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六章第二节 地质灾害 (2)
- 格式:docx
- 大小:313.25 KB
- 文档页数:7
地质灾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震1.形成原因: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①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震级和烈度(1)震级:国际上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2)烈度:用②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有关,地面破坏程度随③的加大而不断减弱,烈度也随之相应减小。
(3)两者关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④,但会有多个⑤。
3.地震构造(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是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地震波。
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二、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由⑥等激发的,含有大量⑦的特殊洪流。
2.根本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聚集。
(2)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
(3)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三、滑坡1.概念:指斜坡上的不稳定⑧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分布地区: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答案】①地震波②烈度③震中距④震级⑤烈度⑥暴雨或冰雪融水⑦泥沙石块⑧岩体或土体三、夯实稳固1.以下有关地震烈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烈度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B.震级越大,烈度越大C.震源越深,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小D.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小【解析】烈度是反映地震时地面的破坏程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大。
【答案】 B2.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
A.地势陡峻B.气候干旱C.植被茂密D.岩体、土体结构坚实完整【解析】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地势陡峻。
【答案】 A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2021年11月28日发生在伊朗南部布什尔省的级地震,造成至少8人死亡。
据伊朗地震中心网站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21分左右,震中位于布什尔省博拉兹詹市附近,震源深度为5公里。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2地质灾害学案2学习目标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
2.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地震1.概念2.衡量指标3.危害4.分布二、滑坡和泥石流(一)滑坡1.概念2.分布及条件3.危害(二)泥石流1.概念2.分布及条件3.危害(三)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分小组梳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以地震的分布与特点为例。
例:地震世界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②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带上,新西兰、菲律宾、我国台湾、经日本到阿留申群岛,以及东缘的美洲西海岸。
我国地震的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岛。
预习模块三: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震级与烈度(1)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烈度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受到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它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还与震中距离、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岩石、土壤、地下水及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等条件有关。
(3)关系震级与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课堂探究案例探究一:我国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09页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思维导图构建】核心素养专练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2.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3.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2018年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是南投埔里及台中大肚,均为4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章节为6.2节“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解析,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视频资料、地图、板书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3)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4)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质灾害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特点防治措施2. 板书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
(2)分析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种类及其成因。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年级:姓名:地质灾害教材分析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图文结合,重点强调致灾过程和灾情,不需要讲授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过程机制。
学情分析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二)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三)地理实践力结合图示和文字信息,判断地质灾害的类型。
(四)人地协调观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
教学难点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本引言导入。
(二)推进新课探究一地震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滑坡泥石流2.学生阅读课本P106--P107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滑坡、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接下来,学习滑坡、泥石流。
探究二滑坡、泥石流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滑坡泥石流2.学生阅读课本P108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5.师生互动完成P109活动。
强调:灾害链。
(三)课堂小结地震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
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
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
作业布置1.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2.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其次节地质灾难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学问·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难的成因。
核心素养,引导同学熟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类型及其分布,提高同学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等资料,关心同学解释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培育同学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惊,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把地面破坏程度相像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烈度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3级以下为无感地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直接因素:震级、震源深度等间接因素: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4.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根底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峻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3)次生灾难:诱发倒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扩散等灾难。
5.分布(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类型滑坡泥石流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图示形成条件岩体比拟破裂、地势起伏较大、植被掩盖度较差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山区沟谷中我国山区面积广阔,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多与山洪相伴,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一、推断题1.地震灾难只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第二节 地质灾害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震 1.发生机制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1)世界⎩⎪⎨⎪⎧环 地震带地中海— 地震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摧毁________,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________地区最为多发。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材第六章第 2 节(第一课时)一、教学分析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别,要求运用资料,以典型的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其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了解相应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学习过地震波、地貌等相关知识点,具备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对地质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只停晓燕晓燕晓燕晓燕晓燕晓燕同地区的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不同的感受,如处于中国西南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同学对地质灾害深有体会,而其他地区的学生会认为相对遥远。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本节课教材中介绍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和触发因素,并且以活动的形式展示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4、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以汶川地震展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大量的数据和图文资料作为载体,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地质灾害的含义、成因、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其关联性;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震相关的遥感影像、视频、数据资料,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又使学生了解到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起到的巨大的作用;通过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念。
