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钱的来源和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年“”钱“”福“的起源和演变“年”“钱”“福”的起源和演变“年”,这个字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
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到岁末就会出来吃人。
人们为了躲避它,在这一天都会紧闭家门,不敢外出。
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声响。
于是,每到岁末,人们就会在家门口贴上红春联,燃起篝火,敲锣打鼓,彻夜不眠,以此来驱赶“年”。
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过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的含义也逐渐丰富和演变。
从最初对怪兽的恐惧和驱赶,到后来成为一个时间的节点,代表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
在农业社会,“年”与季节的更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
人们会在过年期间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现代社会,“年”更多地成为了家庭团聚、欢乐祥和的象征。
无论人们身在何处,到了过年的时候,都会想尽办法回家与亲人相聚。
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传统习俗依然被保留着,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钱”,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字,其起源也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在古代,最初的交易方式是以物易物。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越来越不方便,于是出现了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物品,这就是最早的“钱”。
早期的“钱”形式多样,比如贝壳。
在汉字中,与钱财有关的很多字都带有“贝”字旁,如“财”“货”“贫”“贱”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贝壳在古代作为货币的重要地位。
后来,随着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贝壳。
先是铜铸的货币,如刀币、布币等,再到后来统一的圆形方孔铜钱。
金属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更加便利和规范。
到了现代,纸币和电子货币逐渐成为主流。
纸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货币的携带和流通,而电子货币的兴起则让交易变得更加快捷和高效。
从贝壳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钱”的形式不断变化,但其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本质功能始终没有改变。
春节的福字寓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人团聚、祈福祭祀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人们喜欢使用“福”字作为装饰,寄托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福字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吉祥、幸福和美满。
本文将探讨春节福字的起源、寓意以及它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一、福字的起源和演变福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那时的福字由两个相同的单字“田”拼合而成,形状宛如两块沃土相连,象征着丰收和富饶。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字逐渐演变为现代所见的样子,由“田”变为“田”字旁加上“口”字旁。
福字的演变还带有象形的成分。
当我们观察福字的结构,可以看出“田”字旁象征着五谷丰登,而“口”字旁则代表着嘴巴的形象。
将这两个字旁结合起来,不仅形成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字体,也把福字的寓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福字的形状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由于书法家的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福字的书写形式也有所差异。
每位书法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力量赋予福字更多的美感和意蕴。
二、福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福字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不仅装扮了家庭的门面和内部空间,也出现在装饰品、贺卡、红包等物品上。
福字的寓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吉祥:福字代表幸福和吉祥,人们相信将福字贴在门上或在家中摆放福字装饰物,可以祈求新年的幸福和好运。
这种信仰让人们满怀希望和乐观地展望未来。
2. 祝福亲友:通过送福字的贺卡或装饰品给亲友,人们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和祝愿。
福字成为了一种传递情谊和祝福的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 集体团结:福字在春节期间也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社会和谐。
无论是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是在社区举办的各类庆祝活动中,福字都是表达祈福和欢乐的共同符号。
4. 美好未来:福字对于人们而言,不仅代表着当下的幸福和吉祥,更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人们将福字放置于家中,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事事顺利。
三、福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福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早已被人们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
压岁钱的来历与演变关于压岁钱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另一种说法就是: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
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
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
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于现在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压岁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吃的玩的,或是买学习用品和书籍,也有的流入了了网吧或是游戏厅。
”年“”钱“”福“起源及演变"年"、"钱"、"福"是汉字中常见且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字,以下是它们的起源和演变:1."年":字形上,"年"是由"禾"和"人"两个组成部分构成。
"禾"代表丰收的庄稼,而"人"代表人类。
"年"最初的意义是指农历的一个周期,与庄稼的生长和收获有关。
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岁月、时间的概念。
在中国文化中,"年"还有表示春节的特殊含义,代表新的开始和希望。
2."钱":字形上,"钱"是由金属象征的"钅"和"戋"组成。
