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中药鉴定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16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Science for identifyijng Chinese Materia Medijca总学时:112 讲授学时:64 实验学时:48学分:5.5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适用专业:中药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中医中药学系一、课程简介《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是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继承传统中药经验鉴别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及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材新资源发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从事中药和其它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中药与中药鉴定学1.2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与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与任务2.理解和了解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二章中药的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2.1 本草考证2.2 中药的品种鉴别教学要求:掌握和理解本草考证及中药的品种鉴别。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三章现代技术与中药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3.1 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3.2 指纹图谱与真实性3.3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3.4 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教学要求:1.理解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指纹图谱与真实性。
2.了解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四章中药的有效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4.1 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4.2 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4.3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要求:理解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中药的毒性成分分析,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授课教案②葛花:为野葛未全开放的花,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功能解酒毒,止渴。
甘草【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目前已有人工栽培。
光果甘草、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
为喜钙植物,一般野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砂质土壤中。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
一般去除非药用部位后切成长段晒干;亦有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为“粉甘草”【性状鉴别】一、甘草:1、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直径0.6-3Cm)。
表面红棕、暗棕、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及横长皮孔。
两端切面中央稍下陷(有的不明显)。
2、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粉性,具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
3、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4、味甜而特殊。
二、胀果甘草:根粗壮木质性强,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
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差,断面多裂隙。
(荚果短小,直而肿胀)三、光果甘草:外皮大多灰棕色,不甚粗糙,皮孔细小而不明显,裂隙少,纤维性强。
(荚果表面光滑无毛)【显微鉴别】1、甘草根的横切面:符合正常的双子叶植物次生根的构造。
①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粉甘草外皮已除去)。
②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③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④导管常单个或2-3个成群。
⑤射线明显;韧皮部射线常弯曲,有裂隙。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细胞含棕色块状物。
2、甘草粉末:淡黄棕色①纤维成束,壁厚,晶纤维易察见(含方晶)②草酸钙方晶:易见③导管:具缘纹孔,直径较大,稀有网纹。
④淀粉粒:多为单粒,脐点点状,卵圆或椭圆形。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侧面观为类长方形。
⑥棕色块:形状不一。
【成分】甘草甜素(三菇类化合物),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豆科植物兰花棘豆的根。
豆科植物刺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豆科植物单体蕊黄茜(鳌山黄黄)的根。
豆科植物苦马豆的根。
锦葵科植物陆地棉的根。
中药鉴定学实训教学大纲中药鉴定学实训教学大纲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中医药学科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中药鉴定学实训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药鉴定学实训教学大纲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实训教学内容1. 中药材的外观鉴别中药材的外观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基础,包括对中药材的形态、色泽、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各种中药材的外观特征,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准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2. 中药材的理化性质测定中药材的理化性质测定是中药鉴定学实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理化性质测定方法,如水分测定、灰分测定、挥发性油测定等,以便能够准确判断中药材的质量和纯度。
3. 中药材的显微鉴定中药材的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学实训的关键环节。
学生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以便能够准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4. 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是中药鉴定学实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质量评价方法,如含量测定、溶出度测定、溶解度测定等,以便能够准确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二、实训教学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药鉴定学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各种鉴定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中药鉴定学实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学专业人才。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中药鉴定学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实验和鉴定任务。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药鉴定学课程性质: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适用专业及层次:中药学本科开课学期:第二学年总学时:50 (其中讲课3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总学分:6学分(其中讲课4学分,实验2学分)采用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康廷国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为主。
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总论[教学内容]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史中药,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鉴定的依据和一般程序以及中药鉴定的四大方法。
[目的要求]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熟悉中药鉴定的四大鉴定方法,了解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各论第一篇植物药物本篇分十章,分别为根及根茎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药材[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介绍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以及蕨类植物根茎的形态和组织特征。
具体药材按系统分类进行介绍,其中出现了许多诸如“车轮纹”、“菊花心”、“狮子盘头”等经验鉴别术语。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掌握重点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以及所含成分和理化鉴别方法。
本章重点是掌握双子叶植物根与单子叶植物根在形态和组织上构造上的区别,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归纳出双子叶植物根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发达、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大纲一、引言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中药材的质量评价、真伪鉴别和药理作用研究等方面。
本文旨在阐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为中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实用的教学指导。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对中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真伪鉴别和药理作用研究的能力。
同时,学生应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对中药材质量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1.中药鉴定基本理论:包括中药鉴定的概念、意义、原则和方法等。
2.中药材性状鉴别:通过对中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3.中药材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内含物等,进一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4.中药材理化鉴别:运用化学试剂和仪器分析中药材的成分和含量,评估其药理作用和安全性。
5.中药材质量评价:根据中药材的性状、显微、理化等鉴定结果,综合评价其质量等级和药用价值。
6.中药材贮藏与养护:了解中药材的贮藏条件和养护方法,确保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的质量稳定。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传授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实践教学: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中药材的性状、显微、理化等鉴定方法,培养其实践能力。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生产企业和质检机构,了解其实际运作和中药材鉴定技术的应用。
4.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宽视野,加深对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评价其实践能力。
