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的精彩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对话原文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第一段对话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解释: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
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感悟: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个人太有才华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别人黯淡无光。
每个人都爱面子,太聪明的人容易损伤别人的面子。
苏轼遭难,苏辙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
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祸保身之道。
第二段对话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孔子老子对话以德治国以德治国错在哪里?2012-05-04 10:37:15 来源: 网易新媒体(作者博客)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孔子:道重要,所以被尊重;德重要,所以被珍贵。
您这话说的非常好。
“道问学,尊德性。
”治国安邦最重要的就是道德。
老子:德是道的品德,没有道,就没有德。
道是皮,德是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治制度与治国方式只要合乎天道,就自动产生美德。
如果政治制度与治国方式悖逆天道,那是不可能有德的。
有道必有德,无道必无德。
无道而求德,可能吗?与其强调德,不如强调道。
没有道,哪有德?无道的德必然是干涉性的,越是无道的统治,越要臣民具备各种美德。
而天道的最大美德就是不干预,让万物让民众顺应自己本性自由发展。
造物主的的功劳当然非比寻常,但却仍然应该一切顺其自然,不始、不居、不有、不恃、不宰等,此种品德确实是天下最可贵的。
所以,真正有道的政制与政府反而不要求民众有德,因为在有道的环境中,民众自己会有德,他们自己会反省会矫正而无需政府用政治的方式插手。
孔子:我一直主张以德治国。
其响应者也众,但是我想看到的以德治国的局面几乎从未出现过。
我是想以美德来作为社会秩序和国家制度的基石。
要是家与国都以美德为基石,这样的社会岂不美哉?老子:儒家和现代的很多学派主张以美德为基石来构建观念和制度的大厦。
“美德”作为一个“好东西”,在直观上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单凭这一点似乎就可以使倡导美德成为无人敢于质疑的事业。
而我认为,正确的观念和制度,只有一个基石,这个基石不是美德,而是天道。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如果君王能够以道德礼仪约束百姓,以刑法为后盾,我觉得,要实现天下大治,其实并不难。
老子:你对德的理解完全错了。
你主张以立德的名义来干预民众的日程生活。
而不干预才是真正的德。
最少德的是干预,不包容。
最大德的是不干预而包容。
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些许差异,但他们都致力于寻找道德、社会和政治的根本原则。
下面是一段描写孔子和老子见面时可能会聊到的对话内容,字数超过了2000字,请您参考。
孔子:老子,您好!多年以来,我一直想与您见面,今天终于有幸能够和您交流一番。
老子:你好,孔子先生。
我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了,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至仁至诚的典范。
孔子:谢谢您过奖。
老子先生,我们的思想虽然有所区别,但我一直敬佩您的道德哲学思想,特别是您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老子:哈哈,孔子先生过奖了。
实际上,“无为而治”并不是我提出的独特观点,它是以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智慧之结晶。
孔子:是的,我明白您的意思。
我认为,对于一个好的统治者来说,必须要能够观察事物的本质,顺应天地之道,尽其所能而不强求。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老子:正是如此。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充满德行,明理胜任,但也不能过分介入,以免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
孔子:您说的太对了!在实际统治过程中,统治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民众的需要和利益制定政策,但不能过于强制,要尊重各类人群的权益。
老子:孔子先生,我也对于教育非常关注。
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以启发性的为主,而非灌输性。
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个性与天性,而不是将人们塑造成一种标准化的形式。
孔子: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老子: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思想,思考一下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差异,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
