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21.00 KB
- 文档页数:19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目的:研究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治疗后总结治疗经验,为感染性眼内炎确诊治疗提供科学性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眼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8例,分析患者发病因素,总结治疗经验。
结果:老年人占61.76%,其次是中青年占26.47%,儿童占11.76%,37例眼外伤引起,其中8例儿童全部是眼部外伤引发;31例由于眼部手术引起。
眼部外伤导致眼球破裂患者细菌检查发现无菌生长、四联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患者细菌检查发现粪肠球菌D群、无菌生长、口腔链球菌;20例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和鉴定后,阳性率为80.00%;治疗时首次治疗后54例患者痊愈出院,10例患者延长了用药时间,4例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后进行了二次手术治疗,最后全部痊愈。
结论:儿童患者多是因为眼部伤害发病,进行内眼手术者容易发病,所以这两类人群要高度注意预防;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护眼睛,正确用眼,注意眼部安全防护,减少眼外伤引发感染性眼内炎。
标签: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因素;治疗结果;研究分析眼内炎又叫玻璃体炎症,包含各种眼内炎症[1]。
眼内炎的发病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外部因素引发的感染性眼内炎,根据发病因素来源可以将眼内炎分为内源性眼内炎和外源性眼内炎两种,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炎症严重程度已经影响眼外框组织时则称为全眼球炎。
眼内炎患者初期检查确诊结果不稳定,而且诊断难度大,这就容易导致患者确诊晚,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眼睛视力下降,眼睛内部组织伤害等严重后果。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因素、治疗结果,总结预防和治疗的经验,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强预防效果,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率。
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眼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8例(93只眼),其中单眼患者43例,双眼患者25例,在征求患者同意后收集患者基础资料以供研究参考使用。
眼内炎和全眼球炎的诊疗及护理
眼内炎和全眼球炎,是指致病微生物进入眼内引起眼组织化脓性感染,称为眼内炎。
同时有眶内组织化脓性炎症者,称为全眼球炎。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为穿孔性眼外伤。
【主要表现】
(1)病史:常有穿孔性眼外伤史。
(2)症状:患者发病急骤,患侧眼睛剧烈疼痛,视物不清。
(3)体征:检查眼睑发红,眼球结膜充血,角膜浑浊、水肿,重者视力仅有光感,前房可见炎性渗出物或积脓,玻璃体反黄光。
全眼球炎时眼球突出,可有全身发热、头痛等症状。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治疗与护理】
(1)抗感染治疗: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可给予青霉素,成人剂量400万~600万单位/次,加人生理盐水100毫升内,2次/日,静脉滴注;小儿剂量2.5万~5万单位/千克体重/日,分2~4次给药,静脉滴注,每次应在1小时内滴完。
也可选用头孢曲松钠,成人剂量2~4克/日,静脉滴注;小儿剂量20~80毫克/千克体重/日,分2次静脉滴注。
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成人剂量0.9~1.2克/次,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内,1次/日,缓慢静脉滴注。
(2)散瞳药治疗:可用阿托品滴眼液,滴眼,3次/日。
(3)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大剂量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可适当应用
糖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4)手术治疗:发病2~3日内,可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
(5)护理措施:①卧床休息,避免一切用力动作,保持安静,防止眼部压力增高。
②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用力努挣。
③避免局部热敷。
/pumcheye/HTML/17723.html圆桌论坛——感染性眼内炎高峰论坛第四军医大学京西医院眼科惠延年内眼手术消毒得再好也有感染的风险。
手术医生不要过分因此而感到自责, 有些时候感染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手术同意书的第一项就是关于术后感染的风险提示。
我们检索了将近100 篇国外有关术后感染眼内炎相关文献,从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国外研究型和三级眼科医院对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情况:据美国迈阿密BascomPalmer 眼科研究所2002 年至2009 年的统计,八年间56,672 例的内眼手术后有14例发生眼内炎,其发病率为0.025%。
其中白内障手术28568 例,8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0.028%; 18,492 例玻璃体切除术(PPV)中,2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0.011%。
由此可以看出,眼后段手术眼内炎的发生率比白内障术后要低得多。
而2262 例小的ppV 的发病率为0;另外2788 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有3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 0.108%.在这些感染中最常见是葡萄球菌感染,有7 例占50%。
初期治疗放案包括:穿刺治疗8 例,占57% ;ppV 5 例占36%, 眼内注药14 例占100%。
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ceftazidime 治疗13 例占 93%, 眼内激素治疗9 例占 64%。
最终视力: 有9 例好于0.1, 占64%; 无光感眼2 例,占14%.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Bascom Palmer 眼科研究眼内炎发生率随年份呈下降的趋势:另外一组统计来自印度一家三级医院八年中眼内炎发病率的统计情况。
该院八年间231,259例的内眼手术,有98 例发生眼内炎,其发病率为0.042%。
其中白内障手术70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0.053%; 穿透性角膜移植,有10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 0.5%. ;其他内眼手术中有18 例发生眼内炎,占0.018%。
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其他常见的感染病菌包括链球菌、流感嗜
血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真菌等。
引起眼内感染的常见途径包括手
