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8.81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发布时间:2022-12-04T03:47:36.94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9期作者:王金妍[导读] 主要研究护理措施、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等,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病患给予针灸治疗和康复护理王金妍郧阳区人民医院,湖北十堰,442500一、摘要主要研究护理措施、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等,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病患给予针灸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状况。
抽取80例在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病人为实验对象,对其实施治疗与护理干预,治疗方式相同,护理措施不同。
其中研究组的40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并且予以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的40例病患进行针灸治疗,同时接受常规护理措施。
采取不同护理后的具体情况说明,康复护理的满意度情况为39/40(97.50%)例,常规护理满意程度为32/40(80.00%)例。
接受常规护理的病患护理效果为33/40(82.50%)例,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为40/40(100.00%)例。
给予常规护理的并发症为11/40(27.50%)例,康复护理的并发症率为1/40(2.50%)例;由此显示,针灸结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降低膀胱的残余尿量,提高膀胱功能,并且护理满意度较好,护理效果确切,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疾病的恢复具有一定性的促进作用。
二、引言近年来,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患病后病患的排尿功能出现障碍现象,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容易引发感染,危害性极大。
当膀胱周围神经或者控制膀胱中枢神经受损将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因此称神经源性膀胱。
该病的临床症状为膀胱储尿、排尿功能障碍,属于下尿路感染一种相应并发症的总称,神经系统损伤是致使脊髓损伤后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的关键因素,。
脊髓损伤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就是神经源性膀胱,该病将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重者将危及生命安全。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引言】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可致残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膀胱功能障碍。
正常膀胱功能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其效果,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改进膀胱康复训练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重庆小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其效果,通过实验证明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提高膀胱功能的有效性,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的选择:选择具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使用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包括盆底肌锻炼、肛门指压刺激、温热腰包敷贴等。
3. 对照组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
4. 数据采集:在康复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采集实验对象的膀胱功能指标,包括排尿时间、排尿次数、膀胱容量等。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
【实验设计】1. 实验组设计: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共计20次。
2. 对照组设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共计20次。
3. 数据采集时间点:康复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每个时间点均在早晨空腹时采集。
4. 对照组安慰剂效应控制:在对照组中,使用安慰剂效应进行控制,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采集实验对象的膀胱功能指标,包括排尿时间、排尿次数、膀胱容量等。
2.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膀胱功能指标的差异。
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比较,P值小于0.05统计学上认为有显著差异。
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收集脊髓损伤患者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功能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以及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2.50%(1/8),对照组为37.5%(3/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并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事件发生率,值得引起临床重视并推广实践。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护理;膀胱功能;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合并症之一,此类患者多有尿失禁以及急性尿潴留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可能成为尿毒症以及菌血症的高危因素,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临床经由影像学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应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用康复护理尽早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患者预后[1-2]。
为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收集本院医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病例后对照两种护理干预的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2022年1—2023年4月为观察时间段,收集本院医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6例。
病例符合纳入标准:①年龄20~80周岁;②经MRI诊断明确伴随不同程度神经源性膀胱;③无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前列腺增生、尿道畸形患者;②尿道狭窄以及尿道炎症患者;③有精神疾病或认知、意识障碍患者。
将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
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王红球;何瑞琼;梁馨匀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6(035)0z1
【摘要】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52例,分为两组。
对照组19例常规
留置导尿管护理;治疗组33例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和系统护理。
比较尿路感染率和拔尿管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尿路感染率下降,拔尿管时间缩短,且有尿意者综合训练治疗效果更明显(P<0.01)。
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和系统护理干预有
助于缓解患者排尿障碍,改善情绪状态,对患者的康复有益。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王红球;何瑞琼;梁馨匀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湛江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湛江 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湛江 52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4;R473.12
【相关文献】
1.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 [J], 周慧青;刘莹莹;应英
2.电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分析 [J], 高章
泉;余飞跃;刘崇梅;龙项;周中华;戴印
3.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 张世英;吕梅芬
4.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J], 陈燕;谢明辉
5.盆底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USDS评分的影响 [J], 王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探讨宋静发布时间:2023-05-17T00:49:55.708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6期作者:宋静[导读]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临床效果。
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并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的应用使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速度得到提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尿动力学指标。
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临床效果。
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并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的应用使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速度得到提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尿动力学指标。
