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
- 格式:pdf
- 大小:404.72 KB
- 文档页数:1
《四季更替》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月亮”中的第 3 课《四季更替》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进行猜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经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在生活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探究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四季更替的资料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四季更替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模拟四季更替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倾斜着身子造成的阳光直射位置的变化一、谈话导入:出示四季的图片,观察图片,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年有4个季节,哪四个季节?为什么大家习惯说春夏秋冬呢?(春天完了是夏……)冬天以后呢?(又是春天)也就是一年四季在不断地?(循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不断循环,四季在不断更替,可以这样理解吗?(同学们的这个发现挺有趣。
)二、探究活动:(一)提出问题:1、师:关于四季更替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2、师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都是和四季有关。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解决了四季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会不会能迎刃而解?那我们就来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二)大胆猜测:师:同学们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测一下四季是怎么形成的?(三)探究四季更替的原因1、学生交流猜测结果。
预设学生猜测的结果:第一种: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有关。
第二种: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三种: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自主解疑解疑一: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距太阳的距离没有关系。
师: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真的是四季形成的关键吗?请看科学家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数据(课件演师:现在大家认为四季的形成,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2.地球是太阳的一颗卫星,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一年。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农历的一个月。
4.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一日(大约是24小时)。
第十四课白天与黑夜1.“地心说”——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更替。
2.“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不同的见解: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
3.日心说又叫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是: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围绕太阳运行;(年)②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圆形轨道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月)③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因而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日)4.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6.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当这个地方转到刚刚被太阳光照射到时是早晨,正对着“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太阳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7.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进而使地球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较低;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进而产生了时差,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东边相对来说要早日出、早日落、时间更早,西边相对来说要晚日出、晚日落、时间更晚,即“东早西晚”。
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1.生命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
早上醒来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变化;傍晚时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血压也会从早上的最低点升至晚上的最高点;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
课题:太阳、地球和月球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描述太阳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
2.通过学习,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提出猜想。
3.能通过实地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获取关于太阳、地球、月球之间运动关系的信息,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4.表现出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5.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能参与多人合作的模拟实验,愿意沟通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描述太阳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教学难点:能通过实地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获取关于太阳、地球、月球之间运动关系的信息,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太阳、地球、月球头饰、三球仪、篮球、网球、红纸、剪刀各一套。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提问:在地球上,只要天气晴朗,我们就能看到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
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有着怎样的运动关系才产生了这些自然现象?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太阳、地球和月球二、科学实践活动:认识日地月之间的关系1.根据我们了解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知识,说一说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着怎样的运动关系?生:在五年级我们学习四季的成因时,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生:我们在语文课的学习中,知道了月球绕地球公转。
2.做模拟活动,认识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3)教师发放分组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做模拟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教师出示三球仪。
(6)教师边演示三球仪边讲解:月球在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转,月球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正是月球、地球和太阳的这种相对运动,产生了月相变化、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等现象。
3.制作日地月关系模型。
(1)阅读书本第34面,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有关数据。
(2)分组讨论:测算一下应该制作一个缩小比例为多少的模型?(3)根据测算数据,学生利用教师发放的分组实验材料开展制作模型活动。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填空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活。
2.病毒个体极其微小,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5.细菌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类型。
6.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的腐烂,分解。
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7.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主要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8.(霉菌)、(酵母菌)、(蘑菇)都属于真菌。
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目前发现的约有(8万)种。
腐烂的水果发出的酒香是(酵母菌)引起的,9、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10、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11、常见的食用菌有:蘑菇、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二、问答【1、如何识别有毒和无毒的蘑菇?】答:一看颜色。
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采摘后易变色。
二看形状。
无毒的蘑菇通常菌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的蘑菇往往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三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一般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往往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
