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呼吸(1)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0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呼吸,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活动,却蕴含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
从我们每一次不经意的吸气到呼气,身体内部都在进行着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运作。
呼吸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气体在我们体内进出的过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多个环节。
首先是肺通气,这是呼吸的第一步。
当我们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
肋间外肌的收缩会使得肋骨向上向外移动,从而增大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膈肌的收缩则会使其顶部下降,增加胸廓的上下径。
这样一来,胸廓的容积就增大了,导致肺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外界的空气便顺着压力差被吸入肺内。
而当我们呼气时,情况则相反,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内压力高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排出。
接下来是肺换气。
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后,并不是直接就进入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了。
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需要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而肺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低;同时,肺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
这样,在浓度差的驱动下,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完成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是呼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氧气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而二氧化碳则有三种运输形式:碳酸氢盐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和物理溶解形式。
其中,碳酸氢盐形式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保证呼吸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包括延髓、脑桥等部位。
延髓是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而脑桥则对呼吸节律有调整作用。
此外,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也在呼吸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中枢化学感受器则对脑脊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敏感。
当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降低或者氢离子浓度升高时,化学感受器会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呼吸中枢,从而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以保证体内气体的平衡。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概念: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泡内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定义: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1)呼吸的过程①平静呼吸②用力呼吸(2)呼吸的型式①按呼吸肌的主次分: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②按呼吸的用力程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3)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2.肺内压(1)定义:指肺泡内的压力。
(2)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人工呼吸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3.胸膜腔内压(15min)(1)概念: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呼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气)。
(2)胸内负压的形成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0-肺回缩力(3)浆液的作用①润滑作用②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4)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能随胸廓运动而运动;②促进胸腔内大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
(5)气胸肺通气的动力概括如下:(5min)呼吸肌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它引起胸廓的张缩,由于胸膜腔和肺的结构功能特征,肺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肺容积的这种变化又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此压力差直接推动气体进出肺。
(二)肺通气的阻力(20min)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5min)(1)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顺应性(CL)=肺容积变化(△V)/ 跨肺压的变化(△P)①肺静态顺应性曲线②比顺应性③肺弹性阻力的来源a.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1/3)b.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2/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脂蛋白混合物。
第五章呼吸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 呼吸是指:A. 呼气和吸气之和B. 气体进入肺的过程C.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D. 机体与环境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E. 气体进出组织细胞的过程2.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A. 潮气量B. 肺活量C. 肺通气量D. 肺泡通气量E. 时间肺活量3.肺泡通气量是指:A.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B.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C. 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D.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E. 无效腔的气体量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4.CO2A. 物理溶解B.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 形成碳酸氢盐D. 和水结合形成碳酸E. 形成CO血红蛋白5.基本呼吸中枢位于:A. 脊髓B. 延髓C. 脑桥D. 下丘脑E. 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6. CO2A.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B. 延髓呼吸中枢C. 中枢化学感受器D. 脑桥长吸中枢E.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7. 内呼吸是指:A. 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B. 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C. 线粒体膜内外的气体交换D. 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E. 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8. 肺通气的动力来自:A. 肺的舒缩运动B. 肺的弹性回缩C.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D. 肺内压和胸内压之差E. 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9. 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A.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 吸气时膈肌收缩C. 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 呼气时膈肌舒张E. 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10.胸膜腔内压是由哪个因素形成的:A. 大气压-非弹性阻力B. 大气压+跨肺压C. 大气压-肺回缩力D. 大气压+肺回缩力E. 