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知名导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3
张强:三十载逐梦路干旱大地洒青春作者:户万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9期本刊记者户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述了一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人迹罕至的场景。
正是在这样一片边塞苍凉悲壮的土地上,甘肃省气象局研究员兼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强就像一位勇士,一直坚守在我国这块旱灾重地,将青春年华挥洒于这片多灾的土地上。
他30年来专注于干旱气象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个国家级研究课题,对干旱减灾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科技攻关,成绩斐然,学术影响远播海内外。
青丝染霜华拳拳赤子心1965年,张强出生在甘肃省靖远县,一个西部文明古老的县份。
她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
在这片群山环绕的土地上,张强度过了他快乐而充满幻想的童年生活,他时常凝望着荒芜的山梁,想象着外面的世界。
18岁那年,张强考入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学习,虽是懵懂中选择的专业,却因此把他引入气象领域的大门。
4年的青葱岁月充实而又短暂,大学毕业之际,他怀着对家乡质朴的热爱毅然返回甘肃,坚守西北,潜心科研。
1993年,张强进入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随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在这期间张强已逐渐在大气科学界崭露头角,开始不断有国内外多所知名学校和发达省市的研究院所向他抛来橄榄枝,面对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张强并没有动心,倔强地选择回到甘肃,回到那块天然干旱试验场,回到那既贫穷落后又令他牵挂难舍的故土。
他说,他就想为家乡做点事。
回到家乡后,张强加入了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所高原气候与环境开放实验室,后竞聘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执掌干旱研究。
他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先后发展了干旱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对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认识取得了新突破;创新了旱作农业受气候变暖影响的科学认识;发展了沙尘暴形成理论及监测预警技术等,对气象防灾减灾尤其干旱减灾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景华老师的简介孙景华,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景华教授长期致力于大气环境化学、大气污染与减排、大气成分变化及气候效应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气化学与环境监测、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大气传输与化学反应、气溶胶化学与环境效应等方面。
他曾执教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后担任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他还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基金理事、国际气象与海洋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美国空气质量委员会通讯评审专家等职务。
在大气污染和减排方面,孙景华教授曾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应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和政策建议。
他也曾领导过一项针对大气污染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通过对中国28个城市的大气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大气质量差异较大,城市间的污染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他还曾就全球大气环境治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共同但有差异的责任”原则。
在气候变化方面,孙景华教授曾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研究长时间尺度下气候系统变化、全球变化和环境政策等。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了一项研究,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政策进行对比,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建议。
孙景华教授在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他还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浙江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事教育科研多年,孙景华教授一直坚持“深耕细作、攻关克难”的科研理念,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不断推进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培养和推荐青年教师,为推进我国环保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1.巢纪平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生于上海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
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1.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叶笃正叶笃正:胸怀风云志大爱本无形他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数位学术巨匠之一,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他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把当年十几个人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今天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真正使中国的气象研究走进了一个系统工程;他是诲人不倦的榜样、治学的楷模,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培养的大气科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多达6人;他在中国气象科研、和国际合作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
他就是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
叶笃正还是一位、爱人民的科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1950年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气象科学发展的芝加哥学派,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也表现他在“从大气环流到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历程中,一直关注影响中国天气、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物理过程,他所从事的东亚季节变化的突变、青藏高原的影响、北方干旱化趋势……都在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人民不会忘记爱人民的科学家。
胡锦涛主席亲自授予叶笃正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既是对他一生科学成就的表彰,也是对他一生爱人民的响亮回答!拳拳报国心1945年,叶笃正到美国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于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由于叶笃正的和聪颖,留美期间,他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发展了老师罗斯贝的“大气动力理论”,使他蜚声国际气象界,并迅速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
中国有希望了,被外国人一直踩在脚下的中国有希望了。
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事,叶笃正几乎想都没想,就决定启程回国。
正在这时,叶笃正接到美国气象局打来的电话,请叶笃正去美国气象局下属的研究部工作,叶笃正告诉他们,要回中国去。
美国气象局又找到叶笃正的老师罗斯贝,让罗斯贝劝说叶笃正留下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1.巢纪平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生于上海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
