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弱儿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5
体弱儿管理工作制度一、体弱儿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原则1.目标: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和专业化的服务,确保体弱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综合素养。
2.原则: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核心,注重个体差异,以家庭为基础,各方合作共同参与,以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为手段。
二、体弱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1.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体弱儿管理机构,负责体弱儿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体弱儿管理工作小组:由来自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工作开展和管理。
3.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单位:配合体弱儿管理机构,为体弱儿提供学习、医疗、康复等服务。
三、体弱儿管理工作的内容1.体检和评估:定期进行体检,及时掌握体弱儿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进行跟踪指导。
2.学习和教育:根据体弱儿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专门的教育支持和辅导服务。
3.康复和治疗:配备专业康复设施和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帮助体弱儿克服身体上的困难。
5.生活照料和保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照料,确保体弱儿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加强对他们的保护和监护。
四、体弱儿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1.监督机构:成立监督机构,负责对体弱儿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体弱儿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查找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家长和社会的参与:鼓励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体弱儿管理工作,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五、体弱儿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1.财政投入:加大对体弱儿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其顺利开展。
2.社会捐助: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捐助,为体弱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专项资金:设立体弱儿专项资金,用于改善体弱儿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
六、体弱儿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培训1.宣传工作:加大对体弱儿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体弱儿问题的关注度,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关爱体弱儿。
体弱儿童各种管理制度一、医疗管理制度1. 体弱儿童健康档案管理:每位体弱儿童应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史、家庭背景、体格检查结果、生长发育情况等内容。
医护人员应定期更新儿童健康档案,并根据档案内容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 定期健康检查:体弱儿童应定期接受医疗机构的健康检查,包括生长发育评估、身体状况评估、营养评估等项目。
医护人员应根据检查结果为儿童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
3. 身体康复计划:针对身体功能减退或生长发育不良的体弱儿童,医疗机构应制定个性化的身体康复计划,包括康复训练、营养指导、药物治疗等措施。
医护人员应定期跟踪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4. 紧急救护处理:体弱儿童在发生急性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医疗机构应及时进行紧急救护处理,包括急救护理、输液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
医护人员应在救护过程中保持冷静,高效地完成急救任务。
5. 家庭康复指导:医疗机构应为体弱儿童的家庭提供康复指导,包括生活护理技巧、营养配餐建议、心理支持等方面。
家长应积极参与康复指导,帮助儿童更好地康复。
二、生活管理制度1. 饮食调理:体弱儿童饮食应丰富多样,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类营养素。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和医生建议为其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偏食和挑食。
2. 作息规律:体弱儿童作息时间应合理安排,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家长应建立孩子的作息规律,制定固定的起居时间和休息时间,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质量。
3. 环境卫生:体弱儿童生活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避免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家长应经常清洁卫生用品、保持室内通风,为孩子提供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
4. 锻炼养生:适当的锻炼有助于增强体弱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包括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等项目。
5. 心理疏导:体弱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保持和孩子的沟通,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弱儿生活管理制度背景介绍体弱儿指的是对外界环境相对脆弱,易受到各种疾病影响的儿童。
体弱儿需要特殊的照顾和管理,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体弱儿生活管理制度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旨在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保障体弱儿的身心健康。
