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之路——普通外科手术关键技巧[总结版].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46
外科学重要手术技术总结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外科手术是医学领域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与步骤,关键的技术和操作步骤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
本文将对外科学中一些重要手术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一、开腹术1. 关键步骤:a. 术前准备: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
b. 器械准备:根据手术类型和需求,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和设备,确保其完整、无损。
c. 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确保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
d. 开腹步骤:依据手术目的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开腹方式,如纵切、横切或斜切等。
2. 注意事项:a. 严格消毒:手术前要彻底清洁手术区域,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b. 减少出血:在手术进行中,应尽量控制出血,采取止血措施,并备好输血血源以应对意外情况。
c. 解剖学知识:外科医师需要熟知解剖学知识,正确鉴别组织结构,以避免误伤重要血管和神经。
d. 手术团队协作:手术中要与麻醉医师、护士和巡回护士等紧密配合,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腹腔镜手术1. 关键步骤:a. 插管:选择合适的插入孔位和操作方法,成功地将腹腔镜插入腹腔中。
b. 气体注入:通过一定的压力和流量,将二氧化碳气体注入腹腔,建立一定的操作空间。
c. 视觉清晰:调整腹腔镜的角度和焦距,使手术视野清晰,并确保影像录制系统的正常工作。
d. 操作技巧:通过腹腔镜、器械的操作,完成手术操作的关键步骤,如切割、缝合等。
2. 注意事项:a. 安全导丝:插入导丝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穿刺到重要结构,如动脉、静脉和肠壁等。
b. 气腹控制:准确控制腹腔内气体的流速和压力,以避免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或肠道的并发症。
c. 手术器械:合理选择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器械,确保其质量和可操作性,并避免损伤器械。
5个外科手术技术的使用技巧分享外科手术技术是医学领域中的关键部分,医生们通过使用不同的外科手术技术来治疗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五种常见外科手术技术的使用技巧,以帮助医生们更好地应对手术挑战。
1. 微创手术技术微创手术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它通过利用显微镜和微小的操作器械进行手术。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在使用微创手术技术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微创手术方法。
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应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和操作,确保手术精确。
最后,术前和术后的护理也需要注意,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2. 切口缝合技术切口缝合技术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项技术,用于将术后切口闭合,加速伤口愈合。
在使用切口缝合技术时,医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首先,选择合适的缝线和缝针。
不同部位和大小的切口需要使用不同类型和大小的缝线和缝针。
其次,正确的缝合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缝合方法包括绕行缝合、简易缝合和逼形缝合等,医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注意缝合的张力,过度张力可能导致伤口裂开,而过松的缝合可能导致愈合不良。
3. 出血控制技术在许多外科手术中,出血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掌握出血控制技术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出血控制技术。
首先,应用电凝术进行止血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电凝术通过使用高频电流使血管收缩,以达到止血的效果。
其次,手术中可以使用手术夹或夹钳进行血管的临时闭塞,以切断血液供应。
最后,对于严重的出血情况,可以使用止血药物或输血来稳定患者的状况。
4. 合理使用手术器械在外科手术中,医生们使用各种手术器械来进行操作。
