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本课引言由战国形势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社会形势。
教师以文字内容和插图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商鞅变法的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温故而知新】★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②兴修水利: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必修Ⅱ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导入: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
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
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
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
1、改革的必要性:(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
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
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
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
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
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主要介绍了秦国质朴、强悍、尚武的民风。
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2)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③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主观条件:商鞅的个人才干。
(重点放在下节课讲解)【课后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再加上秦孝公招揽贤才,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也是深刻的社会革命;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