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盘突出定位与症状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膨)出症的临床表现(1)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
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
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
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
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
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3)麻木及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
腰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可累及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
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4)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腰4、5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5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和伸趾肌瘫痪。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后,骶1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
(5)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6)脊柱姿势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等,产生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等。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发病人数的8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其发病约占总发病人数的98%。
其中,第4、5腰椎之间的椎间盘约占60%,第5腰椎与骶骨之间的椎间盘次之。
【病因病机】腰部有5个椎间盘,牢固地连结两个相邻的椎体。
每个椎间盘由3部分构成,椎间盘外周有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纤维软骨组织构成的纤维环,内有乳白色透明胶状体,富有弹性的髓核,其上、下面各有一薄层软骨板,为透明软骨构成,紧密附着于坚强的前纵韧带。
纤维环的后部最薄弱,较疏松地附着于薄弱的后纵韧带,在椎管腔前壁后纵韧带尤为薄弱。
髓核组织在幼年时呈半液体状态或胶胨样,随着年龄增大,其水分逐渐减少,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和无定型物质逐渐增多,以后髓核变成颗粒状和脆弱易碎的退行性组织,除胎儿时期外,椎间盘无血管供应,其营养主要依靠椎体血管和组织液渗透,故当椎体病变时,椎间盘不易被吸收消失。
椎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实现椎骨之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弹性很大,具有与气垫相仿的压缩、伸展作用,可吸收由各种原因产生的震荡力,亦可因压缩力不匀而向前、后、左、右倾斜。
腰部前屈时椎间盘前方承重,髓核后移;腰后伸时椎间盘后方负重,髓核前移。
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椎间盘不断地承受脊柱纵轴的挤压力和牵拉力。
(一)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的基本原因。
因年龄增长,椎间盘组织水分减少,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是造成椎间盘容易破裂的内因。
急性或慢性损伤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外因,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姿势不当或准备欠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猝倒时臀部着地等,腰部直接外伤引起本病者比较少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何海军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的定义,是因椎间盘的蜕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是腰腿疼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它的发病率与各种因素有关,占门诊下腰痛的 10-15% ,占骨科因腰腿痛住院的 25-40% 。
男女的发病率相差比较大,一般认为是 7~12 : 1 ,可能与和男性劳动强度大有关系。
发病年龄主要见于青壮年,其中 80% 以上分布与 20-40 岁之间。
它发病的部位可见于腰椎的各个节段,但以 L 4-5 最为多见,大概占 60% 左右。
L5-S1 占到 30-40% ,其它的分布在 L3-4 或者以上节段,其中同时两节突出者占 5-10% 。
二、历史回顾有史记载以来,人类就受到腰腿痛的烦扰。
在原始文化中将其归罪于魔鬼在作怪。
后来古希腊人认识到下腰痛症状系由疾病引起,并以休息和按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到公元 15 世纪才明确地描述了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到公元 18 世纪提出这种疼痛是由坐骨神经引起的。
三、解剖概要椎间盘的构成由上、下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三部分组成。
椎间盘占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其中腰部最大,颈部次之,胸部最小。
软骨终板上下各一,它的平均厚度大概是 1mm 。
作用主要是承受压力、保护椎体。
只要软骨终板保持完整,椎体不会因压力而产生吸收的现象,防止髓核突入椎体。
纤维环为纤维软骨组织,防止髓核向周围突出。
纤维环可以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由胶原纤维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组成。
纤维环的前部和两侧部分最厚,几乎等于后侧部分的 2 倍。
纤维环比较坚固,它紧密附着于软骨终板上,可以保持脊椎的稳定性。
髓核是脊索残余的组织,黑白色,它的水份含量可以占髓核总量的 75-90% 。
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物质逐渐被软骨组织所替代,各种成份组结合使髓核形成立体网状角状结构。
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以变成扁平。
纤维环与软骨板将髓核限制在球形腔内。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导致椎间盘的软骨质突出到椎管内,压迫或刺激脊髓或神经根而引起症状。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在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观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在16排CT下的临床观察内容。
