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相声的程式化和随意性
- 格式:pdf
- 大小:238.7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作者:洪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具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是可以在舞台上把典型的内容,固定在一定的程式之中,而又非常灵活地、集中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程式化”的意义。
关键词:戏曲;表演;程式化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40-02一、前言戏曲表演“程式化”是在充分认识其规律性之后才得以形成的科学的表演方法,它可以沟通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理解。
例如一个上场,都是那几步走上,都要整冠、捋髯、投袖,都要走到台前,念个引子或定场诗,这个程式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因为有不同的情节、因为是不同的人物,又因为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处境,就需要演员运用适当的“法”来规定动作,表现人物,表现剧情。
民族戲曲的表演精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最终是要看怎么用,是把它用死了,还是把它激活,更能发挥它的冲击力,更能感染观众。
二、角色、服饰、道具、舞台的“程式化”舞台的陈设、装饰,守旧、桌椅,都是典型的环境;开场前的音乐“打通”,最后的“唔嘟嘟”“唢呐”收尾,是典型的开锣收场音乐;上、下场,整冠,投袖,捋髯,哭笑,逃跑,上、下马,开、关门,表演的一切形式,都是一种典型的程式。
(一)生、旦、净、末、丑最突出的是剧中人物的分类,生、旦、净、丑是戏曲艺术对于人物的典型分类,具体到各行之中,又有一些典型的区分。
例如生行,有武生、须生,更有所谓唱工老生、衰派老生、武老生;旦行里有青衣、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净行有铜锤花脸、武花脸、架子花脸、大花脸;丑行有方巾丑、三花脸、武丑、丑婆子等等。
虽然可以分得很细致,但总归被集中在生旦净丑之中。
在现代戏曲中,“末’,化在了生行之中,在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生为行当之首。
戏曲界的前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古代、近代以至现代人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职业都分归了行当。
相声艺术的风格相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独特、形式多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相声艺术最早起源于北方民间的说唱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相声艺术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一、传统相声风格传统相声风格是相声艺术的一种经典形式,它有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是相声艺术的奠基人所倡导的表演风格。
传统相声的技巧基础主要在于“说”、“唱”、“扮”三方面。
其中“说”是相声表演的基本要素,必须掌握清晰、准确、干净、利落的话语表达技巧;“唱”则是相声表演的歌唱环节,其中要求演员具备优美嘹亮的嗓音和精湛的音乐素养;“扮”则是指演员在相声表演中需要通过语言表述和肢体动作等手段,来刻画、表现角色的不同形象。
传统相声风格成熟、严谨,其喜剧、幽默、夸张的表现手法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擅长营造欢乐、轻松的氛围,观众的笑声时常在现场回荡。
二、新生代相声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相声艺术也不断地在创新、探索,新生代相声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
新生代相声演员在表演中更加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表现,他们善于从小细节中发掘人性和社会现象,强调内心情感的流露,更加注重表演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同时,新生代相声演员在啸轻风等多种新媒体的带动下,逐渐采用了舞台语言、舞台文化、科技文化等各类文化元素,工具和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相声艺术。
三、地域性相声风格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都形成了不同的相声表演传统和风格。
比如山东相声的特点在于讲究精神、口吐鲁腐,广东相声强调港式幽默、讲究大场面和气氛营造等等。
不同的地域相声风格,反映了各地区的文化风俗、民间传统和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国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总之,相声艺术的风格千姿百态、独具特色,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背景下的相声文化,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
相声艺术的未来也需要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国际,由更多的艺术家和观众一起共同创新、共同发展,让相声艺术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涌现新的活力和活力。