合理使用手术器械可以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在使用手术器械时,医生需要熟悉器械的用途、操作方法以及器械的特点。
此外,医生还应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做到位,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掌握外科手术技术使用中的关键技巧外科手术是一种关键的医疗操作,是治疗疾病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外科手术技术的使用中,掌握一些关键的技巧可以帮助外科医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康复速度。
本文将介绍外科手术技术使用中的关键技巧以及它们的应用范围。
首先,术前准备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手术前,外科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此外,正确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康复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可能的并发症。
其次,外科手术中的组织处理技巧是关键之一。
组织处理技巧包括正确的切割、缝合和联合修复方法等。
手术切口的选择和处理对手术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目的和部位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和大小,以最小化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组织的缝合和联合修复,医生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的缝合技术和材料,以保证手术切口的稳定和愈合。
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也是外科手术技术的关键之一。
外科手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手术类型、手术目的和患者的特殊情况。
医生需要熟悉各种器械的特点和用途,并且能够正确操作它们。
此外,器械的消毒和保养也是关键的环节,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并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在外科手术中,出血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大量失血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外科医生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的止血技术,包括手术缝线、止血夹和止血剂等。
精确的止血位置、合理的止血方法和快速的止血速度都将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产生重要影响。
外科手术操作的精确性也是关键技巧之一。
手术操作需要超强的细致和专注力,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手术失败。
因此,外科医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并在手术中保持专注和谨慎。
此外,外科手术中的团队合作也是关键的技巧之一。
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与麻醉师、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外科手术操作技巧详解外科手术是医生通过手术干预的方式,治疗疾病或改善身体功能的一种医疗方法。
外科手术操作技巧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外科手术操作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常见手术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一、外科手术操作技巧的重要性外科手术操作技巧对手术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掌握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稳定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灵活的操作技巧。
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巧,医生才能在手术中运用正确的方法,减少手术风险,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外科手术中,操作技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手术风险:手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操作技巧的不当可能会加大手术风险。