关键词:针灸;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会引起小腹坠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此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进行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膀胱功能,并且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将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应用,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来帮助患者通经脉、调气血,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膀胱患者采用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的形式进行干预,并分析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50.36±5.87)岁,实验组男24例,女19例,平均(50.57±5.62)岁,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
本课题受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01D111345)※ 通信作者:双卫兵,Email :shuangweibing@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进展周慧宇1 邓 欣2 双卫兵3※(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2警山西省总队机动支队勤务保障大队卫生队,山西 太原 030054;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山西 太原 030001)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是指由各种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原因损害脊髓后出现的脊髓结构或功能性损伤,属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SCI 每年的发病率为12~65例/百万[1]。
脊髓损伤后,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地损害,所以大部分患者可并发有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2,3]。
NB 是SCI 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4],患病率约为70%~84%[5]。
NB 患者可因为长时间的尿潴留、尿失禁,而出现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慢性肾衰竭而危及生命[6]。
因此,早期、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治疗SCI 后NB ,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7]。
对于NB 的治疗,首先需要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使膀胱内压处于正常范围内,其次要尽可能地改善下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的控尿能力,并防止尿路感染,使患者能更好地生活[8]。
目前在临床中对于NB 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和其他治疗。
1 保守治疗1.1口服药物治疗1.1.1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的药物(1)M 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M 受体的作用,来达到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目的;但同时由于逼尿肌收缩力下降,残余尿量会增加,所以一些患者需要联合使用间歇导尿来帮助排空膀胱。
奥昔布宁、托特罗定和索利那新在临床中最为常见。
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1神经性膀胱的分类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是神经性膀胱的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损伤后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神经性膀胱的类型也不一样,以往我国对神经性膀胱,基本上按照Nesbit的分类方法,即①反射性膀胱;②自律性膀胱;③无抑制性膀胱;④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⑤运动神经麻痹性膀胱。
这种分类方法实际运用比较困难。
Bors将脊髓排尿中枢(骶2~4) 以上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圆锥和骶2~4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未受损伤,经盆腔植物神经和阴部神经的反射弧完整;脊髓排尿中枢本身或其周围神经(包括副交感和体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下运动神经元膀胱,上述反射弧消失或减弱。
以上两种神经性膀胱根据损害程度,各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完全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反射性膀胱,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自律性膀胱。
因此对患者只要确定其病变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就可以得出结论而不有误,并可以作为治疗依据。
2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SCI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留置导尿、一次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个阶段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
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地位。
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目前多采用手法训练:即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二指时,即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
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一手要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
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
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会阴部;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摩时间约15min,手法要轻。
1992年Menon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神经性膀胱功能再训练方法,每4h进行一次耻骨上轻拍,而后导尿。
有作者应用此方法对一组55例SCI患者进行膀胱再训练,配合导尿和药物治疗,其中有45例(82%)患者出院后达到了自主性排尿。
温针俞募配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郝世杰;毕鸿雁;高振梅【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7)001【摘要】目的:观察温针俞募配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SCI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膀胱功能训练组、温针组和治疗组(温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3组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膀胱功能训练、温针疗法、温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法治疗,每天1次,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3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的膀胱容量均有所增加,治疗组变化较其他2组更明显(P<0.05),3组的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膀胱压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治疗组变化趋势较其他2组更明显(P<0.05).结论:温针俞募配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改善SCI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疗效显著.【总页数】5页(P10-14)【作者】郝世杰;毕鸿雁;高振梅【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温针俞募配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 郝世杰;毕鸿雁;高振梅;2.温针俞募配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 郝世杰;毕鸿雁;高振梅;3.温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J], 娄天伟;田梦;高振梅;邹建鹏;郝世杰;毕鸿雁4.温针灸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J], 徐朦婷;高振梅;李琳琳;王万宏;郝世杰;邹建鹏;娄天伟;李超;毕鸿雁5.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J], 刘双岭;吴建丽;包瑞;戴缙;金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脊髓损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较大,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要及时治疗。
通过合理对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速患者康复速度,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改善脊髓功能损伤,有助于患者恢复生理机能,本文从脊髓损伤入手,探索当前临床对该病症的康复治疗研究,旨在为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障碍引言:脊髓损伤通常由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造成的一种脊髓结构、脊髓功能损伤,脊髓在神经系统内担任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出现损伤,将影响躯体与大脑之间的感觉与运动神经,造成相应的损害,患者可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产生的危害较大,通过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患者病症改善,降低病症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促使患者及早恢复正常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脊髓损伤脊髓损伤通常由外界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因素导致,该病症发生后可造成下躯体与人脑之间的神经系统联系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如大小便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较为显著,需要及时治疗。
朱康祥,金盛,邵文飞[1]在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临床研究中提出脊髓损伤的特征,根据其特点设计联合治疗方式,进而保证其治疗效果,同时明确该病症危害,合理进行预防,降低病症发生率。