肺内压+跨胸腔压1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 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B. 使肺的顺应性减小C. 肺泡Ⅰ型细胞分泌D. 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E. 覆盖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之间12.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 稳定肺泡容积D. 降低肺的顺应性E. 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流入肺泡13.肺总容量等于:A. 潮气量+肺活量B. 潮气量+机能余气量C.肺活量+补呼气量D. 余气量+肺活量E. 余气量+补吸气量14.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 潮气量B. 机能余气量C. 肺活量D. 时间肺活量E. 补吸气量15.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 气体的溶解度B. 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 肺泡膜的通透性D. 气体的分压差E. 气体分子量的大小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16.CO2A. 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C. 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E. 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17. 无效腔容量加倍时,肺通气/血流比值将:A. 加倍B. 减半C. 增大,但不到加倍D. 减小,但不到减半E. 不变18. 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是:A. 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发生B. 当温度升高时发生C. 有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D. 当血液pH值降低时发生E. 在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时发生19.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和饱和度主要取决于:分压 C. 血液温度A. 血液的pH值B. CO2分压 E. 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的浓度D. O220.血液氧离曲线表示:A. 血红蛋白含量与氧解离量的关系曲线B.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C.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张力的关系曲线D. 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关系曲线E. 血氧容量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21.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A. 潮气量B. 肺活量C. 时间肺活量D. 通气/血流比值E. 肺扩散容量22.反映一次最大呼吸能力的较好指标是:A. 潮气量B. 肺活量C. 时间肺活量D. 通气/血流比值E. 肺扩散容量23.血液氧饱和度是指:A. 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B. 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C. 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D. 氧扩散的总量E. 血浆中溶解的氧量24.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A. 呼吸频率加快B. 呼吸幅度减小C. 吸气时相缩短D. 血液CO2张力暂时升高E. 以上都不是25.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B. 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C. 正常动物平和呼吸时,此反射对控制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D.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E. 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26.下列关于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呼吸运动的随意控制必须依赖于大脑皮层B. 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位脑干呼吸神经元调节呼吸C. 建立与呼吸有关的条件反射过程中大脑皮层起重要作用D. 在动物活动中,呼吸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E. 在动物活动中,呼吸对环境的适应需要大脑皮层参与27.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 外呼吸B. 肺通气C. 肺换气D. 血液气体运输E. 内呼吸28.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 外呼吸B. 肺通气C. 肺换气D. 血液气体运输E. 内呼吸29.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A. 呼气全程B.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C. 吸气全程D.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E. 呼吸全程30. 若潮气量为500ml,解剖无效腔为150ml,呼吸频率为12次/min,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等于:A. 900 ml/minB. 1800 ml/minC. 3600 ml/minD. 4200 ml/minE. 4800 ml/min【X型题】31. 平静呼吸时:A. 呼吸运动较平稳均匀B. 每分钟呼吸频率约16~20次C. 吸气与呼气均为主动过程D. 吸气运动由膈肌和肋间外肌参与E. 呼气运动无呼气肌参与32. 肺内压:A.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B. 在呼吸暂停时与大气压相等C.吸气初低于大气压 D. 呼气初大于大气压E. 吸气比呼气时压力绝对值大33. 肺回缩力来自:A.胸内负压 B. 肺泡内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C.肺弹性纤维回缩力D. 气道阻力 E.胸廓弹性阻力34. 肺通气阻力:A.包括肺弹性阻力B.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C.平静呼吸时非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D.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约占总阻力的90%E.包括胸廓弹性阻力35. 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A.气体分压差大,扩散快 B. 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正比C.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反比 D. 与扩散面积成正比E.与扩散距离成正比(二)是非题1.呼吸是指肺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一、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等。
2. 呼吸生理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等。
3. 呼吸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
4. 呼吸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2. 理解呼吸神经调节的作用,能够解释人体在不同状态下呼吸的变化。
3. 了解呼吸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学生对呼吸健康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机制及呼吸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难点: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呼吸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医院呼吸科的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呼吸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2. 教材内容讲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和多媒体课件,了解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的结构与功能。
(2)呼吸生理过程:讲解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结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呼吸神经调节: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呼吸调节的原理。
(4)呼吸疾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呼吸疾病病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置有关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四个部分。
