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98.31 KB
- 文档页数:18
高中语文_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主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警察与赞美诗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 学生特点: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对于社会问题和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
2. 学习背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对于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警察与赞美诗这一特定主题的文学作品可能缺乏相关知识和理解。
3.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 帮助学生了解赞美诗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通过警察与赞美诗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警察形象的塑造和赞美诗的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4. 学习内容:本次教学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赞美诗的定义和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将了解赞美诗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 警察形象的塑造: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学生将理解警察形象在文学中的塑造方式,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 赞美诗与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警察与赞美诗的关系,学生将思考赞美诗如何反映社会问题,以及警察形象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5. 学习活动设计: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教师讲解和示范: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将向学生介绍赞美诗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并分析警察形象的塑造方式。
- 文学作品阅读:学生将阅读相关的警察与赞美诗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深入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高中语文必修四警察和赞美诗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
2.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重点;品味“含泪的笑”。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点拨【课前预习】1课时要求:一、借助手头资料书,了解作家作品,记住要点。
二、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具体要求:1.边读边标划文中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2.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1)苏比为什么选择去监狱过冬?(2)为达到目的,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3)文中哪些地方写到警察,警察的特点是什么?请概括分析。
(4)你认为听到赞美诗苏比受到感化的情节合理吗?(5)结合题目理解,小说将最后5段删掉如何?【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们是越努力越幸运。
可是有个叫苏比的人尽管他很努力,他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他为何没有如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警察和赞美诗》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学生先说,教师出示课件,强调要点。
【欧.亨利是美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把他们的辛酸揉进逗趣的笑料,给作品带来“含泪的笑”的效果。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教师引导问后明确:小说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2、师生共同梳理情节,教师板书要点:警察和赞美诗苏比未—盼—却被抓被判五、深入探究“含泪的笑”(用时不少于20分钟)教师过渡语:理清小说情节是我们学习小说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能力。
经典作品自有它的深意,教师出示课件【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表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前面我们已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有“含泪的笑”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本文,探究小说“含泪的笑”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教师追问:这个词看上去矛盾,你如何理解?学生答后教师明确:辛酸的笑,苦笑背后是无奈、酸楚。
教师出示课件点拨:【“笑”指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等手法的运用都让读者忍俊不禁。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反思语文教研组陈佳《警察与赞美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悲喜人生,作为一篇传统教材,过去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它的思想性,在肯定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同时要看到它是一篇小说,在教学中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品的艺术上,让学生从这篇小说去了解传统小说的情节艺术,如矛盾冲突,偶然性的运用,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对比等,特别是小说结尾的艺术。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化、组织形式活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课改要求,把这课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了小说情节与主题的剖析上面,使用如下方法:独立思考与表达,合作交流与表达,动笔记录与现场演练,辩论等。
具体的教学过程为:1、探究小说结构,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要求独立完成复述故事梗概,同学之间可以简单交流。
2、探究具体内容及人物形象,在课堂教学时通过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推动课堂每一个环节。
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讨论并分析探究具体内容及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吸取集体的智慧,在分析中总结,在总结中突破学习重点。
例如:苏比为进监狱做了哪些努力又分别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呢?为什么有人会愿意到监狱里去呢?为什么警察会对一些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呢?苏比的反常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整理答案,选出一名同学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
通过细究这些问题,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可笑的东西只是浮在它的表面,沉淀在它更深处的是一种悲哀。
3、探究小说的艺术,分组辩论:苏比的转变有没有可能?应该说,本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先的教学设想,但仍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于对故事情节的玩味,对小说其他方面缺少深入思索。
课后,通过语文教研组的议课评析和自我反思,我发现在本课的教学中确实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1、教学节奏偏慢,过程不够紧凑,教学内容可以再丰富一些。
2、本课通过对主人公苏比的六次故意犯罪的剖析,使学生了解作者通过苏比的视角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层次的社会现实,但是对于苏比本身的形象分析的不够形象具体。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以翻转课堂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教学内容生活化、组织形式活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课改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部分: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
3.探究小说人物形象,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4.品味小说带给你的人生感悟。
【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4为重难点。
【教学流程:】导入——预习检测——整体感知——研读文本——拓展延伸(一)【导入语】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部风靡全中国的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
电视剧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那纽约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呢?或者说纽约是什么人的天堂又是什么人的地狱呢?今天啊,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一篇反映纽约人在纽约的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跟着作者欧亨利,一起走近他笔下的纽约人苏比,一起走进美国社会。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欧·亨利,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与法国的()、俄国的()并称为()。