一、体弱儿的饮食管理1. 饮食结构:体弱儿的饮食结构应合理搭配,保证含有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
应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垃圾食品和过多的油脂、糖分。
2. 饮食时间:体弱儿的饮食时间应按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者餐餐过量。
每餐饭后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影响消化。
3. 饮食环境:体弱儿的饮食环境应清洁整洁,食品应安全无毒。
避免与传染病患者共用餐具,经常清洗消毒餐具、桌椅等。
二、体弱儿的作息管理1. 规律作息:体弱儿的作息应有规律,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
合理安排室内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电子产品等辐射源。
2. 室内环境:体弱儿的居住环境应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清新。
室内温度、湿度等应适宜,避免生病。
3. 运动锻炼:体弱儿应适量参与适宜的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安全。
三、体弱儿的卫生管理1. 个人卫生:体弱儿应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
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更换内衣内裤等。
2. 环境卫生:体弱儿生活的环境应保持整洁,杜绝积水积渍。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潮湿霉菌滋生。
3. 安全防护:家长或者监护人要做好体弱儿的安全防护工作,避免受伤或者意外事故。
室内外都要安全,警惕火灾、触电等危险。
四、体弱儿的心理管理1. 情绪调节:体弱儿往往较为敏感脆弱,应教育他们学会合理的情绪调节,避免焦虑抑郁情绪等。
2. 心理疏导:体弱儿需要耐心倾听和理解,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信心。
3. 亲子关系:体弱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五、体弱儿的医疗管理1. 定期体检:体弱儿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疾病隐患。
体弱儿管理制度以及计划体弱儿是指由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而对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有一定影响的儿童。
由于体弱儿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与其他儿童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特殊的管理制度和计划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介绍体弱儿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的管理计划。
1.体弱儿身体检查制度:体弱儿需定期接受身体检查,以评估其身体状况和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
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况、器官功能等。
2.体弱儿膳食管理制度:根据体弱儿的体质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保证他们获得充足的营养。
膳食管理还包括对食物成分的严格控制,避免摄入过多油脂和糖分。
3.体弱儿体育健身管理制度:制定体弱儿适应的体育健身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来增强他们的体质和免疫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体弱儿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技能培养,提升他们的体育素养。
4.体弱儿心理辅导管理制度:由于体弱儿在身体健康方面存在差异,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体弱儿管理制度中应包括心理辅导的内容,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心态。
5.体弱儿家长支持和参与制度:体弱儿的家庭是其最重要的支持者和照顾者,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体弱儿管理制度中应包括对家长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支持体弱儿。
根据以上体弱儿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下体弱儿管理计划:1.身体检查计划:每季度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常规等项目,以了解体弱儿的身体状况和发展情况,并调整管理计划。
2.膳食管理计划:根据体弱儿的体质特点和需要,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保证获得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并加强对体弱儿的饮食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体育健身计划: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以增强体弱儿的体质和免疫力。
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
4.心理辅导计划: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小组,进行定期心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服务。
体弱儿管理制度体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关爱和保护体弱儿童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措施和政策。
它旨在为体弱儿童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体弱儿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和完善该制度。
一、定义和分类体弱儿是指身体素质较弱的儿童,包括患有慢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的儿童。
根据体弱儿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对其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体弱儿童健康管理、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
二、管理政策与措施1.体弱儿档案建立对于每一个体弱儿童,应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包括基本信息、身体情况、疾病史、家庭背景等。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安全和便捷查询。
2.健康监护与定期体检建立健康监护机制,定期对体弱儿童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全面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