6、教学重难点重点:说明地质灾害成因、分布及危害难点:说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2008年5月12日四川电视台主持人宁远播报的新闻联播,并且展示汶川地震相关数据,师生交流观看视频和数据后的心理感受。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常见的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学会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地图、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对灾害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地质灾害的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分析地震成因,引导学生学习地震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1)分析某地区地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探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5. 随堂练习:(1)列举三种地质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科学规划、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震成因: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一、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难点: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给学生展示上图,图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之后的北川县城街道,据了解,街道上之所以比较空旷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北川县是当时的重灾区,死伤比较严重,其二是震后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搬离了家乡,以至于今天的北川县看起来像一座“空城”。
提出问题:1、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汶川地震为什么危害如此严重?[新课教学]:一、地震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什么呢?找同学回答一下。
生: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师:在地震的概念中,有一个我们相对陌生的词—地应力。
我们可以用这个本子来演示一下,本子的中间受到我们手的挤压时,会对我们的手产生一个抵抗力,这个抵抗力就称为应力,而发生在地壳中的应力则称为地应力。
还有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词—地震波,我们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时学过的,找同学来回答一下,地震波分为几种?生:横波和纵波。
师:再找同学来回答一下,横波和纵波各自的特点。
生: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师:请大家根据地震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小组讨论一下。
地震构造具体说明震中等震线震中距震源深度震源地震波学生回答。
师生一起填写表格。
地震构造具体说明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实际是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但不一定是一个同心圈。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本课要学的内容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其核心是自然灾害类型及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尤其注意要结合当地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
灾、防灾措施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
的原因
核 心 目 标
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
2.地震的要素、影响烈度的因素
3.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危害及措施
4.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和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及
形成原因
地理实践力
了解当地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会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主
要危害及应对措施
人地协调观 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保护人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难点: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多媒体 自制教具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地质作用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人类难以觉察到,有时却进行得十分剧烈,瞬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叫地质灾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设问: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地震是怎么样形成的?(展示图片材料)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教师小结:
地震是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教师用关联图展示;
地应力岩层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限岩层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地面震动
(过渡)地震发生会释放大的能量,哪么用什么衡量地震大小呢?
学生回答:衡量地震大小用震级表示,它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何关系
解析: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
(教师设问)地震时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影响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P106,回答
地震的破环程度用烈度来表示。
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是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
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
教师展示图6.11,解释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含义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教师设问)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与地震烈度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讲解,(正比关系)。
教师补充:地震能量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分类,其对地面的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形式有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地震时,从震源传出横波和纵波, 但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过渡)地震能量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会传到地面,对地面造成很大的影响。
哪么地震发生到底会造成哪些危害呢?请同学阅读教材P107回答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震破坏的图片,再归纳小结
地震的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
2.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教师介绍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4.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过渡)地震造成的危害如此之大,探寻地震发生的规律尤其显得重要
(教师设问)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分布规律,那么地震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然后归纳小结
地震的分布地区
1.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过渡)中国也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教师设问)哪么中国的地震有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讲述: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我国的地震灾害:
特点: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主要分布地区: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承转)同学们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另外两种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二、滑坡和泥石流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滑坡、泥石流的概念?
2.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3.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教师讲述:
滑坡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教师设问)那么滑坡灾害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滑坡多发原因: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地丘陵地区
(过渡)滑坡时岩体和土体往下滑动,必然对坡下的人类生产与生活造成影响,滑坡的危害
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2014年5月2日,阿富汗东北部山区发生山体滑坡,掩埋了山下村庄约300户人家,造成2000多人死亡。
图6.12 滑坡
滑坡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人员双亡
(过渡)在了解了滑坡灾害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
教师设问:什么是泥石流呢?
教师讲述: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这里注意概念中的地点、形成条件、特点)然后讲述泥石流的发生条件: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的大量水流
(过渡)当大量泥沙、石块的夹带着水一起流过来会对其下游造成很大的影响,其危害性表现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2016年9月17日,我国云南元谋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成昆铁路中断
图6.13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比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承转)滑坡和泥石流每年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损失,那么在中国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图并讲解: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过渡)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活动探究:P109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分析讲解)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质灾害
地震:
形成原因
衡量指标:
构造:
危害:
主要分布
滑坡和泥石流:
概念
形成条件; 分布
主要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