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急性稀释性低钠血症-2
多为医源性, 以预防为主, 有明显诱发因素时, 应注意控制输液量和水与盐的比例, 必要时, 可 适当使用利尿剂。
一旦发生, 必须严格限制水分的摄入, 并在适当 补充高渗氯化钠的基础上利尿。
禁水后, 除尿量外, 每天可另外净排出水分 (500ml+350ml+100ml)-300ml=650ml。
多见于合并慢性低镁血症、慢性低钾血症、慢性 呼吸衰竭或慢性高钾血症的患者。
多伴随钠泵活性的减退, 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 因此应检查并随访尿电解质, 补足继续丢失量, 并 尽量避免任何可能导致肾小管和肾间质损害的因 素。
注意钾离子和镁离子的补充。 钾离子浓度或镁离水电解子质紊浓乱专度题知识降讲解低或在正常低限水19 平,
慢性失钠性低钠血症-3
重度或顽固性患者
加倍补充,第一天先补充2/3,次日补充另外的1/3, 2天内绝大多数可纠正。
使用激素。
实际操作时需注意: 补充速度不可太快
血清钠浓度的升高速度以每小时1~2mmol/L为宜, 否则容易导致脑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因此需经 常复查血电解质浓度。
也可采用经验输液方法: 即将上述补钠量大体均匀 分布在24小时补液中输入,这样可保障血钠浓度均 匀上升。
以免水分转移太快导致脑细胞损伤。
轻、中度缺钠或缺钠早期, 血钠水平可接近正常, 血清钠不一定能反映出体缺钠水平。
缺钠初期, 细胞外液变为低渗, 水一方面向细胞内
转移, 一方面由肾脏排出, 细胞外液钠的浓度降低
较少,
同时骨胳中可交换钠被动员进入细胞外液
水电解质紊乱专题知识讲解
16
,
慢性失钠性低钠血症-1
水电解质紊乱专题知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