春节相声表演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的演出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
春节期间,相声表演成为人们庆祝新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相声表演既有传统相声的韵味,也有现代相声的新颖和创意。
本文将从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的演出方式、内容以及观众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相声的演出方式传统相声通常由两位演员搭档演出,一个扮演文身,一个扮演骂头。
演员通过口技和肢体表演,讲述幽默的故事情节,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尽管传统相声形式简洁,但却融汇了戏曲、曲艺和说唱等多种艺术元素。
演员以对口相声的形式进行对唱,节奏明快、韵味悠长,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惊喜。
二、现代相声的演出方式现代相声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声演员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创作出更具创意和时尚感的相声作品。
现代相声的演出常常融入大量的小品、歌曲、舞蹈等元素,形成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演出。
同时,现代相声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广泛,既有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也有对民生问题的讽刺和思考。
三、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的内容差异传统相声的内容常常以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古人的奇闻轶事和民俗传说。
例如,经典相声《打渔杀家》中,演员通过幽默的对白,诙谐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而现代相声则更加注重时事性和现实的表达。
相声作品《围观》中,演员通过幽默而尖锐的对话,讽刺了当下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四、观众对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的反应观众对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有着不同的接受感受。
对于传统相声,观众更多地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韵味而爱好它。
观众们会为传统相声中的经典段子而击掌叫好,他们欣赏相声中儒雅的风格和幽默的智慧。
而对于现代相声,观众更多地是因为它与时俱进的内容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吸引。
观众们对现代相声演员的创意和幽默感到赞叹,他们喜欢现代相声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嘲讽。
综上所述,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在春节相声表演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现代相声,它们都通过幽默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欢笑和思考的艺术世界。
浅谈中国戏曲形式的程式性发表时间:2009-09-19T22:27:39.140Z 来源:作者:李斌[导读] 一切文学艺术,在形式上都有自己的一定格式和规范。
(河南省豫剧一团,河南郑州 450000)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51-02一切文学艺术,在形式上都有自己的一定格式和规范。
从广义上来说,这种形式上的规定性可以叫做艺术程式。
不过,中国戏曲程式不同于这种广义的艺术程式,而有其进一步的理论上的含义。
首先,戏曲程式是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文化因素渗入戏曲的结果。
中国的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是一些重形式感的艺术样式,诗歌中的声调变化,音乐中的节奏运动,舞蹈中的动作序列,美术中的点线组合和装饰趣味,都是通过严格的形式规范而鲜明表现出来的。
它们被吸收进戏曲艺术,在同化、统一的过程中,也以自己的重形式感的表现特征,影响着中国戏曲的综合形态,使戏曲有了严格的形式规范。
这种严格的形式规范就是中国戏曲的程式。
其次,还需要看到,程式不是戏曲形式的局部现象,而是戏曲形式的总体特征。
它已成为戏曲的艺术表现规律之一,制约着对各种表现素材的艺术提炼,体现于综合艺术形态的各个部分。
一、戏曲程式的特性第一、戏曲程式的综合性戏曲的程式化不只限于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的某一部门,而是广泛包括了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部门。
戏曲的文学语言有多种多样的程式,唱词有七子句或十字句的不同对偶式和字数、句数有规定的各种长短句式。
念白有引子、对子、诗、数板,还有帮腔、背供、自报家门等特殊表现形式。
戏曲音乐的程式也很丰富,曲牌连套体的唱腔有各种宫调的曲牌,板式变化体的唱腔有各种正、反调的板式,伴奏音乐有一整套的锣鼓谱和各种唢呐、胡琴、板胡牌子。
戏曲的表演程式最引人注目,除掉与戏曲文学、戏曲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唱念程式外,还有做打的一系列程式,以及上下场和舞台调度的各种程式,乃至感情表达方式的一些程式。