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呼吸一、单选题1.肺通气是指:A.外界O2入肺的过程 B.机体CO2出肺的过程 C.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D.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E.外界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2.内呼吸是指:A.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B.细胞内耗O2与产生CO2的过程C.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D.细胞内线粒体内外的气体交换E.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3.外呼吸是指:A.血液运输气体的过程 B.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大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D.肺泡与肺毛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E.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过程4.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下列哪种结构实现的:A.肺泡膜与血管内皮细胞 B.肺泡膜 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呼吸膜 E.肺泡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5.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肺的弹性回缩 B.肺的舒缩运动 C.呼吸肌的舒缩活动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E.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6.来自胸廓和肺的回缩力为:A.表面张力 B.弹性阻力 C.肺扩张力 D.肺回缩力 E.非弹性阻力7.肺的弹性阻力来自:A.胸内负压 B.肺的弹力纤维 C.肺泡表面张力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E.肺的弹力纤维和肺泡表面张力8.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维持肺的回缩力 B.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维持肺泡适当的扩张状态 E.使肺泡保持相对的“干燥”9.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A.等于大气压 B.低于大气压 C.高于大气压D.等于呼气时肺内压 E.高于呼气时肺内压10.在下列哪一呼吸时相中,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A.吸气初与呼气初 B.吸气时和呼气时 C.吸气末与呼气末D.吸气初与呼气末 E.呼气初和呼气末11.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吸气时隔肌收缩 B.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C.呼气时隔肌和肋间外肌舒张D.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12.平静吸气和平静呼气时比较,正确的是:A. 肺内压相等B. 呼吸道阻力相等C. 潮气量相等D. 胸腹腔内压相等 E.吸气肌和呼气肌收缩力相等13.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的相同点是:A. 吸气是主动的B. 呼气是被动的C. 有吸气辅助肌参加D. 呼气是主动的E. 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14.胸膜腔内的压力是由下列哪项因素形成的:A.大气压一肺表面张力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一弹性阻力D.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E.大气压-肺弹性纤维回缩力15.下列因素与胸内负压成因关系不大的是:A. 肺内压B. 呼吸运动 C.肺回缩力D. 密闭的胸膜腔 E.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16.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呼气肌收缩 B.胸膜腔密闭 C.吸气肌收缩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E.呼吸道存在一定的阻力17.吸气末与呼气末相比较:A. 肺容量相等B. 肺内压相等C. 胸内压相等D.肺的回缩力相等E. 胸廓的回缩力相等18.肺的弹性回缩力见于:A.呼气末 B.吸气初 C.吸气末 D.呼气初 E.呼吸全过程1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能使肺泡回缩 B.使肺顺应性增加 C.由肺泡I型细胞分泌D.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E.是指肺泡内壁表面覆盖的一层液体20.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肺的顺应性增加:A.气道阻力增加 B.肺弹性阻力增加 C.肺的弹性阻力减少D.肺组织粘滞性增加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21.反映肺可扩张性的是:A.气流阻力 B.惯性阻力 C.组织粘滞性 D.肺顺应性 E.肺的扩散容量22.不参与正常肺回缩力形成的因素是:A. 肺的胶原纤维B. 肺的弹性纤维C. 肺泡表面张力D.胸内负压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23.对肺通气阻力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肺和胸廓均产生弹性阻力 B.平静呼吸时肺通气阻力主要是非弹性阻力C.包括弹性阻力与非弹性阻力两种 D.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E.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24.关于肺弹性阻力,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肺扩张越大,弹性阻力也越大 B.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约占肺总弹性阻力的2/3C.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具有回缩倾向 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弹性阻力的作用E.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2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使:A. 肺泡表面张力增大B.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C. 肺顺应性变大D. 肺泡容易扩张E. 肺泡保持正常大小26.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A.气流形式 B.呼吸时相 C.气流速度 D.呼吸道口径 E.呼吸道长度27.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A.残气量 B.补吸气量 C.潮气量 D.肺泡气量 E.功能残气量28.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即为:A. 潮气量B. 肺活量C. 功能残气量D. 肺总容量E. 最大通气量29.下列关于肺容量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平静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体量称功能残气量B.肺总量是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之和C.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残气量D.每次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E.平静吸气末,尽力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30.单位时间内充分发挥全部通气能力所达到的通气量称为:A.深吸气量 B.最大通气量 C.肺泡通气量D.时间肺活量 E.通气储量百分比31.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等于:A.肺通气量的1/2 B.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C.(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D.(潮气量一残气量)×呼吸频率E.(肺通气量-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32.浅快呼吸时肺泡通气量减少是由于:A. 潮气量减小B. 呼吸频率快C.无效腔气量增大D.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比值增大 E.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比值减小33.解剖无效腔增加,其它因素不变,这时通气/血流比值将:A. 增大B. 减小C. 等于零D. 不变E. 以上都不对34.当呼吸肌完全松弛时,肺容量等于:A.残气量 B.补吸气量 C.肺活量 D.补呼气量 E.功能残气量35.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肺活量 B.补吸气量 C.潮气量 D.功能残气量 E.时间肺活量36.正常成年人时间肺活量的第一秒应为A.98﹪ B.63﹪ C.83﹪ D.93﹪ E.73﹪37.气道阻力增加时,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A.都不变 B.都必然减少 C.都必然增加D.前者减少,后者可能正常 E.前者可以正常,后者必然减少38.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 250ml,则:A.肺通气量减少 B.肺泡通气量不变 C.肺通气量增加D.肺泡通气量减少 E.肺通气量不变而肺泡通气量增加39.每分钟肺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之差为:A.肺活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残气量×呼吸频率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E.