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迁徙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迁徙与政权更替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和多民族迁徙频繁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北方的汉族政权相继被五个胡族政权所取代,而且这五个胡族政权之间也发生了多次政权更替。
这种政权更替与民族迁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政权更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五胡民族的迁徙和建立政权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游牧民族。
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五胡民族逐渐融入中国,转变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其中一部分逐渐变得汉化,而另一部分则保持了其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些民族不再是单纯的游牧存在,而是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
匈奴的代表性政权是前赵,鲜卑的代表性政权是前燕,羯的代表性政权是前秦,氐的代表性政权是西凉,羌的代表性政权是成汉。
这些政权的建立对五胡民族的迁徙和政权更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迁徙和政权更替的原因五胡民族的迁徙和政权更替有许多原因。
首先,气候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气候干旱寒冷,导致草原资源不足,使得游牧民族生活的困难增加。
由于草原资源的枯竭,五胡民族迫不得已选择南迁,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
其次,与北方汉族政权的关系也是迁徙和政权更替的原因之一。
在北方各汉族政权内部,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内乱屡禁不止,导致汉族政权的衰弱和动荡。
五胡民族看到了汉族政权的疲弱,便乘机南下建立自己的政权。
第三,外族侵略的压力也促使了五胡民族的迁徙和政权更替。
当时北方各汉族政权频繁受到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西部的匈奴、鲜卑等族的入侵,使得政权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为五胡民族南下建立政权创造了条件。
三、迁徙和政权更替的影响五胡民族的迁徙和政权更替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北方草原地区的人口大规模南迁,与南方汉族人口相结合,使得北方和南方的民族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分裂。
佤族因何而得名?佤族历史简介>佤族先民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
秦汉以前称“濮人”;汉晋称“哀牢”;隋唐称“望蛮”、“朴子蛮”、“茫蛮”;宋元称“金齿”;明清称“古喇”、“生蒲”、“大佤”、“小佤”等等。
关于濮人的族属,时下学界虽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永昌濮人是佤、德昂民族的先民。
濮人可能源于本民族对人的称谓和自称。
佤语至今仍称人为“pui(布衣)”或“phui(濮衣)”,自称为“布饶”。
不仅濮人一名源于佤语,“永昌”地名也可能源于佤语。
“永”为寨子意,“昌”为人名。
“永昌”即“昌”建立的寨子。
西盟一带传说,昌即艾昌,他是女王叶东与达亚的二儿子,他与同母异父的哥哥达太上来在大理保山一带建立了大寨子,所以取名为“永昌”。
除永昌外,永平、永寿、永腊、永德、永丁、永东等等,均为佤语地名,关于“哀牢”,有族名和地名两种,大概先有族名后有地名。
即哀牢山和“哀牢国”(《华阳国志》)源于“哀牢”人。
而“哀牢”人为永昌濮人,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哀牢”当时为濮人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支。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望蛮”、“朴子蛮”和“茫蛮”,是濮人和哀牢的后裔。
“望蛮”包括现今澜沧县芒景、打岗一带的布朗族和绍帕绍兴等地的佤族。
至今他们仍自称为“望”(佤)的后代。
布饶人和一部分布朗族则是“朴人”的直接后裔。
从古至今他们一脉相承地自称为“濮”(古代苞、朴、蒲、普、扶、卜、磅均指濮人,当为同音异译)。
而“茫蛮”是因部落酋长称谓而得名。
佤族至今仍称头人为“阿茫”、“西茫”、“拉茫”等等。
据说山通、岩城(境外)一带的赛叟氏家族便属阿茫的后裔。
宋元时期的“金齿”夷,就总体而言指佤德昂民族先民,有少部分为掸傣民族。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金齿”,“肉米共食”,饮“水酒”等习俗,至今仍保存在佤族文化里。
“金齿”可能源于古代“凿齿濮”习俗。
“凿齿”是古代濮人、僚人保存灵魂和壮大家族生命源流的一种方式。
3738底,表示对祖先和色勐的尊敬,否则会引来灾难。
房屋建好后,中柱脚设火塘,安放一铁制三角架,“黄佤”人家要求火塘之火终年不熄。
现在,火塘大多移至厨房,但中柱下仍安放一铁制三角架或三块砖,上放一块平板用于祭献时摆放祭品。
