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7.67 KB
- 文档页数: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2.1 促进经济发展2.2 增加社会财富2.3 优化生产方式2.4 提高企业竞争力2.5 促进减少贫富差距三、案例分析3.1 现代农业的发展3.2 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3.3 机器人产业的崛起3.4 工业4.0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3.5 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围绕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概念和背景介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对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深入分析,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2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特定物品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额外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相对于绝对剩余价值而言,即相对于工作时间的延长而言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因此在相同的工时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
其次是通过剥削工人来延长劳动时间,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1.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分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即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基于物理工具和劳动力的机械化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来降低商品生产所需的工时。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现实意义作者:吕忠林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2期摘要:剩余价值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所有学说创作的最主要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成长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极为显著的品质与特点,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本文通过了解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内容,着重探究其现实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市场经济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01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同时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同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并为其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陈述,使工人阶级与资產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对立更为显著。
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中涉及到的生产劳动始终处于较为异化的状态,劳动力本身是活着的人身体中体力与智力的总和,而剩余价值则是劳动力商品最终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会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劳动力这个对于市场来说较为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在进入整个生产劳动过程之后,则需要耗费体力与智力进行消费,最终将其凝结为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为这些雇佣而来的工人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直接决定劳动力生产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费用,而劳动力耗费的体力与智力凝结成的商品价值,与工人在进行创造过程中的劳动力价值,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额的,这份差额便被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能够无偿占有的工人利用剩余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它不但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与决策的根本,也是其能够获得利润的基础,显著表现出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
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中,资本家通过长期对工人的剥削,获得更高的利润收益,同时通过雇佣工人消耗自己的智力与体力,从而形成更高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带来更高的利润收益。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分析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技术进步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和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对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脉动和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劳动力剩余价值、技术进步、现实意义、经济发展、启示1. 引言1.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认为,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这一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分析劳动力剥削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剥削现象,引起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指导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当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
2. 正文2.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而获取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内容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品质也是时期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路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能够结合生产关系对分派关系做出解释的学说仍然不失其庞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市场经济公有制现实意义按照过去的理解咱们通常把剩余价值看做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份价值它表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这种理解实际上并无全面反映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多角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咱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
这就需要咱们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给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时期的新内涵。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本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
剩余价值理论以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进程进行消费花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花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表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进程就是劳动进程与价值增值进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以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增强对工人的剥削所利用的方式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
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
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
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
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协作;分工;大生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一般有两种,即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成为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与其他新的学说一样,它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即古典经济学对剩余价值学说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建立了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在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
所以,他们所研究的实际上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继续了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研究。
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他就做好了两方面的工作,使得他能够准确地抓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及其实现过程。
具体说来,一方面,马克思把研究置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已经得到深入研究,从而工作日、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均已得到充分阐释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他科学地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进而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剩余价值本身的生产,而不是利润、地租等的生产。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势时,曾做出几个假定:一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一致,而劳动力商品价格不低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甚至有时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二是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可以发生变化,而这些生活资料的数量保持不变;三是撇开了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教育和发展费用。
把马克思的三个假定加以综合考虑可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史中,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变化趋势,并非是简单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
除了劳动生产率这个因素外,劳动强度、历史与道德的因素以及教育和发展费用的增加等都会引起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不断上升。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他把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
工作日的第一阶段,工人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马克思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工作日的第二阶段,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劳动的时间,这段时间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马克思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2、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
此时资本家要提高剥削程度,就转而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缩短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使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说到:“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①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途径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
工作日中,扣除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剩下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不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侵占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这并不能真正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将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同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提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随之降低了。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只有与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才能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
”①而劳动力全部价值的降低,要靠工人所必需的整个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才能实现。
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不能长久保持。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必然迫使他的竞争对手们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三个方面:协作、分工、大工业。
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
”①协作、分工、大工业这些劳动过程发展的阶段,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增加对劳动者剥削的三种方法。
(1)协作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
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协作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称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
这是个别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必然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正由于劳动者的联合是由资本造就的,一切由联合而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也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种虚伪的表象就这样产生了。
当然,不否认,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和资本的存在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它的作用与在以前生产方式中的作用有着根本的不同。
马克思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
”①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劳动者联合在一起共同劳动,是以资本集中在私人手里为前提的。
不建立起资本家对大量工人的雇佣劳动制度,这种新的生产力就不可能产生。
这里表现出一定的生产关系是新生产力得以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这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这种新的生产力要求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一定的集中,和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但随着协作的发展、规模的增大,资本支配劳动又发展成为劳动过程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为,共同的劳动有必要有一个集中的指导,以使全体劳动者互相协调。
这是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抓住这一点,说明资本和资本家存在的必要性、永恒性。
这只看到了一般,忘记了特殊性。
若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这种指导不只是由社会劳动过程引起的,同时它还由于为了榨取劳动者引起的,所以,资本的指导是建立在对抗性的基础上,这种指导表现为资本家的个人无上的权力,对劳动者的无限的统治。
(2)分工是有助于生产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个因素。
分工是协作的基础,在协作整体中的有效分工,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这种分工的原则,使生产的各个阶段孤立了起来,使各种操作的局部职能独立起来,成了工人的专门职能。
“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以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
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①协作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称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
这是个别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必然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以分工为基础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中占有独立的重要地位。
工场手工业是一种企业内部分工,当时这种分工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的杠杆,从而也是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
劳动的专门化还带来一种结果,就是劳动工具也不断完善,使之更有效。
马克思说:“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
”这些都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它显示出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
局部工人和他使用的专门工具是工场手工业这种生产组织的基本要素。
(3)大工业是影响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三个因素。
在当今高度发达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资料的变革则无疑更多地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
正是由于机器和大工业广泛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
由于劳动手段采用了机器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就使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纯粹的经验。
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同样又引起了社会劳动组织的变化。
这种“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从手工劳动转变到大机器生产,在经济史称作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改变着劳动过程,并表现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断增长上,这一产业革命就是这一章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这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在理论上概括了这一革命的过程和它产生的后果。
在这里非常清楚地看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如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怎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发展,揭示了在这种发展的基础上,阶级矛盾如何发展着。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不是为了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使商品更便宜,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经济界限。
“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末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可是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
由于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值。
因此,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
”①马克思揭露了由于机器的使用,工厂开始使用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痛斥那些资本主义辩护士们宣扬所谓的劳动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滥调。
机器的使用还导致延长工作日的强烈刺激和劳动强度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