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郭舟(1)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课文原文10 螳螂捕蝉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他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文本细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写了一个少年用寓言成功劝谏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吴王不听大臣们劝他“放弃攻打楚国”的建议,且十分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结果,在少年的劝说下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反映的不是少年的勇敢,而是少年的智慧。
本文首尾呼应,这种呼应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还体现在感叹号上(“谁再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些感叹号表达了吴王态度的巨大变化)。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导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9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1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琢啄) 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t6n ddn) 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 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拼音或汉字。
2. 给短文加上标点。
3. 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祸患()隐伏()4. 写出和“恍然大悟”结构相同的词语三个。
5. 少年说这话的目的是,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
请你夸夸这个少年:6. 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可以知道吴国的眼前利益是,身后隐伏的祸患是 .7. 从全文看.吴王是一个8. 读了全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试着写下来。
参考答案:1.琢tán2.:“ ,,。
、、,,!”,,:“ !!!”3.好处显现4.例:安然无恙傲然挺立蔚然成风5.目的是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是机智勇敢、关心国家大事的人6.攻打楚国获胜把握很大秦国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吴国,很有可能被秦国灭掉7.吴王是个固执且聪明的君王8.略《螳螂捕蝉》阅读答案2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阅读训练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攻打) 旦(天,日) 子(您)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螳螂捕蝉(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螳螂捕蝉小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五年级文言文,本店铺整理了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螳螂捕蝉,更多相关学习资料请关注本店铺!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摘要:
1.螳螂捕蝉的寓意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正文:
1.螳螂捕蝉的寓意
螳螂捕蝉,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古人眼中却有着丰富的寓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味着捕食者只顾着捕捉眼前的猎物,却忽略了自己背后的危险。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具有很深的哲理。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原文:
汝之不知,吾之不幸。
汝自以为聪明,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真意。
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机也。
注释:
汝:你(指捕蝉的人)
吾:我(指螳螂)
不幸:不幸运,这里指未能成功捕蝉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螳螂捕蝉这一自然现象,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地运用在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诗词中,螳螂捕蝉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在散文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讽刺人类的短视和盲目,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在小说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就像螳螂捕蝉一样,只顾着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忽视了身后的危机。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翻译《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翻译【理解课文】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译: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
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本文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
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1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1、⑴要;⑵旁边;⑶伸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文言文答案《蟑螂捕蝉》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蟑螂捕蝉》文言文习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蟑螂捕蝉》文言文答案1、⑴要;⑵旁边;⑶伸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蟑螂捕蝉》文言文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做阅读题时,考生要处理好理解与速度的关系。
答题时要力求情绪平稳,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影响理解的准确性;不要拘泥于一词一句的理解;不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读,影响阅读速度。
《螳螂捕蝉》原文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A悠闲B空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A拱 B弯)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A细致 B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A啄食B捕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A对准 B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螳螂捕蝉》阅读答案1.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 )螳螂A.捕食B.啄食正确答案:B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你看得真( )A.细致B.仔细正确答案:B3.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螳螂( )着身子A.弯B.拱正确答案:B4.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 )地叫着A.悠闲B.空闲正确答案:A5.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