术创伤、角膜炎、外伤或异物等。
临床表现上,感染性眼内炎的症状包括眼痛、视力减退、眼红、流泪、光敏、视野缺损等。
常见体征有角膜结膜充血、前房混浊或化脓等。
眼内
炎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眼科检查和分泌物培养来诊断和鉴别。
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根据不同的病
因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急性角膜炎可能需要立即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如
庆大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
对于病毒性眼内炎,如带状疱疹,抗病毒药
物如阿昔洛韦可以用于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眼内炎,可能需要进行眼部
手术,如眼球穿刺和冲洗。
除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搓
眼睛,不共用眼用物品。
此外,还需要注意补充充足的营养,增强机体免
疫力,以促进感染的康复。
总的来说,感染性眼内炎是眼睛感染的一种严重情况,可能导致视力
丧失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恢复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预防感染性眼内炎也非常重要,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外伤和感
染源的接触等。
眼内炎的护理常规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迅速波及眼内组织和眼内液体的炎症,炎症蔓延至房水、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乃至巩膜。
炎症还可以继续向角巩膜及眼眶组织蔓延,发展为眼球周围炎。
尽管大量使用抗生素并进行手术治疗,仍然不能避免视力下降,甚至不能挽回视力。
因此及时发现眼内炎,判别病原体,给与正确处理对于挽救患者视力或者减少视力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眼内炎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眼内炎主要有两类:手术后眼内炎和外伤后眼内炎,内源性眼内炎是由血源感染或免疫抑制引起。
眼内炎的症状体征:眼痛,视力下降,严重者可降到手动,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Descemet膜皱折、实质层水肿、角膜后可以有各种形态分泌物,晶体或人工晶体表面有渗出物沉积,玻璃体混浊等。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激素的联合使用:。
【护理评估】1、健康史、过往史、手术史等。
2、身体状况:眼痛、视力、结膜充血等。
3、生理、社会状况。
【护理措施】1、加强心理护理:眼内感染后,眼痛剧烈,视力突然下降,病人及其家属缺乏思想准备,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
2、用药护理:为达到广谱抗菌的目的,病人需用多种药物频繁点眼及多次结膜下注射。
合理安排各种眼药水的点眼时间,以使眼部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同时减少干扰病人的次数。
全身使用抗生素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患眼变化和全身反应。
3、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各种治疗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并用0.5%碘伏溶液消毒双手。
病人行接触性隔离。
限制陪人。
保持病房整洁,眼药水眼药膏应一眼一瓶,健眼和患眼分开使用。
并嘱病人滴眼药水时向患侧倾斜,睡觉时保持患眼低位,以免患眼分泌物流入健眼导致交叉感染。
4、玻璃体腔注药术或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配合。
眼内感染持续时间越长,造成视网膜、视神经及角膜等不可逆的损害越大。
向病人说明及早治疗和手术的目的和重要性,完善术前准备,认真冲洗结膜囊;术后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使用有效抗生素,继续做好用药护理和消毒隔离措施。
眼内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眼科学大查房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继续教育”专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常青教授介绍了“感染性眼内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包括获得性眼部梅毒、眼部结核、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急性视网膜坏死、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眼弓蛔虫病的简要介绍、诊断和治疗。
眼内炎症性疾病,广义地讲可以是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眼内感染,也可以是免疫反应介导的眼内炎症。
临床上包括感染性眼内炎、非感染性眼内炎和伪装综合征。
根据感染途径不同感染性眼内炎又分为外源性眼内炎(如眼外伤和眼内手术后)和内源性眼内炎(病原体随血液循环至眼内)。
常青教授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眼内炎的鉴别诊断,感染性眼内炎一般由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病因学诊断病因学诊断包括以下方面:①详细的病史和系统回顾,包括评估有无糖尿病、器官移植、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菌血症、败血症或发热史(如有创手术史,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其他部位感染灶);性传播疾病[如伪装大师(The Great Masqueraders)];②细致的眼部检查;③有针对性的眼部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证实推测或为诊断提供线索;④及时的诊断性治疗或手术;⑤采集眼内液或眼内组织进行病原体鉴定。
获得性梅毒疾病介绍获得性眼部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输血或者直接接触感染部位感染,可累及包括眼在内的全身任何重要脏器。
分期获得性梅毒分为1期、2期、隐性期和3期。
1期梅毒的主要症状为硬下疳,通常在螺旋体侵入2~6周后出现,未经治疗,4~6周可自行痊愈。
2期梅毒系1期梅毒未治疗或治疗不规范,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大量繁殖播散而出现症状,通常在初始感染后6~8周发生2期梅毒,最常见的症状为弥漫性斑丘疹和全身症状,最常见的眼部症状为葡萄膜炎。
隐性期梅毒指血清学反应阳性,无症状和体征。
3期梅毒系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引起,约1/3的患者经1~10年后发生3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及中枢系统等重要器官,眼部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结膜炎、巩膜炎和浅层巩膜炎、间质性角膜炎、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瞳孔异常(阿·罗瞳孔)等眼前节改变;眼后段表现可见玻璃体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坏死、葡萄膜渗漏、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假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