孔子:是的,社会的和谐也需要有底线。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规范、公正的社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老子: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
孔子在鲁国参政遭遇挫折,面见老子,俩人有一段对话.老子说:“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你还要一意孤行,推行你地礼乐仁义吗?”孔子答:“丘惭愧,一无所成.”老子说:“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注:“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语出《庄子》,原文应为“名,公器也,不可多取.”意思是:名声、爵位,乃是人人都可使用地器物,不可过多猎取或长期占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问:“那弟子何去何从?总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吧?”老子开始发挥自己擅长地辩证法:“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答:“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之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地道,则在人间.”(注:孔子话里有话.实际是说自己地“道”与老子地“道”有所不同,固执己见.)于是,老子就说:“那就不要在乎天下人地误解了.富人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送你这几句话吧.”简评:认真研读过老子、孔子地人多知道,老子地道家思想与孔子地儒家学说确有不同,某些方面甚至是对立地,这里在对白地设计上是基本合乎逻辑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孔子被排挤出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地夫人南子自幼风流成性,美貌绝伦,但她一直敬仰孔子,渴望见到孔子.影片中南子见到孔子,一开始就说话尖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子说:“你就是著名地夫子孔丘吗?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是吧?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像我这种名声不好地女人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由于她是君夫人,回答是与不是都不宜.如答“是”,等于是承认她名声不好;如答“不是”,就否定了自己地“仁”,所以孔子选择了沉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子又说:“听说你在敝国传授诗,小童也爱读诗,有一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孔子答:“这首诗地意思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南子又不紧不慢地说:“在诗三百篇中,有好多篇都是关于男女情爱地.”孔子答:“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情思深深而没有邪念.”南子说:“我自幼喜欢诵读诗篇,不知可否拜你为师呢?”孔子答:“我在卫国收了一个新学生,名叫卜商,这学生虽然年幼,却是神童,他跟我学诗很有见地,微臣可以推荐他来伴你读诗.”(孔子拒绝得委婉而巧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南子又说:“朝中大臣,纷纷议论你,游说君王以礼让治国,你那套行得通吗?”孔子答:“能以礼让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有什么难处不能克服呢?礼法丧失,国家就会混乱.”南子又扯回男女话题:“男人地本性就是贪财好色,为此挣得头破血流,这也是天性,要克服,难哪.”孔子答:“正因为难,才能考验出君子.”南子追问:“夫子,你真地把做一个品德高尚地君子看到这么重要吗?”孔子答:“我地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南子说:“夫子可否留在卫国,我们再见面?” (明显有弦外之音.)孔子思索片刻:“微臣不便.”南子追问:“不便什么?有何不便?”孔子说:“微臣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注:这话耐人寻味,似有褒义,孔子显现出性情中人地一面.)南子思忖片刻,最后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地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地境界.” (随即,南子注视著孔子,然后按礼法深深一叩,举身向孔子跪拜下去.这时,孔子感动了,也按礼法还以叩拜之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简评:南子在史书上不是“正人君子”,未见言论记载,这里地对白纯属剧作者“杜撰”.但这段对白实在写得很绝,很出彩,既衬出孔子地智慧、坚定,又隐现出其性情中人地一面.同时,也为历史上名声不好地南子讨回了一些“说法”,——这或许与影片导演胡玫本人是女性有一定关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孔子与老子的相遇可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段重要对话,他们的对话内容涉及到了伦理道德、政治思想、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以1000字的篇幅概括他们的对话内容。