A.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B.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正确答案:A6.哪个成语能概括这一片段的内容?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确答案:A。
《螳螂捕蝉》语文阅读和答案《螳螂捕蝉》语文阅读和答案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不听劝告。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去劝说吴王。
他拿着一把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一连转了几天。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昊王问他转什么,他回答说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有趣的事。
”吴王来了兴致,问:“什么事呀?”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得意地叫着,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
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了吗?”少年接着说:“黄雀伸长脖子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有谁顾到身后隐伏的危险呢?”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昊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虚()危险()2.围绕短文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再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1)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2)侍奉吴王的少年是怎么劝说吴王的?(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作出了什么决定?(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呢?可以是对这位少年的,也可以是对吴王的,还可以是针对螳螂捕蝉这个现象的。
参考答案:1.实安全2.(1)大臣们担心攻打楚国后,其他国家会乘虚而人。
(意思对即可)(2)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身后隐伏的顾虑。
(意思对即可)(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意思对即可)(4)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执意要攻打楚国的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最后吴王大小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意思对即可)3.这位少年非常聪明,他知道直接劝说吴王,吴王肯定不听,所以他想到用螳螂捕蝉这个例子。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汶河小学郭舟一、教学目标教养方面: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感受少年形象。
2.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自主研读,读懂文言文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归类、比较,理解“其”在文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了解文言文中通假字、指代义、省略等用法。
教育方面: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只有《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辩日》。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让他们多接触文言文,让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会理解“文言”之“文”的表达特点,并通过多种角度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涵泳,让学生品味文言语言凝练、简约的味道,去感受民族文言的魅力,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文学的升华。
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难点是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白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
首先,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螳螂捕蝉》的相关教学材料,查阅了不少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把握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
其次,通过“百度图片”搜索下载了“亡羊补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等寓言故事的图片,做成PPT,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特别是“春秋形势图”,结合历史背景,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吴国处境的危险。
最后,通过“百度音乐”查找“古筝曲”,进行配乐朗读,渲染氛围,升华形象。
三、教学方法1.以预习为突破口,以学定教。
揭题后检查预习情况: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句子难读?或你想给大家提个醒的?直奔难读句子的朗读指导,同时落实多音字的读音、通假字的辨析、长句子的停顿等,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特点,感受音韵之美。
2.以“读”贯穿课堂,初读,感受韵味;通读,疏通文意;品读,体味形象。
在品读少年的言和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句,体会这是坚持不懈地等,这是用心良苦地等。
读出少年的毅力,读出少年的爱国心。
3.优质提问教学法。
精心设疑,巧设提问。
如你认为这是怎样的少年?以此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
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句子谈感受,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勇敢,热爱国家。
又如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问在学生困惑处,凸显重点,突破难点。
4.合作、探究性学习。
如在理解重点句时,分四人小组完成表格,明白“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的联系,了解少年讲“螳螂捕蝉”的目的。
又如排练课本剧,都体现了合作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了解寓言1.看图说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杯弓蛇影”、“画蛇添足”2.你能说说寓言这一体裁的特点吗?3.寓:寄托的意思。
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
(板书:寓言标①,并写寄托。
