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6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该病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流行,对于0-5岁幼儿来说,容易感染。
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我在本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治疗方案1. 病情轻微时的治疗: 病情轻微时,主要是进行辅助治疗,如保持患者室内空气流通,杜绝对空气中的病毒的传播,适当使用温水、温凉开水或糖水来口服,防止患者发生脱水。
同时要避免患者感冒,减轻症状。
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在一周内自愈。
2. 病情严重时的治疗: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中成药。
抗病毒药物一般为瑞德西韦、阿昔洛韦、洛匹那韦等。
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润燥止痛为主,如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麻黄扁豆汤等。
3. 对于皮疹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局部护理,如擦上消炎药点霜和使用去痒药水,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要做好休息,增强体内免疫力,加强营养。
二、预防措施1.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多喝白开水或蜜水,避免输入过多的垃圾食品,增加日常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改善孩子体质,增强免疫能力。
2. 食品烹饪卫生,家长应严格遵守食品烹饪卫生规范,并严格检查购买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疫证明,避免家庭内食品交叉污染。
3. 保持室内环境清新,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要注意定期清洁家具、织物和家庭用品。
4. 洗手频繁,避免与其他感染小儿接触,增强个人卫生意识。
儿童应常洗手,重点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地面物品后,应及时清洗手部,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5. 定期检查儿童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孩子有不适的感觉,如发烧、咳嗽、呕吐、口疮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进行专科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家长应及时进行预防,并注重儿童个人卫生,并应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次宣传和推广相关的疾病预防措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并减少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
第37卷2013年第5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D I C A L J O U R N A LV01.37.N o,5M ay.2013337 dxJ L手足口病42例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祝雪菲1,强俊红2(1.西安市蓝田县医院感染科,陕西蓝田710500;2.西安市长安区杜曲中心卫生院内科,陕西西安710104)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I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自本院于2011一02—2011—08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结果42例患儿中4l例治愈出院,其中l例左侧肢活动受限,1例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体抖动,考虑重症,立即转上级医院。
结论及时识别和密切监护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于治疗和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doi:10.3969/j.i s sn.1004—5775.2013.05.009学科分类代码:320.34中图分类号:R681.7;R681.8文献标识码:B手足口病(hand foot m out h di seas e,H FM 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易感人群为不足5岁的幼儿,发病率最高的是不满3岁的幼儿¨。
1。
手足口病能够引发患儿发热,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皮疹和/或溃疡,进一步发展为呼吸道感染、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甚至导致死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2例dxJL手足口病患者均为我院2011—02~2011—08收治的患儿。
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
男女比例为2.23:1。
患儿年龄为6~28月龄,6月龄一1岁的8例(19.05%),1~2岁的23例(54.76%),2—3岁的11例(26.19%)。
1.2诊断标准42例都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诊断标准H1。
实验室检查包括外周白细胞数、心功酶、血压、血糖、胸片和心电图等。
1.3临床观察对42例A,JL手足口病患儿在人院前的发热症状、疱疹部位及神经系统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分为参照组(42例)和研究组(43例),参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病情缓解情况、用药安全性。
结果:在临床疗效对比中,研究组患儿为95.35%,参照组患儿为76.19%,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在病情缓解情况对比中,研究组相关指标数据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
在用药安全性对比中,研究组患儿为2.33%,参照组患儿为16.67%,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相比于利巴韦林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更理想,能有效加快病情缓解,用药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症状消退;不良反应小儿手足口病属于常见儿科疾病,多发于夏季,主要是因为肠道病毒引起的,表现小儿手、足、口及臀部出现丘疱疹或者斑丘疹[1]。
该病虽然呈现流行性散发或者爆发,但具有自限性,所以病情多为轻度,一般在7~10 d内自愈,但个别患儿病情较为严重,进展迅速,有的还会导致死亡[2]。