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的货币形式,如铜钱、银币等。
"钱"在古代是财富和贸易的象征,后来演变为一般的金钱和财富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钱"通常指代货币和金钱的含义。
3."福":字形上,"福"是由"神"字旁和"示"组成。
"福"最初的意义是指神明的祝福和恩惠。
在中国文化中,"福"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幸福、幸运和吉祥。
"福"常用于表示祝福和美好的愿望,在春节和其他重要庆典上经常见到。
以上是对"年"、"钱"和"福"这几个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简要介绍。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有哪些?一起来看看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欢迎查阅!压岁钱的来历版本一:旧时除夕有守岁、辞岁的习俗。
是夜,祭祀祖先,合家团聚欢宴娱乐,最后辞岁时,长者上坐。
受下辈礼拜,礼拜完,由长者散给小辈财物。
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
版本二: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
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王建的《宫词》说:“工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急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足见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昌盛。
又据《资治通鉴》卷廿六中记载,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
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宋代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
版本三:大年除夕的晚上,很多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为什么会得到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
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
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
年、福字、钱的起源与演变_福字的起源与演变甲骨文的“年”字像一个人头顶着一捆谷物。
有的“年”字上边像禾苗,下边像人。
禾在古代就是谷物,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日把各种谷物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
那么,为什么把年和庄稼联系在一起呢?在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用农耕立国,炎帝神农氏就是这个时代的领路人。
炎帝培育了中国最早的粟类谷物。
这些谷物原本是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培育成为穗大粒饱的野生优良品种,耐寒喜温,生长期短,适合在黄土地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是旱地主要农作物。
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的观看,•产生了时间周期的概念,人们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也就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后来人们又把十二个月的时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四个季节里,更明确了“春种秋收”的时间概念。
秋收之后,粮食归仓,俗话说“秋收冬藏”,丰收的谷物要由人来肩扛人背,“年”字就是人扛着沉甸甸的谷穗,表示年成、收获、丰收的意思。
有了粮食,生活得到了改善,也有了过年的物质保证。
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古人就要进行祭天祭地祭祖先的活动,以此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腊祭”。
这种腊祭习俗后来演化成“辞旧岁、迎新春”的过年活动。
中国是农业大国,支配农业生产都是根据农历计算的,春节这段时间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农闲的季节,人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过年。
中国人过年特别隆重,一进腊月门,杀猪宰羊、蒸年糕、做米酒、购买年货等等,简直是不行开交。
三十儿晚上红灯高挂,贴年画,放鞭炮,吃年夜饭。
年夜饭当中的饺子特殊受欢迎。
据说“饺子”这个词语是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还有一种说法,夜里十一点到其次天凌晨一点是子时,也是新旧年的交替时间,人们称之为“交子”之时,后来把这个时间吃的食物叫“交子”,由于是食品,就在“交”字的旁边加个“食”字,成为“饺子”。
今年的饺子明年吃,象征年年有余。
吃完了饺子,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大年初一亲戚邻里见面也相互拜年,说“恭喜发财”、“过年好”等一些喜庆吉利的话。
”年“”钱“”福“的起源和演变“年”“钱”“福”的起源和演变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年”“钱”“福”这三个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
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三个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魅力。
先来说说“年”。
“年”最初的含义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在古代,人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划分时间,“年”代表着谷物成熟的周期。
据《说文》记载,“年,谷熟也。
”在甲骨文中,“年”字的形状像一个人背着成熟的谷物,形象地表现了丰收的景象。
这反映出在古代农业社会,丰收是人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生活的希望所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的含义逐渐丰富和扩展。
它不仅代表着农业生产的周期,还成为了一个时间单位,标志着岁月的流逝。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中,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节气和节日。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欢聚一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古代传说中,“年”还有着神秘的色彩。
据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吃人。
人们为了驱赶它,便在除夕夜点燃篝火、贴上红色的春联、燃放爆竹。
久而久之,这些习俗便流传下来,成为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谈谈“钱”。
“钱”的出现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物易物,进行简单的交换。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这种交换方式逐渐变得不方便,于是出现了一种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这就是“钱”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多种多样,有贝壳、金属铸币等。
贝壳在古代曾被作为货币使用,汉字中与财富有关的字,很多都带有“贝”字旁,如“财”“货”“购”等。
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青铜、铁等金属铸币逐渐取代了贝壳。