他的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进行了深刻揭露和讽刺,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特别是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
曾被评论界誉为()以及()。
代表作品有《》、《》、《》等。
2、解释成语意思不名一钱素昧平生醍醐灌顶熙熙攘攘潜移默化烜赫一时3、用简短的话复述故事情节(简洁、全面)(出示课件)荒唐——为非作歹无人问,有心从善进牢门(三)【赏析文本,合作探究】1、学习小说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而我们之所以很喜欢阅读小说,主要就是被其中曲折跌宕的情节所吸引。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1.2.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3.2 自主学习1) 课文讲述了哪个时期的故事?2) 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主人公有什么关系?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互助等情况。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警察和赞美诗》。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5.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高中语文_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警察与赞美诗是一个有趣且有深度的话题。
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警察的工作职责和挑战,同时也能欣赏和理解赞美诗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教学主题。
首先,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他们对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通过讨论警察的工作和赞美诗的意义,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
其次,教材选择至关重要。
在警察方面,可以选取一些真实案例或者相关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警察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在赞美诗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杜甫的《赠花卿》、白居易的《赠汪伦》等,通过解读和欣赏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警察的工作职责和赞美诗的意义展开思考和交流。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素材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警察或者诗人,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和体验。
教学结束后,进行课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讨论警察的工作职责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警察在维护社会安全和保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警察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欣赏赞美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赞美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既能满足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需求,又能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警察和赞美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作者背景: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2. 简介作品背景:《警察和赞美诗》发表于1905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期待?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故事主要情节。
2. 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主要情节: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前,试图进入监狱躲避严寒,但在教堂里感受到赞美诗的感召,决定改过自新。
2. 分析苏比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2. 分析苏比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讨论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物分析:苏比、警察、教堂牧师等。
2. 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讨论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作品主题。
2.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主题探讨:作品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贫富差距、流浪汉的困境等问题。
2. 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
2. 讨论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2. 激发学生对相关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推荐相关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推荐相关作品,如《麦琪的礼物》、《一片叶子》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语文高中一、导入:播放纯音乐《赞美诗》,学生共同听音乐,谈感受。
生答生答师评:的确,音乐可以使人忘却烦恼,勾起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
刚才大家听到的就是一段宗教的赞美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警察与赞美诗》,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警察应该是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而赞美诗,正如我们刚才听到的,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所以,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一个“人间天堂”。
但是我们逻辑上的结论却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我们的结论都要来自于对文本的分析。
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精研文章,去深入的了解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
二、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简练的语言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要求:快速浏览课文,用时3分钟。
生答:生评:生答:师评:明确:开端:流浪汉苏比为躲避严寒,筹划被捕入狱过冬。
发展:他屡次惹是生非只为入狱,却均未成功。
高潮:在教堂外受赞美诗感化,决心重新做人时,却突然被捕。
结局:最后被判入狱三个月,完成了最初的心愿。
同学们,通过对情节的梳理,我们发现苏比为进监狱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六次都未能如愿,他在做坏事儿的时候,应该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在做什么呢?进入文本探究。
2.文本探究探究一:在苏比“做坏事”的时候,警察有什么表现?要求:1. 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组内书面结论,确定小组发言人。
2. 建议用时3分钟。
明确:(1)砸破橱窗,“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警察不信(2)白吃挨揍,“警察先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警察不理(3)调戏女人,警察“盯住他”,“还在盯着”——警察不管(4)扰乱治安,“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警察不究(5)偷盗绸伞,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警察无暇(原文定位,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适时总结即可)“一滴水里看世界”,小人物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状况。
探究二:通过苏比的六次努力和警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要求:1.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组内书面结论,确定小组发言人。
2.建议用时3分钟。
我们通过苏比六次故意犯罪的经历,看到了当时这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如果写了苏比两三次经历后就结局,不也同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么?探究三:小说六次写苏比故意犯罪的经历,是不是太繁冗了?要求:1. 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组内书面结论,确定小组发言人。
2. 用时3分钟。
本来不是什么好地方的监狱反而成了苏比的“香饽饽”。
这么荒唐的目标和苏比对其追求之执着,其实就是对现实带血的嘲讽,对吧,嘲讽什么呢?现实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更甚于监狱。
犯罪经历,描写得次数越多,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生活角度就越广。