1. 椎间盘突出的定位:通过16排CT扫描,可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
椎间盘突出可分为中央型、侧方型和滑脱型等不同类型,CT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受累椎间盘的突出形态,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
2. 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形态:CT图像可以准确测量突出部分的大小和形态。
通过测量突出部分的横径、纵径和高度,可以评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
还可以观察突出部分的形态,如圆形、半圆形或条状等,并结合其他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根压迫。
3. 神经根的受压情况:C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神经根被突出椎间盘压迫的情况。
在CT 图像上观察神经根的走向和突出部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神经根是否受到压迫和影响。
还可通过观察神经根的形态和密度变化,来评估神经根受损的程度。
4. 相邻椎间盘和脊椎的变化:CT图像还可以显示相邻椎间盘和脊椎的变化情况。
椎间盘突出可能导致相邻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赘形成和骨质增生等,这些变化也可以通过CT 图像进行观察和评估。
还可以观察脊椎的弯曲情况和椎体的骨质疏松程度,以了解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病名,准确的讲,应该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症”,中医学中属于腰痛范畴。
痹症范畴由于各种原因(如扭伤、劳损等)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后或后外侧脱出,产生腰腿痛等综合症候群,称之为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简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该症多发于中青年人,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盘多见,腰5骶1椎间盘次之,有时上下两个椎间盘同时发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软骨盘突出等等。
本病是常见的腰腿痛病之一,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重者可致人丧失工作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因此,在本病早期就须及时治疗,这样不仅减少病人痛苦,而且疗效多佳。
椎间盘的生理作用腰椎间盘与颈段、胸段椎间盘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躯干重量,联系肢体,保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时,腰椎间盘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具体的功能如下:(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随椎体的发育,椎间盘增长,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长度。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4)缓冲作用。
①由于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扁平,使加于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纤维环及软骨板各方向传递;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
(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椎间孔的大小是神经根直径的3~10倍。
(7)维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生理性前凸曲线。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症状是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由于腰部是人体活动的枢纽,承受了很大的挤压和扭转应力,故腰部的椎间盘最易发生变性破裂,在轻微的腰扭伤或感受风寒湿外邪等外因的作用下,发生椎间盘突出,约有一半的病人表现为先腰痛后腿痛,约有1/3的病人为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其他有少部分病人则先出现腿痛后出现腰背痛。
先有腰背痛的患者,疼痛时间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
部位多在下腰背和腰骶部。
这类疼痛的感觉部位较深,表现为起病缓慢,且定位不准确的腰背部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约有98%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有腿痛的症状。
其疼痛的部位与性质,因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这一类患者多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的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痛,多数病人疼痛沿臀部到大腿后面或外侧及小腿外侧至足跟或足趾,个别病人疼痛可始于小腿或外踝。
疼痛的范围与神经根接触突出的椎间盘多少有关。
半数病人可因咳嗽、打喷嚏或腹部用力而导致下肢疼痛加重。
病人在早期可有下肢疼痛过敏,病程较久或神经根受压较重者,有下肢麻木或感觉迟钝。
对于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症状多表现于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中央型椎间盘巨大突出患者,可发生大小便异常或失禁、马鞍区麻木,严重者可出现足下垂。
有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因其腰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表现出下肢发凉,有的还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水肿。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体征包括腰部肌肉痉挛、保护性的腰椎侧弯、腰椎活动受限(以前屈为主)、椎旁压痛、直腿抬高受限等。
另外,上腰椎间盘突出发病较少,发病多以腰部疼痛和大腿疼痛明显。
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患者突然出现会阴部剧烈疼痛,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或下肢活动无力突然加重,即为马尾神经综合症,应立即就诊,急症手术,但术后效果多不满意。
2、查体腰部向一侧弯曲,腰椎的生理曲度减小(俗称"板腰"),腰部多有明显的压痛点或叩痛点(可伴同一侧下肢放射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临床表现1.腰痛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