无毒蘑菇一般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常有怪异味。
【2、举例说明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答:有益的一面:(1)食品发酵。
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课题与课时】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课标要求】2017年课程标准: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022年课程标准:9.5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1.知道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方式和相对大小。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模拟实验,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方式。
3.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方式和相对大小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完成探究活动。
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评价任务】1.任务一:月球、地球和太阳是怎样相对运动的?(检测目标1)2.任务二: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
(检测目标2)【资源与建议】1.“地球、月球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是探究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方式和相对大小的起点。
课前需准备三球仪等器材。
2.学习过程:首先,月球、地球和太阳是怎样相对运动的;接着,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并进行检测与拓展活动。
3.本课学习重点是“月球、地球和太阳是怎样相对运动的”,难点是“月球、地球和太阳是怎样相对运动的”通过完成任务一,观看视频并通过三球仪的使用将有助于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任务一:月球、地球和太阳是怎样相对运动的?(检测目标1)(参照教材活动一:月球、地球和太阳是怎样相对运动的?)1.回忆,交流,明确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2.小结:月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带着月球有规律地围绕太阳转动。
3.模拟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1)小组分工:三个同学分别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
(2)模拟三球之间的相对运动:每名同学的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轨迹要正确。
(3)交流:模拟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时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选编了《白天与黑夜》、《昼夜与生物》、《四季更替》、《弯弯的月亮》、《日食和月食》和《登上月球》六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公转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月球表面的物理特点及人们对其进行的探索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白天与黑夜》一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与生物》一课通过观察人与动植物因昼夜更替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规律,使学生认识的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四季更替》一课重点研究地球的公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冷暖变化而形成了四季;《弯弯的月亮》研究的是月亮的公转,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由于月球的公转,我们才能看到不同的月相;《日食和月食》主要研究的是月球公转的两种特殊现象: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且三球成一线时,即出现日食,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且三球成一线时,即出现月食;《登上月球》一课则是重点认识月球的概貌及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和发现。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
3、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将研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喜欢大胆想象。
4、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探究活动。
6、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给人类或整个自然界带来的影响。
2、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
4、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知识。
5、了解月球的概貌。
单元课时分配白天与黑夜 1课时昼夜与生物 1课时四季更替 1课时弯弯的月亮 1课时日食和月食 1课时登上月球 1课时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1 地球的故事学习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和假设,能够通过模拟进港的帆船实验来验证地球是球形的。
3.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推测,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不断求证的过程。
4.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
重点: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难点:能够通过模拟进港的帆船的实验来验证地球是圓的。
一、知识广场1.古代人们凭直觉认识地球,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由此提出了____________的猜想。
2.1519年9月,____________带领由 5艘舰船组成,共237人的船队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3.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其赤道的周长大约为____________千米。
4.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____________,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____________。
5.船只出港总是先不见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二、判断大厅1.人们现在还不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
(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 )3.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天圆地方的猜想产生了怀疑。
( )4.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船身。
( )5.古希腊人通过观察进出港的船只,提出大地可能是方的。
( )6.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的推测。
( )7.古代人认为地像一张有褶皱的纸,是平的。
( )三、选择乐园1.地球赤道的周长大约为( ) 千米。
A.4万B.5万C.6万2.通过阅读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绕地球航行于1522年.返回出发点,这一史实证明了地球是( )。
A.球体B.方的C.无法判断3.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是( )。
①海上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顶先消失;②太阳是圆的;③人越往高处爬,看到的地平圈越大;④月球是圆的。
3.1《月球、地球和太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科学思维:能够使用统计表对搜集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得出实验结论。
探究实践: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日食、月食的成因。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日食、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三球仪、太阳图片、月球模型(乒乓球中间穿铁丝代替)。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讲述:据《尚书》记载,夏朝时,一天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把太阳吞掉。
这就是最早关于日食的记载。
后来民间把这一现象叫做“天狗食日”。
现在我们叫做日食。
2.猜想假设。
观察书本第31面上图,观察日食发生过程,对日食的成因作出猜想假设。
生:太阳被一个圆形的物体挡住了,这个物体应该是一个圆球。
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谁可能挡住太阳呢?看大小可能是月球。
生:我发现太阳的西边先被遮住的。
3.绘图:刚才同学们猜测,可能是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太阳光被月球给挡住了,那么下面请一个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一下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关系。
4.挑选一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一下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关系。
二、事实证据: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1.谈话:我们的猜想合理吗?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日食的发生过程。
2.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
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生:将太阳图片贴在黑板上代表太阳,用乒乓球代表月球,用人的脑袋代表地球。
教师提示:在观察日食的发生过程时,同学们发现日食时太阳的西边先被遮住的,这说明月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
板书:教师在板板上画出月球的运动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结果汇总表”。
三、处理信息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在黑板上用示意图的形式汇总学生的实验结果。