中柱成为“黄佤”每家祭祀祖先和色勐的主要场所。
关于中柱,“黄佤”还有一套禁忌:中柱旁的房间只能是家中老人居住,中柱旁的位子只能是家中年长的男人坐,年轻人尤其是妇女是不能坐的。
此外,妇女严禁触摸中柱,更不允许在中柱上钉钉子。
日常生活中一切大小事情,如出生、满月、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建房、屠宰或买卖牲畜、财物丢失等,都要在中柱前点蜡烛、献饭、奠酒,以求得到祖先和色勐的保佑。
祭祀程序为:明确祭祀意图,准备祭品(肉、茶、酒、蜡烛等)摆放在中柱前的三角架上,请“来不来”在中柱前念奠酒词,以求得到祝福和保佑(或是化解灾难、祛除病痛)。
从“黄佤”中柱崇拜、关于中柱的禁忌和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柱崇拜是“黄佤”一种极具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信仰,特点鲜明。
1.“黄佤”中柱祭祀仪式无论为何种原因而举行,都属于生命通过仪式的范畴。
与人处于困厄处境时才举行的“灾难过渡”仪式不同,“黄佤”中柱祭祀仪式不仅在人生的重要阶段举行,也在人的困厄时和喜庆时举行,仪式的完成即标志着人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也标志着人的异常状态的结束,新状态的开始。
总的来说“黄佤”中柱祭祀仪式属于困厄求援,喜庆报喜。
2.“黄佤”中柱祭祀仪式空间具有俗世与神界叠合的特性。
“黄佤”中柱位于正房客厅之中。
中柱作为祖先与色勐的居所使“黄佤”正房客厅具有神俗并存的特性。
仪式活动时“来不来”凭借仪式符号(蜡烛、肉、酒、茶)使这个仪式空间成为人神沟通的中介,进一步强调了其俗世与神界叠合的特性。
3.“黄佤”中柱祭祀仪式规模不大,内容简单,时间不确定。
但这种不确定的祭祀仪式却伴随着“黄佤”每一天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仪式的解读:“黄佤”中柱崇拜和祭祀仪式的象征分析 “仪式不仅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更中柱“隐秘 1. 日,烧重献祭[7]“黄佤” 2.因而他树,了。
沧源佤族传说故事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缅甸的主要少数民族。
那你知道沧源佤族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沧源佤族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沧源佤族传说故事:新米节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
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
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
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
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
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
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
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
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
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
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
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
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
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
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沧源佤族传说故事:佤族江三木落的故事相传人类刚从司岗里出來的时候,是不会盖房子的,有的住在石洞里,还有的直接露宿山林,风来了风吹,雨来了雨淋,还经常被野兽侵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苦。
落(人名)是部落中的一个老人,十分聪明,对这种情況感到十分焦急,但他老了,眼睛又瞎了,已经无能为力。
苍铭西南边疆历史上人口迁移特点及成因分析西南边疆地区现在分布着壮、布依、傣、佤、德昂、布朗、彝、白、哈尼、拉祜、基诺、傈僳、怒、独龙、景颇、阿昌、藏、苗、瑶、回、汉等20多个民族。
其中,百越系的傣族、壮族和百濮系的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先民是西南边疆较早的居民。
氐羌系民族、汉族、回族和苗瑶语族诸民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从中国西北和内陆迁入西南边疆地区的,各民族持续不断的人口迁移,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地区。
西南边疆历史上人口迁移虽然历时漫长,民族迁移活动纷繁复杂,但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迁移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7月1日期间,全国实现一年以上迁移的人口共有3413万,其中农村迁入市镇的人口数为1672万,占市镇迁入人口的59.24%[1],东部地区是迁移人口的接收地,而西部地区则是迁移人口的出发地。