)4.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板书课题:螳螂、蝉是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蝉,俗名,知了。
捕,注意笔顺,最后不落点;捕,什么意思?(二)初读,感受韵味1. 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句子难读?(范读,领读,指名读。
)出示句子,重点指导:①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
舍人,这里读(shè),指宫廷侍从。
还有一个读音shě,舍得,舍去。
指导读句②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附:同“跗(fū)”,脚背的意思。
(板书:附——跗)这样的字叫通假字。
另一通假字:傍,通“旁”,(板书:傍——旁)指名读句③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长句注意停顿。
领读,指名读。
2.检查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读全文。
(三)通读,疏通文意1.读懂文意读准了文言文,我们要理解文言文,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浏览译文,了解故事大意!2.对读师读译文,同学们读出相应的文言文。
接着请同桌互相对读。
3.理解字词故事的大概意思懂了,谁来说说其中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出示)▲第一组:①如是者三旦这里的“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一般表示判断。
②蝉高居悲鸣,饮露“悲”,我们现在的理解是悲伤、悲哀。
那在这里的意思是——动听。
你发现了什么?(古今义不同。
)▲第二组: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露沾其衣()园中有树,其上有蝉()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乃罢其兵()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其”各指代什么?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
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
▲第三组:善哉表示感叹,好啊!太好了!(一个词相当于一个句子。
)▲第四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乃罢其兵。
想一想,填一填,体会文言文中的“省略”4.我们发现了文言文有这么多的特点。
我们可以像这样进行注释——标上序号,把意思写在旁边。
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5.学标注释,起提示、强化作用。
6.在字词意思理解方面还有不明白的吗?(学生质疑)7.我们理解了文言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少孺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吴王进攻楚国。
)(四)品读,体味形象1.读着,读着,少孺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那你认为这是怎样的少年?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1)勇敢①学生谈看法。
②随机指导读吴王的话,读出吴王的固执、骄横跋扈。
感受少年“冒死进谏”之勇气。
(2)毅力①学生谈看法。
②如是者三旦。
不妨让我们随少年一起去经历那三天的苦等吧!(引读)第一天早晨,他——(读)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未见吴王的踪影,他想——第二天早晨,他——(读)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仍未见吴王的到来,他想——一转眼,已经到了第三天,他——(读)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这时,他看到吴王踱着方步向他走来,他心中不禁一阵——(狂喜、兴奋……)少年很快就控制好了自己激动的情绪,又装出专心打鸟的样子,他——(读)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
就这样,一直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见到了吴王。
这是坚持不懈地等,这是别有用心地等。
(3)机智①学生谈看法。
②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③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哪句话最关键?(出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关系?你能加上一点符号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蝉←螳螂←黄雀④吴国的前利是——,吴国的后患是——【百度图片】“春秋形势图”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
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之间的关系吗?⑤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仅仅是“机智”吗?⑥这句话,你们觉得该怎么读呢?(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含而不露)(4)爱国,一心为国①学生谈看法,每处地方都能感受到少孺子的爱国情感。
②随机指导吴王的“善哉”怪不得,吴王称赞道——善哉!言下之意,是()善哉!2.这是一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少孺子,我们得好好地读读。
配乐读【百度MP3】谁来读少孺子的话?那谁来读吴王的话?其他的旁白,大家一起来读!(五)拓展,升华情感1.智慧的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拯救了一个国家。
开始,吴王要坚决进攻楚国,“谏者死”;现听了少年的话,停止进攻。
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呢?2.自选作业:(1)为吴王设计讲话稿。
(2)排练一个课本剧。
(3)阅读《螳螂捕蛇》。
板书设计螳螂捕蝉寓①言蝉←螳螂←黄雀通假字悲②鸣楚国←吴国←越国等指代不同①寄托省略②动听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在上两次教学的基础上,又作了调整,在细节处花功夫,各环节安排更合理!总体框架:引入,了解寓言——初读,感受韵味——通读,疏通文意——品读,体味形象——拓展,升华情感。
五板块教学,脉络清晰,有详有略。
1.以预习定教,体现新理念。
揭题后直接询问: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句子难读?或你想给大家提个醒的?直奔难读句子的朗读指导,同时落实多音字的读音、通假字的辨析、长句子的停顿等,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特点,感受音韵之美。
2. 联系注释,疏通文意。
这一环节以“对读”的游戏形式展开,学生兴趣浓厚,很快读懂了文言文的大意,了解了故事内容,扎实有效。
3.读中品悟,体味形象。
教学时注意了详略,重点品读少年的言与行。
①“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创设情境,引读句子。
让我们与少年一起经历那三个早晨的苦等:第一天早晨,他——读句(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他想——想象说话,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特点。
第二天早晨……第三天早晨……通过引读,反复读,体会这是坚持不懈地等,这是用心良苦地等。
读出了少年的毅力,读出了少年的爱国心。
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通过表格理清这三者的前利与后患,并让学生用符号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顺势追问:吴国的前利与后患,通过春秋形势图,了解当时局势,并用符号表示他们间的关系。
学生板演“蝉←螳螂←黄雀”、“楚国←吴国←越国等”,突破难点,理解了“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二者间的联系,明白了少年讲“螳螂捕蝉”的原因及目的,对少年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他,吴王的“谏者死”与“善哉”对比解读,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