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气体制取课,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完整的了解气体制取的实验。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基础上,对本节课中涉及的药品,仪器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氧气的性质有了系统的了解,前期也有对基础实验的理论和技能的储备,加之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的了解后,学生期待可以自己动手,制取氧气。
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系统的了解实验室气体制备的一般思路与过程,为了减少学生对实验的陌生感,提前安排了预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初步学会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感知制取氧气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境,初步体会运用化学方法制备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试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镊子、坩埚钳、烧杯、药匙、纸片、木条、棉花、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火柴、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学生准备:复习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顾:1.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使用哪些药品?写出反应的表达式。
2.以上几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其特征是什么?【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探索新知】一、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观察思考】1.仔细观察图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3.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观察思考】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分别选择哪套装置?依据是什么?【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整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制取氧气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大试管、集气瓶、水槽、单孔橡胶塞、乳胶管、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升降台、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木条、棉花。
【情境导入】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本节课,同学们将通过小组实验分工合作来真正体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探究其性质的过程。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法【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加热2·实验装置:3.收集方法:排水法收集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1)査--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向试管中装入试剂;(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5)收--收集氧气;(6)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则证明是气。
6·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探究点二氧气性质--实验法1. 如图2-19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插入以上实验收集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人),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 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留少量水,如图2-20)。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内容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会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教学用具大试管、单孔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带铁夹的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片、燃烧匙、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二、本节课我们就要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学生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三、(复习旧知识)与学生一起复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学生板演)2、实验用品有哪些?3、实验开始前,要怎样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实验装置是怎样的?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有哪些?适用范围和优点是什么?5、总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6、怎样知道收集好的氧气是满满一瓶呢?收集满的氧气怎样放置?7、做这个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四、复习氧气的性质(学生板演木炭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五、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六、小练习,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动手实验,同学们要注重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知道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实验报告。
八、布置作业:填写本节课的实验报告。
九、板书设计: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一、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仪器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4、注意事项二、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章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等,这为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然而,由于该章节涉及实验操作较多,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安全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可能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此外,学生在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验证方法时,也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包括其助燃性等化学性质。
掌握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科学思维】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三、设计思路本教材章节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材开篇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氧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讲解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后,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探究的实验。
此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为后续学习有关气体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实验活动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掌握不够,需要老师在实验前进行详细讲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2.观察氧气的性质,能用所学生理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实验操作步骤,氧气的性质。
2.教学难点:氧气的制取原理,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等。
2.实验试剂:氯酸钾、二氧化锰、水等。
3.课件:实验操作步骤、氧气性质的图片和视频等。
4.安全防护用品: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展示氧气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氧气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后,是不是立即将酒精灯熄灭?为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不是,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槽中的水可能会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小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歌诀一要检查气密性二装试剂试管中三把仪器固定好四再点燃酒精灯五用排水集气法六把导管撤离水最后熄灭酒精灯【过渡】我们完成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揭下来,我们探究下氧气的性质。
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可以和木炭发生反应,今天我们做这个实验,并验证生成物是什么。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提问】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提问】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如果开始将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二氧化碳,易使集气瓶中的氧气逸出而造成损失,会迅速使瓶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影响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思考】有的同学在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现象不明显,木炭燃烧不剧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收集的氧气不纯净,含量少。
【提问】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何书写?【学生活动】让同学们在黑板书写。
碳 + 氧气二氧化碳【过渡】氧气与木炭反应现象明显,与铁呢?【实验操作】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提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黑色固体。
【提问】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预先加入少量水?【学生活动】观察,与教师一起交流,回答。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及其基本性质。
通过实验,学生能直观感受氧气的特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氧气的基本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
-学生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氧气性质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引入:展示一段关于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氧气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氧气的思考,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需要氧气?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所学的氧气的性质。