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漫谈所谓程式化,是指艺术家将人们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变为舞蹈,使之节奏化、套路化,并把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艺术美的原则予以提炼和概括,使之成为节奏鲜明、规律严整的艺术格式。
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
戏曲表现手段的四个组成部分——唱、念、做、打皆有程式,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
程式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创作依据,但又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进行认真地剖析,选出最为关键的动作,然后进行艺术装饰,采用模拟的手法提炼加工,以此来强调动作的关键性。
戏曲程式的特征是模拟化、艺术化,重“虚”多于重“实”,充分利用虚实、隐显的特殊效果,以“虚”衬“实”,以“隐”见“显”,以求虚实相生之妙,使程式动作比生活中的原样更加鲜明、更加清楚、更加具体。
它含有明丽的技术性,有充分的假定性和夸张性。
戏曲程式对生活本体的吸取十分广泛。
它不限于对人的摹仿和体验,它还从古曲舞蹈、民间艺术,武艺拳术、曲艺杂技中获得灵感,摹拟其形,摄取其神,作为自己的表演内容,概括在程式之中。
因此,戏曲程式虽然较之其它艺术形式有强烈的表现色彩,但它源于生活的特质是不言而喻的。
也正是这个特质使得传统戏曲至今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戏曲程式的另一特质是虚拟表演,戏曲的虚拟表演有自己特有的逻辑。
无论是上山、涉水、跑马、行船都只按舞台逻辑来表演。
《拾玉镯》中玉娇在简单的舞台上进进出出,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便把整个故事表达得十分清楚。
《文昭关》中伍子胥情急之下,一夜间白了头发,这是戏曲虚拟表演的境界所在。
戏曲的虚拟,在无关紧要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到了紧要关头便反复渲染,不遗余力。
戏曲的程式还体现在舞台上对善恶美丑的不同态度。
如果歌颂、赞美一个人,总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他身上,关公庄严威武、包公刚正不阿、孔明飘逸镇定。
戏曲表演程式套路非常丰富,可谓无所不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自报家门戏曲中主要人物自我介绍的一种方法。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戏曲表演程式陈锦志(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在经济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戏曲受到很大的冲击,戏曲艺术的传承、艺术市场的变化、审美观念的挑战,都考验着戏曲、以及戏曲从业者,本文对戏曲表演的程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戏曲;程式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2-014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2.068一、戏曲的“传统化”与“现代化”之争在现代戏里,传统戏曲的耍翎子、耍髯口、耍甩发、刀枪剑戟等武打把式似乎无用武之地。
现代生活中又产生许多新事物,诸如汽车、电梯等等。
以开关门为例,现在的门锁有弹簧锁、密码锁等与古代门锁完全不一样,必然要求在表演上是不一样的。
现代人穿西装皮靴,不同古代人的宽袍广袖,许多锣鼓点子就不合适了,必然要有相应的创新。
想要振兴戏曲,不能没有“传统化”,也不能否定“现代化”,这应该说是不可辩驳的。
然而,有人借此认为戏曲要“现代化”必须摆脱“传统化”的束缚,突破“传统化”的观点。
而“传统化”的观点又集中表现在“程式”上。
由此,得出了“程式化”是阻碍戏曲发展的绊脚石。
有人甚至说“程式”是僵化的、落后的、形式的东西,也是违背了戏曲“现代化”的需要。
将问题的焦点仅仅停留在戏曲该不该有“程式”,似乎过于肤浅了。
况且,去掉了“程式化”消灭“传统化”,就能实现戏曲的“现代化”了吗?反观当前所谓的“现代化”,似乎更多的是强调声、光、化、电等高科技在舞美领域的广泛运用,根本谈不上是戏曲的“现代化”。
阿甲先生在《戏曲程式运用》中提到“程式反映在生、旦、净、末、丑行当上面,反映在唱、做、念、打的上面,反映在音乐曲牌、板强、锣鼓点上面,反映在服装、脸谱等等方面。
”程式既夸张又规范,既灵活又鲜明,是戏曲舞台的特殊形式。
说话相声的方法一、相声的基本概念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它主要通过说、学、逗、唱的方式来逗乐观众。
就像我们平时跟朋友聊天打趣似的,不过是更加有技巧性的。
比如说,两个人在台上,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捧哏的就像是给逗哏的搭架子,让逗哏的能够更好地发挥,说出那些好笑的段子。
二、相声的语言特点1. 幽默风趣这是相声最明显的特点啦。
要学会用一些意想不到的词或者说法。
比如说“我这一天啊,就跟那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用这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来形容自己的忙碌或者迷糊状态,就很有趣。
2. 口语化千万不能文绉绉的。
像我们平常说话那样就对了。
要是说“吾今日甚是忙碌”,这就不是相声的调调了,得说“我今天可忙坏了”。
3. 贴近生活说的东西得是大家都能懂,都经历过的。
像讲去菜市场买菜,跟卖菜大妈讨价还价的事儿,观众一听就有共鸣。
三、相声的表演技巧1. 表情和动作表情要丰富,动作要自然。
比如说讲到一个很惊讶的事情,眼睛得瞪大,嘴巴得张开,再配合一个向后仰的动作。
不能就干巴巴地站在那说。
2. 节奏把握说话的快慢要有节奏。
讲一些铺垫的时候可以慢一点,到了抖包袱的时候就得快一点,这样才能让包袱响起来。
就像讲一个笑话,前面慢慢说情况,最后突然说出笑点。
3. 与搭档的配合如果是两个人说相声,那配合可太重要了。