良好的操作技巧可以帮助医生减少手术中的误伤风险,保护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完整性。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手术的目的是治疗疾病或改善身体功能,熟练的操作技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完成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3. 缩短手术时间:熟练的操作技巧可以帮助医生更加迅速地完成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和负担。
二、外科手术操作技巧的关键点在外科手术中,不同的手术项目有不同的操作技巧要求,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手术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1. 感染控制:手术切口是患者体内与外界环境相交的地方,容易引起感染。
医生在手术中需注意切口的处理,保持手术区域清洁,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2. 准确解剖:手术中的解剖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医生需要准确地辨认组织结构,避免误伤重要组织或血管。
在解剖过程中,医生需要运用正确的手法和工具,小心谨慎地进行操作。
3. 出血控制:手术中的出血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医生需要在手术操作中控制出血量,避免过多的出血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容易出血的血管或组织,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4. 缝合技巧:手术后的伤口缝合是手术操作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肠粘连松解术1对于因手术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应该尽量使用原切口,切口一端长于原切口,便可顺利进入腹腔,但是要特别注意,原切口以外的腹膜下不一定没有粘连,也要小心。
进腹后以此为开始,将切口下腹膜全部切开,因此应该探查手指可及部位的粘连,确定开腹策略。
如果粘连较松,可用手指推开。
如粘连较紧密,向一侧绕开粘连区,扩大切口后,直视下分离切口下粘连。
如果粘连范围过大,应向已进腹一端扩大切口,分离粘连。
如果腹腔内广泛粘连,无法进入腹腔,可用电刀低功率切开腹直肌后鞘,直视下分离腹膜后进腹。
开腹后进一步探查粘连情况,纤维索带压迫应先钳夹切除,解除肠管压迫后将索带完整切除。
注意索带靠近肠管的一端多为肠管肠管受牵拉变形的突出部,不可误伤,应在靠近腹膜或系膜端的位置切断。
如果是广泛的膜状粘连,应先沿扩张肠管寻找梗阻部位,解除梗阻后,分离形成锐角或致肠管扭曲的粘连,用最小的分离解决梗阻,不要试图将所有拈连松解,那样有可能形成新的粘连和新的梗阻。
有位战友提出:1、小儿疝的疝囊嵌顿后,很水肿,分离的时候很容易分破,不知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2、小儿疝嵌顿后,疝囊水肿增厚明显,分界不清,也不容易分离,不知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是斜疝手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将回答加在这里,算是对以前讲过的斜疝手术的补充。
1、疝囊容易分破,主要原因不是水肿,而是质地变脆,弹性下降,如果和平时一样提拉就容易破。
另外,有些嵌顿疝平时并不常疝出,或平时疝囊较小,嵌顿时被内容物在内部扩张后,囊壁变薄。
2、嵌顿疝时,局部解剖结构并未发生改变。
之所以感觉结构不清是因为平时习惯于清楚地看着疝囊内、外分离,而今菲薄的疝囊变得水肿增厚,疝囊外膜显示不清所致。
其实真正的困难是广泛的渗血,又不能有效地止血,造成视野不清。
解决方法:一、切开疝囊时位置稍稍向下,避开充血水肿增厚最严重的疝囊颈。
二、横断疝囊是避开看起来路途最近,但实际是陷阱的疝囊颈口狭窄部。
子要向下1厘米即可。
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外科手术操作技巧外科手术操作是外科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它需要医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外科手术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切口的选择与制作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和大小,并且准确地制作切口。
切口的选择和制作对手术结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准确的组织解剖和止血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准确地解剖组织,找到目标器官并进行操作。
同时,需要有效地止血,防止出现术中出血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的情况。
3. 缝合技术和伤口处理在手术结束后,医生需要进行伤口的缝合和处理,以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缝合技术和伤口处理方法。
