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的康复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偏瘫康复方案偏瘫是一种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部分脑组织受损,导致身体一侧肌肉无力或抽搐,甚至完全瘫痪。
康复是恢复偏瘫患者功能的主要方法,而偏瘫康复方案则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按摩疗法按摩疗法是常见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按摩对偏瘫患者的肌肉具有松弛作用,同时能增加肌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再生。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症状,重点按摩患者的肌肉,达到康复治疗目的。
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治疗设备,以恢复、强化患者的肢体机能。
较为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有电疗、热疗、光疗、运动疗法等。
采用物理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痉挛和肌肉僵硬等不适感,同时对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也有良好的保健和康复效果。
三、功能性训练偏瘫患者因为受损脑区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肢体障碍,对应的功能性训练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失去右侧肢体控制的患者,应该强化左侧肢体的功能性,这有利于平衡左右肢体功能的失衡,提高整体的运动协调性。
而对于那些受影响较为严重,几乎不能行走、站立的患者,则应该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搭配相应的体位调整、借助助行器材等器械,切实有效的帮助他们恢复活动能力。
四、配合膳食调理康复治疗并非仅仅依靠上述三种方式,饮食调理同等重要。
康复患者需要摄入适量的高质量蛋白和维生素,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同时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取。
饮食调理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指导来实现,适当的保证身体所需营养,能够补充身体的能量,以防止营养不良所带来的可能性并发症。
综上所述,偏瘫康复方案中应注重减轻肌肉症状、增强肌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重构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包括物理、按摩和功能性训练等并非ht完备。
同时,适当的饮食调理可以重建患者体内的代谢网络,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快速康复。
对于偏瘫患者而言,康复治疗的效果不仅往往关系到他们的康复程度,也关涉到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重建的希望和能力。
因此,任何治疗方法都应严格控制康复策略的倾向性,注意力量配合,以获取最佳康复效果。
偏瘫患者康复方法
偏瘫是指一侧身体的肌肉无力或瘫痪,主要是由中风、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引起的。
康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康复:物理治疗帮助恢复患肢和肌肉控制。
这可以包括进行被动和主动运动训练,通过瑜伽、推拿、腔道疗法等手段来加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2. 言语和语言康复:偏瘫患者可能遇到言语和语言障碍,因此语音治疗专家可以使用语音治疗和语言训练技术,帮助恢复患者的言语能力。
3. 康复护理:提供合理的护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并提供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活动,有助于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轻偏瘫引起的疼痛、肌肉痉挛等症状,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痉挛剂、肌肉放松剂等。
5.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偏瘫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减轻脑部损伤或压迫神经的情况。
6. 心理康复:由于偏瘫可能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心理咨询和康复帮助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等。
除了上述方法,患者和家人还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和调整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和强度,将有助于偏瘫康复。
1中风康复临床路径一、中风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脑梗死(1CDIO:163.9)2、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脑梗死分类及临床诊断要点(1)病史: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2)主要症状: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等;(3)辅助检查: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六)必须的检查与评定的项目1、入院1-2 天必须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颅脑CT或MRI(3)血液流变学(4)心肝肾功能、血电解质;(5)心电图(6)其他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康复评定项目(1)急性期康复评定项目①精神意识状态评定②认知功能评定③吞咽功能评定④肌力与肌张力评定(2)非急性期康复评定项目(除急性期评定项目外)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②运动功能评定③步态分析④平衡功能评定⑤语言-言语功能评定⑥疼痛评定⑦痉挛评定(七)康复分期治疗。
1、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等等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老人中风偏瘫后,应当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中风后1—3个月为最佳康复期,半年后肌肉渐渐萎缩或形成偏瘫的模式化动作,再想恢复则难度大,所需时间长。
步行是中风偏瘫老人独立生活的关键。
应该在发生中风后一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分五个阶段循序渐进。
1.坐起训练。
坐位平衡是偏瘫老人最基本的训练。
首先在床上帮助老人进行被动训练,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关节,缓慢有节律地反复做外,展、屈伸、旋转、上举和关节加压等动作,每天1—2遍。
并鼓励老人用健侧腿伸人患侧腿下面,将患侧腿抬高,不断重复。
开始坐起训练,要在床上放好靠垫,让老人缓慢坐起,由半卧位状态逐渐提高角度,延长时间。
还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带,让老人自己拉布带练习坐起。
之后,让老人背部不依靠东西,自己扶床栏保持平衡坐位,最终达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进一步能移位、转身实现动态平衡。
2.准备站立训练。
老人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
以手撑床;在亡肢支持下,臀部缓缓离开床面。
家人要做好辅助和保护动作。
3.站立平衡训练。
站不稳,就无法迈开腿。
老人在家人帮助下双脚平行站立,脚掌完全着地,足趾不能钩地,膝关节伸直但不能过度。
站立时间由开始几秒钟,逐渐延长至几分钟。
切忌—串拉老人患侧上肢帮助其站立。
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进行靠墙站立、扶床站立的训练。