因为儿童属于特殊的患者,身体发育尚不健全,本次研究的患儿正处在发育关键期,在用药选择方面应该格外慎重,一旦用药不当很可能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有的甚至对患儿身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我们查阅相关文献,证实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为了进一步证实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3],我院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8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和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在2022年1月-12月收治了8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我们将上述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参照组有42例,男性为17例,女性为25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为(6.17±1.58)岁;病程为1~10 d,平均病程为(4.98±0.72)d。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手足口病治疗西医治疗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
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中医治疗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食疗方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给宝宝吃。
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水给宝宝喝。
手足口病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中药又比较苦,在治疗的同事,家长可以按照以上的食疗方,给宝宝在饮食上调理。
春天刚刚到来,人们还来不及欣赏春天的色彩,手足口病的魔爪就向小宝宝们伸出。
千千万万的小宝宝都没能逃脱手足口病的魔爪,这个时候如何护理患病的小宝宝是最受关注的。
下面小编把手足口病的护理对策送给每位家长。
1、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心理护理、生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等护理方式,探讨针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情况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50例患儿均未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应及时确诊,立刻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减小感染人群,实施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0-01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状之一,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主要是指有机体因肠道病毒而引发的手部、足部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粘膜疱疹或溃疡的临床症状。
[1]主要发病人群为0-5岁的儿童,以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且具有传染性强、感染严重、不易治愈等特点,为隐形传染疾病。
其中,引发病症的病毒多达20多种,主要通过饮食、分泌物以及患病儿童所使用的毛巾、牙杯、玩具、奶具以及衣物等物品进行传播。
发病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加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患儿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2011-2012年间来我院就诊的50个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0-1岁之间的病例有12例;1-3岁之间的病例有21例;3-5岁之间的病例有17例。
患病原因包括:12例肺炎、14例心肌炎、15例并发脑炎、其他病症9例。
参与研究考察的病例均得到患儿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观察与护理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强,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1],多发生于3~7岁儿童,以柯莎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为常见[2],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少数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抽搐、腹痛、腹泻等,一部分病例合并脑炎、心肌炎,重者甚至引起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010年3~8月收治手足病患儿582例,经过严密的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重视预防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儿582例,男396例,女186例,年龄4个月~8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手足、口腔、肛门部位的皮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全部出现,且患儿病情轻重与手足口肛门部位皮疹数量不成比例,发热患儿566例,体温37.2~40℃,合并有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6例,主要表现为心律快而不规则,呼吸急促,有心肌酶学的特异性变化,合并有脑炎患儿93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易烦躁,合并有胃肠道症状232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拒食或少食等,伴随其他症状276例,如流涎、流涕、咳嗽、精神萎靡、乏力等症状,临床经过及时抗病毒、抗感染及降颅压、营养心肌、激素及对症支持治疗,临床580例治愈出院,平均住院8天,1例死于肺出血,1例死于病毒性心肌炎。
护理加强消毒隔离,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一旦确诊,将患儿集中收治于手足口病区进行隔离治疗,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流通,利用紫外线灯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病床、床头柜、床旁椅、墙壁、地面用1:1000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
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患儿前后消毒双手,患儿的呕吐物、粪便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患儿出院后进行病室物品的终末消毒,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对患儿及其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为解除隔离的3个标准[3]。
高热的观察与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随时测量。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快的速度根据病情轻重,做对这3步好得快!每年的春末夏初是都是手足口病高发的时候,小孩子得了这个病,家长都会很担心怎样才能快点好?但对于手足口病,我们应该采取先判断病情轻重,然后再对症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护理治疗才好得快。
