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护理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
(一)补液的护理
(二)药物治疗的护理:微生态制剂如果是活菌制剂,服用时应与口服抗生素间隔至少1小时以上。
(三)密切观察病情
1.监测生命体征。
2.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及量,正确收集粪便送检。
3.观察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或嗜睡等。
4.观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见前文临床表现。
(四)合理喂养
(五)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对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应进行消化道隔离。
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对患儿的食具、玩具、衣物、被服、尿布等要进行消毒处理。
(六)维持皮肤的完整性
1.原则是要保持臀部及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干爽。
2.臀红的护理
(1)保持皮肤干燥。
(2)局部用红外线灯或鹅颈灯照射。
(3)臀部烤灯后,酌情涂以润肤油类或药膏。
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经验婴幼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作为护士,我们要掌握婴幼儿腹泻的护理知识,及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一、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和症状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包括感染性腹泻、食物过敏、消化不良、药物反应等。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
二、婴幼儿腹泻的护理措施1.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腹泻会导致孩子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要保持孩子的水电解质平衡。
护士可以给孩子口服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等,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
同时,护士还要监测孩子的尿量和体重变化,及时调整补液量。
2.控制腹泻腹泻会导致孩子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要控制腹泻。
护士可以给孩子口服止泻药,如鸦胆子、橄榄油等。
同时,护士还要观察孩子的腹泻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
3.保持皮肤清洁腹泻会导致孩子的皮肤发生红疹、湿疹等皮肤病变,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
护士可以给孩子用温水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涤剂。
同时,护士还要定期更换孩子的尿布,避免尿布湿润时间过长。
4.饮食调理腹泻期间,孩子的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要进行饮食调理。
护士可以给孩子喝稀饭、粥类食物,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同时,护士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量和质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5.心理护理腹泻期间,孩子会感到不适和疼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护士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歌、玩游戏等,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轻不适和疼痛。
同时,护士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三、婴幼儿腹泻的预防措施1.保持卫生腹泻的主要病因是感染,因此要保持卫生。
护士可以教育家长注意手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避免食物污染和交叉感染。
2.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腹泻。
护士可以教育家长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多或过少。
3.及时接种疫苗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腹泻。
『腹泻』方--抗生素引起的腹泻怎么护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应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非肠道寄生菌的大量增生繁殖而造成的腹泻 ,接病情程度不同 ,包括单纯性腹泻、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
6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的发病率最高。
病人腹泻的出现一般在用抗生素后 5~7天后 ,腹泻一般每天多于 4次 ,有的病人可多达十几次。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
因此,做好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人的护理对纠正腹泻,病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人的家庭护理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合理使用抗生素 ,增强免疫功能 :发生抗生素性腹泻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抗生素,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病人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后应及时就医,停用或调整抗生素。
为保护机体的正常菌群尤其是厌氧菌 ,可给予口服生物制剂。
2.有效洗手 :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注意消毒隔离 ,防止从环境和其他人员获得细菌而引起交叉感染,家庭人员在护理病人前应认真洗手,避免把细菌传给病人。
必要时可戴一次性手套。
3.病人肛周皮肤的护理:腹泻常造成患者肛周皮肤的损害。
呈现淹红、湿疹、糜烂和溃疡。
腹泻的程度不同使肛周皮肤损害不同,护理中应做到勤、软、蘸、涂、烤、防。