家人两手扶持老人患侧腋下或臀部,用双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状态,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独自靠墙站立。
在此基础上,再让老人扶床栏或平衡杆站立,并逐渐做到不扶物而站立。
在站稳的基础上,两手扶床栏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和弯腰运动,左右两足交替提起,慢慢扶床横向移步等平衡训练。
4.步行训练。
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偏瘫步态,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态。
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以患侧下肢和健康下肢互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侧向跨步。
跨步后重心要随之转移,并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位。
步行训练时家人应站在老人的患侧进行保护和辅助。
中风偏瘫康复七法偏瘫是中风病的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目前认为中风引发的偏瘫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症状。
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关节疼痛、甚至骨折等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我们的后期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经过我科医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现将中风偏瘫的康复方法简单的归纳为以下七种: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的摆放是基本康复手段的一种。
顾名思义,它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
因为偏瘫之后容易出现人体抗重力肌的痉挛,也就是上肢的屈肌痉挛,下肢的伸肌痉挛。
所以,良肢位的摆放对这种痉挛模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翻身练习及变换体位:主要目的是预防褥疮和肺感染,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
注意翻身时头一定要先转向同侧。
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挛缩),另外可能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的作用。
由于翻身和关节被动活动只能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并不能防止废用性肌萎缩等其他废用,也没有直接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所以要尽早地开始主动训练。
桥式运动:目的是训练腰背肌群和伸展髋关节,为站立做准备。
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地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
坐位训练:坐位是患者最容易完成的动作之一,也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站立、行走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
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和耐力训练。
训练一定要在无支撑或无扶助下练习,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站位训练:起立训练要求患者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双腿均匀持重,慢慢站起。
此时训练者坐在患者前面,用双膝支撑患者的患侧膝部,双手置于患者臀部两侧帮助患者重心前移,伸展髋关节并挺直躯干。
中风右侧偏瘫康复训练计划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流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瘫痪症状,其中右侧偏瘫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
为了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功能,康复训练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运动和认知训练来促进患者康复。
对于中风右侧偏瘫的康复训练,下面将提供一份详细的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1. 肌肉强化训练中风后,患者的右侧肌肉往往会出现松弛和萎缩的情况。
因此,肌肉强化训练是康复训练的重要环节。
患者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负荷的体力活动来增强肌肉力量。
例如,可以进行手臂和腿部的肌肉练习,如抬举物体、蹲起等。
在进行肌肉强化训练时,应注意逐渐增加负荷,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使用。
2. 平衡和协调训练中风后,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往往会受到影响。
因此,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走直线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协调练习,如手眼协调练习、手指灵活性训练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
3. 功能恢复训练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
因此,功能恢复训练是康复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可以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如吞咽训练、言语训练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日常生活的功能。
4. 空间感知训练中风后,患者的空间感知能力往往会受到影响。
因此,空间感知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空间感知练习,如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拼图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视觉训练,如注视移动的物体、追踪运动的物体等。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空间感知能力,促进康复。
5. 心理支持和认知训练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情绪波动、认知障碍等问题。
因此,在康复训练中,心理支持和认知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简述偏瘫患者四点步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常见于中风、脑损伤等情况。
偏瘫患者需要经历一系列康复步骤来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偏瘫患者康复的四个重要步骤。
1. 早期康复阶段:早期康复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目标是保护患者的身体功能,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康复主要包括通过体位转换和被动运动来维持肌肉的柔韧性,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此外,早期康复还包括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的呼吸训练和床边功能训练。
2. 活动性及强化阶段:一旦偏瘫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进入活动性及强化阶段。
在此阶段,康复师会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主运动能力。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改善肌肉力量和肌耐力,增加关节灵活性,并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常见的康复方法包括肌肉训练、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和功能性活动训练。