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3.营养保障与合理膳食为体弱儿提供合理的膳食安排,包括均衡的营养搭配、规律的饮食时间等。
鼓励增加摄入维生素、矿物质等对健康有益的食品,提高体弱儿的营养水平。
4.康复训练与治疗针对体弱儿童的身体情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体弱儿的身体素质。
5.心理关怀与疏导对于体弱儿童的心理健康,应给予关注和照顾。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困境,培养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6.家庭支持与社会关怀鼓励家长为体弱儿提供关爱和支持,建立家庭与学校、社会的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
同时,加强社会对体弱儿的关怀和援助,建立志愿者团队、筹集爱心基金等。
三、问题与建议1.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
确保信息畅通,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重复工作。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体弱儿管理团队,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加强相关科研和培训,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体弱儿管理工作。
体弱儿管理制度体弱儿管理制度1. 介绍体弱儿是指身体弱小、生理不健全、容易生病的儿童。
他们需要特别的管理和照顾以确保他们的健康。
体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体弱儿的身心健康而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2. 目的体弱儿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提供专门的护理、照料和教育,促进体弱儿的身体健康成长,降低患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3. 管理制度内容3.1 基础护理饮食管理:合理膳食搭配,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物过敏或不适合的食物。
卫生保健:定期体检、防病预防接种、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等。
睡眠管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运动锻炼:根据体弱儿的具体状况,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提高体质。
3.2 心理护理心理疏导:对体弱儿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调整,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心理支持:提供关爱和支持,建立稳固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增强体弱儿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3.3 教育管理个性化学习:根据体弱儿的具体情况和特长,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文体活动:引导体弱儿参与适合自己的文艺和体育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4. 实施流程4.1 评估根据体弱儿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
4.2 实施根据制定的管理计划,实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教育管理等措施,保障体弱儿的健康成长。
4.3 监测定期对体弱儿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等进行监测,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 优化建议5.1 健康宣教加强对体弱儿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宣教,提高家长和社会对体弱儿管理的认知和重视。
5.2 专业培训加强对体弱儿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护理和心理疏导能力。
6. 结语体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体弱儿的健康成长而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体弱儿的身心健康,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管理和照顾,让他们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班级体弱儿管理制度一、总则1. 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体弱儿,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特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班级中存在身体虚弱、容易生病的学生,对于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另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3. 班主任是班级中体弱儿的特别管理人员,应当负责执行本制度。
二、体弱儿的识别1. 班主任在开学初对全班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并登记患有慢性疾病或特殊需求的学生。
2. 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存在健康问题的学生。
3. 学生本人或家长如有身体不适或特殊需求,应主动向班主任报告。
三、体弱儿的管理1. 班主任应将体弱儿的情况详细记录在学生档案中,并及时更新。
2. 班主任应与体弱儿进行定期沟通,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3. 班主任应协助体弱儿的家长制定科学的生活和饮食计划,保证他们的营养均衡。
4. 班主任应引导体弱儿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5. 班主任应定期组织班级活动,鼓励体弱儿参与,增加其社交活动和锻炼机会。
6. 班主任应与体弱儿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
四、体弱儿的学习和生活保障1. 班主任应为体弱儿制定个别化的学习计划,确保他们的学习进度与能力相适应。
2. 班主任应根据体弱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堂作业和考试内容,减轻其学习压力。
3. 班主任应鼓励体弱儿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4. 班主任应帮助体弱儿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5. 班主任应为体弱儿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如疫苗接种、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五、体弱儿的健康教育1. 班主任应定期开展对体弱儿的健康教育,向他们宣传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