3.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和提问水平,评价其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4.综合评估:综合考虑考试、实践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评估结果,给出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中药学目的与任务1.熟悉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
2.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用药禁忌、用法、用量等基本理论知识。
3.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科研方法等。
5.掌握121味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6.熟悉99味中药的分类、功效、临床应用。
7.了解245味中药的功效、分类。
8.了解常用中药的传统论述。
9.了解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10.了解常用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学生应首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如脏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四诊、八纲以及各种辨证方法等,具有初步的辨证论治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以及从事中药的研究、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其它中医药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要求1.重点讲授,方法多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联系临床讲授中药的运用。
3.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辩证用药教学的重点是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主治,注意与中医理论的结合,综合分析药物的功效、主治和用法;比较功效、主治相似的中药,深入理解,掌握其异同点、运用方法。
可适当加入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及现代用法等内容的介绍。
4.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观看药材标本、组织讨论、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与要求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内容]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历代代表性本草著作。
[要求]明确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内容]中药的产地、采集。
[要求]1.了解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熟悉道地药材概念及对对临床用药的重要性。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了解一般的采收原则。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中药鉴定学Syllabus of Chinese Medicine Authentication适用于中药专业执笔人:刘传明审定人:马骥学院负责人: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本课程学习合格可获9学分。
本课程须在修完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拉丁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课程之后学习。
其中与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课程关系尤为密切。
本课程教学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达到:1.学习常用中药300种,其中掌握重点品种120~150种(含中成药),熟悉70~90种,其余为了解品种。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2.掌握中药鉴定品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能执行《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具有继承祖国药学遗产、整理发掘中药品种和开发研究中药的初步能力。
总学时数为170,课堂教学与实验时数比例为9:8。
另外教学实践2~4周。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special curriculu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pecialty. According to training aim, this curriculum is the main a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experience and studies moder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masters the basic theories, methods and skills of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It is the base of true-fake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neatening varieties, quality estimation, and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that can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ect for clinical drugs.Teaching of this curriculum classifies teaching in lesson and experiments. It need master the following contents thought the study.1. Study 300 kind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common use that master 120~150 kinds of important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70~90 kinds must be familiar and others must know.Important Chinese medicines must master Latin name, records in materia medica, source, plant (animal) configuration, and habitat, collect and processed, ma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 phys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examination, content determination, efficacy et al; familiar Chinese medicines must master source,identification, main active constituent or index constituent et al.2. Master the methods and proced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estimation and administer the regulations of China Pharmacopoeia.3. Having the primary abilities of inheriting pharmic heritage, neatening Chinese medicine varieties, and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inese medicines.Total time is 170,the ratio of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is 9:8. Practice teaching is2~4 week.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2.熟悉中药品种混乱状况【教学内容】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1、中药材的鉴定2、中成药的鉴定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1、中药资源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3、中药资源的保护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目的要求】1、熟悉中药鉴定学的国内外发展概况2、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1、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2、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采收季节、产地加工方法和贮藏原则3、熟悉经验贮藏法【教学内容】一、中药的采收1、采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2、采收的一般原则二、中药的加工1、加工的意义2、加工的方法三、中药的贮藏1、中药贮藏保管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2、中药的贮藏保管和变质的防治第四章中药的鉴定【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程序和常规方法3、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内容】一、中药鉴定的依据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1、取样2、鉴定3、结果三、中药鉴定的方法1、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5、新技术和新方法简介四、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1、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2、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各论第一篇植物药类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目的要求】1、掌握根及根茎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2、熟悉根及根茎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3、了解根及根茎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教学内容】1.概述2.中药名单(106,附10)重点药材(56,附9):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附首乌藤),牛膝,商陆,威灵仙,川乌,附子,白芍,黄连,升麻,防已,北豆根,延胡索,板蓝根,地榆,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附:红芪),人参(附:红参、人参叶),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秦艽,紫草,丹参,黄芩,地黄,巴戟天,天花粉,桔梗,党参,木香(附:土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天南星,半夏,石菖薄,百部,川贝母(附: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麦冬(附:山麦冬),山药,射干,莪术,天麻。
熟悉药材(28):骨碎补,广防已,虎杖,川牛膝,银柴胡,太子参,草乌,白头翁,赤芍,远志,甘遂,西洋参,独活,羌活,藁本,白薇,玄参,胡黄连,茜草,续断,南沙参,紫菀,三棱,天冬,知母,干姜,郁金,白及。
了解药材(22,附1):拳参,金荞麦,乌药,夏天无,常山,白蔹,明党参,白前,徐长卿,红大戟,川木香,漏芦,香附,白附子,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粉萆薢(附:绵萆薢),姜黄,高良姜,山慈菇。
(注:教材中按植物分类顺序排列,以下均同)第六章茎木类中药【目的要求】1、掌握茎木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2、熟悉茎木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3、了解茎木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教学内容】1.概述2.中药名单(11,附1)重点药材(5,附1):苏木,鸡血藤,沉香,通草(附:小通草),钩藤。
熟悉药材(2):关木通,大血藤。
了解药材(4):海风藤,川木通,降香,络石藤。
第七章皮类中药【目的要求】1、掌握皮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2、熟悉皮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3、了解皮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教学内容】1.概述2.中药名单(13,附5)重点药材(6,附2):牡丹皮,厚朴(附:厚朴花),肉桂(附:桂枝),杜仲,黄柏,秦皮。
熟悉药材(4,附3):桑白皮(附:桑枝、桑叶、桑椹),苦楝皮,香加皮,地骨皮。
了解药材(3):合欢皮,白鲜皮,五加皮。
第八章叶类中药【目的要求】1、掌握叶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2、熟悉叶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3、了解叶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教学内容】1.概述2.中药名单(10,附3)重点药材(4):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
熟悉药材(4,附3):侧柏叶(附:柏子仁),枇杷叶,枸骨叶,紫苏叶(附:紫苏梗、紫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