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八纲辨证
- 格式:ppt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77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讲义细目一:概述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意义: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
细目一:八纲一、表里: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表——皮肤、肌腠、经络。
里——气血、脏腑、骨髓。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二、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鉴别三、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四、阴阳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是辨别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
阴证: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转化、证候真假四个方面1.证候相兼:临床常见的八纲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2.证候错杂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可以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3.证候转化指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
证候的转化包括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4.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某些疾病在病情的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掩盖着病情的真象。
证候真假的内容主要包括寒热真假与虚实真假。
(1)寒热真假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或体征,即所谓真热假寒、真寒假热。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八纲辩证》细目一概述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病位的浅深,表里病邪的性质,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病证的类别,阴阳下列哪项不属于八纲辨证的内容A.病性寒热B.病变吉凶C.邪正盛衰D.病变类别E.病变部位『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八纲辨证包括:病位的浅深,表里;病邪的性质,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病证的类别,阴阳。
细目二表里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关于里证的特点,错误的是A.病情一般较重B.无表证特征证候C.都是急性起病D.病程一般较长E.以脏腑证候为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里证一般病程较长,起病较慢。
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证临床表现的是()A.恶寒发热B.头身疼痛C.鼻流清涕D.咽喉痒痛E.手足厥冷『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手足厥冷不属于表证临床表现。
细目三寒热1.寒证的临床表现寒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迟等。
2.热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下列各项,不属于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的是A.身热与身冷B.面赤与面白C.口渴与不渴D.舌苔黄与白E.头痛与不痛『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不包括头痛与不痛。
细目四虚实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1)表证的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1)寒证的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2)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1)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的方法和内容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过对人体各个方面机能的全面辨别来确定病因病性。
其方法是辨别八纲,具体内容包括:
1. 辨证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病位、病因、病性。
2. 区分寒热:寒热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病人的舌苔、脉象、汗出情况等方面来判断。
3. 津液辨证:津液是人体内部液体的总称,通过观察病人的口干、口渴、舌苔湿润、尿量等症状来辨证。
4. 气血辨证:中医认为气和血贯穿全身、是身体生命的物质基础,需要通过病人的脉象、面色、舌质等方面来辨证。
5. 脏腑辨证: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通过对病人肝、肺、心、脾、胃、肾等脏腑的辨证来确定病因、病位、病性。
6. 痰火辨证:痰火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需要通过病人的咳嗽、口干咽燥、舌苔黄腻等症状来辨证。
7. 动静辨证:动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面,需要通过病人的体态、行动、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区分。
8. 天地人和辨证:此项辨证是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人与天地、人与社会等方面的辨证,需要通过病人的生活环境、情绪状况等方面来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2第六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受,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表里具有相对以八纲为审3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4(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八纲辨证的名词解释八纲辨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
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伴随疾病状况来判断病情和诊断病名的过程。
而八纲辨证则是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于明确病证的性质、病因、病机,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八纲辨证的基础。
中医认为,病症的发生和发展与机体的阴阳平衡紊乱有关,而寒和热则是阴阳的表现。
寒热辨证的主要依据是患者的体温和症状表现。
寒证一般表现为寒战、畏寒、喜温及体温偏低;热证则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舌质红等。
通过辨明寒热性质,中医医师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寒证可用温热药物来温养阳气,而热证可用寒凉药物来清热解毒。
二、里外辨证:里外辨证指的是判断病灶的内外情况,以确定病证的归属。
中医追求“以脏腑为主,以经络为次”的原则,根据疾病是否累及脏腑和经络来判断病证的内外性质。
内证表现为脏腑功能的改变和脏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胸闷、呕吐等;外证则表现为经气与经脉的活动过程,如头痛、身体疼痛等。
里外辨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病灶的位置,从而更准确地确定治疗方案。