与此相反,历史上西南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内陆人口密集区向边疆人烟稀少地区流动。
以清代汉族在西南的流动为例,无论是新从内陆到达西南地区的汉族,还是此前就生活在西南地区的汉族人,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道光《威远厅志》卷三载道光十六年云贵总督稽查流民疏奏说:“云南地方辽阔,深山密箐未经开辟之区,多有湖南、湖北、贵州穷民,往搭寮棚居住,砍树烧山,艺种苞谷之类,此等流民,于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为最多。
”当时,仅开化府所属安平、文山等处,“现计客户流民二万四千余户,广南所属宝宁、土富州等处,现计客户流民二万二千余户。
”然而,在雍正《云南通志·赋役志》的记载中,清代初期,广南、开化二府一带的居民还“俱系夷户,并未编丁”。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向人口稀少地区流动的趋势更为明显:如中老边境的勐腊,元代以前主要居民是傣族、佤族及克木人,元代后,哈尼族、彝族迁入,明清时期汉族、瑶族、布朗族、苗族、壮族、回族、拉祜族、基诺族等相继迁入;江城最早的居民是傣族,唐代哈尼族迁入,清代以后汉族、彝族、拉祜族、瑶族陆续迁来。
一.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东南亚操侗-泰(kam-tai)语族语言的民族,被称为广义的“泰人”(狭义专指泰国的泰族)。
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后来又怎么迁徙的?对于这些问题民族学者、历史学者、考古学家众说纷纭。
归结起来大致有阿尔泰山起源说 、中国川北陕南起源说 、中国两广起源说 、印度尼西亚起源说 、泰国土著说 。
探讨这些民族的族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
作者试图以语言材料和考古、人文史料相印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
作者的看法是:东南亚这些广义的“泰人”属于中国大陆上的马来人种,远古时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夷集团,周以后属于“百越”,主要聚居在岭南地区。
论据如下:注释:1.见杜德的《泰族——中国人的兄长》W。
C。
Dodd The Tai Race,Elder Brother of the Chinese,Iowa,USA 1923。
2. 见柯奎翁著《在掸族间》导言,A。
R。
Colquhoun,Amongst the Shans,London,1885。
3.见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五年六月。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7年。
4.颂萨。
素旺那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暹罗学会上提出。
5.见清。
裕里的《泰国的史前时代》和索。
登延“班清族显英魂会有什么感想呢!”刊于泰文《札督腊周刊》1976年62期。
(一)人种探索一个民族的起源,必然要追溯其最早所属的原始人种。
根据考古发現和历史研究 。
中國大陸是蒙古利亚人种的发祥地。
在已发現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遺骸上,已呈現南北异形的現象。
华北地区的“山頂洞人”1属于蒙古人种的北方类型;广西“柳江人”的一些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
马來人种就是在蒙古人种主干上的南支的发展。
据古书记载,岭南地区很早就有马來人活动,称其为海佬。
炎徼紀闻:“马人本林邑蛮,相传随马援南征,散处南海”。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迁徙一、引言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这段历史中民族迁徙的现象十分突出。
本文将从五胡十六国的背景入手,以及各个民族的迁徙路径和原因,探讨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背景五胡是指当时分布在中国北方的汉族以外的五个主要民族:鲜卑、乌桓、羯、氐、羌。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民族大肆侵扰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权更迭,导致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三、鲜卑族的迁徙1. 鲜卑族是五胡中最强大的一个族群,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 鲜卑族最早起源于东北亚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向南迁徙。
3. 鲜卑族的迁徙路径主要经过黄河流域,他们不断向南侵略中原,并建立了一系列政权。
四、羯族的迁徙1. 羯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和辽宁地区,附属于鲜卑族。
2. 羯族起初并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而是在鲜卑族的带领下向南扩张。
3. 后来,羯族也逐渐独立于鲜卑族,并建立了自己的十六国政权。
