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63.94 KB
- 文档页数:5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课时】第22课时【授课时间】【复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考纲要求】现代文精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理清思路、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查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复习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导学】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等,探索作者的思维过程。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通常是和内容概括联系在一起的。
主要题型:1.请用一句话简述文章内容或概括故事情节;2.理清文章思路,补全下面情节;3.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本文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6.领会文章主旨; 7.领悟作者情感;8.表达阅读感受。
解题方法:一、文章内容概括或段意概括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具体方法: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如何?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或段的结尾,也有在段的中间。
一般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3.采用摘要法,即把文章或段中有主次之分的几层意思归纳出来,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4.采用联合法,即文章或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归纳合并出一个主要意思。
二、理清思路,补写故事情节(或补写要点)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和题目的提示,其次,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第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表述,形成自己的答案。
(以上二点为主要题型)三、归纳中心思想(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
)1.一类是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要抓住文中表明中心思想的话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这类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某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某一个字和某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教案众里寻他千百度——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具备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记叙文中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章实例,让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中考真题为例,让学生尝试回答关于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记叙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结合具体文章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练习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理解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记叙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分析一篇记叙文中的重要词语,理解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2. 总结自己在分析重要词语时的方法和技巧。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案例:1. 案例一:《一件小事》:分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小事”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 案例二:《背影》:分析文中的重要词语“背影”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后作业,分享对重要词语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拓展训练:1. 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尝试独立分析文中的重要词语。
2. 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讨论彼此的看法。
九、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重要词语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学案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
中考语文记叙文考试说明: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考记叙文考点知识: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
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
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
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阅读考点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具体到记叙文,中考要求有以下4点: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中考对这部分的考查重点是: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和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测试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在命题材料的选取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占较大比例。
②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份额最大。
由于中考语文将逐步过渡到最终只考读写,因而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而中考现代文阅读又一向以记叙文为主要考查文体,所以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河山”。
③选文课内课外并举,课外选文逐渐加大。
甲卷的阅读题选文目前还是一段课内一段课外,乙卷则多是取自课外。
总体上看,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是势在必行。
因为,一方面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也是实行“一纲多本”后保证公平竞争所必需的。
④选择题主观题并行,主观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选择题在考查的覆盖面、阅卷的客观性上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题型优势,但它忽略对过程的考查,忽视对语言表述的考查等弱点正日益暴露出来。
鉴于此,前些年重选择题轻主观题的倾向正在得到纠正,目前主观题正呈现上升的势头。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词语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多角度赏析记叙文语言。
2、了解中考查语言的几种题型。
3、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从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内涵。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导课:由贾岛的推敲故事说起:“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推好还是敲好?……敲字好,在夜深人静时,敲门声更显出夜的寂静。
从此,推敲一词便成了深入思考,琢磨、修改语言的典故。
古人在语言的运用上讲究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我们中考语文阅读当然更离不开对词句的推敲。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语言赏析【板书】教师:大家知道,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是阅读的基础。
那么中考记叙文对语言考查的要求有哪些呢?【大屏幕】一、中考语言赏析考查要求:生齐读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师:如何把握这一考点呢?二、解题步骤:1、抓角度扣内容析作用三、典例赏析: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词语:修辞: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准确、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和“钻”又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赏析望父买橘刻画背影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通过动作描写,细腻地描绘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时的艰难与努力的情景,准确形象而突出地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及我的感动感激之情3无论哪个词语在文章中,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
赏析时要认真联系上下文,找出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包含这个词语或制约这个词语含义的句子,根据语境甚至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做出答案。
中考典例《母亲的病友名单》,主要写了母亲与病友之间互相鼓励抗击病魔的故事。
例句: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课题:品析语言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品析语言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
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
二、记叙文考点中的常考考点:1.把握中心。
2.品析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出示目标:品析语言。
四、指导与训练(一)、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一种类型: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
(2分)(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2006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分)(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1、先举例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乔叶)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赏析语言教案设计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中招考点:综合近几年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语句赏析,加点词语表达的好处等,如:2013河南《放学》第9小题等,2010年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0小题。
本节主要如何语言赏析。
3、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赏析已有所了解,能找出文章中精彩语句,但不会对精彩语句进行点评,答题思路不清。
二、复习目标: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语言赏析,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正课复习目标教学活动两类结构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语言赏析,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一、考察的角度与方式主要有1、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赏析修辞3、赏析细节描写4、以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二、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关语言赏析的常考题型,并试着总结做题方法。
(一)2014河南《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第137页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二)2013河南《放学》品读第7-11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三)2100年河南中考《漓江情韵》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一)2014河南《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第137页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
(1分)“旧迷彩服”1、从文中指“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
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课时】第22课时【授课时间】【复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考纲要求】现代文精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水平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理清思路、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查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复习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导学】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度析文章的选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等,探索作者的思维过程。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通常是和内容概括联系在一起的。
主要题型:1.请用一句话简述文章内容或概括故事情节;2.理清文章思路,补全下面情节;3.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本文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6.领会文章主旨; 7.领悟作者情感;8.表达阅读感受。
解题方法:一、文章内容概括或段意概括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使用简洁的语言实行概括。
具体方法: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如何?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或段的结尾,也有在段的中间。
一般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3.采用摘要法,即把文章或段中有主次之分的几层意思归纳出来,选择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4.采用联合法,即文章或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归纳合并出一个主要意思。
二、理清思路,补写故事情节(或补写要点)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和题目的提示,其次,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实行合理想象,第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表述,形成自己的答案。
(以上二点为主要题型)三、归纳中心思想(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
)1.一类是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要抓住文中表明中心思想的话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这类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记叙文的叙事表达一、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文叙事表达的有关知识2、让学生懂得准确运用书面语表达一件事二、教学重点:了解记叙文叙事表达的有关知识三、教学难点:记叙文叙事表达的有关知识的运用四、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写作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又是中考的“半壁江山”。
在记叙文写作中,完整地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
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记叙文叙事表达的有关知识。
(二)、案例学习要求;阅读短文,学习记叙文叙事表达的有关知识案例一:早晨,公交车挤得满满的,一位老人带着孙女终于挤上去了,由于没有空位,婆孙两人总是站着。
车开过了两个站,终于有一个孕妇要下车,这时售票员示意让孩子过去等着座位。
小女孩好不容易要挤到空位边时,一个胖男人已经抢先了一步,小女孩仍旧还是站着。
师:从记叙文的欣赏角度来说,这段文字,你怎么看?(记叙的六要素交代明了)案例二:早晨,因为公共汽车改道文昌大道,一辆辆挤得快关不上门的公共汽车可以说是椰乡路口的一道风景。
售票员看着车下犹豫的老人,招呼说:“上吧,再过两站就有座位了。
”于是老人带着他的小孙女,使劲地拉着栏杆才迈了上来。
小女孩夹在大人中间似乎连呼吸都很困难,但是周围坐着的人没有站起来让座的。
售票员似乎深知这种现象,所以动了动嘴,却没有说出话来鼓励大家给老人和小孩让座。
其实对于这种冷漠,我早已司空见惯了。
按说,车上的人大都是些在写字楼里办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用时髦的话说,是“白领”阶层。
但是那副漠然的表情与身上那高档的衣服,似乎都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
车过了两站,终于有一个孕妇要下车,这时售票员示意让孩子过去等着座位。
我想,这孩子终于不用再被挤来挤去了。
但是,当我牵过小女孩的手挤过去时,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坐在孕妇旁边的那位妇女往里面空出来的座位上一挪,一个胖男人便一屁股坐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