2. 班主任应邀请专业医生或护士到班级进行健康讲座,提高体弱儿和家长的健康素养。
3. 班主任应倡导体弱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清洁和环境整洁。
4. 班主任应帮助体弱儿建立预防意识,避免接触传染病源,预防疾病的发生。
2024年幼儿园体弱儿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体弱儿在幼儿园得到特殊关怀和充分保护,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幼儿园对体弱儿必须进行单独管理,确保其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怀。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幼儿园。
第二章体弱儿的定义第四条幼儿园中体弱儿指的是患有某种疾病、心理上或者生理上存在问题的儿童。
第五条体弱儿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体弱:包括身体成长发育缓慢、体质差、患有慢性病等。
2. 心理弱势:指具有较弱的心理素质、自理能力不足、情绪波动大等。
第三章体弱儿的保障第六条幼儿园应当为体弱儿提供以下保障措施:1. 特殊饮食:根据体弱儿的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提供定制饮食,确保合理的营养摄入。
2. 专人照顾:每个体弱儿都应有一名专人负责照顾其起居、饮食、卫生等基本需求。
3. 特殊活动:根据体弱儿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安排适合其参与的活动,确保其能够全面发展。
4. 体育锻炼:针对体弱儿特殊的身体情况,设计适合其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提高其体质。
第七条幼儿园应与体弱儿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体弱儿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并与医生、保健员等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第八条幼儿园应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体弱儿的身体发育情况、检查结果、特殊需求等信息,以便于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照顾。
第四章体弱儿的评估和筛查第九条幼儿园应定期对所有儿童进行体检,发现体弱儿应及时评估其身体和心理问题,制定个别化的管理方案。
第十条体弱儿的评估应综合考虑身体、心理、社交等多个方面,通过专业机构或医生对其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身体健康和发育的观察,及时发现儿童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体弱儿的管理措施第十二条体弱儿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根据体弱儿的身体和智力特点,为其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确保其能够获得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 注意身体卫生:加强体弱儿的身体卫生管理,定期检查体弱儿的身体状况,避免交叉感染。
体弱儿管理制度
体弱儿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和关爱体弱儿童而建立的一套管
理体系和制度。
体弱儿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较为脆弱的儿童,包括
疾病儿童、残障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儿童等。
体弱儿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体弱儿童能够得到适当的医疗、
康复、教育和社会支持,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
常见的体弱儿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登记管理制度:建立体弱儿童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身体
状况、治疗和康复情况等,便于跟踪管理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2.医疗保障制度:为体弱儿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医疗服务和特殊
药物的供应,包括常规检查、疾病治疗、手术、康复等。
3.康复治疗制度:建立康复设施和专业医疗队伍,提供针对体
弱儿的康复治疗服务,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训练等。
4.教育保障制度:保障体弱儿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提供
特殊教育资源和教学辅助设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
5.心理支持制度:建立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关注体弱儿童的
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等帮助。
6.社会参与制度:鼓励体弱儿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体弱儿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具体实施应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及资源条件来确定。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保障体弱儿童的权益和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2024年幼儿园体弱儿管理制度一、体弱儿定义与范围体弱儿是指患有特定疾病的学龄前儿童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反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病、神经精神发育迟缓、常见畸形等。
二、体弱儿登记与专案管理制度1.对患有中度及以上贫血、活动期佝偻病、一年内4次及以上反复感染、中重度及以上营养不良、肥胖症的儿童,应进行详细的病情记录与专案管理。
2.在保健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保教人员需对体弱儿进行科学、细致的日常护理,并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给予特别关注与照顾。
3.体弱儿经有效治疗康复后,应及时结案,将其纳入健康儿童的常规管理体系。
三、具体管理措施(一)常见病防治针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等常见病症,遵循“儿童常见病防治”相关指南,进行规范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二)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管理1.对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进行体弱儿登记,详细记录病情信息。