4. 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熟悉各种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二、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外科医生的核心工作,它需要医生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外科疾病包括外伤、肿瘤、器官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2. 外科手术的治疗外科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并且进行手术操作。
手术之后,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并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
3. 外科疾病的并发症和复发预防在治疗外科疾病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复发的风险进行评估。
同时,医生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以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三、外科手术后护理外科手术后护理是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和监测,以确保患者术后恢复和康复。
外科手术后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伤口护理在术后,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伤口的护理和处理,以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外科的手术技巧
外科手术技巧是外科医生在实施手术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外科手术技巧:
1. 切开:使用手术刀等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切口,以便医生可以进入体内进行手术。
2. 缝合:将切开的皮肤或组织层进行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3. 出血控制:在手术中出现出血时,外科医生需要使用各种控制出血的方法,如结扎血管、使用止血药物等。
4. 解剖学知识:外科医生需要准确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以便在手术中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5. 技术精准:外科手术需要非常精确的操作,医生应熟练掌握各种技术,如剪切、缝合、切骨等。
6. 感染控制:外科手术有可能引发感染,医生需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急救技巧:在紧急情况下,外科医生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挽救患者
生命。
8. 操作仪器:外科手术可能需要使用各种器械和设备,医生需要熟悉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9. 团队协作: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多个医疗团队成员协作,外科医生需要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10. 判断能力:外科医生需要根据手术过程中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外科手术的基本原理与技巧外科手术是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干预改善患者的病情。
本文将介绍外科手术的基本原理与技巧,让读者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外科手术的基本原理外科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在人体内进行切除、修复或替代组织的操作,以治疗病理状态或修复受损组织。
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术前准备:在手术进行之前,医生会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麻醉:在外科手术中,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通常会采用麻醉技术。
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脊髓麻醉等多种形式。
3. 切口与暴露:外科手术需要通过切口将手术器械引入患者体内。
因此,术者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目的选择合适的切口,并妥善处理切口周围的组织以获得良好的视野与操作空间。
4. 操作与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与处理。
例如,对于切除肿瘤的手术,医生需要准确地定位和切除肿瘤,并确保周围组织的完整性。
在修复受损组织的手术中,医生需要运用各种缝合技术将组织连接起来。
