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16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
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
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
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
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
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2题。
迷路的云林清玄①一群云朵自海面那头飞起,缓缓从他头上飘过。
他凝神注视。
看那些云飞往山的凹口。
他感觉着海上风的流向,判断那群云必会穿过凹口,飞向另一海面夕阳悬挂的位置。
②少年时候他就爱看云,那时候他家住在台湾新竹,冬天的风城,风速是很烈的,云比别的地方来得飞快,仿佛是赶着去赴远地的约会。
放学的时候,他常捧着书坐在碧色的校园,看云看得痴了。
那时他随父亲经过一长串逃难的岁月,惊魂甫定,连看云都会忧心起来,觉得年幼的自已是一朵平和的白云,由于强风的吹袭,竞自与别的云推挤求生,匆匆忙忙地跑着路,却又不知为何要那样奔跑。
③更小的时候,他的家乡在杭州,但杭州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离开的前一天,母亲忙着为父亲缝着衣服的暗袋,以便装进一些金银细软,他坐在旁边,看母亲缝衣;本就沉默的母亲不知为何落了泪,他觉得无聊,就独自跑到院子,呆呆看天空的云,记得那一日的云是黄黄的琥珀色,有些老,也有点冰凉。
④来香港工作后,平和的生活并没有使他的伤痕在时间里平息,他有时含泪听九龙开往广州最后一班火车的声音,有时鼻酸地想起他成长起来的新竹,两个故乡,使他知道香港是个无根之地,和他的身世一样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他每天在地下电车里看着拥挤着涌向出口奔走的行人,好像自己就埋在五百万的人潮中,流着流着流着,不知道要流往何处——那个感觉还是看云,天空是潭,云是无向的舟,应风而动,有的朝左流动。
有的向右奔跑,有的则在原来的地方画着圆弧。
⑤海洋公园里有几只表演的海豚是台湾澎湖来的,每次他坐在高高的看台欣赏海豚表演,就回到他年轻时代在澎湖服役的情形。
他驻防的海边,时常有大量的海豚游过,一直是渔民财富的来源。
他第一次从营房休假外出到海边散步,就遇到海岸上一长列横躺的海豚,那时潮水刚退,海豚尚未死亡。
背后脖颈上的气孔一张一闭,吞吐着生命最后的泡沫。
山西省应县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得有千金买骨的气魄,必须以人为本,要在人才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②四川大学研究生曹礼勇赴凉山支教,发起建造三座助学桥,彝族老乡津津乐道他的故事,甚至还给他取了个彝文名字——“的日母牛”。
③中国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闲,他们深入基层,搞调查,做统计……,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有时简直目不暇接了。
④作为领军主将,战前要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全心全意备战,全力以赴战斗,保持狮子搏兔的心态,力争一剑封喉,克敌制胜。
⑤金鸡报晓辞旧岁,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人们的企盼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A . ①②B . ④⑤C . ①④D . ②⑤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B .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了无比的学科学学文化的积极性。
C . 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
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
D . 由沈阳华晨金杯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宝马公司合资生产的中国宝马汽车样车已经下线,不日即可批量生产阶段,届时汽车价格将会下降。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无安全的饮用水、无新鲜的空气、缺放心的食品,那么虽然国人个个腰缠万贯,中华遍地黄金,也不是“美丽中国”。
B . 奉化坍塌楼房所在的居敬小区居民回忆说,事发当时她还没起床,突然听见如雷贯耳的一声巨响,以为是地震,匆忙跑到阳台上,看到楼房垂直坍塌下去,瞬间成为废墟。
C . 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他二一添作五,一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给彻底排除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条形码贴好。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
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
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
《礼记·乐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记·乐记》把“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
《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
”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
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得分: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言,明清时期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无论荒政、仓储体系建设,还是养老慈幼、收养贫病残疾,以及各种福利、宗族保障等,从制度层面无不表现出对历朝历代的继承。
但具体的办法、措施,又体现出不少发展与创新之处。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灾害的发生非此即彼,无灾之年极为罕见。
中国传统社会中荒政之所以发达,便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社会背景。
传统中国的荒政制度,极为重视备荒仓储的建设。
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强调,将备荒仓储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
如朱元璋先是“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后来又感到常平仓平抑粮价的作用不可低估,遂下诏:“今后宜令各府县设常平仓。
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
如遇歉岁,平价出售。
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利,民受其惠矣。
”其后历代皇帝也多有强调。
雍正二年时,各省已“渐行社仓之法”,并最终形成“省会以至州郡俱建常平仓,乡村则建社仓,市镇则设义仓,而近边有营仓之制,所以预为之备者,无处不周矣”的局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体系。
宋代以后,官僚士大夫设置族田、建立义庄,通过保障和改善宗族成员生活的手段,维护子孙的生存,达到“敦本收族”的目的。
最早的宗族义庄制度可以追溯到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
明清时期,宗族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了重整封建宗法关系,明代各个宗族纷纷建祠修谱、创立族田义庄。
“义庄之设遍天下。
”适应宗族人口增加、规模扩大等情况,明清时期宗族社会保障主要表现为周贫、济困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虽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但其规模及设施等似未必能超过宋代。
明清时期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民间慈善活动的兴盛。
语文试题10一、古诗文阅读(45分)(一)古文阅读(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
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
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
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于江南遗逸:遗留隐逸者A.搜访遗逸..B.自杀者相属相属:相连,相继..不名:不直呼名字C.以字呼之而不名..D。
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2.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C。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A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卷及答案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历程(节选)①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
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
……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renè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
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
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可以尝试地工作了。
②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
山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古诗文阅读(45分)(一)古文阅读(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
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
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
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
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遗留隐逸者B.自杀者相属..相属:相连,相继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2.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
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
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
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
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
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
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甚有宠。
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母子俱幸爱,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
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能之,上数称其材。
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若乃器人③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④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于是上嘿然而笑。
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
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
太子既至前,不哀。
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
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
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
罪乃在臣,当死。
”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
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为臣子。
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
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
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
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
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
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
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
”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注】①骖乘:陪乘。
②留好:留意,爱好。
③器人:选择人材。
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窃.戒属毋涕泣窃:私下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生意:生出怀疑之心C.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审:反复推究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愍:哀怜5.对以下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
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5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C.古代诸侯王爷等死了就叫“薨”,类似皇帝的“驾崩”。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也有音乐才能,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
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
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二)诗歌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州遍(五代)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雁行低。
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①。
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②。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
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8.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么样的气氛?(5分)9.下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微雨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细雨李商隐帷飘白玉堂①,簟卷碧牙床。
楚女②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注释:①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
②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10.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分别如何写雨。
(6分)二、现代文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尊严死聂鑫森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
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
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
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患晚期肝癌,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
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
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
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
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
”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
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
”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
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
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
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
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没有。
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
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
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