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六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第四单元白天与黑夜第1课时∣青岛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7.02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在学习中主动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学会利用简单表格方法整理观察有关记录。
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2。
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做昼夜成因的探究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传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贡献,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会做昼夜成因的探究模拟,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的科学知识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地球自转各个方面的资料、课件,课前对日出、日落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关于探究昼夜成因历程的资料,关于傅科摆的相关资料,模拟实验的的材料:手电筒、小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地球自转各个方面的资料、课前对日出、日落时
间的观察和记录,模拟实验的的材料:手电筒、小地球仪等。
五、学习过程:
六、学习小结:。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查漏补缺。
1、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的当晚,我们看到的月相是_______。
2、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_________。
历史上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明朝的官员_________ 。
3、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于_________成功发射。
4、美国宇航员_________ 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二、明辨是非:1.地球总是自东向西不停地旋转着,所以太阳是东升西落。
()2.四季的更替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由圆到缺。
()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物。
()5.月食的种类有月全食、月偏食、月环食三种。
()三、珠海拾贝。
1.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在一天中,人的体温和血压,以及呼吸频率都会有节律性变化,其中()时的体温和血压比较高。
A清晨 B傍晚 C深夜3.月球上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
A大海 B平原 C高山四、画图题。
日食是怎样形成的?请画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五、猜想与方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六、科学与生活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你知道《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中有哪些节气吗?七、自然揭秘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一、查漏补缺。
(每空1分,共5分)1、上弦月 2 、杨利伟万户3、年10月24日4、阿姆斯特朗二、明辨是非:(每题2分,共10分)1.错2.错3.对4.对5.错三、珠海拾贝。
(每题2分,共6分)1.B 2. B 3.C四、画图题。
(10分)答案见词典日食的成因。
五、猜想与方案(6分)我的猜想:白天和黑夜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我的方案: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4 白天与黑夜姓名:孔令春单位:滕州市第三实验小学一教材分析《白天与夜》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一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会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一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
历史上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
书本从古代学者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空间概念,引领学生展开对“昼夜交替变化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材在第一个环节中以图文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人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历程,认识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
第二环节研究昼夜更替的原因,书中呈现地球自传的模拟图,呈现模拟昼夜成因的场景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空间,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尽管对昼夜交替现象比较熟悉,但对于其成因大多数同学因为视觉上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转而形成了昼夜交替。
对于地球自转这一知识比较陌生,也比较抽象。
所以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模拟昼夜成因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昼夜成因的理解,提高参与探究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宇宙空间概念。
三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
(2)愿意合作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4 ) 识到有时视觉上看到的是假象,只有进行研究,才能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4.白天与黑夜》精品教案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传,使得同一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会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一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
历史上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
书本从古代学者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空间概念,引领学生展开对“昼夜交替变化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材在第一个环节中以图文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人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历程,认识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
第二环节研究昼夜更替的原因,书中呈现地球自传的模拟图,呈现模拟昼夜成因的场景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空间,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2)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听取和分析不同的观点,面对有说服力的论据时,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4、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课件、小纸人等。
课前游戏: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手里有一个手电筒和一个篮球,让手电筒照射篮球,会发现什么现象?如何让球的背面亮?还有别的方法吗?看来要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
对同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途径,是我们科学当中常用到的手段。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我们人类生活在哪儿?(教师画地球的简笔画)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不发光,一片黑暗,像我们所看到的?(板书黑夜)那地球上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画太阳)。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思维目标: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能意识到昼夜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探究实践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态度责任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的自转是形成白天与黑夜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图钉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日出和日落的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生答。