“勤”是指要勤洗 ,不管腹泻多少次 ,每次均应用温水清洗或直接用消毒湿纸巾清理。
“软”是指清洗肛门周围的皮肤的用物应选择质地柔软的纸巾或毛巾。
“蘸”是指在清洗的过程中要蘸洗,切忌不能象正常人那样用力擦,过多的机械摩擦可以加速肛周皮肤的损害。
“涂”是指每次清洗后要在肛周皮肤处涂少许防湿乳剂如:凡士林、氧化锌软膏、抗生素软膏或者香油。
“烤”是指当发现肛周皮肤发红时可用红外线烤灯照射 ,每日4次 ,每次 10min。
“防”是指每次处理完毕应使用纸尿裤或卫生巾兜住臀部。
4.注意饮食卫生 :应给病人进食予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过敏性、高渗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
每日口服富含乳酸杆菌的新鲜酸奶可促进恢复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疗及预防专家共
识(2023年版)
背景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已成为最常见的抗生素不良反应之一,尤其在儿童中更加常见。
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是减轻病症、优化治疗和个体化药学的重要步骤。
因此,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针对儿童AAD的最新诊疗及预防方法。
诊断
1. AAD的诊断应基于儿童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且未出现其他病因的情况下做出。
2. 对于轻度腹泻儿童,临床医生可以观察治疗。
对于中度腹泻儿童,建议口服补液盐。
对于重度腹泻儿童,应立即住院治疗。
3. 对于病情复杂且症状持续的儿童,建议进一步进行肠道病原学检测。
预防
1. 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指南,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2. 不推荐原则性使用预防性益生菌或益生元以预防儿童AAD 的发生。
3. 鼓励适度增加有益菌群,可以通过饮食或制剂膳食补充。
4. 慎重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
结论
本专家共识提供了诊断和治疗儿童AAD的最新建议,并提出了预防策略,旨在保护儿童生命安全和健康。
需要临床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儿童AAD的发生率和危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摘要:抗生素是儿科治疗中常见的一类药物,但是许多患儿会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分析,针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策略进行调研。
研究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引起因素很多,具体与患儿的体重还有年龄以及应用药物抗菌药物的数量和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等都都相关,但是与患儿的性别无关。
如果患儿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以针对患儿腹泻具体情况采取补液、蒙脱石散、益生菌等对症辅助治疗。
经过治疗之后,这类腹泻可以在3-8天左右治愈。
1.概念分析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英文简称为ADD,它指的是患儿在起初并没有腹泻症状,但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药物的3-5天后,大便次数大余每日三次,并且大便性状呈现水样、稀样等改变,验大便常规中未发现细菌,只有少量或者无白细胞。
ADD的具体临床表现,就是大便次数变多,大便的性状呈现变化,部分患儿出现了恶心、发热、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ADD发生的时间多在服用抗生素药物3-7天后发生,经过积极干预治疗后,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效果。
1.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2.1与患儿体重和年龄有关调研数据表明,儿科患儿发生ADD与患儿的体重和年龄都有关系。
随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抗生素治疗幼儿进行统计,小于一周岁的婴儿,发生ADD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十二,1-3岁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六左右,而3岁以上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二左右。
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ADD的可能性越大,体重过胖或者体重轻的婴幼儿,发生ADD的概率也会比较高。
这是由于小月龄的患儿或者体重小的患儿,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低和肠胃功能也不够完善,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容易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引起ADD。
2.2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数量、时长有关目前,使用抗生素引起ADD比较常见的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药物等。
运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时长一般3-12天不等,出现ADD症状一般在服用抗生素药物后的3天左右出现。
婴儿腹泻护理要点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便便稀水或呈糊状,并伴有腹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对于婴儿腹泻的护理,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以保证婴儿的身体健康。
1. 维持水分补给:腹泻会导致婴儿体内水分丧失过多,因此水分补给尤为重要。
可选择适量的口服补液溶液给婴儿,为其提供足够的水分,防止脱水。
如果婴儿呕吐或口服困难,可以尝试使用口服葡萄糖盐溶液或补液盐散混合后滴入口中。
2. 注意饮食调理:腹泻期间,婴儿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应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汤等。
同时,应避免给婴儿食用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在腹泻好转后逐渐添加其他食物,但仍需避免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3.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腹泻时,婴儿可能会出现红臀疹等皮肤问题。