2. 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以此引入《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二)、新知探究1. 理论学习:展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如高锰酸钾分解法),解释为何选择这种方法,并介绍实验装置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2. 观察演示:教师进行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固体颜色变化、气泡产生等。
(三)、实践操作1. 安全指导:强调实验安全,如佩戴实验服和护目镜,避免接触化学药品等。
2.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
3.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如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氧气的性质,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一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二是氧气的性质实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不够规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还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能独立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
2.了解氧气的性质,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氧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单孔塞、双孔塞、集气瓶、水槽、止水夹等。
2.实验试剂: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双氧水、铁丝、硫粉、碳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制取氧气?氧气的性质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展示氧气实验室制法的两个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双氧水制取氧气。
同时,呈现氧气的性质实验,包括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完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
5.拓展(5分钟)讨论:为什么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氧气实验室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7.家庭作业(2分钟)完成课后练习,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课题3制取氧气后的实验活动,是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亲身经历的一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使这些知识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让学生操作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性质的验证等实验,培养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学习热情很高。
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加上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早已渴望能自己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加深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的理解,能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知道实验需要的仪器、以及装置特点。
(3)初步学会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的收集以及氧气性质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并理解有关操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在边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动手实验,满足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五、实验准备
仪器:大试管、单孔橡皮塞、胶管、玻璃导管、集气瓶(3个)、玻璃片(3块)、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镊子、药匙、垃圾杯。
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用品:木条、棉花、火柴等。
六、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课前请同学们完成2件事情,第一、我把今天上午的小测发给你们,请同学们自行改错,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第二、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投影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和用品)
加热 加热 【学生】第一、学生自行改错,小组长检查改错结果,针对组员的问题进行讨论。
准备课上老师的提问。
第二、检查实验用品,组长汇报。
第一环节:制取氧气
【教师】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研究了氧气的性质、用途以及制法,老师在课堂上也做了演示实验,那大家想不想用高锰酸钾为原料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上一节实验活动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出示PPT 上的实验目标)
【教师】做实验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PPT 思考)同学们思考一下,请一个同学板演第1题,另一个同学画第2题图,其余题目同学们口答。
(复习仪器、收集方法、验满方法)
【学生展示】1.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2. (
学生的画图后,投影投影图2-17) 左边属于气体发生装置,右边属于气体收集装置。
3. 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比用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纯净。
4.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时表明气体已集满。
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教师】我们选好实验装置后按什么步骤进行实验呢?同学们回顾一下老师之前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
【学生】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装置;点燃酒精灯预热后加热;收集气体;撤离导管;熄灭酒精灯。
我们简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小测中出现的问题去看视频,思考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展示】1.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再把手移开,过一会,导管内形成一小段水柱。
体温使试管中的气体升温,体积膨胀使试管内气体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若气密性好,则会有气泡放出。
2. 在试管口要塞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给试管加热时先要预热,然后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5. 等气泡连续、均匀才收集,因为一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的空气。
出现大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了,然后正放在桌面。
6. 实验结束,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组装好仪器并完成第一步操作检查装置气密性,请个别同学上台展示组装的装置。
【学生实验】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教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除了手握,还可以用酒精灯微热法或者是用热毛巾捂住试管等方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同学们装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后,固定装置,等组长检查。
【学生实验】装药品,固定装置。
【教师】接下来,我们点燃酒精灯,收集两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后(瓶中留少量水),重新连接导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
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收集完正放在桌面等组长检查。
【投影】注意事项
1.用排水法收集的一瓶氧气:瓶中需留少量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2.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离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3. 实验过程要注意安全:酒精灯的使用,用完即熄灭。
【学生实验】学生做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及时提醒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点评】实验之后,教师根据观察之后的点评,总结。
第二环节:验证氧气的性质。
【教师】同学们刚才制取了两瓶氧气,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瓶氧气做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播放视频)
【教师提问】通过这段视频,请大家讨论,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什么?(讲解实验操作及操作原理)
【学生展示】学生思考、交流,解决操作、操作原理的问题。
【投影】注意事项
1.先将木炭放在酒精灯上烧到红热后再由瓶口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
2.燃烧停止后,要盖上玻璃片,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需注意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或留少量水,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烫裂瓶底。
4. 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用来引燃铁丝,待火柴杆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由上到下慢慢伸入,不要碰到集气瓶壁。
【教师】同学们注意,木炭燃烧用排空气法收集的那瓶氧气,铁丝燃烧用底部留水的那瓶。
下面同学们开始做这两个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如使用酒精灯,用完即熄灭等)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提醒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交流讨论】完成学案。
【教师点评】实验之后,教师根据观察进行的点评,总结。
【问题交流与整理】回顾整个实验,我们来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1. 如果某同学制取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伸入?【学生展示】
1. 可能的原因如下:用排水集气时,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充满,还留有气泡;
点燃 点燃
加热 加热 开始收集气体时,没等装置中的空气排净便开始收集氧气;收集完气体后,玻璃片与集气瓶口之间密封不好。
2.如果开始便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大量放热,易使集气瓶中的氧气逸出损失,会迅速使瓶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影响实验现象。
【活动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节实验活动课,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想?课后完成学案并谈谈实验体会。
附: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制取氧气
1.实验药品:高锰酸钾粉末
2.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3、实验装置:
4、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二、氧气的性质
1.碳+氧气 二氧化碳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