五、乌桓族的迁徙1. 乌桓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辽宁地区,与鲜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2. 乌桓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权,而是附庸于其他民族。
3.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桓族逐渐向南迁徙,并与其他民族融合。
六、氐族和羌族的迁徙1. 氐族和羌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四川和青海地区。
2. 他们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迁徙现象。
3. 氐族和羌族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发生了频繁的接触,并对中原地区的政权形成了不小的影响。
七、影响1.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迁徙导致了汉族人口向南方转移,加速了南方地区的汉化进程。
2. 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
3. 氐族、羌族等民族的迁徙对西北地区的人口、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氐族的迁徙为后来的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对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统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八、结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迁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对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人口、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佤族历史简介为何说佤族有着神奇的历史
导语:勒佤人认为佤族起源于“司岗里(岩洞)”,布饶人则认为佤族起源于葫芦,或是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或是由达能在女始祖烨
勒佤人认为佤族起源于“司岗里(岩洞)”,布饶人则认为佤族起源于葫芦,或是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或是由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
无论勒佤人是出自于司岗里或是葫芦里,或是神创造佤族祖先,我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对于佤族人的起源普遍认为来于司岗里,生于葫芦,最早的栖息地是在靠近云南省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甸勐冒的公明山。
司岗里圣地不管在哪国,都是佤族先祖出世的地方。
佤族后人始终记住自己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经常过境到缅甸的司岗里朝拜,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自己的衣服上,带回家。
今天的沧源佤族自治县,随处可见“司岗里”三字,到处可听到“司岗里”传说,可以说“司岗里”是沧源佤族的文化。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人类祖先被囚禁在大山岩洞里出不来,一天,一只小鸟从石洞旁飞过,听见石洞里有人的声音。
它飞遍大地,对动物、植物说,人要从岩洞里出来了。
动物、植物听到人要出来的消息,都很紧张,议论纷纷。
豹子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打死我们。
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咬死他们。
大树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砍死我们。
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倒下去压死他们。
生活常识分享。
佤族历史佤族都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
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
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
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
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
当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于班洪集会,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
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
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后来,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