为了避免细菌感染,家长应定期更换婴儿的纸尿裤,并在更换时仔细清洁臀部。
可以使用温水洗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纸巾擦拭。
4. 注意细菌感染的防护:腹泻可能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为了避免细菌感染传播,家长应加强婴儿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喂食、更换纸尿裤之前和之后。
同时,家长应尽量减少婴儿与其他病患儿、病菌传播源的接触。
5. 密切观察婴儿的症状变化:腹泻过程中,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症状变化,特别是是否有脱水的表现。
脱水症状包括口渴、嘴唇干燥、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
如婴儿出现明显脱水症状,应尽快就医。
6. 避免过度用药:腹泻通常是因病毒感染引起,而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没有医生指导下,家长应避免给婴儿滥用抗生素或其他不合适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婴儿的免疫系统。
7. 密切关注婴儿的体温:腹泻可能伴有发热,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婴儿的体温变化。
如婴儿体温超过38°C,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通过以上几个要点的护理,家长可以帮助婴儿有效应对腹泻症状,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方法:对100例本院新生儿科2005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婴幼儿患者进行微生态治疗(整肠生:0.5 g,3次/天;妈咪爱散剂,每次1/3袋,1日3次)并配合专科护理。
结果:痊愈69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
结论:微生态治疗具有改善黏膜表面的微生态平衡,调节免疫等功能,从而有效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关键词】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微生态疗法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的腹泻。
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分为抗生素相关性单纯腹泻、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PMC)、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结肠炎(AAHC)。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AAD日益增多,已占药物性腹泻的25%[1]。
由于婴幼儿所特有的免疫特点和解剖生理特点,对病原的易感性和感染后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加上病原学诊断的滞后性和假阴性存在从而更易导致AAD。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最迅速阶段,腹泻直接影响他们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生长发育。
由于腹泻损失大量水分及电解质,还会引起婴幼儿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代谢紊乱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采用综合治疗配合专科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稀便或水样便,少数为黏液脓血样便,部分患儿合并水电解质紊乱,白色念珠菌性口腔炎。
腹泻症状出现于抗生素使用后3~7天,平均5天;腹泻持续时间3~12天,平均7天。
患者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增多。
大便培养主要为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大便检查球/杆比例失调。
2 治疗2.1 停药:立即停用或改用其他AAD危险性小的抗生素,轻型患者一般在停用相关抗生素后很快恢复。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指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与平时排便次数相比)和/或粪便的性状改变(不消化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以6个月到2岁发病率高.病因:自身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水的耐受力差,易发生体液紊乱.3、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可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二者多见,尤其是病毒,最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2.肠道外感染.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非感染因素:1. 饮食因素:人工喂养,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丧失. 2.气候因素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达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天大便可达10余次以上,每次量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2﹚全身中毒症状:轻型腹泻患儿偶有低热,中、重型腹泻患儿有发热,精神萎靡或烦燥不安、意识朦胧甚至昏迷等。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1)脱水:主要为口渴、眼窝及前囟凹陷、眼泪及尿量减少、黏膜及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减弱、烦躁、嗜睡甚至昏迷休克等。
主要护理诊断1.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有关。
•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6焦虑与陌生环境及家长担心患儿病情有关7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饮食卫生及腹泻患儿相关护理知识护理-措施一、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致胃肠紊乱有关1评估可能引起腹泻的因素。