孔子见到老子时,他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孔子问道:“老子,我听闻你的《道德经》发扬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我想请教你关于‘无为’的含义和作用。
”老子微笑着回答说:“‘无为而治’是说,在治理国家和个人行为上,不要刻意去干预,而是顺其自然,随缘而动。
”孔子听后,略感不解,继续追问:“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做到‘无为呢’?”老子答道:“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要过于强求,顺着大道去行事,不违背天意。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治’。
”孔子对老子的回答感到颇有启发,他继续提问:“那么在个人修养方面,‘无为’又意味着什么呢?”老子说:“个人修养方面的‘无为’是指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孔子点头称赞,并补充道:“那么在社会关系中,‘无为’是不是意味着逃避责任和冷漠?”老子摇头说:“不对,‘无为’并不是逃避责任和冷漠,相反,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修行,在关系中要顺应他人,不要强加于人。
只有心怀宽容和善意,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孔子对此深有感悟,他认为‘无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处世智慧。
接下来,孔子转向政治思想领域提问:“老子,你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如何治理?”老子思索片刻后回答说:“一个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少干预民众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自我发展,这样国家才能繁荣。
”孔子相对而言,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则和道德准则,而不仅仅依靠民众的自由,否则可能会陷入混乱和纷争。
”双方对政治问题存在一些分歧,但他们都在探讨如何使国家更好地发展。
孔子问道:“老子,你关于人生的看法如何?”老子微笑着回答:“我认为,人生就像长河中的一滴水,短暂而微小,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老子送给了孔子的三句话,警世名言呀老子送给了孔子三句话,老子跟孔子说,富贵人家要送人都是送钱。
有仁爱心的人、慈悲心的人,送给人家都是用好话一句。
老子说,我不能够富贵,我送你几句话就是。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2,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3,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天资聪颖、通情达理的人几近于死,是因为他好议论别人的不是;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自身安危难保,是因为他用这些能力去揭穿披露别人的缺陷;作为子女不要过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作为人臣也不要过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孔子当时向老子问礼,孔子要回去的时候,孔子将回,就是孔子要离开的时候。
当时老子就送下面这一段话给孔子,老子说什么呢?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提醒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就是我们现在人的毛病,喜欢批评别人。
隐藏聪明,是处世沟通的捷径,真正聪明的人,明白自己的无知。
愚者常常自我满足,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正因为如此,才往往停滞不前。
其实聪明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断发现自己无知,才有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的空间。
你如果好辩,又好像说你学问很好,好像你很了不起。
那你这样好辩是很危险的,会危害到你的身体,「危其身者」。
「发人之恶者也」,你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缺点,那一定会招来凶祸,叫「发人之恶者也」。
你专门去发掘人家的隐私,我跟你讲,对方一定反击的。
这是现在人犯的毛病,你讲他缺点,对方势必给你反击的。
现代很多这种人我是非,世间的争斗不休,都是口业造成的,「发人之恶者也。
」不刻意彰显炫耀自己的价值,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智慧。
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老子对孔子说了句什么话,让孔子三天三夜没吃饭睡觉事情是这样的:孔子五十一岁那年,大老远的跑去见老子,俩人有些年头不见了,谈得很投机。
说着说着就说起知识的问题来。
孔子对老子说:“别人都说我博学,我却没有先生知道得多。
先生懂得那么多,肯定看的书比我多多了。
”老子说:“我看了也没有几本书。
