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难忘九一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
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都能听见鸣响警报的声音,这是在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主题──难忘九一八二、新课学习(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教师:“九月十八日”,是中国人的国耻日。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关于“九一八事变”,我想,同学们应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教师: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一年?学生:1931年9月18日教师:具体地点发生在哪里?学生:沈阳柳条湖教师:日本以什么借口侵略我国?学生:柳条湖事件(日本侵略军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教师:目侵略我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占领沈阳乃至全东北教师:侵略我国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日军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教师: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怎样?学生: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亡教师:九一八事变有什么影响?学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日本在我国所犯下的罪行及华北的地图。
教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学生:日本大陆政策内容: 吞并台湾-吞并朝鲜-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称霸世界。
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学生: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日本,日本政府急于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以摆脱危机。
【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课程标准】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讨论分析九一八事变原因及西安事变的解决,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勿忘国耻,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1课,日本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已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对近代史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对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物有所了解,甚至有的学生能说出一二来,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9月18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请看视频(纪念九一八事变83周年视频),为什么这个日子让人莫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苦难的岁月。
(目标导航)目标导航AB CE√√√√背景、目的、时间、主要经过、结果—和平解决(原因、过程、结果、意义)西安事变AB体会东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结果九一八事变难忘九一八概括比较综合分析应用理解识记检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说明:测试题型。
A.选择题 B.材料解析题 C.填空题 D.判断题 E.简答题“事变”一般指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性变故本课主要学习两个事件: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通过了解这两个事变的史实,体会东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2024年八年级上册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掌握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化。
了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人民为抵抗侵略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历史事件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和提炼关键信息。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民族危机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情怀。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避免片面和偏激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提问学生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知识和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状况。
讲述九一八事变的过程,重点突出日军的侵略行为和中国军队的抵抗情况。
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史料研读: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多个角度解读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和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课堂互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组织辩论会,让学生就九一八事变的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和互动。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晅滨中学曹艳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教学准备《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
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 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
——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经过和结果。
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熟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争历史。
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其原因、经过和影响。
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阐述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九一八事变是什么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知识讲解与梳理详细讲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和结果。
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探讨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讲述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争历史,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九一八事变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
小组间互相提问、质疑,深化对九一八事变的理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4.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九一八事变中的不同角色(如普通市民、士兵、政府官员等)。
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和意义。
5. 课堂总结与升华总结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时间、经过和结果。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分析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来了解日军侵略东北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的学习,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学生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描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诸城一中戴翠梅【教案背景】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组织学生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效果很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课题】《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有两个小标题内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从内容上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进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尤其“九一八事变”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蒋介石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后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等问题。
这部分内容情感色彩特别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使学生强烈地感受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1、教学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派的强烈反响。
各派准备如何处置蒋介石?是杀,还是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平望二中沈春荣一、教学内容分析:《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的教学内容,很重要。
这一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承上指的是时间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在这期间,第三单元主要讲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然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启下指的是内容上:这一节课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节课也是抗日战争的开始,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也掌握了一定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在感悟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同时,学生们的意志力还在培养的阶段,喜欢形象具体的思维而不喜欢抽象的思维,也不喜欢高深的大道理说教。
学生对对新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由此来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和严重后果;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界的态度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学会从历史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张学良、杨虎城,学习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接受爱国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习过程】一、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派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时间:2015-11-9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危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4、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教学方法:讲述、互助合作学习,利用多媒辅助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遍了大江南北,让我们一起倾听并体味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背景音乐)。
师:这首歌表达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对日寇侵略的愤怒,对流离失所的悲愁!还有对家乡的热爱。
师:从什么时候开始东北人民被迫“脱离家乡”?生:九一八。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自主先学:(5分钟)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制造者、借口、经过、后果。
2、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目的、提出的要求、结果、意义。
师:下面给大家6分钟时间,以4人为一小组:1、就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交流2、在自主先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存在困惑的问题,你可以发到“畅所欲言”上,我们一起解决。
(6分钟)二、讲授新课师:关于九一八事变你还有哪些存在困惑的问题。
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汇总一下,共有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说柳条湖事件是日本的借口?②为什么选择在柳条湖炸毁铁路?③日本为什么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占领了东三省?师:请同学们打开九一八事变并利用九一八事变下的相关资料来解决。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教学过程与方法:【讲授新课】一、九一八事变:1、利用时事新闻导入本目。