2观察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及量,并收集送检3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抗生素对儿童腹泻感染的治疗指南科学用药缓解症状抗生素对儿童腹泻感染的治疗指南:科学用药缓解症状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情况下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抗生素的使用成为治疗的一种选择。
然而,抗生素的使用需要科学指导,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在儿童腹泻感染中的治疗指南,以及如何科学用药来缓解症状。
一、抗生素的哪些情况下适用于儿童腹泻感染?1. 细菌感染明确的情况下:在细菌感染明确的情况下,抗生素的使用是合理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病原菌培养和鉴定,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重症或高危儿童:对于重症或高危儿童,如免疫功能低下、年龄较小或合并其他疾病的儿童,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帮助减少感染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
3. 感染症状明显加重:在感染症状明显加重的情况下,考虑使用抗生素以缓解病情恶化。
但是,必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二、不适用抗生素的情况1. 病毒感染:由病毒引起的腹泻,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不仅无法治疗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因此,应避免滥用抗生素。
2. 轻度腹泻:对于轻度腹泻症状不明显的儿童,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因为轻度腹泻通常是自限性的,即使不使用抗生素,也可以自愈。
3. 抗生素过敏:儿童如有抗生素过敏史或存在药物过敏体质时,应避免使用相关抗生素。
三、如何科学用药来缓解儿童腹泻感染症状?1.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儿童腹泻感染时,应根据感染病原菌敏感性测试结果来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
2. 严格遵循医生处方: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指导,按时用药,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或过短的用药。
3. 平衡饮食与水分补充: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儿童的饮食和水分摄入也非常重要。
建议饮食以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主,同时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观察引起新生儿医院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护理措施。
方法:对2年中AAD 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AAD发生率为11.1%。
AAD相关因素:胎龄小、出生体重轻、日龄短、住院时间长、联合应用抗生素、进行侵袭性操作;而用药目的及喂养方式与AAD无关。
结论:新生儿AAD发生率较高,要加强围生期保健,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AAD。
发生AAD后可进行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肛周皮肤的护理、腹部护理、心理护理。
【关键词】抗生素;腹泻;新生儿;护理抗生素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抗生素种类多、应用广,由其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 并不鲜见。
新生儿内科住院抗生素使用率高达100%[1],由于新生儿所特有的免疫和解剖生理特点, 更易导致AAD,可致病情加重,对生存质量及预后有一定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我们对本院2004年12月~2006年12月450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AAD 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AAD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护理环节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0例AAD患儿中男34例,女26例;入院诊断:新生儿肺炎14例、新生儿败血症1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新生儿黄疸8例、新生儿窒息4例、其他2例;采取侵袭性操作(鼻饲、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医疗措施32例。
AAD的诊断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之后新出现腹泻,多次大便镜检示球菌和杆菌比例失调,大便涂片多次发现阳性球菌或真菌,包括假膜性肠炎、出血性结肠炎、真菌性肠炎。
排除病毒性肠炎、菌痢、沙门氏肠炎、缺血性肠炎。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AAD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预后,分析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日龄、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住院时间﹑采取侵袭性医疗干预措施、喂养方式等与腹泻的关系。
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护理措施[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护理措施。
方法:观察35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并联合专科护理进行讨论。
结果:显效者27例(77.14%),有效者3例(8.57%),无效者5例(14.29%),总有效率为85.71%。
结论:以肠道微生态疗法为主并配合专科护理,能有效利于该类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婴幼儿;护理
随着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滥用情况的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该病是指接受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发生的腹泻。