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耿马傣族的历史源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是云南傣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有傣族人口5万余人。
耿马傣族分傣纳、傣德、傣来(山傣)3个支系, 主要集中分布于耿马、孟定、勐撒、勐永、贺派等乡镇。
自秦汉以来, 正史和私家著述资料中不断出现有关傣族的记载, 但这些记录大多零散、杂芜而简略。
耿马地处化外之区、羁縻之地, 相对封闭、隔绝的地理社会环境, 古时更是极少有外人进入这个区域。
近几年来, 笔者因从事耿马傣族区域文献古籍翻译整理工作, 有机缘接触和了解大量珍贵的傣文文献, 现试从所掌握的汉傣文献资料、民间口碑流传、考古发掘、民族学资料, 立足前人的研究基础, 追根溯源,对耿马傣族的历史源流作粗浅的探析。
一、耿马傣族支系与分布现状耿马区域的傣族主要分傣纳、傣德和傣来3个支系。
傣纳义为居住在上方的傣族, 因多居坝区地势稍高的丘陵坝子, 受汉文化影响稍多些。
傣德义为居住在下方的傣族。
傣来义为居住于半山区的傣族。
傣纳主要分布于耿马、孟定、勐撒、勐永、贺派、勐简等乡镇的20多个村寨;傣德主要分布于南定河下游两岸孟定坝和勐简小军赛等大小40余个村寨;傣来则主要分布于富荣乡的芒撒、芒弄, 勐撒镇的翁达、芒枕、芒见, 贺派乡的邦卖、芒迪, 芒洪乡的大寨、新联以及孟定镇的莫牙、恩掌等十多个寨子, 人口数量不多。
耿马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德宏方言, 使用三种傣族文字, 即耿马傣纳官方文书往来、民间记载神话传说普遍使用德宏老傣文即傣纳文;佛教经典、重要地方傣文文献、金石碑刻则使用傣泐文又称“力坦”, 除佛寺僧侣和还俗的康朗能看懂外, 民间一般人都不懂;而傣德通用傣绷文, 圆形文字。
二、考古发掘资料证明: 濮越先民是耿马古老的土著居民20世纪80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耿马境内先后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4处:孟定贺海南京章遗址、小黑江畔石佛洞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南碧桥头洞穴遗址和贺派挡帕河岩厦。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
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
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
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
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
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
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
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
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
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
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苗外之苗”之六:泰人南迁,八百媳妇入中国始末,苗族迁入泰国接续前文《“苗外之苗”之五:骠人立国,孟族夺国,缅族居上,苗族迁入缅甸》。
泰国曾经拍过一部电影,讲述他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大陆北方,但受到秦始皇的压迫,被迫逃离大陆,来到今天泰国所在的地方。
我从网上找到这部片子的预告片,里面确实出现了中国和泰国的地图,也出现有汉字。
这说明,泰国人普遍认为他们的先祖来自大陆。
过去泰国人认为他们来自川北、陕南甚至阿尔泰山,因受汉人压迫7次南迁,甚至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也是他们的祖先。
事实上,元明时期,泰国北部也曾经是中国的领土。
有人说,在泰语里,泰国的“泰”,有“自由人、不为奴、人、族称”4种意思。
其实,这里的“泰”表示该族群摆脱了高棉人(柬埔寨主体民族)的控制而获得自由,说明泰人与高棉人之间有过历史恩怨。
需要指出,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泰族来自大陆北方的说法不准确,是英法殖民者觊觎中国云南编造的历史谣言。
他们认为南诏国并不是泰族人所建,而是白族和彝族所建。
但我国学者也普遍认为,泰族人是百越的一个分支,与老挝的佬族同源,出自我国的滇越。
还有人认为泰族与源自骆越的壮族同源,只不过壮族与汉族的融合程度较早较高。
一、泰族人先祖三次进入东南亚。
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并不是古代唯一生活在泰国地区的民族。
1973年,在泰国东北乌隆府,班菩附近的蒲潘山脉中的山岩上发现一批史前岩画。
班菩的史前岩画分为四类:人、兽、手掌印和几何纹,用赤铁矿石粉作颜料绘制,也可能加了动物的血,呈赭红色。
岩画中的人像共8人,作行走状,与云南沧源佤族的史前岩画相像,人的身体都画成三角形。
据研究,泰国东北地区古时住着腊瓦族,与云南佤族同源。
泰国和中国的史前岩画比较云南永仁县灰坝地区的史前岩画,有10余个手掌印,手掌印下方有两个一大一小的舞者。
与班菩岩画相似的是,都是赭红色的手掌印,说明他们信奉同一种原始宗教。
永仁自古是傣族聚居区,与泰国泰族同源,这说明其先民曾沿澜沧江向南迁徙。