2.下肢放射痛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马尾神经症状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
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体征1.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
2.腰部活动受限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3.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间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阳性。
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
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1cm处,可出现沿坐骨神经放射痛。
约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神经系统表现1.感觉障碍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
阳性率达80%以上。
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
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肌力下降70%~75%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脊柱多发疾病之一,通常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的。
临床表现主要是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或皮肤感觉异常,体格检查发现相应神经根节段支配肌肉的下降,严重则有与脊髓受压相应的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人群为25~50岁青壮年,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常常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就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型方法进行综述。
1.发病机制常见引起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椎间盘退变、积累性损伤、妊娠、遗传、发育异常等原因。
这些原因可能引起椎间盘的变形,导致椎间盘突出。
但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还未能明确,目前主要的观点有机械力学学说、基质金属蛋白学说、免疫炎症学说等。
1.1 机械力学学说是目前最为广泛认可的原理。
正常的椎间盘组织富有弹性,能缓冲脊柱各个方向运动产生的应力。
其通常与周围组织协同运动,共同维持脊柱的日常运动。
长期弯腰等不良姿势,可能会导致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不平衡,椎间组织损伤,纤维环破裂,髓核被挤出。
Lotz JC等[1]指出椎间盘受到的压力超出自身调节范围,长期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和突出。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蛋白水解酶,其家族包括MMP-1、MMP-2等。
通常以无活性酶原的形式存在于椎间盘组织中。
MMPs上有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结合后能发生一连串级联放大效应,变成有活性的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这可能是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重要因素之一[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s)是一类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受到细多种内因子的作用。
TIMP可以调节MMPs在椎间盘组织中的含量,因此间接参加了椎间盘组织的退变、突出的过程。
二者互相调节,共同导致椎间盘的退变[3]。
1.3 免疫炎症学说Naylor等[4]在1975年提出椎间盘的退变、突出的椎间盘与免疫炎性反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康复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L4-L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多个腰椎间盘同时发病者仅占15%-22%。
【诊断要点】1.症状大多数患者具有腰扭伤和/或腰痛病史,以后腰痛可缓解,而下肢痛明显,或两者同时存在。
腹压增高时下肢痛加剧,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卧床不起、翻身困难。
较多患者疼痛可反复发作,并伴随发作次数的增加而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且发作间隔时间缩短。
同时可伴有小腿麻木感。
突出物大且为中央型时可出现双侧下肢痛。
2.体征(1)腰椎曲度异常:表现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或有侧弯畸形。
反侧凸的强制动作加重下肢痛症状。
(2)腰部活动受限:前屈或向患侧侧屈活动明显受限,强制活动时可加重疼痛症状。
(3)压痛与放射痛:深压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体棘突旁时,局部有明显疼痛并可伴有放射性痛。
(4)直腿抬高试验和/或加强试验阳性:直腿抬高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疼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5)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提示L2-4神经张力增加。
(6)运动和感觉异常: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低,足踇背伸肌力减弱;病程较长者,常有足背肌萎缩;股神经受累时,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
皮肤感觉在初期为感觉过敏,以后为迟钝或消失。
改变区域与受累神经根相关。
(7)腱反射改变:L5-S1神经根受压时,跟腱反射迟钝或消失;L3-4神经根受压时,膝反射迟钝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腰椎生理曲度消失,腰椎侧弯。
部分患者可见某一或更多节段腰椎间隙前窄后宽。
大多数患者伴有脊柱退行性改变。
同时可除外局部结核、肿瘤等导致腰骶神经痛的骨病。
(2)CT:可见椎间盘髓核向后、侧方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过程是一个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全面综合分析之后,得出诊断结沦的过程.因此,详细地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合理地选择运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认识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和最后确定诊断是缺一不可的.⑴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⑴颈椎间盘突出症①在颈部酸胀不适等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有与外伤有关的突然发病,症状较重的持续神经刺激症状.②有颈髓或颈脊神经根压迫引起的上肢无力、疼痛、麻木、肌萎缩等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体征。