5.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包括疼痛控制、感染预防、伤口缝合等,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二、外科手术的技巧外科手术的技巧是指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技术与方法,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1. 洁净操作:外科手术要求术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洁净,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医生需要正确佩戴手术衣、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并采取洁净操作措施,如消毒手术器械、术野等。
2. 准确定位:外科手术需要医生准确地定位手术部位,以避免误伤其他组织结构。
对于复杂的手术,医生常需借助影像学技术或导航系统等辅助工具来进行准确定位。
3. 熟练操作:外科手术是一项高度技术要求的工作,医生需要具备稳定的手部技巧和精细的操作能力。
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医生可以提高手术操作的熟练度,减少手术风险。
外科学中的手术技巧与操作要点手术是外科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需要医生掌握一系列的技巧和操作要点。
本文将探讨外科学中的手术技巧和操作要点,以帮助医生们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
一、手术准备在进行手术前,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
医生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药物和设备,并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期。
其次,医生需要进行术前交流,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手术目的、风险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确保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二、手术技巧手术技巧是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技巧要点:1. 镜下手术技巧镜下手术技巧是现代外科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使用腔镜代替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在进行镜下手术时,医生需要掌握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准确地操作腔镜和器械。
此外,医生还需要注意手术场景的可视性,保持清晰的视野。
2. 正确止血技巧止血是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防止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需要运用正确的止血技巧,包括局部压迫、电凝和缝线等方法。
在使用缝线进行止血时,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缝线材料和缝线技巧,并注意缝线的张力和位置。
3. 手术切口的处理手术切口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术后的伤口愈合和感染风险。
医生需要根据手术部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口,在手术结束后进行正确的缝合,保护伤口。
三、手术操作要点除了手术技巧外,操作的细节和要点也是医生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1. 术前核对在进行手术操作之前,医生需要进行术前核对,确保手术部位、患者身份和手术器械等都是正确的。
这可以有效地防止手术中的错误和意外发生。
2. 术中沟通手术中的沟通与团队合作密切相关。
医生需要与助手、护士和麻醉师等进行良好的沟通,确保手术进展顺利。
此外,医生还需要及时向患者和家属报告手术进展情况,给予必要的安抚和解释。
普通外科手术关键技巧------乳腺癌根治术[总结版]首先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医生衷心的感谢外科之路老师,是他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为了方便自己学习也给大家提供个共享的机会,这是我整理外科之路老师的帖子。
本来早就想说乳腺癌根治术,但是浏览了一下有关乳腺的帖子,发现一个很牛的eeflying,人家从基础到临床样样都牛,没办法,我就说点个人体会吧!一、切口无论竖切口、横切口还是斜切口,里面的操作是差不多的,只有依靠切口作为解剖标志的医生会转向。
但是,不同的切口对皮瓣的松紧要求不太一样,缝合后张力最高点的位置也稍有不同,因此切口的弧度会有差别。
缝合时皮瓣的松紧实际上是切口决定的,许多医生采用术前掐起肿瘤两侧皮瓣对合,来判断切除的宽度,但是经常会出现切除过多,皮瓣张力高的情况。
说明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可靠。
为什么明明术前感觉挺好,且完就不够了哪?第一、仅仅掐住中心,以为中间够了两边就没问题,实际上中间够了是使用了两边皮肤的扩展潜力,当两边皮肤自己也需要扩展缝合时,无力支援中间,它就不够了。
第二、仅仅两指能够对合是不够的,中间的组织厚度要减去,紧贴在胸壁上比盖在胸壁上需要更多的皮肤。
第三、缝合本身也要用掉一些宽度。
第四、与感觉不同,瘦人的皮肤潜力比胖人小,可能与皮瓣切除的组织更少、保留的层次更多有关。