一、第1步:判断病情轻重孩子手上、脚上、臀部起了疹子、口里有疱疹的病症,多半说明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此时作为家长,不要太过惊慌,临床上这种病,90%以上的患者都是病症轻微为主,不大严重,家长可根据以下方法先判断孩子病情轻重,再实施以下护理治疗措施。
如何初步判断手足口病病期轻重1、看是否有重症并发症表现(1)重症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后的1—5天内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嗜睡、易惊、头痛、呕吐、惊厥、面色发白、心率增快或减慢等症状。
尤其是发高烧,温度超过38.5度的情况,很可能说明患者病情已经往重症方向发展了,家长需警惕。
(2)轻症若手足口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
发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
2、看患者精神状态好不好(1)重症若是手足口病患者表现出:精神差、嗜睡、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等,甚至面色苍灰、身体冒冷汗,看起来精神状态很不好的情况下,说明病症比较严重危险。
(2)轻症若是患仍然在家好好玩耍、有说有笑的,精神状态比较的情况下,说明病情并不严重。
3、看有无发热高低(1)重症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多是反复发烧,且发热温度高,持久不退,患者在这种长期高热状态下,很容易出现中枢神经并发症表现,引发脑膜炎、心肌炎等重症。
(2)轻症病症轻微的手足口病患者即使有发热情况,一般也比较容易退热,通常采取多喝水、给患者温水擦浴、敞开衣服、推拿退热的方法即可降温,不会反复发烧。
二、第2步:轻症患者——宜对症治疗如果家长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得出宝宝手足口病是属于轻微病症的,那宜采取对症护理治疗的方法来照顾患儿才好得快。
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的探析目前,经临床数据表明,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的病症之一,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夏、秋季多见。
由于传播的途径多,快、在短期内就可能造成大流行,一旦小儿感染上述病症,必须要抓紧诊断治疗,以免威胁小儿的生命,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仅供参考。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1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由于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它使宝宝饱受折磨,那么,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首先是由于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然后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最后还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特别青睐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而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我们称为隐性感染者,但会成为病毒的载体,传播病毒。
2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2.1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2.2 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小儿感染肠道病毒后,潜伏期一般3—7天。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常常突然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出现皮疹。
在宝贝的小手、小脚、屁股上出现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偶尔可出现点状出血点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3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案3.1 一般治疗①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③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做好口腔护理;④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⑤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⑥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⑦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及治疗方法手足口病经常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潜伏期最多为10d,急性起病。
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属于一种传染病,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性传播。
绝大多数患儿在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患儿病情非常严重,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下面主要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讲解,一起来看看吧!一、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分为一般病例症状和重症病例症状,一般病例症状为发热、口痛、厌食以及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者是溃疡,手、足、臀部和腿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后期转为疱疹。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比较少,其中手足部疱疹明显,皮疹数目不确定,通常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在消退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并且没有色素沉着,有的患儿只表现为皮疹或者是疱疹性咽峡炎,一周内即可痊愈,预后效果良好[1]。
有的患儿则皮疹表现不明显,单一部位只表现为斑丘疹(如图1)。
重症病例因为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在发病1-5d左右会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情况危急,甚至导致死亡,存活下来的患儿可留下后遗症,危害性极大。
因此,临床症状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中患儿精神差、头痛、嗜睡、容易受惊、谵妄,严重者会直接昏迷,存在眼球运动障碍、肢体抖动、共济失调,无力或者急性弛缓性麻痹,查体后可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和脑膜刺激征。