③颈肩部压痛明显。
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异性试验阳性,如颈椎挤压试验和颈脊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等。
但在髓核组织脱出游离时,颈椎挤压试验可为阴性或弱阳性。
⑤有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CT、MRI、脊髓造影等影像学异常表现⑵腰椎间盘突出症①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的腰腿痛,腿痛明显重于腰痛。
疼痛部位沿神经支配区域向远侧乃至趾端放射.②下肢皮肤感觉退减、麻木症状与神经支配区域相符合。
③下肢运动无力和(或)肌肉萎缩。
④受压迫神经报所支配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高位突出压迫脊髓者表现为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⑤突出平面棘突旁和神经走行区域有明显压痛。
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异性试验阳性,如直腿抬高试验,踇耻背伸、跖屈试验等。
⑦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阳性征象,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
以上所述可归纳为两条:一条是有典型的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第二条是CT扫描或脊髓造影、磁共振成像有明确的椎间盘突出征象,并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⑵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组独立的疾病,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并不少见。
其发病机制为正常椎间盘在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外力作用发生纤维环甚至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
突出的椎间盘若压迫脊髓的前正中部,临床表现为自下肢而后上肢的感觉及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当突出物压迫脊髓的前角时,常表现为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后外侧型突出常压迫该侧神经根及脊髓,表现为上肢神经受压症状,受压侧平面以下出现锥体束征,对侧出现感觉障碍,即Browm-Sequard综合征。
颈椎间盘突出症以颈5-6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间盘突出症的44.6%,其次为颈4-5间盘,颈6-7和颈3-4间盘偶可发病。
颈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常为中央型和后外侧型两个类型:⒈中央型突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①依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出现或轻或重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完全瘫痪。
②四肢感觉减退或消失。
③大小便失控。
④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⒉后外侧型突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①一侧颈后部沿肩胛区及枕部的放射性疼痛和活动受限。
②一侧上肢疼痛、麻木。
③下颈部和肩胛区有压痛。
④头向患侧后仰并在头顶加压时,可引起颈肩部、手臂部的疼痛和放射痛。
⑤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力减退。
⒊中央型突出椎间盘的定位颈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压迫脊髓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伴大小便异常,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减退或消失,依突出平面高低而异⒋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的定位后外侧型突出以单侧神经根性放射性痛为主,伴有麻本,具体定位以突出平面而异。
①颈1-颈2脊神经分别从环椎与枕骨及环椎与枢椎的缝隙中穿出椎骨.颈1神经沿动脉沟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头后大、小直肌和上下斜肌4块肌肉。
颈1神经受累时,头的后仰及侧斜功能发生障碍。
颈2神经分为升支、降生和枕大神经3支,前2支分布于头下斜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枕大神经分布于颈、枕部至冠状缝的头皮。
受累时.头的后仰及侧转力减弱或消失,颈部、枕部至头顶部感觉麻木.因环椎与枕骨、环椎与枢椎齿状突之间以关节形式连接.并无椎间盘,所以颈1-2神经功能障碍并不考虑椎间盘突出的原因。
但了解其分布及功能对鉴别颈3以下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价值。
②颈2—3椎间盘突出:压迫颈3神经根,颈3神经的内支为参与支配颈部肌群的运动神经,外支为分布于枕部外侧的感觉神经。
受累时,颈部的肌肉活动无力,颈枕部外侧至耳部有放射性疼痛及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③颈3—4椎间盘突出:压迫颈4神经根,出现颈后部至枕外粗隆周围的疼痛及麻木感,并沿肩胛部及上臂外侧放射。
颈项肌及冈上肌运动无力或减弱。
④颈4一5椎间盘突出:压迫颈5神经根,主要反应在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后期可出现三角肌肌力减退。
其次是颈s神经参与支配的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肱桡肌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表现为颈后部至肩部三角肌区的放射性疼痛和麻木,并可向前臂外侧至虎口部放射;屈臂、上举无力及肱二头肌反射早期亢进,晚期减弱等⑤颈5—6椎间盘突出:压迫颈6神经根。