第五、由于梭形切口两侧弧度并不对称,你掐得正好的两点,不一定就会缝在一起。
怎样才能更准确一点哪?积累经验当然是个办法,但是现在怎么办?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
画好切口后,经切口两端、乳头、肿块另加一条中间线并向两端延长。
将双手的手指分别压在切口线一侧,向内推。
如果切口线可被整体推过中间线,就算合格。
如果不到并且受肿块影响切口不能继续向内,可适当调整切口弧度,然后分别将外侧切口线下部向内推,内侧上部向外推,可同时过线也可。
微创小切口不推荐使用,自己做过10厘米的,感觉还行,但是估计被助手在心里骂了一千遍。
阑尾切除术11、即使术前已经明确诊断,麻醉成功后依然再次腹部查体,有超过一半的病例可以触及异常,即可进一步确诊,又可指示阑尾位置。
2、如果触及肿块,以麦氏点为中心,肿块位于外下方多为阑尾与髂窝腹膜形成脓肿,约5*7大小,开腹注意保护。
正上方及内下方多为大网膜包裹,约3*6大小,切除阑尾后注意处理大网膜残腔。
外上方多为腹膜后或后位阑尾,除切口适当上移外,术中注意将盲肠向内翻转(勿向上),便于处理。
内上方多为阑尾脓肿位于回肠末段系膜下,肿块常巨大。
内侧方向多为阑尾与后腹膜粘连,易合并盆腔脓肿。
3、切口选择,宁上勿下,但须注意,超过麦氏点上方2厘米,腹外斜肌已不再是一层腱膜,而是两膜夹一肉。
麦氏点确定:目测有误差,尺量叫人笑话,完全依靠压痛部位切口不规范,简单方法为左手拇指置于髂前上棘,食指位于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内三分之一,皮镊置于中外三分之一,一目了然,误差极小。
阑尾切除术21、切口大小,因人而定,切记给自己留有余地,术中延长切口不是光彩的事情。
切口长度不应随意,应该为缝合提前规划,例如3厘米切口缝两针正好,如果2.5厘米也得两针,白白增加手术难度。
3.5厘米两针就缝不上了,三针又显多余。
2、开腹:遵循微创原则,切口不仅要小,切口各层的损伤也要小,外小里大是表面文章,是假微创。
切开皮肤后,血管钳撑开切口中心,向下电刀切开直达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再向两侧切开皮下组织,切开长度与切口相应。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皮下间隙,维持组织原貌。
即使特别肥胖病人,一个半人(三只手)开腹也很容易(注: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作用,个别情况会表明实际需要几只手,只有在手术中起完整作用的才算一只手)。
切开腹膜前应适当分离腹膜与腹壁肌肉的间隙,开可以无张力悬吊腹膜,保护切口。
对可能化脓的病人,应将纱布角置于腹膜外,以便清除溢出脓液,切开后立即将纱布填入切口内,在纱布外切开剩余腹膜。
切勿为了收集脓液而至切口污染。
3、探查:如果腹腔内见脓液,应先清理脓液,按照手术完成前清理腹腔标准。
否则,就会看到不断外溢的脓液影响视野、污染切口,或者一根沾满脓液的手指或阑尾进出切口。
4、寻找阑尾:最简单的方法是伸进一根手指5秒钟之内找到阑尾,但需要丰富的经验。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沿着结肠带寻找,大家非常熟,不多说。
就说如何找到盲肠。
很多年轻朋友开腹后发现,到处都是小肠,根本没有空间找盲肠。
介绍两种方法:一、内线:提出切口下一段小肠,手指顺其系膜后直达近系膜根部,然后右拐,如果不被阑尾阻挡,多可提出回盲部。
二、外线:提起外侧腹膜,顺外侧腹膜向内提,直达盲肠。
类似提起疝囊底部。
阑尾切除术31、残端处理首先,残端包埋并非必须,对于充血水肿增厚的盲肠,最好选择不包埋。
如有精益求精者强烈要求包埋,可在阑尾根部两侧梭形切开浆肌层,此时残端可轻松压入浆肌层下,间断缝合浆肌层即可。
包埋最常使用荷包缝合,缝合顺序最好先右下角逆时针第一针,然后右上、左上、左下,这样全部为顺行进针,无须反向缝合,对年轻医生有用。
打结前左手先将荷包线提起,既便于显露,又使荷包线稍紧,右手钳夹残端塞入荷包内,(推荐前半部分主刀一人完成),交给助手压住,收紧荷包即可。
对于盲肠较软,但依然无法包埋者,应注意是否阑尾切除不全,好像没人能在阑尾上包埋残端。
2、盆腔脓液清除吸引及冲洗可清除部分积脓,但脓苔无法清除,仍需纱布清理。
如何将纱布送达盆腔,又不会伤及肠管,最好采用滚动进入法。
先将纱布一角送入髂窝,然后将纱布中部紧贴盆壁送到原纱布角外侧,此时注意要将纱布整体向内轻推,推出空间,然后纱布可继续前进,最后,后面的纱布角紧贴先入的纱布滚入盆底。
3、出血处理常见出血部位一:腹壁肌肉。
当分离肌肉超过3厘米时,就会损伤到肌肉内上行血管,此时只要拉钩不松,钳夹电凝即可。
二、系膜撕裂。
提紧系膜后缝扎,别试其它方法。
三、残腔出血,多为大网膜出血,可提出切除。
如为腹膜出血,可压迫后放置引流。
阑尾切除术41、阑尾脓肿为了安全起见,阑尾脓肿最好保守治疗,如果非要做手术,请注意,只有中末段坏疽或穿孔者才会形成脓肿,此时由于阑尾腔已经减压,阑尾根部一般完好无损,可从阑尾根部入手。
2、结肠肿瘤如果术中发现为盲肠肿瘤,最好另外切口行根治性手术,本人曾经行多例经麦氏切口右半结肠切除,经验只有一个-------痛苦。
甲状腺手术1、甲状腺之窗------悬韧带甲状腺之所以随吞咽上下移动就是因为悬韧带。
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首先应切断悬韧带。
切断悬韧带后,应向后钝性分离,可达甲状腺后方,与外侧汇合。
然后向下切断峡部。
2、上动脉应在甲状腺腺体表面切断上动脉前支,翻转后,切断后支。
不要试图游离上动脉主干,除了容易伤及喉上神经,主要是容易劈裂上动脉上下支分叉,造成视野之外的出血(甲状腺手术最大禁忌)。
3、下极血管推荐膜内结扎。
4、排钳只有瘤体完全显露,才可开始排钳。
应从张力最高处开始,沿切线方向钳夹。
张力最高处内上方,然后气管前、下极、上极、外侧。
如果想要尽量保留更多腺体,推荐从单一方向排钳。