何件根,宋倩,范维娇[2]在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中提出脊髓损伤病症,明确该病症表现以及对患者日常影响,针对性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病症,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二、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临床研究临床上对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研究较多,并形成大量的理论,旨在通过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病症,降低病症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降低功能障碍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促使患者及早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牛秋妍,任亚锋,张晓勇[3]在电针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观察分析过程中提出电针治疗理念,该方式应用优势较为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肌力,促使身体机能提升,联合运动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加速体内循环,利用内环境微循环优势改善患者病症,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减缓肌肉萎缩速度,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进展作者:冯小军吴建贤周云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26期[摘要]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
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
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关键词] 脊髓损伤;尿流动力学;神经源性膀胱[中图分类号] R6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019-03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
截瘫患者伤后25年病死率为49%,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 。
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复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保护上尿路功能、保证排尿期或/和储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保证低压和完全的膀胱排空。
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2]。
目前有关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且各具优缺点[3]。
Krane[4]等基于尿流动力学检查提出的分类为I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Ⅱ逼尿肌无反射型,其简单、实用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指导临床的治疗、评价及随访等。
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研究李墨发表时间:2018-08-16T16:29:25.2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李墨[导读] 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各类影响因素所造成的脊髓结构、脊髓功能损伤,从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感觉障碍[1]。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00【摘要】目的研析在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穴位针灸+膀胱康复训练的临床实际意义。
方法随机抽选于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遵循患者治疗意愿划分组别。
联合组(n=40)应用穴位针灸+膀胱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单一组(n=40)应用穴位针灸治疗。
将2组的尿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积分进行评价与比较。
结果联合组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参数均显著优于单一组(P<0.05);相比于单一组,联合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
结论在临床治疗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穴位针灸+膀胱康复训练,可促进膀胱功能改善,提高最大排尿量,是一种治疗SCI伴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穴位针灸;膀胱康复训练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各类影响因素所造成的脊髓结构、脊髓功能损伤,从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感觉障碍[1]。
神经源性膀胱作为SCI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均可对患者尿路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可引起肾衰竭,严重危及患者健康安全。
故探寻最佳治疗方式促进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改善就显得颇为重要。
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研析在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穴位针灸+膀胱康复训练的临床实际意义。
现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于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遵循患者治疗意愿划分组别。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脊髓损伤是一种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下肢瘫痪和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普遍存在的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容易导致尿潴留和尿路感染。
脊髓损伤后的患者由于神经信号传导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自主控制膀胱排尿,容易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探讨其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估,为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康复护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减少膀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通过对现有文献和临床案例的整理和分析,评估间歇性导尿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也旨在促进对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系统性分析和总结,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喷。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案。
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现有文献,可以为相关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临床康复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 正文2.1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特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特点包括膀胱排空功能障碍、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摘要】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探讨了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作用机制、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估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研究表明,间歇性导尿能有效降低膀胱内压,预防膀胱憩室和尿路感染,提高患者膀胱功能。
康复护理措施结合间歇性导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需要深入研究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作用机制,以提高康复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间歇性导尿、康复护理、临床研究、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评估、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常常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等症状。
神经源性膀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而且长期存在的膀胱压力升高还可能导致膀胱功能恶化、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的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至关重要。
间歇性导尿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通过定时排空膀胱来减少膀胱内的压力,预防尿路感染和膀胱过度扩张。
间歇性导尿不仅可以改善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心理负担。
关于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尚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作用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机制及效果,旨在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提供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生理和神经调节作用,了解其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机制;2. 分析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评估其在促进膀胱功能康复方面的作用;3. 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总结间歇性导尿在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4. 探讨康复护理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方法,从量化角度评价间歇性导尿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5. 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膀胱功能康复效果提供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