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4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一)原始社会1.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二)商周时期1. 工商食官。
2.职业商人出现。
3.最早的货币。
(三)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
2.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3.商人地位提高。
4.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四)秦汉1.重农抑商。
2.商业发展艰难。
3.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4.丝绸之路。
(五)隋唐1.重农抑商。
2.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3.都市商业。
4.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5.柜坊、飞钱、邸店出现。
6.丝绸之路。
7.市舶使专管外贸。
(六)两宋1.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2.商业环境宽松,打破坊市界限。
3.商品种类增多。
4.出现纸币交子。
5.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6.海运发达,商税成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7.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8.广告业繁荣和娱乐场所瓦肆。
(七)元朝1.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八)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
2.农副成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5.商帮出现。
6.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
7.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市的变迁(以宋朝为界限)(二)城市的发展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一益二2. 城市演变特点:(1)城市功能上:政治军事为主到商贸经济为主。
(2)政府管理程度上: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
(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开始,商业性城市增多,规模扩大。
(4)城市布局:与经济中心南移相联系。
(5)影响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发展概况(二)方式1.正常的商人贸易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问题探究:1.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商人、货币(金融)、交通、环境、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①(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②(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A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B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C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③(1)原因: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C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A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B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C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4.宋元时期:④5.明清时期:⑤(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
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D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①、镇、②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A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
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B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C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③。
历史必修二第三课笔记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 先秦时期。
- 商业兴起。
-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商业开始出现。
-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府垄断工商业,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2. 秦汉时期。
- 初步发展。
-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 汉代商运活跃,史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但总体上商业发展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3. 隋唐时期。
- 进一步发展。
-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 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如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活动频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并且“市”中有邸店(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和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有些集市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4. 宋元时期。
- 繁荣。
- 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城市商业繁荣,打破了市坊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 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 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 明清时期。
- 继续繁荣并出现新变化。
- 城镇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 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如景德镇以制瓷闻名,佛山镇以冶铁著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 市的变迁。
- 宋以前。
-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内容涉及的时间长,专业性强。
与内容有关的绘画、实物照片(如考古出土文物等)、文字资料比较丰富。
由于学生们初中基础的制约,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了解,为学生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奠定基础。
最后对古代商业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整体认识和理解。
引言本课引言由文字组成,介绍古代传奇人物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弃官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故事。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陶是春秋战国时代关东最繁荣的经济都会,被誉为“天下之中”。
“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繁荣是必然之结果。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也可出示《史记》的范蠡原文,然后向学生提问。
问题一:通过阅读引文,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问题二:在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地点的原因?(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四方货物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教材以我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和在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商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出现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最后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深入城镇农村,边疆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