逗哏的得知道捧哏的什么时候该接话,捧哏的也得明白逗哏的意图,及时给回应。
比如逗哏的说“我昨天看见一个特别奇怪的东西”,捧哏的就得接着问“啥东西啊”,这样才能把故事继续下去。
四、相声的段子创作1. 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素材。
像邻里之间的趣事,上班或者上学遇到的尴尬事儿,都可以写进段子里。
比如说上班老是迟到被老板批评,就可以把这个过程编成一个有趣的相声段子。
2. 联想和夸张把一些事情进行联想和夸张。
比如把一个人长得黑,可以夸张成“他黑得晚上都看不见人,只有牙是白的,一笑就跟飘着两排白珍珠似的”。
3. 反转在段子里设置反转。
前面说一个事情是这样的,最后突然来个大反转。
浅论中国戏曲表演的程式化作者:朱俊丽来源:《大观》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国戏曲表演的最主要艺术特征是程式化,戏曲的程式化体现在戏曲表演的角色分行、脸谱化妆、穿戴类型、舞台道具等多个方面。
程式化的一个方面是类型化,另一个方面是虚拟化,正是在程式与虚拟的相互推进中,中国戏曲创造出了最具文化意味的形式美。
关键词:戏曲表演;程式化;虚拟化;角色分行;穿戴类型中国戏曲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程式化。
所谓程式化,是指艺术家将人们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变为舞蹈,使之节奏化、套路化,并把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艺术美的原则予以提炼和概括,使之成为节奏鲜明、规律严整的艺术格式。
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
戏曲表现手段的四个组成部分——唱、念、做、打皆有程式,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
戏曲的程式化体现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
如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为四大基本行当,每基本行又可再分,旦可再分为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等,每一行都有角色特有的性格、道德品格和唱腔、念白的规定性。
青衣也叫“正旦”,多演温柔贤惠、端庄典雅的青中年女性,通常命运波折,因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青衣用假嗓,以唱为主,说韵白。
花旦大多是小家碧玉或丫鬟,性格天真烂漫、活泼俏皮,服装颜色鲜艳,多穿不带水袖的上衣,配长裙或裤子。
青衣用假嗓,重做功,说京白。
与角色分行相对应的一是脸谱化妆,脸谱用颜色把角色的性格符号化、标签化、特征化,戏谚有“红忠白奸黑直爽,黄色勇猛金神仙”的说法,是大部分脸谱颜色与角色特征的简单注解。
如楚霸王项羽的脸谱,主色用黑色,黑色在京剧中表示勇猛刚直。
从鼻子处到脑门,有一条下窄上宽的线条,称作“通天纹”,鼻子正中是一个隶书形的“寿”字;眼睛好像一条昂首甩尾的鲤鱼,眉毛由弧线交叉组成两个草写的“寿”字。
整个脸型显得威严肃穆。
楚霸王脸谱之所以用“寿”字,是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他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这个悲剧性的英雄在年仅三十岁时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戏曲表演中的程式性魏翠瑶(北华大学,吉林吉林132013)摘要:戏曲是中国表演艺术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代无数的戏曲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下,至今已形成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并且程式化就是我国戏曲表演中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戏曲演唱和表演中都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如:板式、曲牌、锣经、声调、韵味,和身段、手式、步法以至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展现,这都是戏曲程式化的表现。
同样我们从戏曲的音乐伴奏、人物造型以及剧本创作上来看也都一一表现出一种固定的程式化。
也正因为这样,戏曲的程式化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程式化艺术。
关键词:戏曲;程式化;特征;创新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9-01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9.076一、戏曲表演程式性的含义将艺术形式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建立一套标准体系,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加的规范我们称之为程式。
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主要体现在音乐体系、舞美体系和表演体系等,运用程式化艺术处理手段进行加工创作。
通过这种系统的艺术处理,可以使中国戏曲的表演更好、更完整、更统一。
对于戏曲表演的更深层面来讲,程式化主要是指戏曲演员舞蹈动作与技术上的规范化,从演员的表情、动作以及演唱等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程式化。
这种程式化并不是胡乱编造的,而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加工与美化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