”孔子说:“哦?那么是有人给你讲解的吗?”老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孔丘,我问你,你天天读那么多书,你这样就能够知道天下了吗?”孔子答道:“我的目标就是想通晓天下。
我很年轻就开始读书,现在我没有读过的书恐怕也不是很多了。
不过书毕竟是有限的,知识却好像没完没了,我只怕是活到100岁,读到老死,也不见得达到目标了。
先生的知识很是神通,莫非是有奇书秘笈吗?”老子说:“呵呵,有些东西不是书本上能够得来的。
不出于户,我就能够知天下;不窥于牖,我就能够见天道。
其实你越是闯荡得越远,你知道的反而越少。
所以圣人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
孔丘,其实只要你够致虚极、守静笃,你就能够洞见天下万物共同的生母,我称此物为道;知道了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你就能够根据这个获知天下万物一切的情况了。
我是怎么得以明白四达、通晓一切的呢?就是靠这个。
”孔子听了老子的绝密传授,如获至宝,回到曲阜就关门闭户,一个人不吃不喝不睡,静座了三天三夜。
弟子们都怀疑孔子脑子出问题了,又碍于孔子的老虎脾气,不敢多问。
第四天,孔子出来了,熬的两眼通红、脸色蜡黄,说话走路有气无力。
子路过来问他:“老师,您这是怎么啦?”孔子说:“唉,我听人说闭目虚静、嘛事不想,就能够获得通晓天下的智慧和知识,我照着捣鼓了三天三夜,什么智慧什么知识也没有得到啊!”子路说:“这究竟是什么人坑骗老师啊?”孔子说:“罢了罢了,我只是一时好奇想亲身实践一下而已,跟人家无关。
”孔子心里却想:这老聃岂不是骗我吗,明明有宝贝秘笈瞒着我却不传授,还用这个损招折腾我,唉,不拿咱当自己人啊……都说他是圣人,圣人怎么就那么不实在呢?!此后,孔子再不去见老聃,甚至连…老聃‟二字自此也挂口不提。
老子为何要骂孔子乱人性孔子欲把西边的经书储藏在周王室,子路出主意说:“听说王室掌管典籍的史官老子引退在家,先生想藏书可以先问问他的意见。
”孔子去拜见老子,老子却不答应。
孔子于是翻检众多经书反复解释,老子打断他的话说:“太啰嗦了,你就讲这些书的内容大要吧。
”孔子说:“要点在仁义。
”老子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君子不仁不能成就名声,不义不足以立身社会。
”老子又问:“什么是仁义?”孔子说:“中正而且各乐外物,兼爱无私,就是仁义。
”老子反讥道:“你说的太浮华虚伪了,所谓无私其实是希望获得更多人对自己的爱。
仁义是天道,本来就有。
就像天地固有常,日月固有明,星辰固有列,禽兽固有群,树木固有立。
你只要顺其自然,循道而行就可以了,又何必自己标榜是仁义的呢?你这样做,不是在乱人之本性吗?”老子这番话,如同一击闷棍打在了孔子的头上,也打在了世人的头上。
清心寡欲的老子为何会对孔子说出这样的话呢?我想原因有二。
一者,在老子看来,孔子推崇君子之道事实上是在自我标榜。
“君子成仁为成就名声,君子取义为立身社会。
”看似博爱无私,却实为大私。
二者,老子认为仁义作为天之道,存于万物之中,不要说每个人都有,就是虎狼也同样具备。
仁义不是哪个人去布施的,而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掉依附在内心仁义表面的精神枷锁,让自己真正地回归本性,那才能真正拥有仁义。
所以,老子认为孔子以得道者自居,整天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企图去感化教育他人,只会乱人本性。
想想老子的话,真是太有道理了。
不是吗?二OO八年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
于是,关于国人素质的问题也就很自然地再一次被炒热。
全国人民又一次卷入关于文明的大讨论之中。
关于这样的讨论,我们已经历若干次了。
每次都有鲜明主题,每次又是那么地轰轰烈烈,但结果呢?我们留下了什么?除了多了一次运动的回忆,我们得到的实在太可怜了。
在一次又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文明运动当中,请问哪个人不是以正者自居,唾沫横飞地去揭别人的短、社会的短。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如果他们两个见面,他们可能会聊一些关于道德、政治、人生和教育的话题。
他们可能会谈论道德与品德。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自律,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恪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而老子则强调道德的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要贪图功名利禄,不要追求物质财富。
他们可
能会就道德的本质及其对人生的影响展开深入的讨论。
他们可能会讨论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孔子强调君主要有德行,要以仁爱和仁政来
统治国家,要倡导礼义廉耻,尊重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
政府应该少管闲事,少制度,少规章,尽量让社会自由自在地运转,不要人为地干预。
他
们可能会就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建设社会等议题进行探讨。
他们可能会就人生的哲学和教育的问题展开讨论。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
育是人生的根本,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他提倡儒家的教育观念,主张以德育人,以礼训人,以孝悌教人。
而老子则主张遵循自然,随遇而安,遵从天道,不要执着于功名利禄。
他们
可能会就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
孔子问道老子说的三句话孔子那天可真是闲得无聊,想想,哎,干脆去找老子聊聊吧。
老子这个人,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头发乱得像鸡窝,笑起来却像个孩子。