小结:地球上出现了白天和黑夜,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古人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生活当中也常常都是这样,地球上有时候亮堂堂的白天,我们用一个字来形容为---生:昼。
师:嗯,非常棒。
有时候是黑漆漆的夜晚,用一个字来形容为---生:夜。
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师:其实古人就已经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了疑问,并且尝试解开这个秘密。
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主要包括地心说和日心说。
课件出示资料:托勒密地心说他的观点:地球是球体。
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动。
哥白尼日心说他的观点: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是在运动,24小时自转一圈。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
师:那么日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你们更加支持谁的观点?生自由发表观点。
师:我们怎样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实验验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提示:1. 采用哪些方法可以产生类似昼夜交替的现象?2.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 天;一昼夜约为24 小时。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4.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传,使得同一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会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一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
历史上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
书本从古代学者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空间概念,引领学生展开对“昼夜交替变化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材在第一个环节中以图文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人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历程,认识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
第二环节研究昼夜更替的原因,书中呈现地球自传的模拟图,呈现模拟昼夜成因的场景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空间,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2)愿意合作交流;(3)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4、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图钉、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我们人类生活在哪儿?(教师画地球的简笔画)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不发光,一片黑暗,像我们所看到的?(板书黑夜)那地球上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画太阳)。
有太阳的时候,地球从黑夜有了?(板书白天)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教师:关于今天探究的内容,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部分问题随机解决,部分难题留着课后继续探究,主要留下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教师:要想知道白天黑夜形成的问题有什么办法?教师: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现在有了材料,你怎样进行模拟比较科学?2、揭示昼夜教师: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吗?(学生自主模拟做实验)汇报交流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什么状态呢?教师: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画示意图)3、探究昼夜交替的形成教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吗?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呢?教师:谁来把你们组的模拟实验展示给大家?(教师边指导操作,边指导叙述实验)(1)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学生展示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示学生的不同模拟实验)【会出现多种可能:第一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第 1 页
《白天与黑夜》习题
一、基础过关
1.哥白尼的( )为建立完善的宇宙概念奠定了基础。
2.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 )形成的。
3.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
4.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 )。
5.昼夜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6.波兰天文学家( )在他所著的( )一书中,提出了“日心说”,这一 学
说又称为( )。他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才是地球、月球等天体运
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
二、综合训练
(一)请选择
1.地球的南北极( )
A. 太阳光总是照不到 B .能被照射到,但太阳光的倾斜程度很大
C. 总是被太阳光照射到 D .能被照射到,并且太阳光于地面垂直
2.地球自传的方向是( )
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3.地球的自传引起了( )
A. 昼夜交替 B. 季节变化 C. 气候变化 D. 方向变化
(二)请判断题
1.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 )
2.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 ( )
3.在地球上总有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
4.地球绕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 )
5.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变化,同时也导致了季节变化。 ( )
6.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导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所以有了白天和黑夜。 ( )
7.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生活没有影响。 ( )
8.在地球上总是有一半的面积处于白天,一半处于黑夜。 ( )
9.地球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 )
第 2 页
三、拓展应用
1.哥白尼对“日心说”所持的观点主要有那些?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日心说 2.自转 3.黑夜, 4.一半 .有利、有害 5.规律,规律性。
6.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了“日心说”,这一
学说又称为(太阳中心说)。他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球等天体
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
二、综合训练
(一)请选择
1.地球的南北极( B )
A. 太阳光总是照不到 B .能被照射到,但太阳光的倾斜程度很大
C. 总是被太阳光照射到 D .能被照射到,并且太阳光于地面垂直
2.地球自传的方向是( A )
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3.地球的自传引起了(A )
A. 昼夜交替 B. 季节变化 C. 气候变化 D. 方向变化
(二)请判断题
1.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
2.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 (×)
3.在地球上总有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4.地球绕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
5.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变化,同时也导致了季节变化。 (×)
6.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导致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所以有了白天和黑夜。 (∨)
7.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生活没有影响。 (×)
8.在地球上总是有一半的面积处于白天,一半处于黑夜。 (∨)
9.地球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
三、拓展应用
答:地球是球形的;地球是运动的,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而且
第 3 页
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