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1.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本专业课推荐尚存在许多不足,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导师意见进行选课。
下划线为学院新开的课程。
1.推荐基础课: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大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二上: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大二下:概率统计,数学物理方法(张树鹏),流体力学(吕建华、吉振明)计算机基础课程:大二上:Fortran程序设计(陆希)大二下:计算方法(杭建),Python语言及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应用(伊炳祺),大三上:Grads-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李秀珍),NCL-大气科学软件基础与应用(袁华)大三下:数值天气预报(李江南等)综合实践基础课程:大二下:大气探测学(韩永、蓝光东)大气基础课程:大一:大气科学基础(樊琦)大二上:专业英语(凌镇浩)#关于数学、物理、计算机的基础课都有必要好好学习,不管你将来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帮助。
#很多关于气象资料后处理及可视化的软件课程,这个看个人需要,认真学好一门或几门就够了,其他都是触类旁通的,不用全都选。
#推荐Python和Fortran。
Python作为最新的编程语言,强大之处无须多言,什么方向都要编程语言。
#编程很多网上也教的挺好的,不过听老师讲肯定更容易吸收。
2.推荐专业课:气象学&气候学:大三上:动力气象学(简茂球、杜宇),天气学原理(黎伟标、覃慧玲),天气分析与预报(陈锐丹),统计分析与预报(乔云亭)大气化学:大二上:普通化学(周声圳、王凡)大二下:大气化学(赵军),大气化学实验(凌镇浩、周声圳)大三上:空气污染预报方法(樊琦)大气物理:大三上:大气物理学(伊炳祺),空气污染预报方法(樊琦)大三下:边界层气象学(王宝民),污染气象学(凌镇浩)#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为大气专业超核心课程,建议无论什么方向都一定要选。
#想要读本校大气化学的研究生,必选边界层气象学与污染气象学(考试科目)。
#尽早开始跟着老师研究性学习。
#想要就业就选择程序多一些,想要读研选择基础理论多一些,想到气象局就业可以多选择实践课。
陈海山,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课程包括《流体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基础》、《边界层理论与陆面过程》、《气候数值模拟》。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诲人不倦;讲课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深入浅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近几年的教研成果有:国家级精品教材《短期气候预测基础》(2011年,第二完成人)、江苏省精品教材《短期气候预测基础》(2011年,第二完成人)、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值天气预报》(2007年,第三完成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2006年)、江苏省“青篮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2006年)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第四完成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1.巢纪平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生于上海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
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1.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周天军研究员,博士,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一、简历周天军,男,1969年1月生于山东龙口。
1987年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学习,1994年和1999年分别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先后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工作,期间曾在法国、挪威、美国、瑞士、加拿大和日本相关机构和大学做访问学者。
现为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CLIV AR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委员、WCRP GEWEX辐射工作组GRP委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主要作者(Lead Author)。
任“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联合会”(IAMAS)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委员会、气候学委员会委员,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任《大气科学》常务编委、《气象学报》常务编委、《气象科学》编委、Atmos Ocean Sci Lett、Asian-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PJAS) 责任编辑。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5)。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曾担任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和973项目的课题组长。
担任有关863项目、973项目的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海陆气项目群”顶层设计专家组成员。
任IAP/LASG“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二、主要学术成绩主要从事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变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EASM 的年代际变化:提出EASM 年代际变化与全球季风的联系,揭示全球陆地季风区面积近50年的减少趋势,证明海洋年代际变化对全球陆地季风减弱的强迫作用;证明EASM 减弱的重要原因是热带大洋增暖减弱海陆热力梯度;提出印太暖池增暖造成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年代际西伸的两种机制。
中国现代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奠基人坐看风云七十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高瞻远瞩开拓者笑揽时空耄耋年作者:王渝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6年第06期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今年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1916.2.21-2013.10.16)诞辰100周年,叶笃正出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之家,祖籍安徽省安庆市。
叶家一门十数代,自第4代叶华考中了进士,其后叶家13代人中,有93人考取了功名或曾出仕。
20世纪之后又开花散叶,结出新芽。
其中叶笃正兄弟数人最为知名——三哥叶笃义,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五哥叶笃庄,农业史专家,《物种起源》、《达尔文全集》译者;六哥叶笃廉,曾任中央党校理论部副主任;叶笃正排行老七,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
1916年,叶笃正出生那年,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
1930年,叶笃正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
1934年,在“华北之大却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年代,叶笃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即将中学毕业时差点儿被学校开除。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叶笃正很快参加了这场革命。
在学长钱三强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专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叶笃正随校南下,在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继续学业,1940年毕业,并考入当时已内迁的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师从名师王淦昌,在贵州从事大气电学研究。
1943年,获浙大理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叶笃正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5年初,叶笃正被国民政府选送去美国留学。
1948年,叶笃正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师从世界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做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