他就像那种神秘的老爷爷,总是能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道理,唉,我就想知道他那种气质是从哪里来的。
于是,孔子就来到了老子的山下,四周安静得让人觉得连风都在偷懒。
孔子一边抚摸着自己的胡子,一边期待着老子能说点有趣的。
老子见孔子来了,嘴角一勾,像是憋着个大笑话,便开始了他的三句经典台词。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哎呀,这可真是个复杂的句子,让人一听就想“这什么意思啊?”可细想想,老子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啊,不一定都是直的。
你以为你懂的,可能只是一层表面,真相往往在深处,像是鱼缸里藏着的小鱼,时不时露个头,让你抓狂。
老子又来了句:“名可名,非常名。
”孔子听了,眼睛一亮,心想,“这老兄真有意思。
”名声这玩意儿吧,越追越远,像是那调皮的小猫,跑得比你快。
老子说的是,不要太在意那些名声,真名、假名都无所谓,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
人活着就要真实,像喝水一样,喝得爽就好,别那么在意别人怎么看你。
听完这句话,孔子感觉自己心里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原来,人生不用太累。
老子总结了一句:“无为而治。
”哎,听起来好像在说“放着不管就好了”,可老子可不是让你真放着不管哦。
他想说的是,控制欲别太强,放手让事情自然发展,反而能让你省心。
孔子一听,心想,哇,这可真是一种高境界,难怪老子总是那么淡定,从容不迫。
想象一下,人生就像一场慢慢煮的汤,急不来,慢慢炖才能出味。
孔子这次真是受益匪浅,心里想着:“老子,老子,你简直就是我心中的灯塔。
”可是,老子那个潇洒劲儿,真是让人羡慕。
他穿着朴素,谈吐间却充满智慧,简直像个江湖游侠,随性又真实。
孔子觉得自己仿佛在老子身边找到了那种久违的自在,心中对生活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却让孔子感到无比充实。
人生啊,有时候就需要这样一位老朋友,陪你聊聊,笑笑,让你明白不必纠结的道理。
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摘要:1.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概述2.第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3.第二句话:不要过度追求名利4.第三句话:道的本质正文:1.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概述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老子和孔子被视为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尽管他们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智慧对于后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说,老子曾教育孔子三句话,这三句话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修养和处世智慧。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三句话的内容,以及它们对现代人的启示。
2.第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老子曾对孔子说:“君子以其虚心而受人,以其虚心而容人。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和成长。
谦虚使我们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教训。
只有具备谦虚的品质,我们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实现自身的价值。
3.第二句话:不要过度追求名利老子认为,追求名利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把个人的身体和健康放在名利之上。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
然而,过度追求名利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甚至陷入痛苦和迷茫。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把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为了名利而迷失自己。
4.第三句话:道的本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观念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道德修养。
老子对孔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阐述了道的本质。
道是一种无形的、无所不在的存在,它既是宇宙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我们应该遵循道的原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结语】总之,老子教育孔子的三句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以谦虚的态度去学习,不要过度追求名利,遵循道的原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终极对话】孔子与老子论道,解密千古智慧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
