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试
- 格式:docx
- 大小:129.05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xún dùn)与矛者,誉之曰:“吾(wúwǔ)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yùrù)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f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用现代文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写出最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身为中国少年,你现在能为祖国做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
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
A.老媪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C.没有实际意义[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本文带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文《郑人买履》,完成练习。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④之⑤其坐⑥。
至之市,而忘操⑦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⑧度!”返归取之。
五年级北京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尺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履()遂()宁()度()[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置:________ 度:_______ 操:_______ 坐: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 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
这表现了精卫(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
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
[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
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
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
2.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
)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
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
[2]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蟾蜍________[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取之满握“之”的意思是(_____)(A.代词,指手B.代词,指果)(2)母曰“曰”的意思是(_____)(A.说,告诉 B.日子)(3)汝勿贪多“汝”的意思是(_____)(A.你 B.女孩)[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文中的小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
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
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3. 阅读理解。
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我最棒。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3)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4)非然也(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dài)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
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③迨:等到。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中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A.患记问不若人。
B.书不可不成诵。
C.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D.用力多者收功远。
[3]司马光的苦读精神鞭策和激励着代代学子。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试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下列加点字与“竞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走私B.行走C.奔走相告D.走亲访友[2]下列加点的“之”字各指代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人问之。
(____)(2)取之,信然。
(_____)(3)诸儿竞走取之。
(____)[3]翻译下面的语句。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____________[5]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此句中“尝”的意思是()A.尝试B.曾经[2]请在此句中用“/”标出朗读停顿。
[3]《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通过本学期开展的历史人物故事会,你还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有《______》《______》。
3. 阅读平台: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有一位国王 , 性情暴烈 , 冷酷无情 , 对他的子民从来都不会施以温情和关爱 . 说来也奇怪 , 他的国家所在的地方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 寒风凛冽 , 冰天冻地 , 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姹紫嫣红的春色和美丽清新的绿意 . 他十分渴望春天光临他的国家 , 于是他花了很多钱财祭祀拜神 , 请求春天的到来 , 但都没能如愿 .有一天 , 一位穿着破烂 , 疲惫不堪的少女来到皇宫门前 . 她找到国王 , 恳求他给她一些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 , 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 但冷漠的国王 , 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 , 他请求春天的到来也不是为了他的臣民 , 而是为了他自己能更好地到处游山玩水 . 他面无表情地叫卫兵把少女从门前赶走 .可怜的少女冒着肆虐的严寒走进了一片森林 , 森林中除了积雪之外 , 就是凛冽的寒风 . 就在少女绝望之时 , 她看见一座小屋 , 她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敲开了小屋的门 . 门开了 , 一位厚道的守林老人急忙把她扶了进去 , 让她躺在暖和的火炉边 , 给她盖上厚厚的毛皮毯子 , 然后用仅剩下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还有热汤 . 然而当老人把面包和热汤端到少女面前 , 却发现她已经死去了 . 老人一阵难过 , 为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 . 他在森林中挖开积雪 , 把少女埋进去 , 并把没吃的面包 . 热汤和盖过的毯子也一起放进去 . 老人想 , 但愿那位姑娘在地底下能得到温暖和食物 . 第二天早晨 , 奇迹出现了 , 尽管其它地方还是寒冷和冰雪 , 但在少女的坟墓上及周围 , 却开放出了各色各样美丽的鲜花 , 长出了绿意盎然的小草 , 飘扬着温暖 , 弥漫着清新 .原来 , 那少女便是春天 .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 , 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 , 施肥 . 耕耘和护理 , 只要我们善待生活 , 珍惜生命 ,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 那么春天就会永远属于我们 , 幸福也期待着我们去收获 .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 , 或者多么晚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着我们的 , 不仅仅是春天!(1)读了这个童话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用自己的话给他们各写一句话。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2. 阅读短文。
不能与不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尊敬,敬重。
C.为不用明焉明:明亮。
D.天下可运于掌运:转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卷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感悟。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
少女:________ 故:________[2]翻译: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学习精卫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
”俄而④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⑤人弗能应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誉之日:_________________(2)吾盾之坚: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可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选文。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志在高山()A.记B.记号C.志向D.心情[2]给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伯牙谓世再无知音()A.告诉B.说C.称为D.认为[3]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正确的是( )。
A.伯牙想要什么,钟子期一定想方设法帮他得到。
B.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C.伯牙每次想到钟子期,钟子期也一定会想到他。
D.不管伯牙念什么,钟子期都能清楚地听到。
[4]“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部编版2021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①(有志则___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这段话是_____说的,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3]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______________)(2)遂烹彘也遂(_______________)[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试————————————————————————————————作者:————————————————————————————————日期: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字资料《世说新语》二则1、名句积累(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3、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一)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与儿女讲论文义()(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不正确的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二)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3)已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三)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2)相委而去()(3)元方入门不顾()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3、下列对本课两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雪》一文中最后一句补充“兄女”的身份,暗示作者欣赏“柳絮因风起”的巧妙比喻,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B.“寒雪”“內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因此子侄们才能畅所欲言,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值得后人借鉴。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D.元方以针锋相对的语言逼的客人哑口无言,友谊“入门不顾”的动作拒绝客人的道歉行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不应当认为他也是“无礼”的。
《论语》十二章1、名句积累(1)表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不要焦虑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志向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文章主旨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四章“温故而知新”: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贤哉,回也”: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和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重要性。
第八章“饭疏食,饮水”: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选择。
第九章“三人行”: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要向别人学习和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逝者如斯夫”: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一)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孔子对颜回的称赞来看,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要安贫乐道。
B.曾子的“三省”说明了古代读书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C.“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习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主张。
(二)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人不堪其忧()(2)饭疏食()(3)逝者如斯夫()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对文中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三)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博学则笃志()(2)切问而近思()(3)仁在其中矣()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下列不能体现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思想的一项是()A.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D.子曰:“君子堂荡荡,小人长戚戚。
”《诫子书》1、名句积累(1)诸葛亮指出“君子”修身养德必须要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这篇文章主要讲诸葛亮告诫儿子如何成才,后人常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以自策。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文章主旨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希望儿子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君子。
3、结构导图治学须(正面)劝诫惜时提出观点→展开议论→修身忌(反面)有所作为3、写作特色本文多处运用了双从否定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表示更加肯定,这两句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4、疑难探究5、文章多处提到“静”——“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致远”“学须静”,“静”在文中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是学习的前提。
训练练习(一)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2)淫慢则不能励精()(3)年与时驰()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戒”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B.诸葛亮希望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君子。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二)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静以修身()(2)淫慢则不能励精()(3)非学无以广才()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三)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2)险躁则不能治性()(3)意与日去()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结合原文回答,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狼》1、名句积累(1)文中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是: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文中表现屠户勇敢机智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2、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写一屠夫遇狼杀狼的故事,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3、结构导图4、艺术特色(1)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主要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展现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5、疑难与探究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
先是怯懦,对狼抱有幻想,后来清醒后富有斗争精神,变得勇敢智慧。
(一)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止有剩骨()(2)缀行甚远()(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屠夫积极抵御狼,直到最后杀死浪。
B.屠夫利用田野柴草堆这个有利的环境,转而积极防御,直到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说明了狼的狡诈,想制造假象迷惑屠夫。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夫不再迁就退让,转而做出与狼斗争的正确抉择。
(二)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敌()(2)意瑕甚()(3)屠暴起()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