3. 功能恢复阶段:在偏瘫患者恢复了一定的运动功能后,进入功能恢复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功能活动,如自理、行走、上下楼梯等。
康复师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结合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活动和活动辅助装置等手段,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4. 后续维护阶段: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后续维护阶段至关重要。
在此阶段,康复师会继续进行定期评估和康复训练,以确保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
此外,康复师还会教授患者和家属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康复技巧和自我管理方法,以帮助患者维持康复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偏瘫患者康复的四个步骤包括早期康复阶段、活动性及强化阶段、功能恢复阶段和后续维护阶段。
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和综合性的康复管理,偏瘫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偏瘫康复训练计划偏瘫是指肢体一侧出现的瘫痪症状,常见于中风、脑梗塞等疾病。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份偏瘫康复训练计划,希望能对康复训练有所帮助。
一、康复训练目标。
1. 恢复肢体功能,通过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肢体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
2.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提高其自理能力。
3. 预防并发症,通过训练,预防偏瘫患者出现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二、康复训练内容。
1. 运动训练,包括 passively assisted exercise、active exercise、resistive exercise 等。
passively assisted exercise是通过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师的帮助,对患者进行passively exercise,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关节活动度;active exercise是让患者自己进行主动的肢体运动,如抬腿、握拳等;resistive exercise是通过对抗性训练,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
2.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提高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减少摔倒的风险。
3. 日常生活训练,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洗漱、穿衣、进食等,提高其自理能力。
4. 感觉训练,通过感觉训练,帮助患者提高对受损肢体的感知能力,增强其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5. 步态训练,对于需要恢复行走能力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的能力。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1. 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2. 渐进性,康复训练应该是渐进的,不能过于急躁,要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3. 定期评估,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的效果。
评估病情
康复评定康复评定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⑴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
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
⑵翻身练习包括往健侧和患侧翻身
⑶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
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⑷床边被动运动包括上肢、下肢和躯干。
⑸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⑹针对吞咽障碍可给予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
上颚等,冰冻棉签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⑺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⑻转移床到轮椅的或轮椅到床的转移。
⑼坐站练习早期给予患者斜床(电动起立床)站立。
帮助患者重新获垂直感,
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溢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⑽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中频、脑循环等。
2、中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
⑴抑制上肢痉挛模式。
⑵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⑶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何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
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⑷肩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⑸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伸展、前臂旋后。
⑹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桡尺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⑺肩胛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
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⑻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⑼髋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
⑽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⑾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⑿患肢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
⒀俯卧位屈患膝训练。
⒁站立平衡训练包括从坐到站和从站到坐、重心转移、单腿负重平衡等。
⒂迈步训练包括足跟着地训练、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等。
⒃上下楼梯健侧先上患侧先下
⒄穿脱衣训练
3、后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5~6期
⑴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⑵侧方行走训练先向健侧后向患侧。
⑶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踝背伸牵伸屈膝加强训练。
⑷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
足跟不能离地;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末期康复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