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老子:“听说你喜爱周礼,为什么呢?”孔子:“因为周公推行周礼之时,天下太平昌盛,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过的太平昌盛。
今日天下动乱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于周礼不兴,礼崩乐坏的缘故。
我喜爱周礼,并且要尽其全力恢复周礼。
孔丘认为,唯有周礼方可休止动乱,以使天下重新太平。
对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过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礼,可是后来我变了。
大河之水能够倒流吗?大河之水是不能够倒流的。
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与老子论道,解密千古智慧孔子:依你之见,周礼并不能休止动乱?老子:是的。
动乱产生于人心,而人心是变化莫测的,天下动乱之所以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正说明这休止动乱人力难以启及的道理。
周礼作为人类生活的法则,在一个时期内或许有其用途,但随着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转换,它终将失去效用。
因为人类会越来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谓活着的乐趣在于无拘无束,随其自然,任性而为。
周礼却束缚人的本性,令人无所措手足,有如笼中之鸟。
迟早人们会从生息不灭的自然变化中逐渐悟出,既然生存于天地之间,就应该以天地宇宙为生存的法则。
为什么还要人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杀人性的多余礼制呢?于是也就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生存应当以大地为法则,而大地是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说到底,一切应该顺乎自然。
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当日全食来临时,天下人都以为太阳发生了灾难,无不乞求上天使太阳摆脱灾难。
其实完全用不着这样做,日食也会自然消失,人间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变为动乱,动乱变为太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非人力所能为之,只能听其自然。
孔子与老子论道,解密千古智慧孔子:我不这样认为,人们乞求上天是表达自己的愿望,从古至今,人遇到过无数灾难,有山崩地裂,洪泛滥,还有不止的战乱,然而,人们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美好的追求。
孔子和老子的对话,秒懂为什么老子说“不要尊崇贤者”老子曰:“不尚贤。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要尊崇贤者,这是什么逻辑,难道贤德之人不需要推崇吗?难道国家社稷不需要优秀人才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他们好的待遇,“选贤与能”何错之有?其实我们都误读了老子的思想,看看他和孔子的对话,我们就能深刻领会圣人之真意。
以下是刘军宁先生在《天堂茶话》中模拟的老子和孔子的对话:孔子:您坚决反对“尚贤”,我对此很不理解。
难道国家社稷不需要优秀人才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他们好的待遇,“选贤与能”何错之有?你看,华夏大地再次拨乱反正、迈向小康,你看那一排排、一栋栋的教授楼、高知楼、专家楼,如此胜景,我不禁心生欢喜,吾道不孤啊!老子:这个说法当然有些刻薄。
不过,我听美国街坊说,美国的词典中没有教授楼、高知楼、专家楼、高干楼、部长楼,不设国家突出贡献奖,不任命学术带头人。
政府没有封过一个院士,名片上从未见过博导,也从未听说美国的执政党有什么知识分子政策。
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认为,美国的贤能之士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仅美国如此,其他西土大国也大致如此。
请注意,我反对的是“尚贤”,不反贤人。
其实,你我不都是贤人吗?我反对你我吗?孔子:您要是不解释,我真的认为您也是反贤反智的。
我还纳闷,您就是天下第一贤人智者,您怎能反您自己?但是,不尚贤,贤良如何脱颖而出?老子:尚贤是指通过选拔来任用贤能之士。
选拔是君王按照自己的好恶来挑人。
这样,通常只有精神上跪着的人才能被相中。
尚贤的结果,便是那些所谓的贤人竞相跪下来去争取统治者的宠幸,然后互相争权夺利,用阴谋和伪善来达到目的。
我主张通过自由竞争机制使各种贤人脱颖而出。
选举完全排除了君主的偏好,以民众的满意度为依归。
让学者在学术的市场中自由竞争功名,让政治家在选举的市场中自由竞争功名。
让市场来决定他们的工资和住房。
最好的知识分子政策就是不要制定任何有关知识分子的政策,对他们既不照顾,也不歧视,让他们自由自在。
老子与孔子的幽默笑话
1、孔子东游,遇二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小儿曰:我以日本生自山东,故属东。
一小儿曰:夕阳西下,日本归山西也明矣,是以属西。
孔子不能决,后以问老子。
老子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日本无根基,岂能算东西!!
2、孔子说:“有一种东西,你包含着它,当它在你身体里的时候你很希望它能暴露在空气中,你充满了痛苦和渴望,使出各种办法;当你做成了这件事,你会非常快乐;如果你不能,你就像被魔鬼追赶一样寝食难安。
”
颜回说:“子曰诗?”
孔子曰:“我说的是大便!”