3.学生观察和对比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归纳日食发生的规律。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4.13《太阳和月球》教学设计课题太阳和月球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4教材分析《太阳和月球》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二课。
太阳、月球是我们最常见的天体。
它们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极其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教材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认识太阳,二是认识月球。
两部分内容的活动设计基本一样。
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太阳和月球,在直观描述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太阳和月球基本知识,形成综合认识。
通过制作科普小报,进一步搜集资料,拓宽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了解有关太阳和月球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月球大小、状况、环行山)。
科学思维能够正确观察太阳和月球,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科学探索能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形成对太阳、月球的综合认识。
责任态度通过了解人类对太阳和月球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找一找图片中的太阳和月球。
太阳、月球是我们最常见的天体。
它们是什么样的?指出图片中的太阳和月球太阳是圆的,月亮十五圆……诊测学生对太阳和月球所知多少讲授新课一、观察太阳1、太阳每天在地球上东升西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能直接观察太阳吗?2、古人在装满清水的盆中滴入一些墨汁,让墨汁在水中均匀散开,然后观察太阳在墨水中的投影。
古人为什么这样做?点拨:眼睛的晶状体会把太阳光聚焦到视网膜上,产生的很高的温度对眼睛的视网膜迅速造成伤害。
人类的眼睛只要直视太阳几秒,就可以造成永久伤害,甚至眼盲。
太阳刚升起或落山时可以直接观察,其余时间不能直接观察,因为阳光刺眼。
太阳的光线很强,是不能直接用眼睛直视观察的。
在墨汁水中观察减弱太阳光反射的强度,避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知道不能直接观察太阳了解古人观察太阳的方法了解直接观察太阳的危害3、想什么办法观察太阳,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呢?4、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二、认识太阳1、人们虽然同太阳几乎天天见面,但由于它时刻发射着刺眼的光芒,却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4、白天与黑夜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
(事实性知识)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个小时。
(事实性知识)3.自转就是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概念性知识)4.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
(概念性知识)5.利用实验器材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说出地球的外部组成部分。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3、利用地球自转的定义,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系统的观察,发现地球昼夜更替与太阳和地球本身有关。
(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2、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3、能利用地球自转解释不同地区昼夜变化情况。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三)科学态度1、对地球的昼夜更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地球昼夜更替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5、昼夜与生物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昼夜更替是有规律的。
(概念性知识)2、昼夜更替对植物有影响。
(概念性知识)3、昼夜更替对动物有影响。
(概念性知识)4、昼夜更替对人的影响。
(概念性知识)5、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设计花钟。
(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2、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动物的影响。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3、动植物具有昼行性和夜行性的区别。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能对“昼夜更替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吗”的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观察实验的实验步骤。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2、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七下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知识点第一节、太阳和月球1.太阳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①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②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③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④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⑤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①我们平时观察到的主要是太阳的光球层,因为它是最亮的一层。
②色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见。
③日冕层是太阳最外围大气。
日冕的形状很不规则,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呈扁圆形。
4.太阳活动①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1755年为第1周,2009年为第24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黑子不黑,黑子的温度一般也有四五千摄氏度,但是比周围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衬托下,看起来就有点黑了。
②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
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③日珥:色球层喷出的炽热的气流延伸到日冕层。
5.太阳活动的影响①耀斑增强时,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③扰乱地磁场,出现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④引起自然灾害,水灾、旱灾等。
⑤南北极地区形成极光。
注: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6.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会发光,看到的只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①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是地球直径的3/11,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②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③地月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④由于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直径的400倍,而日地距离是月地距离的400倍,故看上去跟太阳大小差不多。
⑤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科学学习指导与训练》习题解答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4白天与黑夜同步记录1.昼夜变化的原因。
答: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同步自测一、我来填一填1.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一学说又叫太阳中心说。
3.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围绕太阳运行。
4.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二、当好小法官。
1.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就有了白天和黑夜。
(×)3.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导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所以有了白天和黑夜。
(√)4.地球绕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5.早晨,我们看到太阳在东方,下午看到太阳在西方,所以说太阳是围绕地球自东向西旋转的。
(×)二、认真选一选1.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是A。
A.地球的自转B.地球的公转C.太阳围绕地球转2.根据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都随时间的推移B移动的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运动的方向是A的。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3.我们若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则会看到窗外的树木房屋是B运动的。
A.向前B.向后科学探究1.昼夜现象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小地球仪、大头针(插在某个位置作为标杆),蜡烛或手电筒。
【实验步骤】(1)用蜡烛或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晨、正午和晚上?(3)“一天”中,标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有什么变化?与实际观察到的影子是不是一样?科学与生活1.怎样判断地球是在运动着的?答: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太阳、月亮、星辰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昼夜交替出现,这就可以证明地球是在运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