戏曲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唱、做、念、打”,这种表演形式对舞台的假定性和表演的虚拟性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二、戏曲表演程式的特性(一)戏曲表演中的规范性在戏曲表演中规范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的含义是:在戏曲表演中一般都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生活手段的。
戏曲表演具有灵活性的程式化表演形式,从戏曲表演的四种表演方式上来看,几乎每种表演形式在程式化系统的运用上都是不一样的,每种表演形式都存在着不同的优势。
浅谈相声的程式化和随意性
发表时间:2011-06-21T11:10:27.42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5月上供稿作者:肖金池
[导读] 相声是一门舞台艺术,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演还是三不管划锅,都是以舞台为依托的载体。
肖金池
(沈阳曲艺团辽宁沈阳 110000)
中图分类号:I2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相声是一门舞台艺术,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演还是三不管划锅,都是以舞台为依托的载体。
而大凡舞台艺术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程式化,因为舞台艺术以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表现更为广阔的主题甚至是无限空间和时间里所抽象的主题,必须通过一些程式化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演绎的信息内容准确的传递给观众。
像话剧和京剧,等等舞台艺术形式都摆脱不了程式化的套路。
但很多时候过度的程式化或一味的程式化又必然的损害到该艺术的活力和激情的抒发。
因此上从事舞台艺术的演员在进行程式化的表演的同时又总是会通过一些随意性、个性化的细节和表演来体现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以及张扬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这对于从事舞台艺术的演员来说就要求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深刻的艺术领悟。
我个人认为,相声是一门存在程式化表演但更应该以个性发挥为主的艺术形式。
因为必要的规范,可以使相声的表演更为精当、严谨,是相声成为一门严肃艺术的必然(幽默的艺术同样应该有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表演体系),是最终形成相声独特的表演体系的必须。
在这样的前提下,程式化表现为规范化和严谨化甚至是理论化。
在这方面我认为侯宝林先生是相声规范化和严谨化的杰出代表和里程碑似的人物。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相声从撂地的玩艺最终发展成了一门真正的舞台艺术。
侯先生一生致力于相声表演的规范化,从舞台美学到表演美学,从早年的文明规范到晚年投身于相声表演形式的理论化,这都无疑有助于相声的普及和继承、存在和发展。
但侯宝林存在一个误区——极端的程式化。
我本人认为侯大师在致力相声规范化的过程中,矫枉过正,片面的强调了规范和程式,当然这样的矫枉过正在侯本人的身上并没有张显出它的弊端,因为侯本人艺术功力的深厚和对相声这门艺术极强的领悟。
在这样的基础上侯本人的表演在规范的基础上不失个性。
但他将这个误区留给了后人,当后来者还在沉迷于感叹侯同样的段子中关键的语言在不同场合的表演都分毫不差的时候,感叹于侯同样一个动作的幅度在不同时候的表演中都大小一致的时候,他们已经被侯的程式所束缚,而他们却不具备侯的许多先天素质。
这样很多的相声开始千人一面,相声表演中的随意性因素和个性化因素被忽略了。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探讨一下主题中的另一个要素,随意性。
随意性在更多的时候是不规范的代名词,但他的另一面是鲜活、自然,因地制宜。
这个因素在相声中的存在是与生俱来的,东方朔是祖师,就是插科打诨的高手,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的祖宗。
所以相声的本原是自由,是不拘一格。
同侯作为程式化的代表相对,我个人认为马三立是随意性的代表,当然马三爷从来不胡说,因为相声的随意性在它成为一门艺术甚至从它成为一门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时起就已经不再是东方朔式信口开河了,而是在规范制约下的个性发挥和所谓的“内紧外松”,马三立有套路甚至是非常刻板的套路。
在这里之所以点马三爷的名是因为观众对马三爷的“外松”更有感触和颇为赞叹。
同样内行们也叹服于三爷娓娓道来式表演的功力。
但是马三爷的表演在到达入化境界的同时,也给一些观众留下了“老坨叨”的话把,也使得马三立乃至马派的相声为各种主流的电视晚会所摒弃。
说到这里本文要探讨的根本话题已经跃然纸上:程式化和随意性的度在哪里?您想知道,我也没谱,马侯两位也没谱,虽然二位爷自身的表演在度的把握上还算差强人意,虽略有侧重但都未失偏颇,但谁也没告诉后人到底该怎么把握,看着后人要不是千人一面,要不就是故意模仿絮絮叨叨,大伙都肝颤。
度在哪里我们未从前人处得到明示,但度的存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相声要规范必须有程式化的东西,必须严谨,而且在侯宝林之前这些程式化的东西就已经存在了,侯宝林是集大成者。
马三立也不敢在台上信口开河,老爷子自己讲话:(观众)哪该乐了,我心里有准;相声不是瞎说。
但是太拘泥就不是相声了,就是扣着字眼念笑话按着剧本演喜剧了,侯宝林现挂也是一绝,“法国话”和“救火车”的话题流传深广。
我们反对的是极端的程式化,不是程式化自身,因为必要的程式化蕴含了相声的基本理论,是技巧的高度凝缩。
我们欣赏恰当的随意发挥,但反对无度的随意,因为过分的随意代表你不会说相声。
一个拙劣的论事者总是以劝诫性的口号结束文章,我亦不能免俗:不要跟着侯宝林亦步亦趋,不要接过马三立的话头接着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