三、寒热虚实辨证:寒热虚实辨证是辨别疾病程度和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中医认为,病证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寒热虚实辨证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表现来判断病证的实虚程度。
实证表现为病情急剧、症状严重;虚证则表现为体质较弱、病情较缓。
寒热虚实辨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病情的轻重,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中的关键环节。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原理,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
阴阳辨证是通过对比病症中的阴阳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质和阶段。
阴证表现为阴寒、虚弱等症状;阳证则表现为阳热、亢进等症状。
阴阳辨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病的性质,以指导治疗的选择和调理的方法。
五、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八纲辨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有着内外之分,内脏受病时,其反应往往通过体表表现出来。
表证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表现为皮肤、头发等相应部位受到的影响;里证则是脏腑功能的变化和病理症状的体现。
第5章八纲辨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八纲辨证的概述二、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考纲要求①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②表里同病的类型和临床表现;③表里出入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复习要点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在外部位;里→在内部位。
1.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出的轻浅证候的证候是A.风寒表证 B.风热表证 C.暑邪夹湿表证 D.风寒夹湿表证【例2】2004·121X 下列那些是表证的典型症状A. 恶寒发热B. 鼻塞喷嚏C. 恶心呕吐D. 头身疼痛(2)里证外邪由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之中。
①表证与里证鉴别【例3】1992·24A 鉴别表证和里证的要点,下列哪一项最主要A. 脉浮或沉B. 舌苔黄或白C. 有无头身疼痛D. 有无恶寒发热E. 有无咳嗽咯痰【例4】1997·24A 辨别表证和里证首先应审查A. 寒热B. 头痛C. 腹痛D. 咳嗽E. 身痛【例5】2008·22A 下列关于表证与里证区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表证脉多浮,里证脉多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以恶寒为主,里证以发热为主 D.表证舌象变化不显,里证舌象多有变化【例6】2010·136X 表里辨证主要是辨别A.疾病的性质 B.病位的深浅 C.邪正的盛衰 D.外感与内伤【例7】1999·132X 表证、里证均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为A.头痛 B.鼻塞 C.咽痛 D.咳嗽2. 表里同病1.A2.AB3.D4.A5.C6.BD7.ACD(二)寒热辨证考纲要求①寒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②寒热转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③寒热错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④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复习要点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阴盛或阳虚→寒证,阳盛或阴虚→热证。
八纲辨证简表
"八纲辨证" 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个基本理论。
八纲分为表里、寒热、虚实、脉象等八个方面,通过对这八个方面的辨证,中医师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八纲辨证表格示例:患者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主诉: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脉象辨证:
五、舌象辨证:
六、情志辨证:
七、饮食辨证:
八、病程辨证:
初步诊断与治疗方案:
•初步诊断:
•治疗方案:
这是一个简单的八纲辨证表格,用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对八纲的初步辨证情况。
在实际中医诊疗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详细信息进行更为深入的八纲辨证。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表证分: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
(2)表证转归:表证→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3)里证成因分三类:①表证因外感邪气太盛或误治或失治,使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
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气血津液等受病。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
三、虚实证(1)虚证病因:①先天禀赋不足。
②后天失养两个原因,以后天失养多见,其中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房室过度等致病因素最为常见。
(2)实证病因:①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机体。
②因精神因素、劳逸、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机能失调,气机郁滞,产生火热、宿食、痰瘀、水湿等邪气停聚于体内。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寒之品使阳气逐渐耗伤。
+③年高体衰致阳气不足。
(2)阴虚证证候分析:阴虚证病因有四:①内伤杂病日久耗伤阴液。
+②实热证中热邪伤阴或气郁化火日久耗伤阴血。
+③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之品,耗伤阴液。
+④年高体衰而阴血亏虚。
(3)阳虚证的发展与演变:①阳虚证是气虚证演变发展来的,阳虚与气虚常常同时存在。
②阳虚证可以发展为亡阳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互根,阳虚损阴)。
③阳虚证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瘀血,水湿,痰饮停积而形成既有阳气亏虚,又有邪气盛实的证候。
(4)阴虚证的发展与演变:①阴虚可于气虚、阳虚同时存在而形成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阴阳互根,阴亏损阳)。
②阴虚进一步发展成亡阴证及动风证。
(5)阳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五、证候相兼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病变部位表现为有表又有里,而且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的原因有二类:一是外感病。
由表证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
二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它们之间排列组合而言,可见8种情况:①表里俱寒②表里俱热③表寒里热④表热里寒⑤表里俱实⑥表里俱虚⑦表(二)寒热错杂寒热错杂分为表里与上下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