2.加强日常生活护理,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活动量、强度及时间,预防呼吸道感染,适时增减衣物。
3.按卫生部规定进行预防接种。
只有在完成根治手术后,方可结案转入健康儿童管理。
(三)癫痫儿童管理1.对癫痫儿童进行体弱儿登记,详实记录病情及发作情况。
2.保持正常饮食,控制进食量;确保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兴奋及剧烈运动;防范攀高、水边玩耍等高风险行为,以防突发发作导致意外。
3.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并记录发作特点、持续时间、可能诱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发作次数;督促家长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4.保教人员需关心爱护癫痫儿童,避免歧视,营造友好包容的成长环境。
(四)神经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管理1.对神经精神发育迟缓儿童进行体弱儿登记,记录其发育情况及特殊需求。
2.针对其在生活自理、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提供特别照顾;根据发育类型与程度安排适宜的活动,并进行针对性功能训练,确保活动安全。
3.对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建议至妇幼保健院进一步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
体弱儿管理一、管理对象体弱儿管理范围(依据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
二、管理方法1、对辖区内筛出的体弱儿,要填体弱儿卡,并登记在《体弱儿管理登记表》上,在儿童保健手册封面上作出醒目的标记“▲”,如有转诊,将转诊时间标记在卡、表上。
2、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满月增重不足500克的婴儿,如果一般情况良好,在做好喂养指导的前提下,每月检查一次,连续三个月,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达3000g以上,增重不良儿每月增重达正常范围可结案转入正常儿童管理。
3、在婴幼儿健康检查时,发现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中度以上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单纯性肥胖、先心病等疾病时,根据具体情况对体弱进行管理,每月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填在体弱儿卡上,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单纯肥胖儿每次都要进行体重、身长(高)的测量,评价后画在生长图上,观察生长趋势,对中度以上贫血每月检查一次血常规,若治疗无好转或无条件治疗可转诊。
(具体管理措施可参见后面的“常见病诊疗常规和管理措施”)4、转诊时家长持体弱儿卡、儿童保健手册到上级儿童保健门诊进一步诊治。
接诊医师将诊疗情况填写在体弱儿卡上,治愈结案后,由家长将体弱儿卡带回交给辖区儿保医生,进行登记存档,并在《儿童保健手册》上作出结案表记“㊣”。
纳入正常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早产儿:指出生不满37周的小儿。
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时体重不满2500g的小儿。
体重增长不良儿:满月时体重增长不足500g的小儿。
以下是一些疾病的诊疗常规及管理措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一、佝偻病活动期:1、内容(1)主要体征:颅骨软化、乒乓颅、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形腿、X形腿。
(2)次要体征:枕秃、囟门增大、囟门晚闭。
出牙迟缓、肋外翻、肌肉韧带松弛等。
(3)症状:夜惊、多汗、烦躁不安。
(4)病史:近1-2个月缺乏日照,又未补充维生素D的婴儿,早产儿、双胎、低出生体重儿及人工喂养儿,食欲不振或生长过快的婴幼儿。
2、依据:(1)有2项主要体征,同时有维生素D缺乏史和明显症状者(2)有一项主要体征,和两项次要体征,同时有维生素D缺乏史和明显症状者(3)有两项次要体征,同时有明显症状、维生素D缺乏史和病史中其他条件者。
(多汗、夜惊)3、分度:再以体征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度。
轻度:(Ⅰ°)轻度骨骼改变,如轻度颅骨软化;中度:(Ⅱ°)明显骨骼改变;重度:(Ⅲ°)严重骨骼畸形或功能障碍或表现病理性骨折等。
二、佝偻病恢复期:曾有活动期佝偻病病史,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好转或消失、体征减轻病情稳定者。
初诊时仅有两项主要骨骼改变、无症状、运动功能正常者。
三、佝偻病后遗症:多见于两岁以上儿童,既往有佝偻病史现无症状,仅有明显骨骼改变者。
四、可疑佝偻病:有症状、体征和诱因,但不具备上述条件者。
管理措施:1、确诊为佝偻病活动期者,进行体弱儿专案管理,每月随访一次。
2、治疗:强调综合治疗。
(1)指导合理喂养,按时添加辅食,坚持晒太阳。
活动期佝偻病患儿不宜久坐久站以防骨骼变形。
(2)维生素D制剂治疗:①活动期:Ⅰ度佝偻病VD15-20万IU/月,Ⅱ-Ⅲ度佝偻病30-40万IU/月。
服药1个月后复查,显效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体征减轻)再服3个月维持量(5万单位/月)以巩固疗效,三个月后酌情结案。
②可疑佝偻病:试用一个月VD5万IU,一个月后复查,确诊为活动期佝偻病,按上述剂量治疗。
待症状、体征消失即可结案。
③恢复期:活动期转恢复期或初诊即为恢复期者,可服用VD5万IU/月,3个月后结案。
④对长期消化不良,口服VD效果不佳者,可改用肌肉注射,每月一次(剂量同上),在生化和X光片辅助检查下,最多不得超过三次。
同时口服钙剂,以防惊厥。
⑤对有低血钙病人,服用VD同时,给适量钙剂。
无论口服或肌注VD,每月均不得超过40万单位,以免发生VD中毒。
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采取综合措施。
1、开展健康教育。
2、提倡生后4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5-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补充富含VD、钙、磷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3、无母乳者,尽量食用VD强化奶,每250克含VD150IU。
4、充分利用日光,多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经济、有效的方法。
每天晒太阳不得少于2小时。
5、药物预防:(1)胎儿期:孕妇多晒太阳,在孕7-9个月时,服VD总量10-20万单位,若有缺钙可加服钙剂(孕后期需钙量为1500mg/日)。
(2)生后2周至1岁半小儿:母乳喂养:若奶足、经常晒太阳,可不必加VD,有医学指证时,可加服VD2.5万IU/月。
人工喂养:每月服VD不得超过5万单位,夏秋季(6-9月份)接触日光充足可暂停服VD。
食用VAD强化牛奶,若每日吃500g以上者,可不必再加服VD,只于冬季加VD2.5IU/月。
对有低钙抽搐史、生长过快、急慢性感染者可适当补充钙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只要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两项,但必须含第一项之者,即可诊断,并依据Hb 高低进行分度。
一、年龄在7岁以下(新生儿除外)Hb低于11g/dl。