引用材料:辽沈晚报讯(9月18日)沈阳市以后在每年的9月18日晚10时20分,全市鸣响警报14响,沈阳电视台、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将中断正常节目,电视、广播分别插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画面及警报声。
全市所有寻呼台这一时刻在汉字寻呼机上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汉字信息。
届时,全市行驶车辆也将停车鸣笛三分钟。
导入新课:(通过上述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而认识“九一八事变”。
)展示课题。
①为什么沈阳市决定在每年的“9月18号”鸣响警报14响?历史上的这一天发生过什么事件?②“九一八事变”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事件?③日本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是偶然的吗?它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2、掌握“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态度——蒋介石提出“不抵抗政策”。
能够认识“不抵抗政策”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
出示材料,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态度、政策。
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政策出台?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后中央处理。
”引自‘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讨论:①通过这段材料可以知道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什么政策?②为什么会采取不抵抗政策?③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什么后果?3、掌握“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扩张。
出示:《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让学生认识: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4、了解东三省沦亡后,东北人民的反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4课难忘九一八指导教师:徐灿华集体备课:中加初中历史组授课教师:肖珊授课时间:2010年11月8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主备人:肖珊/吴根庆【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以讲述九一八事变、事变后社会各界的不同态度,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抗战带来的转机等为主要内容。
本课为抗日战争史的第一课,是为日军侵华、民族危亡的开始。
学情分析:学生每每学习这部分历史,都会热情高涨,心中充满爱国主义情绪,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性的引导。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及其危害、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思考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培养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过程与方法】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界的态度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课本,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解决策略:通过图表方式及视频材料辅助学习。
八年级上册第 14 课难忘九一八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经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叙述,培育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经过商讨东北快速消亡的原由,培育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经过议论中国共产党为何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b5E2RGbCAP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剖析、研究。
2.让学生充足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互动,并擅长正确运用网络工具。
3.让学生利用本地资源发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
利用政史互融的特色,拉近历史,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目光审察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
p1EanqFDPw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堕入严重危机,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进而激倡始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恼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挡”政策的义愤,建立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经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标,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历史的意识。
DXDiTa9E3d 【教课要点】要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突出要点: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切性,从中获得有关知识,并依据知识的联贯性剖析两次事变的内在联系与必然性;利用东北学生的乡土资源,充足调换他们的热忱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识。
RTCrpUDGiT【教课难点】难点:剖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打破难点:在突出要点时,剖析两次事变的内在联系,能够得出西安事变的有时性与必然性,而它的这两种特征,必然会有两种结果,指引学生合作,利用手中的资料,选用实用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得出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设计一. 课标要求:掌握九一八事变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发生以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内容上主要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发生并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与上一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时空上成并列关系,与下一课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存在时序上的先后关系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学好本课,对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目标:1、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暴行,概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况。
2、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及其结果。
3、分析和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阅读理解法、交流展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七.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视频等。
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上课前反复播放《黄河大合唱》,以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
14、难忘九一八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幺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互动,并善于正确运用网络工具。
3.让学生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
利用政史互融的特点,拉近历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
八年级历史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导入:同学们,在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沈阳上空总会响起长长的警报声,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为什么这个日子让人莫齿难忘,痛心疾首呢?究竟在九月十八日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通过14课《难忘九一八》的学习,一起来探讨答案。
一、九一八事变(一)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0页的第一段内容,找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简单的经过。
(二)想一想:九一八事变是偶然发生的吗?不是。
1、日本“有预谋”地制造了借口——柳条湖事件。
此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真正目的是侵略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
2、日本的国策——“侵略中国,称霸世界”(三)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当时中国政府的最高代表蒋介石实行什么政策呢?后果又如何呢?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电文:前:“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后:“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所以蒋介石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结果中国东北三省沦陷。
(四)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也在坐以待毙呢?东北人民并没有这样就屈服。
他们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进行抵抗,中国共产党员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一)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有没有就此停止侵略中国的步伐?没有,日本并没有就次停止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列强蓄谋已久的国策。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27.7《田中奏折》“满蒙”,就是指中国的东北三省和蒙古地区,日本把灭亡中国作为国策,“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侵略中国国策的第一步。
(二)日本逐渐加快侵华步伐,中日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了什么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民国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洹滨中学曹艳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
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
——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考:动脑筋(第70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探究(第73页)
六、班内小组交流
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九一八事变”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待日本的侵略是什么态度?(不抵抗)。
我们可以从他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可以看出:(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分析)
2、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内战,蒋介石提出“先剿共、后抗日”的主张。
)危害:只有四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师:东北沦陷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同时日本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下面看一组照片。
(出示日军杀害中国东北人民的照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屠杀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根据P70-71页的内容回答)
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接着把侵略魔
爪伸向了华北。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下面先看一段视频,请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
3、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的时间、地点?你如何看待?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分析。
师:蒋介石被捉到了,究竟怎样处置蒋介石呢?请同学们分析。
4、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各界有什么反应?
教师出示提示:从日本、美英、何应钦、宋美龄、中共等角度去考虑。
师: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得到和平解决。
请同学们讨论:(活动与探究题)(出示题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
说说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历史知识?“两大事件——两个时间——两种政策—五个人物——一个开始——一个形成”这些你知道吗?
八、作业:练习册习题。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二、西安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背景:
经过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结果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局部抗战开始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