除了广度的展现。
此外,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我们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深层次挖掘。
明确:不繁冗。
苏比六次故意犯罪的经历,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讽刺性。
反讽现实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更甚于监狱,是对现实带血的嘲讽。
其二,深刻性。
从不同角度展示美国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支撑“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结论。
让我们回到本节课开始时的问题,警察+赞美诗=?人间天堂?堪比人间地狱了快,并且作者,本来就想描写一个真实的“人间地狱”吧,但为什么却用了一个蕴含着“人间天堂”寓意的标题呢?探究四:作者意在描写一个真实的“人间地狱”,却用了一个蕴含着“人间天堂”寓意的标题,为什么呢?要求:1. 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组内书面结论,确定小组发言人。
2. 用时3分钟。
明确:作者幽默讽刺手法的高超应用,再加之精巧的艺术构思,对小说主题有着强烈的揭示作用。
这就是大师的杰出之处,人们常说啊,欧·亨利的小说是“含泪的笑”,你对这句话啊也肯定有自己的理解。
探究五:人们常说欧·亨利的小说是“含泪的笑”,学完了本文,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求:1. 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组内书面结论,确定小组发言人。
2. 用时5分钟。
我们发现,结尾部分小说情节来了个大反转,苏比为非作歹时无人问,有心从善却进了牢门,这样荒唐可笑的经历被作者用一种轻松地语言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透过文字,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小人物痛苦挣扎的惨状,以及对社会状况的辛辣讽刺。
含泪,是他描绘的生活着实令人心酸。
笑,是他那幽默、讽刺、夸张的笔法,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了社会的真相。
确实,小说巨匠高超的写作手法,文章题目设置以及内容,都带给我们强大的视觉冲击,那同学们对他又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先回答,老师补充对作者的介绍)美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几乎每个看过他作品的人都会为他“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结局而倾倒。
其实他常用这种“含泪的笑”安慰生活中失意小人物的心灵创伤。
他常写失意落魄的小人物,把他们的辛酸揉进逗趣的笑料,不仅给作品带来“含泪的笑”的效果,也加深了作品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苏比六次为非作歹想进监狱,警察却不抓他,当他听到赞美诗,灵魂受到净化,想要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却抓住了他,这样的结局,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好像在意料之外,但结合全文,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欧亨利通过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这样一个小人物生活的不易和坚辛,这也是他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含泪的笑”。
好文章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这篇文章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念,比如3个月刑满释放后,苏比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下思考交流。
4.布置作业3个月刑满释放后,苏比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5.板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以及高中语文三个模块的学习,在小说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储备,能够读懂小说的内容,但在语言风格的体悟,主题的把握,艺术风格的领会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警察与赞美诗》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接触到的欧·亨利的第二篇代表作,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最后的常春藤叶》,所以学生对欧·亨利这位作家并不陌生,对作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应该有一定的印象,并且对作者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达到讽刺的效果也有所了解。
所以,学生阅读过程中是没有障碍的,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但不会很深刻。
因此,教学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真正理解欧·亨利作品中“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
《警察与赞美诗》效果分析本堂课从乐音欣赏出发,从标题切入,引导学生从题目内容与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差入手,一步步深入文本,探究文本。
首先引导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同时,由浅入深,先从表面现象入手,以小见大,并由此总结反映的社会状况,从现象到本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并通过题目的设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达到的艺术效果进行总结性提升。
使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鉴赏方向的渗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以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能够有的放矢。
学生通过学习,对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主题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分析作者情感、文章的主题要联系整个社会大背景,透过作者的语言特色以及精巧的艺术构思,更准确地去体悟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深意。
学生第一次上录像课,比较拘束,没有平时放松,整堂课氛围稍显拘束,录像课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是重点要思考的方面。
《警察与赞美诗》教材分析《警察与赞美诗》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自读文本。
鲁人版必修教材共五个模块,本册教材属于第四个模块。
主要含有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美的真谛,洞察世道沧桑,建构精神家园四个单元,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和冲突,思想和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能力,本模块在五个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单元“洞察世道沧桑”选取的是《林黛玉进贾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小狗包弟》,编者选取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把握内容、体味情感、陶冶情操,学习用历史的眼光了解世道沧桑的社会现实,由此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故意犯罪,去饭店吃霸王餐,扰乱治安,偷他人的伞,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最后,当他在教堂外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重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
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苏比的看似荒唐的愿望与事情结局总是事与愿违的鲜明对照,说到底,正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畸形的不公正的社会现实的严厉谴责。
《警察与赞美诗》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高,首先从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外国小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中对接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等等。
其次,《警察与赞美诗》同此前教材中出现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同为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欧·亨利作品“含泪的笑”艺术风格的把握,以及对十九世界美国广阔社会画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警察与赞美诗》评测练习一、基础题1.下列选项中字音全对的一项是()A.引吭.高歌(háng) 游弋.(yì) 柏.油(bǎi)B.入寐.(mèi) 棕榈.(lǚ) 荟萃.(cuì)C.肇.事(zhào) 冬蛰.(zhé) 绯.色(fěi)D.勾.当(gōu) 大氅.(chǎng) 忿忿.(fèn)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迫在眉捷熙熙攘攘缄默B.醍醐灌顶细枝末节悖谬C.近在咫尺莫明其妙奥丧D.色彩斑斓胜券在握轻挑3.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绯色的梦:美梦肇事:引起事故,闹事B.烜赫一时:形容名声很大,气势很盛大氅:鸟类羽毛中较大的翎毛C.荟萃:聚会潜移默化: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D.素昧平生:向来就互相认识识相:认识别人的相貌二、阅读题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
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貂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