儿童的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3. 儿童如何形成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的能力?情绪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
从婴幼儿期开始,孩子们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情绪调节则是指儿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个能力的形成与儿童的发展和孩子的社交互动经验有关。
4. 幼儿期的幻想世界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幼儿时期的幻想世界是儿童自我表达和自我理解的重要手段。
教育知识-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组成
自我认知——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积极评价(自尊感)、消极评价(自卑感)
自我控制——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3岁左右成熟
社会自我——3岁-少年期各种社会角色
心理自我——青少年时期形成发展认知、情感、意志
下列属于自我体验发展特点的是()。
A.坚持性和自制力不断提高
B.具有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
C.易受暗示性
D.以上都是
【答案】C
【解析】AB属于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到向社会性体验发展;易受暗示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答案】D
【解析】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B.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是一个意思
C.自我观察是主体判断现有的离想要的还差多少
D.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
【答案】D
【解析】A.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B.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不是一个意思。
C.自我检查是主体判断现有的离想要的还差多少。
学前教育学心理学题库简介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学前教育的心理学原理,可以有效指导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题目与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题目一:什么是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什么自我意识对学前教育重要?答: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指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想法和需要,并能够将这些表达出来。
自我意识对学前教育重要,因为它是儿童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互动的基础。
有了健康的自我意识,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题目二:学前教育中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请列举至少三种方法。
答:学前教育中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方法包括:1.提供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玩具和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认知发展。
2.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包括色彩、声音、形状等多种感知刺激,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更全面的认知模式。
3.鼓励儿童参与各类互动和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沟通能力,促进认知发展。
题目三:学前教育中如何应对儿童的情绪问题?请提出至少两种方法。
答:在学前教育中,应对儿童的情绪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1.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例如通过鼓励和赞扬,让儿童感受到支持和认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处理情绪问题。
2.教授情绪管理技能,例如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教导儿童如何分析自己的情绪、表达情感,并提供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他们的情绪智力。
结语通过以上题目及解答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学心理学是极为重要的。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档的内容,更深入地了解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1.简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答案: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2.简述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答案:(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答案:(1)培养间接兴趣;(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4.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
答案: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
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
(2)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个性。
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5.这学期以来,1岁的小雨似乎变得异常叛逆。
据其父母反映,在家里,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就偏不干什么,说不对、不好的事他却偏要尝试一下。
例如,父母告诉他不要抽烟,他却想尽一切办法抽烟。
在学校,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扰乱课堂纪律,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对此他却毫不在乎。
对于老师的批评,要么沉默以对,要么肆意顶撞。
小雨平时言行偏激,与同学关系也很不好,常跟别人打架斗殴,还经常欺负弱小的同学。
(1)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
(2)对于材料中小雨的逆反表现,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对待?答案:(1)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由于自身成熟而产生的独立或自重的要求与对长辈的不满、反抗情绪相矛盾的心理。
第十一章幼儿个性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体验发生于()A.3岁B.4岁C.5岁D.6岁【解析】B 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体验在3岁幼儿中还不明显,自我体验发展的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幼儿大多已表现有情绪体验。
2.关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自我认识的发展B.自我体验的发展C.自我评价的发展D.自我调节的发展【解析】C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调节的发展。
3.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平衡的安静型。
这种气质的幼儿平静,有耐力,注意力集中,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缺乏激情。
这种气质是A.黏液质B.多血质C.胆汁质D.抑郁质【解析】A 黏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平衡的安静型。
这种气质的幼儿平静,有耐力,注意力集中,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缺乏激情。
4.幼儿的觉醒程度高,反应强度大。
表现为容易激动,难与人相处,情绪反应强烈。
这类幼儿属于哪一气质类型。
A.活动型B.社交型C.冲动型D.情绪型【解析】D 情绪型:这类幼儿的觉醒程度高,反应强度大。
表现为容易激动,难与人相处,情绪反应强烈。
5.巴莆洛夫指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或抑制)具有三个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神经过程的强度B.神经过程的平衡性C.神经过程的灵活性D.神经过程的兴奋性【解析】D 巴莆洛夫指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或抑制)具有三个特征: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填空题1.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是个体比较()、()、具有一定倾向型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成分的独特结合。
【解析】稳定的、典型的2.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个体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的典型结合。
【解析】心理活动特性3.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和他们的心理活动受()有关。
【解析】暗示性4.自尊感是自我体验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二、填空题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发展心理学练习试卷4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理论知识 5.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将注意力集中到()。