这些金属铸币的形状、大小和重量各不相同,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
1.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
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
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
——常识文化篇。
2. 钱币从远古时的贝壳,演化到春秋战国时的青铜铁币,再变成重金属,再变成金银锭.在宋朝时曾经出现过纸币-绞子...但在清初又消失了,在民国初年,银圆替代锭,到了国民时期又出现了代金卷,最后在新中国时重新发放钞票。
钱这个东西四千年前就有了。
追溯其踪,钱字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在单穆公和周景王的对话里就提到了钱字。
古人以“贝”为钱,因而,所有与钱有关的字几乎都是“贝”字旁。
由此不难看出,古人造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和目的。
就拿钱这东西来说,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作用之大,是令人叹为观止和发人深省的。
它能使善良变成丑陋,使丑陋沦为魔鬼。
因而有人形容钱,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康殷的《文字源流浅说》、马叙伦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到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这些学者们都谈到了“金”字的起源和“戋”字的起源,因为钱字的繁体写法为“銭”。
“钱”,即“铫也,古者田器”。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年“”钱“”福“的起源和演变“年”“钱”“福”的起源和演变“年”,这个字承载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们对时光的记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年”是一只凶猛的怪兽,每到寒冬岁末,它就会出来觅食,伤害百姓。
为了躲避“年”的侵害,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
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声响。
于是,每到年末,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春联、挂上红灯笼、燃放爆竹,以此来驱赶“年”。
渐渐地,这些习俗就演变成了过年的传统。
从字源上来看,“年”字最早的字形像一个人背着一捆成熟的谷物,表示丰收的意思。
因为在古代,农业是人们生活的根本,谷物的丰收标志着一年的好收成,也就代表着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
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更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团圆和希望的节日。
在古代,过年的时间和现在有所不同。
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周朝则以十一月初一为岁首。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
过年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等。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也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如今,“年”的形式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始终不变。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在春节前夕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佳肴,分享着一年来的喜怒哀乐。
春晚则成为了过年的新民俗,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
“钱”,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钱”最初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比如贝壳。
因为贝壳在当时比较稀有,而且美观耐用,所以被人们用作交换的媒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贝壳。
最早的金属货币是铜币,形状各异,有刀形、铲形等。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将圆形方孔的铜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
“年”的来源和演变
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钱”的来源和演变
原来,在漫长的商品交换发展中,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开始就用黄金,而是先用牲畜。
但是牲畜大小、肥瘦、雌雄、健病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携带、保管,就被谷帛代替。
可是以谷帛充当一般等价物也会出现“温谷以要利,作薄绢为市”的投机现象,又因它们品质不一,作价势必要引起麻烦。
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以武器和生产工具等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易。
而我国古代有一种农具,当时称为“钱”,“钱”最初是农田耕作的一种用青铜铸造生产工具的名称。
因为农家必须依赖这种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而且“钱”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于交换,由于它较长时间地被当作交换媒介物,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为货币,“钱”这个名称也就被沿用了下来。
到了汉代,封建迷信的统治者,出于聚敛财富的愿望,将“钱”又改称为“泉”,“泉”便成了“钱”的借用。
用“泉”来称呼货币更加形象,难怪有人形象地比喻: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
因此直到现代,“泉”这个借用词还在用,比如:集币迷们总是以“泉友”相称。
我们现在在博物馆等处,见到的“布币”比农具“钱”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钱”的原形。
“福”的来源和演变
福,从示从畐,顺天垂象(示),腹满(畐)之义。
“福”字在甲骨文里的意思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
“福”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用来表示“幸福”、“福气”等义。
《说文解字》里说它是从“示”、“畐”声的形声字,福字从示,是与祈祷有关。
“福”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用来表示“幸福”、“福气”等义。
《说文解字》里说它是从“示”、“畐”声的形声字,福字从示,是与祈祷有关。
古代祭祀是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如《左传·庄公十年》里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说:小的诚心没有达到诚信动人的地步,那么神是不会保佑他的。
祭祀后要把祭品(酒、肉)分别送人叫“致福”、“归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义,用作名词,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义。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认为“全寿富贵谓之福”,古书中常说人的“五福”是:一是长寿,二是富裕,三是康宁,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终命。
人们常说的“五福齐备”就是指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