孔子每天都被便秘所困扰,今天早上就是。
排便真是门学问,需要很多的智慧和战术技巧呢。
对于这些技巧,孔子曰:“非礼勿教”。
3、先秦诸子召开电影《孔子》座谈会。
老子首先发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小孔这次大失风度。
墨子接着发言:反天意者必得罚,我看票房会很惨。
孟子附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同意老墨看法。
庄子一摇鹅毛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老孔拍电影本身就傻。
孔子跌坐于地:晕,三人行没一个买票的。
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两人也曾经会面并交流过。
下面是他们可能讨论的一些话题,总共约1000字。
孔子见到老子后,他们先互相致敬问候,然后开始了他们的对话。
孔子:老子先生,今天能够见到您真是非常荣幸,我一直很敬佩您的思想。
老子:孔子先生,您过奖了。
我也非常敬佩您的学识和智慧。
孔子:您的《道德经》是我一直很关注的著作,其中的哲理深邃而有着启发性,对于人类的修身养性很有帮助。
老子:谢谢您的夸奖。
不过《论语》也是一本非常有智慧的经典,它强调的是仁德和礼教的重要性,对于社会道德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是的,仁德是我一直强调的重要品质,以仁爱和善良来对待他人,使自己能够修养身心,和谐家庭,建设美好社会。
老子:仁德对于社会的建设确实非常重要,但我认为世界上本无事,就是因为人们有了名利之心、功成名就的追求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争斗和冲突。
孔子:是的,名利追求的确会让人们迷失自己的本心,但是名利也可以成为激励人们改善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动力。
如何正确对待名利,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老子:您说的很对,我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我解脱,摆脱功利的束缚,才能真正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孔子:你所说的自我解脱和内心平和,正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
我认为,人人都应该向善,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子:您的观点非常正确。
实际上,我们的观点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在强调的方向上有所不同而已。
无论是通过修身养性,还是通过自我解脱,我们都追求的是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和美好的社会。
孔子:确实如此,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老子:是的,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自我解脱,我们都希望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建立一种持久的和平与健康的社会秩序。
孔子:我认为,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庄子》中关孔子见老子的句子哎呀呀,你知道里孔子见老子那一段有多精彩吗?就好像是两颗璀
璨的星星在夜空中相遇!
在中啊,有这样的描述: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呢,就像一位智慧的
长者,静静地坐在那里。
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那场景,真的
是让人印象深刻极了!比如说,老子就像一位武林高手,而孔子则像
是前来求学的弟子,满怀敬畏和期待。
孔子说:“先生,我一直致力于推行仁义之道,可为何总是困难重
重呢?”老子微微一笑,回答道:“仁义就像是给人套上了枷锁,反而
会让人失去本真。
”这就好比是给一只鸟绑上了沉重的石头,它还怎么
能自由飞翔呢?孔子听了,陷入了沉思,他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走偏
了呢?
然后老子又说:“道是自然无为的,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
”这多像
告诉我们不要总是去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要回归内心的平静啊!孔子不住地点头,仿佛领悟到了什么。
他们俩的对话,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你想想看,一位是儒家的
代表人物,一位是道家的大师,他们的交流该是多么的深刻和有意义啊!这难道不比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还要吸引人吗?
在我看来,中孔子见老子的这些句子,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也让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
了更深的思考。
这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思维的大门,让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难道不是吗?。
老子与孔子的精彩对话
老子名聃,自幼爱学好思,年幼时曾师从于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商容老先生博古通今、精通天文地理,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仰望星空,苦苦思索,夜不能寐。
老聃在商容先生学了三年,后在周朝的作过多年的管理藏书守藏室之官,老子如获释宝,日夜苦读,学业与智慧日益精进。
老子晚年见周朝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兴起,战乱不止,老子要到西域远游,经过函谷关时,关长尹喜仰慕老子智慧,求之教诲,老子遂著《道德经》之后西去。
老子西去到哪里?无人所知,有传说到了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告诉
他们不要争斗称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爽。
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
一次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
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老子与孔子这段对话,尽管是虚拟的,但很鲜明反应了两人的思想,孔子浪漫理想,执着于恢复仁爱和周礼,对未来也看不清,而老子看得通透深远,为人处事洒脱旷达得多。
据说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响,专心著书育人不再寻求功名,思想转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导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依然没有改变。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融合之处,体现在他对易经的解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