A.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B.自我评价能力发展上C.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上D.自己的学业成绩上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2.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
这是在修正自我意识过程中的()。
A.自我感觉B.自我接纳C.自我调节D.自我否定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3.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这是在修正自我意识过程中的()。
A.自我感觉B.自我调节C.自我接纳D.自我否定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4.人生观萌芽于()。
A.童年期B.青春期C.青年期D.中年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5.人生观形成的高峰期并逐渐走向成熟期,这在()。
A.青春期B.中年期C.大学阶段D.老年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6.从总体上说,青年期人格()。
A.变化不大B.变化很大C.没有变化D.变化较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7.辛年期的年龄范围一般指()。
A.25~35岁B.30~40岁C.35或40~60或65岁D.30~60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8.人生各年龄阶段,个体差异最大的是()。
A.童年期B.青春期C.青年期D.中年期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9.就生理发展而言,青年期是()。
A.生理功能旺盛期B.生理功能退行期C.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D.生理功能由旺盛走向退化的转变期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10.就生理发展而言,中年期是()。
A.生理功能旺盛期B.生理功能由旺盛走向退化的转变期C.生理功能的退行期D.生理组织和器官的老化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11.就生理发展而言,老年期是()。
A.生理功能的退行期B.生理功能旺盛期C.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D.生理功能由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12.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叫()。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二、填空题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8.( )是指一个人能%晚纳”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情感;( )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贬损,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
9.( )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
三、简答题1.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
2.简述个体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探究。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哪些类型?5.简述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四、论述题1.请论述大学生如何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
2.请联系实际,简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一、选择题1.A解析: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因此,答案为A。
2.C解析: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其中,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因此,答案为C。
3.B解析: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
其中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像中的我的认识。
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因此,答案为B。
4.A解析: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
大约8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因此,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发生在出生8个月左右。
因此,答案为A。
5.D解析: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因此,答案为D。
6.C解析:大学生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个人未来的社会角色、社会义务、社会归属、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上。
对这些问题探索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速度,并最终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答案为C。
7.D解析:自我萎缩型的特点是: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而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从而极端自卑,甚至可能出现自我拒绝。
一旦出现自我拒绝,不仅理想自我和观实自我难以统一,还会出现自暴自弃、自责等状态。
他们认为理想自我是难以实现甚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自我太不争气甚至无法容忍,但又没法改变。
因此,答案为D。
8.A解析: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主要是指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其中自我概念的丰富性是指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答案为A。
9.A解析: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体现在: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因此,答案为A。
10.D解析:自我扩张型的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是虚假的统一;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一种表现是忘记了现实自我,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甚至开始整天埋头于虚无飘渺的自我设计。
另一种表现是将幻想我、理想我代替现实我,伪造一个能让人人满意并自我陶醉于其中的典型形象,来充当现实的自我。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是自我矛盾型的特点之一。
因此,答案为D。
二、填空题1.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2.自觉性;能动性3.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4.理想自我;现实自我5.学习成才;社交活动;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13.个性全面发展14.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15.全面认识自我三、简答题1.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
答: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
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
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1)自我中心期0~3岁)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
大约8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
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
大约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
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①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
②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
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享;如果母亲对别的孩子表现出关心和喜爱,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
③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立的要求。
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
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个体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
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
个体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而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善于运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3)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与评价事物,使自我意识成为个体认识外部世界的中介因素,从而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二是会从自己所见到的人格和身体特征出发,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三是追求生活目标,出现与价值观相一致的理想自我;四是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能超越具体的情境,进入精神领域。
三、简答题1.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
答: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