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嗽,咳嗽中带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合并肺水肿患儿肺部还可闻及湿啰音或者是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为患儿面色苍灰、四肢发凉,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增加,合并心肌炎患儿会出现心率变快或者是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降低。
图1:小儿手足口病二、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先判断疾病类型,即一般病例还是重症病例,再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目的觀察临床小儿手足口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情况,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经验。
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做临床回顾分析,对其临床的病理特征、救治等过程加以总结。
结果经治疗的患儿中,有轻症患者37例,重症倾向患者6例,重症患者1例,对轻症患者进行抗病毒的例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重症倾向患者在例行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给予筋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并结合降颅压治疗。
治愈41例,好转3例,没有死亡患者。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要早治疗,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大多情况预后良好。
标签: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以小儿手足口病就诊、并符合2008年卫生部所规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患儿。
本次治疗过程中,男性有25例,所占比例为56.82%,女性19例,所占比例为43.18%,其中0~1岁的患儿有13例,所占比例为29.55%,占1~3岁的患儿有11例,所占比例为25.00%,3~6随患儿有19例,所占比例为43.18%,6岁以上患儿有1例,所占比例为
2.27%。
1.2重症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手足口病标准,并符合以下标准的患儿属于重症患儿:①年龄处于0~3岁,发热时间3d以上,且体温为39℃以上;②呼吸困难或者存在呼吸急促的现象;③嗜中性粒细胞的含量>60%,血白细胞数量>17.5×109/L;④心率增快或者减慢,血压不正常,循环血量不足;⑤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四肢无力,头痛,嗜睡,呕吐频繁;⑥血糖含量高。
2 临床表现与治疗
2.1 临床表现可能有发热,食欲不振,头疼等症状,此次44例患儿中有发热现象有35例,发热可分为低热、中度热和高热,发热大概第1~3d会出现皮疹,而没有出现发热的患儿无1例外也会出现皮疹。
所有病例分布比较局限,可出现在手部、足部、臀部、下肢和膝部。
皮疹在手部时多分布在手心和手指屈侧等,足部皮疹多分布在足底和小腿伸侧。
均在两天内发完皮疹,也会在6d之内消退皮疹。
有口腔黏膜病变的患者会伴有小水疱疹,溃疡等症状。
少数病例会伴有扁桃体肿大等症状,见表1。
2.2 治疗
2.2.1 实验室检验从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白细胞计数升高很明显,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最为明显,以及心肌酶异常也很明显,尤其以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明显。
同样肝功异常也较为普遍,其中以丙氨转氨酶升高为主,见
表2。
2.2.2 治疗方法①给予患儿肌肉注射利巴韦林15ml/(kg.d),分为两次注射,防止药量过大产生副作用;②肌肉注射干扰素;③静脉补液50ml/(kg.d),对于拒食患儿可以加入适量复方氨基酸5ml/(kg·d);④根据患儿的各自状况可以选择使用炎琥宁5ml/(kg.d)以及清开灵注射液0.5ml/(kg·d);⑤对伴有口腔黏膜病变出现疱疹的患者可以选择性使用口腔溃疡治疗药物,例如西瓜霜喷雾等,体温超过38℃的患儿,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物理降温失效的话客给予药物氨基匹林对症处理;⑤在饮食方面尽量采用母乳喂养,不能够母乳喂养的患儿,尽量给予易消化并且不油腻的食物。
2.2.3 患儿的加强治疗①当患儿有呕吐或者头痛以及四肢无力等神经中枢疾病现象时要采用快脱慢补的治疗方法,也要大量补充甘露醇;②如果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发凉或者血压升高及下降等症状,要多用活血管药物进行及时的纠正;③如果患儿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疾病,要帮助患儿进行拍嗝,帮助其呼吸,如果严重者要进行气管切开术。
2.2.4 转归经过按照医嘱治疗后的患儿,44例患儿中,有41例患儿已经治愈,有3例患儿目前已经有明显好转,说明我院采取的治疗方案还是有所疗效的。
3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小儿中常见的疾病,一旦发展为重症的疾病,就会严重的危急患儿的生命,发生医患纠纷。
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①要重点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例如:血压、心率、体温、呼吸、心律、及电解质的变化,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治疗,争分夺秒防治疾病变得更加严重;②若是存在患儿神经中枢受累的情况时,要采取快脱慢补的措施,尽快降低患儿的颅内压,适当使用甘露醇,若是使用要在早期使用。
使患儿尽量维持在轻度脱水的状态为宜;
③患儿要是存在循环功能障碍时,要及时对患儿补充循环血量,改善患者的循环障碍的状态。
治疗感染性休克传统常用2:1含钠液或生理盐水或1.4% 碳酸氢钠扩容,也可采用静脉注射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改善血循环量不足,也能够使患儿的免疫力提高。
如果仍然不能完全治愈患儿的血液循环障碍,则可以酌情使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④当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时,应及时给予人工帮助,帮患者拍嗝,帮助其呼吸,如果情况严重时,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人工通气。
选取的参数可以是PIP、PEEP 等,其数值偏高为宜,同时要使患者的吸气时间变长,提高患者的吸氧浓度,能够使肺泡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维持组织的用氧。
4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安抚好患儿的情绪;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针对每个患儿的身体素质状况,针对性治疗。
除此之外,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极强,严重危害了患儿和家属的身心健康,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加强流行病学的调查也能为临床治疗手足口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庆蜂.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0,l7(1I):l5-16.
[2]马萍,张声捷,王怡,等.手足口病159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