5、止血腺体出血应采用缝扎,尽量多缝合组织,结扎后腺体组织挤压止血。
6、喉返神经麻醉成功后等10分钟,确定有无颈深丛阻滞。
甲状腺后被膜内切除可保喉返神经无忧。
一般不推荐显露喉返神经,如果术中出现声音嘶哑,可按以下方法显露:在甲状软骨外下角显露喉返神经上支,沿上支向下游离,可显露喉返神经全程。
7、甲状腺癌多为乳头状癌,如果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行患侧切除,对侧次全切即可。
如需颈廓清,应切断胸锁乳突肌,显露廓清边界-----上为颌下腺,后方为斜方肌前沿,然后沿副神经和膈神经方向自上而下清扫。
清扫锁骨上窝应注意血管回缩和左侧的胸导管。
甲状腺手术2让我们重温一遍手术过程。
颈部低位弧形切口,切开颈阔肌,上下剥离皮瓣,分离胸锁乳突肌,缝扎颈前血管,切开颈白线,横断颈前肌群,探查甲状腺,切断悬韧带,切断峡部,切断中静脉,游离上极,结扎上极血管,游离下极,排钳切除,止血,缝合创面,引流,缝合切口。
有问题吗?没问题吗?1、切口越低越好吗?我们知道,颈部切口瘢痕小,是因为顺皮纹、无张力、血运好愈合快。
一旦切口过低,就无法顺皮纹,而且会有一定张力,因为颈根部皮纹为适应颈部转动而呈放射状。
合适的位置为胸锁骨上2厘米,此处为颈根与颈主体部交界。
2、弧形切口的问题弧底在正中,左右对称,拐弯时防止斜飘。
解决方法:标记笔画线设计(为了完美切口,有点丢人值得)。
主刀位置反刀切,保持刀与皮垂直,另外就是慢点。
3、辨认切开颈阔肌首先必须清楚,颈阔肌中央部分并无肌性组织,颈前血管紧贴颈阔肌。
可在切口两端寻找颈阔肌,如果不能目视辨认,可用血管钳纵形撑开颈阔肌,分离其下间隙,沿切口撑开切断颈阔肌。
4、游离皮瓣作用:便于切开颈白线和分离胸锁乳突肌。
范围:上达甲状软骨,下达可扪及气管部位。
注意:保持张力,保持正确层次,防止损伤颈前血管。
我刚工作时,甲状腺是大手术,游离皮瓣是难点之一,特别是没有电刀时。
但,真的有必要这样吗?正方:小瘤子为了不切断颈前肌群,需最大限度切开颈白线;大瘤子必须分离胸锁乳突肌,不充分游离皮瓣都无法完成。
反方:颈白线是唯一的、最好的、最便捷的入路吗?切断颈前肌群比游离皮瓣的损害更大吗?游离皮瓣会加重术后皮肤水肿,可能出现皮下积液,增加手术时间,许多时候还要切断颈前肌群,是否得不偿失?多大的瘤子才需要游离胸锁乳突肌哪?就算需要游离皮瓣,都需要如此大的范围吗?先不忙下结论,看看后面再说!甲状腺手术31、分离胸锁乳突肌当胸锁乳突肌覆盖瘤体外侧四分之一或瘤体外侧突入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达四分之一时,需要分离。
分离到瘤体外侧缘部位即可。
注意:防止损伤胸锁乳突肌深面的颈内静脉。
保持胸锁乳突肌肌膜完整,避免进入肌纤维内。
仔细处理与颈前肌群的交通血管。
2、缝扎颈前血管理由:电凝、结扎会因术中牵拉及术毕缝合牵拉再次出血。
缝扎位置一:尽量靠近上下两端。
便于分离白线,预留较大空间牵拉缝合肌肉。
缺点为侧支循环较丰富,缝扎止血效果不可靠。
二:相距一厘米。
三:四点缝扎。
顺序一:先下后上,血管充盈,易于辨认,但易出现血管内淤血,补救措施为结扎前驱血。
顺序二:先上后下,无血管淤血,但下方不易辨认。
推荐顺序:缝合时先下,然后提起,暂不打结;后缝上方。
先上方打结;后下方。
缝扎方法:以镊子将血管稍稍提起,然后缝扎。
既可避免分缝合不全,又能防止缝合过深,伤及尚未露面的甲状腺。
甲状腺手术4颈白线从开始做甲状腺手术,就采用颈白线入路,一直以为颈白线入路是最便捷和最合适的。
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位置不好确定,同时颈白线是甲状腺前组织中结构最复杂的部位,层次最多,随甲状腺大小变化变异最多,从此向两侧扩大最容易走错层次,而且峡部偏右常有一固定血管沿甲状腺表面下行,对于有经验的医生不算太难,对于年轻医生难度不小。
虽然我已经作了很多甲状腺手术,但是具体操作时,还是需要瞪大双眼。
到底是这种手术方式存在问题,还是应用不够合理?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掌握经典的颈白线入路。
一、确定颈白线位置对于甲状腺体积较小或左右对称者,可以通过喉结气管连线和颈前静脉确定。
对于单侧甲状腺体积巨大,左右明显不对称,气管移位明显者,常规方法很难确定。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横行切开颈前肌筋膜,颈白线一目了然。
反正需要横断颈前肌群,切开颈前肌筋膜不增加额外损伤,不浪费时间。
二、切开颈白线先纵形切开颈前肌筋膜中段,向上延长达切口顶端,下方暂时不切,以防损伤颈前静脉弓,出血不易处理。
此时透过半透明的外科被膜,已经可以看到甲状腺峡部,但是也发现甲状腺体被胸骨甲状肌覆盖。
(此时不要急于切开外科被膜,找到拨云雾而见天日的感觉,现在显露不够,事倍功半。
)用手指分离峡部以下气管前间隙,向下完全切开颈前肌筋膜,如果此时伤及静脉弓,可用手指挤压后,左右分别缝扎。
需要横断颈前肌的,现在就可横断胸骨舌骨肌;不需横断者可向患侧拉开胸骨舌骨肌,提起患侧胸骨甲状肌内侧缘,纵形切开其内侧筋膜,上达甲状软骨,下达气管前间隙,即可安全到达甲状腺。
注意两侧筋膜并非相互连通,而是分别附着于正中线上,只能分别切开。
另外没有向上下完全切开筋膜前,不要试图用止血钳经小筋膜裂口分离颈前肌与甲状腺之间的间隙,防止出现视野之外的出血。
甲状腺手术51、横断颈前肌横断范围:只要可以显露瘤体侧方即可。
如果瘤体巨大,横断应以切断肩胛舌骨肌为外界。
(肩胛舌骨肌自内上斜向外下走形,有梭状肌腹,电刀刺激刺激时收缩明显。
)超过肩胛舌骨肌就达到颈血管鞘,如仍不能良好显露瘤体侧方,可平行颈血管鞘方向向上切开。
2、探查甲状腺无论术前超声或CT 结果如何,开始切除前,一定仔细探查两侧甲状腺,包括瘤体大小、位置、分布、活动度等等,计划需要切除的范围及方式。
同时还要探查正常腺体的情况,计划可以保留多少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