佤族的迁徙
佤族(包括不同称谓的其他一些支系)共有100多万人,其中,分布在中国境内的有39万余人(2000年第五次人普查数据),中南半岛各国、缅甸有60万人,泰国和老挝3~5万人左右。
佤族自称阿佤、布绕克,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佤族(包括不同称谓的其他一些支系)共有100多万人,其中,分布在中国境内的有39万余人(2000年第五次人普查数据),中南半岛各国、缅甸有60万人,泰国和老挝3~5万人左右。
佤族自称“阿佤”、“布绕克”,是周
秦时期“百濮”的一支,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佤族没有文字,其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均是凭借着佤族祭师“召宰”天才般的记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当我们以“孟高棉语族”为线索向上追溯的时候,便会发现,佤族《司岗里》叙事神话传说,不仅是佤族漫长迁徙记忆的集中再现,还是孟高棉语族族群乃至上古时代濮人族群迁徙发展的历史再现。
正如《司岗里》中所讲述的那样,在上古时代,佤族先祖的濮人族群和操孟高棉语族群,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还曾经在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辽阔的土地上创造过灿烂特异的文化。
据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濮人族群便活动在我国西南辽阔的土地上,并把云南的朱提(昭通)等广大地区作为自己的家园和乐土。
濮人族群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他们择水而居,过着落地生根、春种秋收的农耕生活。
并像半个世纪前的阿佤人一样,当春雨来临前,将要播种的山地焚烧,让灌木野草化为肥料,待头场春雨下过,用简单的工具开始播种。
这种择水而居、落地生根的农耕生活,促使濮人族群沿着江水河谷迁徙拓展,将他们创造的农耕文明带到了包括今云南、贵州、四川以至江汉流域以西蜀身毒道沿线的广大地区,成为上古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族,并在惜墨如金的汉文史籍中烙下了自己深深的烙印。
人们将流经濮人居住的元江称为“仆水”(濮水),将滇东南和滇西南的“南域”称为“闽濮之乡”;现代的历史学家也认为,“早在西汉末年,朱提(昭通)的僰人(濮人)已修‘千顷池’,种植水稻,冶铜技术较为发达”。
尽管关于先秦时期云南和内地的关系有关文献记载较少,但仍能从一些零星的文字中找到濮人的身影:《逸周书》等书记载,远在商汤之时,四方诸侯来贡献“方物”,南方产里、百濮等曾献上各种珍贵宝石、象牙、美丽的羽毛和“短狗”;到了西周初年,在成周(今洛阳)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朝献,又有“卜人”来献丹沙。
文中所提到的“百濮”、“卜人”,指的就是佤族的先祖濮人。
或许是由于对先祖濮人的记忆,时至今日,佤语“人”和“种族”一词的发音仍为“布”,并自称“布绕”。
东南亚历史研究学者何平先生的研究表明,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应该就是中国古书中提到的濮人族群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发祥地应该就是在中国南方地区,后来逐步迁徙到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地区。
在向中南半岛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族群当中的高棉人一度发展成了雄踞中南半岛的势力;而与之有亲缘关系的孟人一度在中南半岛西部建立了他们的国家,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国外学者的诸多研究成果也不断证实、补充着这一观点,认为孟高棉人进入中南半岛后,曾经一度聚居于中南半岛相当多的地区;吉尔斯的研究成果也证明,孟人曾经建起一个西到缅甸、东抵东京(现越南河内)的“佧族”大帝国;还有研究表明,如《司岗里》传说所说的那样,大面积种植水稻技术的掌握,导致人口增加,才使部分高棉人的先民离开了红河三角洲。
在迁徙中,高棉人的先民带着农业文明向南进入了今天的柬埔寨和周边地区,而孟人的先民则向西南部发展。
中南半岛的泰人、老人、掸人的文献都提到,他们的祖先进入今天居住地以前,这些地方都是佤族的聚居地。
一部泰阮人的编年史上也记录着,泰北的许多城镇最初都是拉佤人建立的。
还有一些民族学调查资料认为,清迈城边最高的素贴山在泰阮人到来之前就曾经是当地拉佤王国的都城。
对语言进行类似于地层学的分层研究也谋合了《司岗里》传说中的某些说法。
语言学分层研究表明,水稻种植者从东京(现河内)向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迁徙的自然路线是沿红河而上,在抵达顺宁一带后,又沿腾越、密支那、科希马一线向东北偏东方向迁徙,该语族的北方族群当时肯定已经生活在这一条线的北边,可能在今天云南高原的中部。
当时,这些佤—崩龙—良人的部落沿着早先的水稻种植者的路线,开始向南方迁徙,穿过早先水稻种植者的迁徙路线,向南方迁徙。
可以这样说,佤族《司岗里》传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讲述佤族渊源与流变的历史,又从一侧面说明了佤族同源于古代的濮人族群。
时至今日,在北方孟高棉语族当中,佤族或拉佤人仍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目前总计已超过10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