机能残气量×呼吸频率40.肺泡通气量是指:A.用力吸入的气量 B.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C.无效腔中的气量D.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量 E.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41.尽力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A. 补呼气量B. 潮气量C. 肺活量D. 最大通气量E. 时间肺活量42.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A.潮气量 B.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C.功能残气量 D.肺活量 E.生理无效腔43.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气体的分子量 B.气体的分压差 C.呼吸膜的厚度D.呼吸膜的通透性 E.气体在血液中溶解度44.CO2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度比O2快的主要原因是:A.CO2容易通过呼吸膜 B.CO2的分子量比O2大 C.呼吸膜两侧CO2的压力梯度大D.CO2 在血中的溶解度比O2大 E.CO2通过呼吸膜是主动转运过程45.氧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A.动脉血>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C.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静脉血 D.动脉血>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E.动脉血>组织细胞>肺泡气>静脉血46.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A.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C.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D.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E.组织细胞>肺泡气>静脉血>呼出气47.正常人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之间的容量差等于:A.零 B.鼻咽通气量 C.残气量 D.肺泡无效腔 E.功能残气量48.通气/血流比值是指:A.肺活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B.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C.功能残气量与肺血流量之比 D.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E.每分最大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49.由于通气/血流比值异常以致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不充分时往往表现为:A.缺O2与CO2潴留都明显 B.O2潴留突出 C.CO2潴留不明显,缺O2明显D. CO2潴留突出 E.缺O2不明显,CO2潴留明显50.对于气体在肺部交换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肺泡气中O2向血液扩散 B.运动可加速肺部气体交换C.气体扩散速度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 D.呼吸膜的厚度与气体扩散速度成反比E.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有利于气体交换51.肺换气的动力是:A.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B. 气体分压运动产生的压力C. 大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D.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E.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分压差52.经过组织换气后:A. 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B. 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C. 动脉血中氧气含量增加D. 组织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E. 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53.关于O2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以结合的形式运输占98% B.O2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C.O2与血红蛋白结合或解离取决与氧分压的高低 D.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E.血红蛋白浓度低下的病人易出现紫绀54.对于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CO2以溶解的形式运输为主 B.在碳酸酐酶催化下,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二氧化碳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是CO2的结合运输形式E.在血浆中溶解的CO2 绝大部分扩散入红细胞内55.缺O2刺激呼吸运动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部位引起:A.抑制呼吸中枢 B.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转而兴奋呼吸中枢C.刺激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直接刺激呼吸中枢E.刺激主动脉弓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56.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最重要的因素是:A.O2 B.CO2 C.N2 D.H+ E.NaHCO357.对于调节呼吸的化学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 B.有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C.外周化学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D.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E.缺氧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均有兴奋作用58.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A.血液中的 H+B.血液中的CO2 C.脑脊液中的H+D.人脑脊液中的CO2 E. 脑脊液中Po2降低59.产生呼吸基本节律的中枢部位是:A.大脑皮层 B.延髓呼吸神经元 C.下丘脑呼吸中枢D.脑桥呼吸中枢 E.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60.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依赖于:A. 延髓和脑桥的活动B. 大脑皮层的活动C. 中脑与脑桥的活动D. 下丘脑与延髓的活动E. 延髓和脊髓的活动61.随意屏气的控制部位在:A.脊髓 B.丘脑 C.脑桥 D.延髓 E.大脑皮层62.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A.支气管平滑肌内B. 细支气管平滑肌内C. 肺毛细血管平滑肌内D. 肺泡壁内E. 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内63.下列变化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的是:A. 血中氧分压降低B. 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C.血中H+浓度增加D.脑脊液中氧分压降低 E.脑脊液中H+浓度减少64.血液Pco2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来实现的:A.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转而兴奋呼吸中枢 B.刺激脊髓肋间神经和膈肌神经元C.直接刺激呼吸肌 D.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E.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65.吸入气CO2浓度达7%时机体会出现:A.呼吸浅慢 B.呼吸无变化 C.呼吸浅快D.呼吸深快 E.呼吸困难伴有头痛头晕直至昏迷66.关于H+对呼吸的调节,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动脉血H+浓度增加,可使呼吸加深加快B.血液中H+易通过血脑屏障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C.血液中CO2 主要通过改变脑脊液H+兴奋呼吸D.脑脊液中的H+ 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E.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 的敏感性高于外周感受器67.血中氧气分压降低,导致呼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A. 肺牵张感受器B. 呼吸调整中枢C. 延髓呼吸中枢D. 外周化学感受器E. 中枢化学感受器68.在生理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A. 一定浓度二氧化碳B. 肺牵张感受器传入冲动C. 一定程度的缺氧D. 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E. 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和一定程度的缺氧呼吸50. E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