主要为肱二头肌、桡侧伸腕肌及前臂旋转肌群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为肩部和肩胛内侧及前臂桡侧至大拇指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大拇指和示指伸屈无力,以及桡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⑥颈6-7椎间盘突出:压迫颈7神经根,表现为患侧肩胛内侧及胸部疼痛,并向前臂掌侧的远端至中指放射,且伴有中指的麻木,尺侧伸腕肌、肱三头肌以及桡侧屈腕肌的肌力减退.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⑦颈7~胸1椎间盘突出:压迫颈8神经根,主要表现为患侧前臂尺侧向下至小伍际肌、小拇指、无名指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的屈指浅肌和深肌运动障碍引起的手握力减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1.腰1-3椎间盘突出胸12至腰3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突出称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较少见,压迫腰1-3神经组成的闭孔神经和股神经等,由于腰1-3脊神经多无齐各自特殊的体征,常共同支配髂腰肌或与腰4神经共同支配股内收肌群及股四头肌。
(1)受压时出现的感觉障碍①腰1神经受压时腹股沟部至膝部的上1/3斜形带状区域疼痛和麻木。
②腰2神经受压时,大腿中前部1/3斜形带状区域疼痛和麻木。
③腰3神经受压时,大腿下前部1/3斜形带状区域疼痛和麻木。
(2)运动障碍表现①髂腰肌受累引起的髋关节前屈无力。
②由腰2—4三节脊神经支配的股内收肌群受累时,髋关节从外展位内收时运动无力。
③由腰2-4三节脊神经纤维组成的支配股四头肌的股神经受累时,表现为股四头肌萎缩,伸膝无力,膝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2.腰3-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患者有背部、腰骶部及大腿外侧、小腿和足内侧的疼痛和麻木感。
足背伸及内翻运动无力。
因腰4神经参与支配股四头肌,故亦可出现股四头肌运动无力、仲膝上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和体征3.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
只要累及胫前肌和伸趾肌,常有腰背部、腰骶部疼痛,并向大腿、小腿后外侧至足背足趾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以及踇趾背伸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足下垂改变4.腰5一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感觉障碍表现为腰背部、骶尾部、臀部疼痛,并有向大腿,小腿的后外侧至足底部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感。
运动障碍主要为腓骨长肌、短肌同时受累引起的足部外翻肌力减弱或丧失,以及小腿三头肌受累引起的踝关节、足及踇趾跖屈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和体征以上为偏侧型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时,不论那个节段的突出,都可引起双侧下肢的疼痛和麻木。
腰4~5及腰5一骶1马尾神经受压可引起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疼痛、足底及会阴部麻木,膀胱和直肠括约肌无力或麻痹造成的排便无力或失禁。
跟腱反射及提肛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和体征,个别男性患者还可出现性欲减退及阳痿症状。
但在少数情况下,患者因椎间盘突出部位偏外,并沿韧带下向上移位,故压迫的不是下位神经,而是同间隙的上位神经根,如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腰4神经症状与影像学检查不符,定位时应注意鉴别。
另外,腰3-4、腰5一骶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常保持一种特有的体位,即不自觉的直腰、屈髋,屈膝,前者以减轻髓核后突的压力,后者以降低坐骨神经的张力,这样可使疼痛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症状表现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不同,症状也会有所不同1、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股神经时,就引起患者有腹股沟和大腿前侧疼痛不适、感觉异常等症状。
2、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闭孔神经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疼痛和麻木,如臀部深层等部位的疼痛或麻木。
3、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时,会引起下肢的放射性疼痛,疼痛会沿着腰部、臀部向足部放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行走和站立,使患者备受折磨。
4、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时,会引起马尾神经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小便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不仅使患者自身受累,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神经根损害(nerve root lesions)1.颈神经根损害:一侧颈神经损害时,可以出现同侧枕、颈、肩及上肢等区域各种类型的感觉障碍,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根痛、放射痛,若为单神经根损害,感觉障碍区则局限,对应关系数:枕部为颈2、颈部为颈3、肩部为颈4。
颈5--8的根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同相应的臂丛神经麻痹。
有无根痛是其主要鉴别点。
2.胸神经根损害:胸神经根损害时,其节段性表现最为明显,呈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过敏或感觉过度,伴针刺样痛、烧灼痛、疼痛沿肋间神经放射。
单神经根损害的感觉减退不明显或比实际界限小的多;多神经根损害,感觉障碍的上、下界要比实际损害低或高1—2个节段。
神经根损害与胸、腹部感觉障碍的节段性分布关系为:胸2:第一肋间皮表,胸4:乳线,胸7:肋弓下缘,胸10:脐水平,腰①:腹股沟。
3.腰神经根损害(lumbus nerve root lesions):(1)腰3神经损害:仅在大腿外侧及前面出现感觉减退或者过敏,疼痛从臂部后面放射到股骨粗隆,大腿前、外侧、股骨下端及内踝部,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腰4神经根损害:臀部外侧,股骨外上至膝关节前面,小腿前内侧至足的内面出现感觉障碍,且以下段明显,疼痛沿此分布区自臀部向足弓放射,同时伴有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麻痹。
(3)腰5神经根损害:小腿外侧、足跟背面、拇趾背面及外侧感觉减退,疼痛自臂后经大腿、膝关节、小腿外侧斜向足背放射至拇趾。
(4)腰4~5神经根损害:除有腰4和腰5神经根损害的各自表现外,尤为小腿外侧面至足背的感觉障碍突出,伴有足趾背屈障碍,尤以拇趾背屈障碍为著。
4.骶神经根损害:(1)骶1神经根损害:大腿后外侧、小腿后部至足外侧面出现感觉障碍,疼痛自臀部后面沿其神经分布区放射至小趾。
(2)腰5骶1神经根联合损害;小腿前后及外侧至足底部全部出现感觉障碍,疼痛自臀后放射至相应区域,伴小腿三头肌、屈跖肌麻痹,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5.马尾神经根损害:马尾神经根损害时,可以表现为腰2以下各种神经损害症状。
全马尾损害时,感觉障碍分界清楚,上界前为腹股沟,后为髂骨上端的水平线,在此以下,臀部、会阴及下肢全部出现感觉障碍,伴有自发痛(电击痛)、会阴有异常感觉并向下肢放射,常有痛性感觉迟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