由于婴幼儿自身的生理结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年龄段更易发生,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处理不当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我院近年收治了部分病例,现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收集2008年至2010年于我院诊治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共35例,包括男19例,女16例,年龄8月~4岁。
腹泻出现的时间为抗生素使用后4~8d,持续时间3~12天。
临床表现为大便异常,27例患儿为稀便或水样便,8例为粘液脓血样便。
9例患儿检查示水电解质紊乱。
35例患儿粪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增多,其中11例患儿粪涂片查见真菌。
1.2治疗方法
1)停用抗生素类药物。
2)营养支持,根据水电解质检查结果予补液补盐等处理。
3)调节肠道菌群。
金双歧根据患儿年龄调整药量。
妈咪爱1日3次,1次1/3袋。
4)联合中药黄连素止泻,粪涂片查见真菌的患儿予制霉菌素。
1.3护理方法
1.3.1基础护理根据医师的医嘱,严格执行治疗方案。
并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的环境,保持通风,排除异味,减少给患儿带来的不适。
记录患儿每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和气味,症状加重的患儿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并复查大便标本,以观察是否继发真菌感染。
监督家属是否正确予患儿调节肠道菌群的口服药,并嘱咐其准确记录患儿每日出入量。
1.3.2饮食护理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提倡继续母乳喂养。
母亲在患儿的疾病期进食清淡的食物,延长两次哺乳间隔的时间,并减少喂养的奶量,减轻患儿消化道的负担,以调整消化道功能。
人工喂养的婴儿予脱脂奶粉喂养,根据患儿病情减少奶量,奶粉冲泡时应稀释。
对于进食其他食物的患儿,应嘱咐家属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止油腻高渗性食物,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及加重腹泻。
1.3.3肛周护理由于稀便水样便等异常大便对患儿肛周皮肤的损伤,该35例患儿均出现肛周潮红,26例合并肛周皮肤湿疹,5例患儿合并肛周皮肤糜烂,2例合并肛周皮肤溃疡。
对这些患儿的护理应注意清洁,包括:(1)清除粪便,予清水冲洗患儿肛周,清洗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大而进一步损伤肛周皮肤。
清洗用温水,不使用肥
皂等刺激性较大的清洁类用品,以减少对肛周皮肤的刺激(2)及时更换被粪便污染的衣裤、尿布以及床单等。
(3)每次清洁肛周后,在肛周皮肤轻轻涂上软膏以保护皮肤,避免破损处的感染并加速破损的愈合。
(4)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发现患儿小便后要及时更换尿布,保存与患儿接触物的干爽,以减少对皮肤破损处的刺激,减轻患儿的疼痛不适。
1.3.4腹部护理因患儿腹泻及进食差等原因,其抵抗力较差,因
此要注意增加患儿衣物,防止腹部受凉,以免冷刺激而使腹泻加重。
嘱咐家属注意对患儿的腹部保暖措施,强调家属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要避免腹部按摩等,以免加快肠蠕动。
1.3.5心理护理该措施是针对患儿家属。
与家属多沟通,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
耐心跟家属讲解该疾病的基本知识,告知其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要避免该疾病是很困难的,以减少家属的自责,也增强其对该疾病的意识,当下次发生时能及时送诊。
并告知家属该疾病的治疗是较为有效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促进其配合治疗
和护理工作。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72h临床症状体征基本好转,粪便性状、次数、气味等恢复正常。
有效:治疗72h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粪便性状、次数、气味等明显好转。
无效:治疗72h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粪便性状、次数等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显效者27例(77.14%),有效者3例(8.57%),无效者5例(14.29%),
总有效率为85.71%。
无效患儿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3 讨论
目前多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与肠道菌群紊乱、物质代谢的干扰、抗生素的毒性作用相关[1]。
因感染性疾病中抗生素的使用可致肠道正常菌群的破坏,使正常菌群的构成比例和数量上发生异常,少数机会菌成为优势状态,甚至少数致病菌占优势地位,肠道粘膜
被损伤,消化吸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腹泻[2]。
其次,菌群的紊乱使多糖发酵减少,不易吸收,引起渗透性腹泻。
另外,抗生素引起的毒性作用等可直接引起肠粘膜损害,导致吸收障碍。
对婴幼儿这个年龄段,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环境变化适应力差,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发生该类疾病。
微生态疗法通过补充肠道有益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对致病菌起抑制作用,进而改善肠道的微生态平衡[3]。
由于该类疾病对患儿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对家庭也是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合理的处理显得极为重要,并且专业的护理必
不可少,我们医院通过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肛周护理、腹部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患儿的恢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0):90.
[2]宋莉莉,赵桥珍,李娟.微生态制剂防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8,11(7):801~802.
[3]顾钊雄,林美庆,宋慧东.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婴幼儿抗生
素相关性腹泻病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09,22(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