轻度:Hb 9-11g/dl( 不含11g/dl)中度:Hb 6-9g/dl重度:Hb <6g/dl二、有较明显的缺铁原因1、长期乳类喂养不加辅食或喂食单一、数量不足;2、饮食习惯不好3、食欲不好,入量不足;4、双胎、未成熟儿或母亲在孕期有较严重的缺铁性贫血;5、长期消化道疾病,如呕吐腹泻等。
三、典型的贫血临床表现:苍白、无力、毛发干枯、厌食等。
治疗措施:1、铁剂治疗:按元素铁1-2mg/kg/日,分二次口服。
2、饮食治疗。
预防措施:(一)婴儿期的预防:1、供给足够的蛋白质食物:强调母乳喂养,应按月逐步补以蛋、瘦肉等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2、按时添加辅食保证铁的摄入。
3、其他:补充含铁饮料、食物,如含铁饼干等。
(二)幼儿期的预防:1、合理安排膳食。
2、供给足够的动物蛋白、豆制品、绿色蔬菜等。
3、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管理措施:1、对中度及中度以上贫血的患儿建专案进行管理,药物治疗一个月Hb恢复正常者,继续用药4-6周方可结案。
一般情况下应在3个月内结案。
2、经药物治疗3个月Hb仍不恢复正常者,转上级保健单位。
体重增长不良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一、管理对象:1、已满28天的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2、满月体重增长不足500g者;3、生长监测中连续2个月体重不增、下降或低偏的小儿;4、儿童定期体检和大体检中查出的体重评价为均值减两个标准差以下的小儿。
二、管理方法:1、查出的上述小儿采用生长监测图进行管理;2、每月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时测体重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分析;3、在管理中分析病因并进行干预;4、半年内,连续3个月体重曲线与标准曲线平行或上升者可以结案,否则请上级保健部门会诊或转诊。
三、干预措施:1、对营养缺乏者,要分析营养不足的原因,指导家长合理喂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对于由感染所致的儿童,要减少或控制感染。
3、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尽可能改善经济状况,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慢性营养缺乏症,缺乏能量和蛋白质,多由长期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所致。
表现为渐进性消瘦,体脂减少及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萎缩和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诊断要点〗1、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介于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2、生长迟缓: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在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3、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变薄,腹部先发生,继之躯干、臂部及四肢,最后面颊脂肪消失而呈老人貌。
水肿于低蛋白血症时发生。
血浆蛋白低下,总蛋白<40g/L,白蛋白20g/L,病儿出现水肿。
4、各系统、器官功能低下及障碍表现。
肠粘膜上皮及绒毛萎缩致吸收不良,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致消化不良。
5、合并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表现,如维生素A吸收不良致病儿出现角膜干涩,甚至发生角膜溃疡。
〖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加强护理。
2、合理供给热量和蛋白质。
(1)轻度者在原有饮食基础上逐渐增至该年龄的应有量。
(2)中度者开始供给热量为正常供给量的半量,蛋白质2g/kg.d,一周后逐步增至正常供给量。
牛奶含优质蛋白质,应首先选用。
(3)重度病儿开始用正常的1/3量,逐步增加到该年龄组的应有量。
3、肠道外营养:重度营养不良,全身衰竭者给予静脉营养,需住院治疗。
4、补充各种消化酶以帮助病儿的消化功能,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警示〗1、热量供给需循序渐进由少到正常需要量。
2、补充各种消化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3、对厌食症病儿应加用胃肠动力剂,以增进食欲。
苯丙酸诺龙系蛋白质同化剂亦有增加食欲作用。
小儿肥胖症小儿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
肥胖可因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引起。
人体脂肪细胞数目在胎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1年及11-13岁三个阶段增多最快。
若肥胖起病在这三个时期,可引起脂肪细胞增多型肥胖,治疗困难且易复发。
而不在此脂肪细胞增殖时期发生的肥胖,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而数目正常。
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的20%即可称为肥胖,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为8%-15%,大多属单纯性肥胖。
其发病与营养摄入过多、活动过少、遗传、胎内因素等有关。
小儿肥胖症与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一定关系,故应及早预防。
〖诊断要点〗1、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
2、婴儿期肥胖:易患呼吸道感染、哮喘和佝偻病,而且以后很有可能发展为成人肥胖。
3、青春期肥胖:病人食欲极好,常有多食、善食肥肉、油炸食物或甜食的习惯。
身高及体重与同龄相比均偏高,性成熟较早,可有疲乏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
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限制胸廓及辅助肌运动,致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低,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紫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该病又称皮克-威克综合症。
4、体格检查:可见体脂增多,但分布均匀。
腹部彭隆下垂。
严重肥胖者可有胸腹、臀部、大腿脂肪过多致皮肤出现白纹或紫纹。
女性病儿胸部脂肪增多,应注意和真正乳房发育鉴别。
男性病儿由于大腿及阴部脂肪过多,阴茎可掩藏在脂肪组织中而显阴茎过小。
5、心理障碍:这既是引起肥胖的原因,通常也是肥胖持续存在的附加因素。
6、实验室检查:常有高胰岛素血症,可有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增高,严重者ß脂蛋白也增高,血生长激素水平降低,生长激素刺激试验峰值比正常儿低。
7、肥胖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国内临床常用的标准为:以同性别健康小儿体重均值(X)为准,体重超过+2SD即为肥胖,2-3SD为轻度肥胖,3-4SD 为中度肥胖,>4SD为严重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